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年华】二、新兵训练不畏艰苦

难忘的岁月

<p class="ql-block">  刚过完1965年的春节我们就去部队了。当时是在天津市轧钢三厂集合,大约有200来人,在凱旋礼堂上的火车,到了邢台沙河站又转乘汽车在沙河县一处村庄的小学校舍里住下,在这里住了一个星期左右。我们在这里见到了一个中校团长和一个上校副总指挥。听说要在这里建一个海军机场,那个中校是海军工程兵的一位团长,那个上校是这个机场工程的副总指挥。当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很吃惊,难道我们是海军工程兵,要在这里干建设机场的活儿?我们当兵是扛枪保家卫国的,不是来干活的,这和我们当兵的初衷大相径庭,大家都有失落感,不过那也没办法,既来之则安之嘛! </p> <p class="ql-block">  (凯旋礼堂原址拆建高层更名凯旋大厦)</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的这拨人组成了一个新兵连,我所在的排离开了这座学校,在沙河县境内的一座名叫凤凰山的地方进行训练。要说这凤凰山把它叫山,那也太名不副实了,我看实则就是一个大土堆,大约有十层楼房那么高,方圆八九百平方米,山上除了有一些枯黄的杂草外,其余的什么都没有。山坡下有片平地,平地边沿有一间破旧的大仓库,我们就住在这个仓库里。仓库的地上铺着草垫子,草垫子上铺着薄褥子和白褥单,没有枕头。大家睡的既是地铺又是通铺,你挨着我,我挤着你。晚上睡觉时寒风凛冽,从仓库大门的门缝和门槛儿吹进来,呼呼的冷风在大家的头部盘旋,无奈,大家都只好把头蒙在被子里睡,还有人戴着帽子睡。身上盖的只有发的那床被子,外加脱下来的棉衣棉裤,一点儿也不暖和。因为冷,好长时间都睡不着,早晨不用等吹起床哨儿,大家早早就起来了,拿着毛巾到仓库后面的一个土坑去洗脸。谁先到就拿坑边的一根木棍,把坑里薄薄的冰层敲碎,大家围在坑边猫着腰,用手捏住毛巾的一个角,在冰水里转转,转湿后再用另一只手抓住毛巾,两手用力把毛巾拧干再擦脸,这倒好,即省水又省肥皂。这水比冰棍还凉,大家都不用刷牙了,连牙膏都省了。</p> <p class="ql-block">  没有炊事班,饭是自己做,每个班每天都派一个人轮流帮厨。饭做的不好,有时半生不熟,有时还糊了,凑合着吃。最大的问题是吃不饱,都是年轻的大小伙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也比较大,每个班十几个人,每顿饭只给一桶小米干饭。星期天放假的日子,大家都去七八里地外的村子里的小卖部,用发的津贴费买饼干和花生吃。</p> <p class="ql-block">  在凤凰山的这段日子,白天就在仓库外的平地上练队列走步。其中有一名战士一到出早操就呕吐,是他自己说当兵前就有胃病,现在老毛病又犯了。其实他思想上也有毛病,在日常有所流露,他后悔了,受不了这种艰苦,不想当这个兵了,最后这个人被作退兵处理。</p><p class="ql-block"> 这时间长了又出现了新问题,大家长时间没洗澡,衬衣衬裤就一套一直贴身穿着,没有换洗的,长满了虱子,身上痒的难受。不光是我们,整个新兵连都存在这个问题。连里想了个办法,在连部的大院里架起了几口大铁锅,轮流给各排各班的战士煮内衣灭虱。当时我们班的战士都把自己的衬衣衬裤脱下来,做好标记扔进铁锅里,煮完再捞出来到别的锅里涮涮,拧干水后再挂在拴好的绳子上晒干。再看煮虱铁锅里的水,都成了乳白色浆糊糊的,漂着一层厚厚的死虱子。在等着的时候,大家都空心儿穿着棉袄棉裤,因为那时没有发绒衣绒裤,所以当时的感觉是透心儿凉。</p> <p class="ql-block">  我们排在凤凰山训练了一段时间后,全连又集中在一家村边的厂院里进行训练。在这里条件稍好一些,住的是简陋的厂房,睡的虽然是大通铺,但毕竟不是地铺。有锅炉房,用热水喝开水比较方便,但最大的问题仍是吃不饱饭。刚开始大家吃完一桶饭再回伙房打饭就没了,后来我们班的战士学灵了,一是尽量赶在其它班之前去打饭,二是打来的饭每人先盛半碗赶紧吃,吃完赶紧回碗,然后把剩下的饭分给大家,再赶紧拎着空桶小跑着继续去打饭,这样经常能多打半桶来。</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日常还是进行队列走步训练为主,另外增加了部队有关条例的学习。过了一段时间已接近三月底,又来了一批接兵的人,把我们新兵连一分为二,划分为两个连,我被分配到接兵人的连里。至此我们这个连结束了新兵训练任务,并发给了领章帽徽,还补发了一套衬衣衬裤和一套绒衣绒裤。来接兵的人成龙配套,从连长到班长都有,但他们都是来自四面八方,连长是海军司令部的,指导员是海军通讯团的,司务长是海军院校的,排长、班长都是来自海军各仓库的,总之都是临时拼凑来的。他们的任务就是带我们这批人去黑龙江海军后勤部的农场。剩下的那部分天津新兵,在我们走后,听说是去了山东威海的刘公岛,当了海军的炮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