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2022年7月5日---6日上午</p><p class="ql-block">地点:二楼功能厅</p><p class="ql-block">主题:时光里的爱与成长</p><p class="ql-block">主持人:吴慧君校长</p><p class="ql-block">参加人员:</p><p class="ql-block">教体局张学争局长 工会颛社玲校长 师训办刘炜辰老师 西小全体教师</p> <p class="ql-block"> 美丽的鲜花、整齐的凳子、明媚的阳光,在这样的场域里,准备迎接一场精神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 伴随着夏日的阳光,西下池小学迎来了本学期期末读书论坛。</p><p class="ql-block"> “一个学期的时光转瞬即逝,在这个学期中,我们一起读书、研修、分享、疗愈,和内在的自己不断对话,从而发现自己成长的动力和契机,这些读书的时光总在安静中滋养着我们的生命,给予我们温柔和力量,给予我们爱与成长。看到潜意识后面的原因,探寻行为背后的意义,这些似乎都是我们生命中的功课。我们每天的读书、学习似乎就是在探寻自己的潜意识,提高对于自己心理过程的认识程度。就像曾奇峰老师说的:“精神分析,或多或少可以解除一个人的自我限定,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分析,意味着对自己的解放”,愿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探寻自己的潜意识,让自己更自如、舒服的活着。”读书论坛在吴校长充满力量的话语中拉开帷幕。9名党员和19名教师进行了分享,现场随机抽取教师进行点评,吴校长逐一回应。</p> 管理篇 <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分享的是袁婷婷校长,她从《攻击性》和《界限》两个案例出发分享自己与学生、自己与同事相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和他人身上带来的那种攻击性,以及在管理过程中对于界限的消融的感触,在不断的体会和感受的过程中对于攻击性、界限有了更深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在我们管理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人和事能够激发起我们的愤怒,如何释放这部分的力量以及能否释放这部分的力量,是我们需要去面对和正视的地方,中正的力量能否出来,潜意识里是否允许,是我们急需探索的领域。</p> <p class="ql-block"> 张利校长结合工作分享了两个案例,从《拖延》背后看到自己的自恋、阻抗、被动攻击的部分,在《工作动力》这个案例中分享了自己两个时期心态的转变,从中感受到工作的动力回到自身,自体感和力量慢慢回拢。</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拖延和工作动力不足源自于自己的一部分受虐倾向和继发性获益,想通过这些方式来获得更多的爱与关注,但是做为管理层,我们看到自己身上这部分问题后,要进行调整和改变,保证工作顺利正常的进展。</p> <p class="ql-block"> 王会莹校长今年读书论坛的主题是——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她带来的案例是《在工作中遇见自我》。在案例中她谈到工作中三个代表性的时刻,三种不同的心态:焦虑、逃避、共处,在工作的历练中,除了化解自己的情绪外,让自己的内在存储量不断扩大、增强人格的韧性也是必由的成长之路。</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当我们面对工作的时候,当我们面对批评、指责的时候,你如何转化这个部分,如果过分在意这个部分,你的情绪就会堵塞在那里,不会推动工作向前发展,做为校级领导我们更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体验到很多内耗、体验到很多冲突,面对问题,调整自我的部分,看到更真实的自体感,从而促进自己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吴晓燕主任以《落叶归根》主题,分享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伤痛,这些伤痛影响着她的职业选择,也影响着她和工作的关系,在体验中,她看见自己,找回力量,就如同诗中所写:看见就是光,光随慈悲而至,洒下一缕顽皮的爱,所有的伤口也自然会疗愈,歌唱并幻化成生命中最宝贵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看到你目前良好的家庭关系,由衷的为你感到高兴,这都是你自我功能主导的结果,很有力量感,没有因为儿时不够好的亲子关系而一直处于低沉的状态,你强大的核心自我给予你支持和发展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宁静老师继续自己英雄之旅的探索,她通过两个案例来分析自己在工作过程中从不认同到认同的心路历程,又通过毕业节活动的开展从中感受到体验优于对错,在体验层面和关系的世界中去碰撞、去深度而真实地相处,这样才可能带来改变。</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任何一个工作的变动都会给我们带来分离感和撕裂感,如果对这份工作的认同感较好,那么内在的冲突与内耗就会越来越少,并且会在工作中体验到价值感和幸福感,从而找到你工作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郭洋老师通过两个案例分析到在人际关系中的界限和情绪。保持清晰的界限减少自己的无意识行为,真正的把潜意识意识化。对待情绪要学会将自己的情绪进行加工和转移,这样既不会伤害到自己,也不会使自己的情绪攻击到他人。