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p> <p class="ql-block"> 为落实“传统引领,文化浸润”的办学思路, 围绕“传统文化”这个德育工作大主题,我校把二十四节气主题队日活动列入学校工作行事历并按时开展 ,引领师生了解节气成因、习俗、养生、物候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古诗文,体会大自然的神秘感,感受生命的神圣,追寻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p> 节气由来 <p class="ql-block">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p> 节气物候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小暑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一候温风至:指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p> <p class="ql-block"> 二候蟋蟀居宇:蟋蟀居宇指,五日后,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p> <p class="ql-block"> 三候鹰始鸷:鹰始鸷是指,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p> 节气习俗 <p class="ql-block"> 在小暑的时候民间有“食新”、吃藕、吃黄鳝等一系列习俗。民间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时节“食新”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个时候尝新米,将新米做成米饭祭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 小暑的时候民间有吃藕的习俗,藕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及维生素,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非常适合在炎热的夏天食用。</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以小暑前后一个月产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p> 节气养生 <p class="ql-block"> 小暑季节,湿气较盛,宜健脾、消暑、化湿,菜肴要做得清淡爽口。同时,饮食要有节制,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消暑生津的食物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p> <p class="ql-block"> 小暑节气,要晚睡早起,养精神,防暑邪,起居有常,适当运动,并利用午睡弥补夜晚睡眠不足;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的睡眠时间。晨练不宜过早,以免影响睡眠;室内外温差不可超过7℃,气温为26℃左右为宜。</p> <p class="ql-block"> 小暑节气,人体能量消耗很大,饮水要充分,运动时更要控制好强度,运动后别用冷饮降温,不论运动量大小都要及时补充水分,千万不要等口渴时才饮水,因为口渴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p> 实践活动 <p class="ql-block"> 实践活动一:巧手作画,画出心中的“小暑”。</p> <p class="ql-block"> 实践活动二:做美食,尝美食。“小暑”美食大家来品尝。 小暑后气温升高,应多吃祛暑气的蔬菜瓜果,而脆沙沙的西瓜水分充足,是夏季不可或缺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 实践活动三:诵读。给同学分享自己积累的有关“小暑”节气的古诗词!</p> <p class="ql-block"> 实践活动四:晒伏。小暑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指衣服。六月六多在小暑前后,为一年中气温最高,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旧时,家家户户会选择在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p> <p class="ql-block"> 按照安排,本次实践活动由三二中队主体承担并在家中自主开展。三二中队各位队员的积极参与有效促进了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p> <p class="ql-block"> 通过小暑节气综合实践活动孩子感知了二十四节气小暑的习俗,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更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实践活动中了解了传统文化,同时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得到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