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蔚蓝南海》之《琼台福地》-淘游心飞

李桦

1996年,西沙群岛之永乐群岛的南部,渔民偶然地发现了一艘沉船。经考古推断,该船应是南宋(1127(南宋建炎元年)-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中期,从福建泉州港往东南亚的贸易商船。<br>  它命名为“华光礁1号”,出水近万件船货中,陶、瓷器占绝大部分,产地以福建和江西景德镇为主,“琼台福地”中了头彩。<br> 海南岛北隔约30公里宽的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为仅次于台湾的中国第二大岛。岛上有原著民-黎族,它的先民是古百越人的一支-骆越。相比沉船,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定南越,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虽然首次在岛上设置了行政区划-珠崖和儋耳两郡,但之后只是“遥领”居多。<br>  期间,文有开化之肇始;武有残暴之贯穿,至南梁朝(502(天监元年)-557年(太平二年))时,“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冼夫人请置“崖州”。这是“海南”最早记载,也是有效管辖开端。<br>  唐代设琼州、崖州、儋州、振州、万安州等5个州共22个县,统属岭南道,海南称“琼”就来源于此琼州。岛北部的琼山县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始设,其名来自“府南十里有琼山,土石多白,似玉而润”。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州治移至现今琼山区府城街道附近;明清两朝,这里更是琼州府的府治,故府城而名,从此成为海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民国初期,有“琼台福地”之称。<br>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城墙开始修筑,府城“土壤平衍山无险峻,清流拱其前,洋海绕其后”,这是宋城门(东门)遗址。<br> 大规模的修筑及扩城是在明朝,由明洪武二年(1369年)而始。城墙长4100多米,高约9米,设东、西、南三座城门,北边虽无城门,但建有望海楼,这是忠介路边草芽巷里仅存的明城墙遗址。 鼓楼一般位于城之中心,原名谯楼,又称“文明楼”,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门额分刻着“海南壮观”和“奇甸文明”。“浮图七级凌霄汉,荡诲千帆破夕阳”的海天美景,早已离它远去。 明成化八年(1473年)广东按察副使涂棐整顿兵备,改题南门为“定海”。重见天日石匾,是加固“甲于岭海”城围的见证。 府城有过繁华,“七井八巷十三街”;更有过荣耀,“一里出三贤,五里三进士”,儒雅之风熏陶出无数的大家。丘濬的故居就在郊外,它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仅存“可继堂”等单体建筑。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丘濬出生这院落中。“可继”两字出自祖父的对联,“嗟无一子堪供老,喜有双孙可继宗”。他幼年丧父,全靠祖父和母亲教诲;成年后,终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br>  他“博极群书”,历事四朝,明弘治四年(1491年),兼任文渊阁大学士;明弘治七年(1494年),任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明弘治八年(1495年)卒于任上,追赠“太傅”,谥号“文庄”。<br>  他是“当代通儒”,著有《大学衍义补》等经典,被明孝宗赐为“理学名臣”;他是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视为“中兴贤辅”。“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州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读读他孩提时的《五指山》,欣赏盖世才华。<br> 誉为“海南双壁”的还有海瑞,明正德九年(1514年)同样出生于府城边上。其故居并无遗存,我们看到的是在附近仿建的。<br>  他是海南四大才子之一。任知县时,廉洁自恃,人言“布袍可脱粟”;任主事时,犯颜直谏;任巡抚时,平反冤狱。他刚直不阿,力惩贪官,被誉为“海青天”。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于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任上病逝,谥号“忠介”,后人题有“粤东正气”。<br> 海瑞写有一副对联:三生不改冰雪操,万死常留社稷身。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的墓园,据说是当灵柩运至此地时,抬灵柩的绳子断了,人们以为这是海瑞自选的风水宝地,于是就地下葬。滑稽还在后面,在“文革”时,因为“罢官”被“挖骨扬灰”。<br>  琼台书院地处府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捐献筹办,以抱“勤宣德教,扶植士气” 之志,为清朝琼州府的最高书院,现今是琼台师范学院。主体建筑“奎星楼”,则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雍正年间,书生张日旻和琼州府镇台使女翠莲一见钟情,但历经磨难,经掌教谢宝仗义执言后终成眷属并考中进士,这就是琼剧《搜书院》故事发生地。<br> 城内吴家大宅约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完工,后屡有增建,“吴典”也是这一年出生的。他中进士被授翰林院编修,后辞官出任琼台书院掌教,创办珠崖义学,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辞世。 海南岛是中原王朝的流放地之一,大文豪苏东坡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贬谪来琼,借寓金粟庵;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遇赦北返,再次借住此地。他开凿了“浮粟泉”,以解决饮水困难。<br>  苏东坡在海南讲学明道,“粟飞藻思,云散清襟”。琼州人文之盛,可以说是自苏轼起。后人在其遗迹留存处旁,建有观稼亭(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后为观稼堂)和苏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纪念他造福桑梓,教化黎民的丰功伟业。<br>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雷琼道台朱采”又在旁边修建了“五公祠”,人称“海南第一楼”,以奉祀唐、宋两朝“安国危身”,被贬来琼(唐)李德裕和(南宋)李纲、赵鼎、李光、胡铨五位贤臣,其中李德裕和赵鼎死于流放之地,“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后人诗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他们万里投荒,丹心不泯。有楹联景仰先贤,“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每条街巷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府城“达士巷”便因居住过的名流乡绅而闻名。当年的石板路还在,还记得如著名学者王国宪吗? 王国宪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卒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藏书家、教育家。他任教琼台书院,创立琼海中学(今海南中学)等。他倾尽后世四十余年之心力,发掘、编撰海南地方文献、志书,对海南历代先贤典籍的传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说:“海南风雅,盛于有明。其时人文蔚起,出而驰誉中原,垂声海内。” 曾经藏书近三万册的“更生书屋”,如今已在大雨中倒塌。他的后半生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百年之后,他还会被乡人记起吗?<br><br><br>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0点13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