</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界限感清晰会让我们感觉很舒服,理清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界限,同时做为班子成员要做好容器功能,接纳和抱持老师的情绪并给予转化,同时保持工作的一致性是你目前需要克服的。</p> <p class="ql-block"> 张淑仪老师谈到自己工作时,过分专注于结果而不是过程,但往往不能获得真正的胜利。当把目的性收一收,专注于做这个事情本身的意义上,回归初心,关注工作的过程,可能会有别样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当我们重复的面对一项工作的时候,会有经验主义的出现,日复一日没有新意,所以每一项工作在推进的时候需要有创新的部分,以此来激发自己的动力,从而保持专注度和热情。</p> <p class="ql-block"> 周杏鸽老师通过三个案例分析了在财务工作中,对于金钱的态度,感受到自己之前从没有过的状态,她分享到要去看到自己,接纳自己这部分,抱持自己,正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同时在工作中,要去专注于过程,享受过程,想要的结果自然而然就会到来。</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对于你选取的两个案例都跟钱有关系,通过你的分享,我有一个感受,你通过钱其实是想给我们传递意识层面的你不去依赖任何人,也不让自己去体验依赖别人的感觉,因为这种情感依恋会让你觉得恐惧,而这种恐惧的来源,可能是童年时期未被母亲满足的情感需求。</p> 党员篇 <p class="ql-block"> 白少霞老师围绕关系这一主题通过《有效沟通》和《强迫性照顾》两个案例分析到<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沟通不仅是要传递内容,更是传递关系。更是从学</span>生身上照见自己,觉察到自己“照顾”背后的防御、讨好、自恋等。看到自己在关系中固着的部分,从而慢慢觉察与转化。</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通过你的分享,我会发现在沟通的过程中能看到你讨好的部分和自恋的部分,因为你需要用这些来支撑你的自体感,所以打破你自身虚假的部分,看到潜意识中你最真实的地方,成长就会到来。</p> <p class="ql-block"> 翟婧仪老师围绕本学期的学习和收获,从《家校沟通》和《工作的意义》两个案例进行剖析和觉察自己。在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意识,反思行为背后的原因,更要积极的赋予事物意义,找寻工作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你的科研水平、学术的研究、课题研究水平很高,理论学习的方面没有任何问题,你现在需要面临的最大的功课就是如何将你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完美结合,这样你会走的更长远。</p> <p class="ql-block"> 于佳宁老师通过围绕《家校沟通》和《孩子情绪表达》两个案例入手,分享了自己做为新教师这一年的成长和感悟,在跟家长的沟通中透过“被三角化”,觉知自己的界限不清晰,并做出调整,明确关系中的边界问题。透过和孩子们坦率地表达情绪,回观自己的内在,成长就已发生。</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对于情绪的照看,我们似乎都有很多的固着,但在我们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帮助孩子梳理情绪的问题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看到自己早年的原生家庭,回顾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看到它、拥抱它,与它和解,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在这个过程中和学生相互看见,互相成长。</p> <p class="ql-block"> 陈芳芳老师通过和家长沟通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局限后,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潜意识的部分,看到自己情绪的同时,也看到了情绪背后是害怕被抛弃的恐惧,看到即疗愈,同时让理智回归,把意识放在当下的事情上,才能真正的看到自己的内在风景。</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当遇到孩子突发事件的时候,做为教师你的情绪非常的重要,我们能够感受出来你那个时候的恐惧,你的恐惧远远大于了孩子的恐惧,作为教师我们要有转化孩子情绪的能力,把不好的阿尔法功能转化为贝他功能,发挥自己的容器功能。</p> <p class="ql-block"> 李田田老师通过《人设》和《自我意识》两个案例来分享自己在本学期的成长和收获。通过觉察发现自己与朋友在相处时是讨好型的人格,而在他人面前却是比较强势的,通过不断的觉察发现不一样的自己,认识自己不一样的一面,让自己离真实的自我更近一些。</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我们在关系中要真实的看到自己与他人在相处时那种讨好、控制的部分,需要我们带着意识和觉知去转化,看到关系中最真实和本源的部分,我们才能更加纯粹的对待他人和自己。</p> <p class="ql-block"> 宋佳畅老师通过《情绪的发生》和《教师的立场》两个案例的分享,引导孩子感受情绪的发生、流淌。