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未来: 从圣德寺塔尖看“城市之眼”

蓝冬季(行摄博主)

<p class="ql-block">  7月3日,按“单月分享,双月游学”规定,鹃城读书会举行了“简州游学”活动。<span style="font-size:18px;">读书会组织者颇有见地在成都东部新区选择了一古一今两个游学点位:简阳市圣德寺白塔和龙泉山森林公园丹景台。</span>此次活动很有意义:一是标志着因疫情中断了两年的读书会游学活动正式恢复;二是见证了成都的城市大格局从原来的“两山夹一城”,一跃转变为“一山连两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德寺白塔,建于南宋时期,已历沧桑800多年。它曾以“一塔凌云”之美誉而名列“简州八景”之首,可惜缺乏规划,周边高楼林列,昔日美景早已不见。塔高37.9米,因塔身灰白色,“白塔”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圣德寺很幸运地遇到了简阳市文博馆在此上班的一位张姓老师。看得出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很专业,也很热心地介绍了白塔:高达五米的塔基,也属国内罕见,显示出唐代以前至宋代塔基由低矮到雄伟的发展演变轨迹。他特别自豪地讲了塔身第三级的八座抱厦。所谓抱厦,就是房屋前加出来的门廊,国内只有两座塔有抱厦,另一座在宁夏银川。圣德寺白塔的抱厦造型不仅仅是美观,它还有替代柱头承托梁枋和塔檐的作用,这在国内则是唯一的。</p><p class="ql-block"> 介绍完展厅,我们已向其致谢道别时,热心的张老师又专门陪我们来到塔下,骄傲的说:“你们看,这砖缝中的是过去建塔时用来粘合的糯米和石灰的混合物,几百年了一点都没风化,坚硬得很,你们掐下看,根本就掐不动。而外面白色的这层是现在为保护它而刷的,才几年时间,一戳就掉……”从张老师调侃嘲讽的脸上,我读到的是“恨铁不成钢”和对文物的热爱,因而更加敬重他。在这个年代,能静心于“冷门”的文物事业,对素不相识、不收一分钱解说费的游客还能主动热心解说,而不是得过且过混日子,这样的工作人员已不多了,我想,这才是厚重成都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古老沧桑的白塔西望,几十公里外便是东部新区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网红地标“城市之眼”就在此处。站在“城市之眼”,可以俯瞰如诗如画的三岔湖和4F级国际机场天府机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首次游玩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更是首次看到“成都跨过龙泉山向东发展”变为现实,成都已经打开了城市发展的空间和格局。在2017年,成都提出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按此定位,成都的城市大格局从原来的“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成都也便越过龙泉山,获得了广阔的城市发展空间,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则是这个战略重重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当书友们挥舞着“鹃城读书会”会旗登上具有成都标志太阳神鸟元素的“城市之眼”时,我才真正体会到设计者“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至圆融通达的城市文化,成都人始终对圆有一种难于言表的情愫”的设计理念。看来,东进战略既破了成都城市发展空间瓶颈的难题,也延续了金沙图腾为代表的巴蜀先人的智慧。乘电梯上得丹景台,但见夏日的阳光下,龙泉山郁郁葱葱,三岔湖波光粼粼,不远处的天府国际机场银鹰展翅,城市建筑正日新月异地点缀在龙泉山下。林围城市,城在林中,城市森林大美画卷让人震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八百年前的古老白塔,仍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正穿透岁月和历史烟尘一直凝望着“城市之眼”,见证着成都的古老与现代,沧桑与包容,厚重与时尚。这也是我每每外出都骄傲地说“我是成都人”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成都,叫我如何不爱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蓝冬季</p><p class="ql-block"> 2022.7.6于鹃城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