《柞水记忆》老照片之四●城乡旧貌

木子丰

<p class="ql-block">柞水县的前身是孝义厅。孝义厅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分拔咸宁、镇安、蓝田之地设孝义厅,相当于今副厅级军政合一的防务机构,直属西安府,主要是针对秦岭山区“山大林密,易藏奸宄”,以确保西安南廓的安全。孝义厅厅城起初设在营盘龙潭沟口的大山岔,有步马兵320名驻守,营盘之地名或缘于此。大山岔的孝义厅城呈东西方向,东西长178丈,南北宽53丈,周围长462丈。大山岔孝义厅城仅存二十年,先后因嘉庆二年(1797)白莲教攻战焚毁过半、嘉庆七年(1802)山洪冲毁,仅剩审判厅等几间房屋。新时期旅游开发前,厅城城墙的残垣断壁仍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大山岔孝义厅遗存的城墙一角</p> <p class="ql-block">遗存的孝义厅审判厅</p> <p class="ql-block">孝义厅与镇安县原来的界址在界牌湾。嘉庆七年(1802)七月水毁后,经省抚批准,将镇安所属的界牌湾以南至石镇马房子河以北划归孝义厅。当年十月,动员民工3000余人在旧县关即今柞水县城老城区修建孝义厅新城。厅城南北方向,西临乾佑河,东枕后寨山,砖砌城墙周长375.9丈,墙顶垛口有110个炮台座。全城有四门,东为“迎春”,西叫“静波”,南称“宁远”,北名“拱极”。从厅城全图及城内暑衙图可以看出,早期的厅城虽小但布局还是相当规整的。如今,厅城只有迎春门遗迹尚存。</p> <p class="ql-block">孝义厅城内的都司衙署大院图</p> <p class="ql-block">孝义厅城内的分府署、巡检署大院图</p> <p class="ql-block">民国初期的1914年撤厅设孝义县,1915年改为柞水县。民国三十二年(1943),县城内仅有居民132户476人,商业贸易还不如石镇街繁荣。从1959年春节拍摄的这幅照片看,及至解放初期,柞水县城仍然是一派落后凋零的景象。无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分配到柞水县的干部、学生们进了县城以为是进了某个村庄,问路人“柞水县城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柞水县城街道北段</p> <p class="ql-block">图为1975年的县城,那时没有一幢楼房,那个高耸的烟囱是农械厂的。</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柞水县城中段(后沟以上)</p> <p class="ql-block">1985年的县城街道</p> <p class="ql-block">1986年的县城全景</p> <p class="ql-block">1958年的凤镇街全景</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凤镇街全景</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红岩寺街俯瞰图</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红岩寺街全景</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石镇街马房子河口全景</p> <p class="ql-block">石镇街北头的戏楼,已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包茂高速公路建设前的桃园地带</p> <p class="ql-block">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服务楼,曾经是县城唯一的宾馆。图为八十年代经过外墙美装后的服务搂。1998年县城改造兴建迎春广场时拆除了服务楼。</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图书馆文化舘小楼前还有低矮的民房。小楼几易其主,现为柞水县供销社所用。</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未在原县农场地面上建设的柞水饭店,曾经是柞水县的高档宾馆,隶属于县农牧局。后企业破产,被开发商建成汇生源高层住宅小区。</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县城河西只有党家湾几十户居民,通往河西只有北关这一处钢架桥,因暴洪冲袭成为危桥,2010年新建了现在的拱形桥。</p> <p class="ql-block">老影剧院大门</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柞水县委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县革委会机关(县政府)大门</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后,重修了县行政中心(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办公地)大门楼,面朝西,临乾佑街,存在20年,1999年拆除。</p> <p class="ql-block">1999年县行政中心(四套班子办公地)大门改建,座北朝南,存在22年,2021年拆除。</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县委北中院,2001年建党政综合大楼时拆除;后面的两层楼一楼曾经是县委领导办公室,二楼是档案馆,2019年拆除。</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县委办公条件</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县政协、纪委办公院子,现在是迎春广场的东南部。</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瓦房口公社机关的房屋</p> <p class="ql-block">1976年的肖台公社机关驻地</p> <p class="ql-block">位于下梁赤水沟口以北的原柞水县畜牧场,后被龙钢集团大西沟铁矿征收建成高层住宅区。</p> <p class="ql-block">宽坪街旧貌</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农村石板房院落,在上世纪的柞水县农村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瓦房口太阳沟建在山坡上的民居院落</p> <p class="ql-block">位于瓦房口东庙沟的清代湖北移民宋家院子</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的社川河,沃野良田,鱼米之乡。</p> <p class="ql-block">最早到柞水的移民,特别是偏僻山沟里的移民,有很多住的是茅庵石洞。经过解放后几十年的发展,逐步消除。这是丰北河仅存的茅草房。</p> <p class="ql-block">原黄金乡的一处农家院子</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来,柞水县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特别是西康铁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柞水的城镇建设和乡村发展步入快车道,城乡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了展现与老照片对比的变化,本篇有必要再选录几幅近照。</p> <p class="ql-block">2019年的柞水县老城区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2020年的凤凰镇街区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红岩寺街建设向老街下边拓展至本地湾</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瓦房口镇政府门楼及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位于七坪坪丰沟垴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郑重声明:少数照片虽然不是老照片,但拍摄的对象仍然是旧貌。多数老照片均系我在柞水政协工作期间政协干部职工多方征集,使用时未注明照片提供者和征集人姓名,敬请凉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