从而想起自身经历所带来的创伤,更加提醒自己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包容与爱 </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当我们面临情绪的时候,要分清哪些是现实,哪些只是来自内心遗存的感受的影响,然后通过潜意识意识化让过去的影响逐渐减轻,通过现实情况去做反应。同时,外在支持性的环境也很重要,它是你在面临一些不好情绪时一个重要的支持关系。</p> <p class="ql-block"> 楚青青老师通过案例中孩子与学习的关系、看到自己与学习的关系、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当她分享到内在被控制太多后,外在环境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她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孩子提升他们的内在动力。</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当我们停留在理论的表面,谈“社会性死亡”,谈“清白感”的时候,它就像一个个词汇走不到我们的心里,当我们把书中的内容与我们的实际工作配对的时候,去真实的体验、肉体化的时候他们才会内化于心,从而助力于我们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杜丹妮通过两个案例分享到作为老师在与家长沟通时,首先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家⻓,尊重他们的⼈格与观点。其次,要肯定孩子,不能一味的指责,发现问题时,我们应该和家长站在一起,用“解决问题”思维来处理问题,避免转移焦虑。</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当我们在面对班级里经常给自己带来麻烦和工作量的孩子来说,我们内在是有嫌弃的,但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意识到这份嫌弃,但不把它付诸行动,尽我们最大的力量给予孩子帮助和理解,拓宽自我内在的空间,容纳更多的人事物进来。</p> <p class="ql-block"> 周阿娟老师通过整理档案的事件发现人的生活本来就是充满了酸甜苦辣,不会一帆风顺,所以再当她遇到事情的时候,她就学会了换位思考,用理解的心态看待问题,才能有不一样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在你的分享中关于年龄这个问题我觉得你过于夸大了,每个人在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特质,不管成熟、幼稚,它都是你生命中不可替代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 曹裕洁老师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激发了她对孩子的保护欲,同时联想到自己在家庭关系中错位的表现,明白自己的人际关系的固着点,并觉察到只有通过探索自己儿时经历,来了解现在的自己,从而完善自己,发展自己。</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当面对自己原生家庭的时候,当面对不能控制的关系的时侯,我们会有无力感,这都很正常,当我们既想摆脱控制又想需要自由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冲突,当我们去正视这个部分,去看到它正视它,改变就来了。</p> <p class="ql-block"> 肖萌老师分享前给大家介绍了很多经典的书籍,并对这些书籍进行一一介绍,你会发现读书的经历会烙印在时光的长河里,从读书到工作,她对于“感觉”特别看重,这种感觉恰恰是能看到、听到、接触、感受到不同的人、事、物。每个当下的感觉也正是她工作和生活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经历,当我们从之前固着的部分慢慢走向松动,我们会看到人格的魅力慢慢展现,我们看到一个越来越松弛的你、越来越成熟的你,这也许就是成长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武迪老师从和家长沟通的案例谈起,谈到当面临和家长沟通时要采取的是解决问题取向,充分共情到家长,去找寻沟通的意义。在寻找工作的意义的过程中,用新的目光看待工作,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当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并逐渐的接纳,当觉察到自己的控制和自恋并逐渐内省,不断的去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但同时不过多的卷入,这就是成长赋予我们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渠杨柳老师分享和学生相处时的事件时,深知自己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学生的成长,但是愿意迎接未知的挑战,做出改变,学会接纳,接纳学生的成长,觉察到自己的固着点,从而进行改变。</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你所分享的内容可能是想表达你目前对工作中出现的长期问题或模式想去寻根溯源,重获控制感的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我看到的是你慢慢地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接纳自己,也看到了你身上力量的回拢,对于学生,对于自己,内在肯定感越来越强,这也许就是成长的代价。</span></p> <p class="ql-block"> 彭瑞老师在本次读书论坛中通过《你是怎么当老师的》和《走出意义的迷宫》两个案例的分享,在向内探索自己和觉察自己的过程中感知到了家校沟通中情绪边界的重要性,也从工作和学生的关系中感知到了真正的成长不是焦虑的自我怀疑,而是平静的悦纳,悦纳关系的改变,悦纳学生的成长,悦纳自我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当觉察到自己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可能这些行为是在意识以外进行,自己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这是你要去潜意识里去看看是怎么了。家校沟通目前对于你来说,是一个你必须面临的功课,你要看到沟通背后真实意义所在,以解决问题取向进行沟通、交流,从而看见自己的潜意识,和它对话,从而转化。</p> <p class="ql-block"> 金程昉老师通过《情绪》和《界限》两个案例,觉察自己的情绪,看到自己情绪背后的原因,并能够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接纳自己,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内在小孩,不断觉察和疗愈自己,走在成长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当看到自己的情绪后,你要看到情绪后面的认同问题,当你不认同这份工作时,可能你会花费很长时间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当情绪调整到位后,工作就会顺理成章。当看到孩子把在家庭里习得的一些暴力关系复制的时候,告诉他底线是什么就好。</p> <p class="ql-block"> 张倩莹老师通过两个案例《可塑性》和《成长》来分享自己在本学期的成长和收获。她分享到对待学生要相信“无论他们是上智还是下愚,是大勇还是无勇,是刚强还是懦弱,他们都是发展中的人,都是可造之材”。当眼界打开时,你就会看到无限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在你的身上再一次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在不断的调整中觉知和改变才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在面临身份的变化时,减少内在的冲突,成长才会到来。</p> <p class="ql-block"> 马梦媛老师本次读书论坛的主题是在工作中成长。她围绕《工作中的抱怨与认同》、《工作中的价值感》两个案例来分享她在工作中的一些经历。她看到自己行为背后的防御机制以及自己和母亲的关系,从这些关系中觉察并作出调整,可能过程会很痛苦,但是看见就是成长。</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当看到工作中的压力和动力不足时,要跳出自己想象那个压力的世界,看到事物本源的真像。压力促进成长的同时,也要正确对待它。选择让自己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识层面,成长就是这样伴随着压力和动力到来的。</p> <p class="ql-block"> 孙海燕老师围绕和一个孩子的对话,引发童年经历创伤的思考,谈到自己需要被“管着”的心态,因为“管”对于她来说就是关注和陪伴,觉察到这一点其实就是成长的契机,希望可以通过这一点让她重新思索工作的意义,找到她工作的动力和思考。</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你需要被别人“管”是在寻求关系的链接,是对爱的渴求,希望得到他人充分看见、肯定和回应,帮助你形成凝聚的自体感,从而建立关系的链接,当看到自己这一部分后,你便会明白你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对于自我的探索也就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 孙悦老师本次读书论坛的主题是——沟通通过分享家校沟通的案例,她意识到在家校沟通中要厘清边界,放慢自己,学会倾听,才能在沟通中真诚的看到彼此,看到每个人不同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我们在工作中能感受到很多的关系,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更多的力量,在处理关系的同时可能会触及自己成长旅途中的坑洞和创伤,但这也是疗愈的开始,也是成长的契机。</p> <p class="ql-block"> 李兮老师通过两个案例分享自己想要工作和生活得到“平衡”的焦虑,而这种焦虑是来自想追求完美的状态。而平衡的背后是心里的欲望和恐惧的斗争,想要面面俱到,又害怕这个没做好又担心那个没做好。当过度追求“平衡”时,可能就会变成一种执念。</p><p class="ql-block"> 吴校长回应: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伴随着伤痛、焦虑到来的,只有在伤痛中修炼,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看到自己的需求并给予满足,内在就会丰盈起来,内在满足和丰盈的同时会带给你成长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 一天半的美好时光悄然结束,吴校长进行最后的总结:每个人都在自己成长的路上走着,或快或慢,一路有坎坷、不满、焦虑,同时也伴随着喜悦、感动和希望,每个阶段的自己是不同的,内在成长的动力也是不同的,接纳、转化的过程会变成时光的烙印深深浅浅的刻在各自的生命长河中,但所有的一切足够美好,让我们怀揣着美好走向人生新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