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钩沉一一卢果与他们50后(第七章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卢洪献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11月13日,二中和二十二中的师生在各自的校门口集合,列队徒步向共大进发。同学们大多是第一次离开自己家庭,开始过一种全新的集体住校生活。大家开心,好奇,还有点憧憬。师生列队在城市时精神抖擞,还能整齐如一地行走。过了八一大桥就看见昌北的破烂不堪,赣江西岸上的房屋像废物堆砌成的,木板钉得横七竖八,有的脱落下来,有的用绳子捆绑着。真担心哪天被江水淹了,江风吹塌。105国道还是沙子路,现在是庐山南大道,走过去沙沙作响。当大家费力地爬上瀛上这高坡,气也泄了一半,但路还没走到一半。走了一个多小时,经过下罗的水泥厂、造漆厂,最后辗转到共大门前的大路,现在的志敏大道,又翻过几个山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终于看见共大的大门,大家像打了鸡血似的,立即恢复了兴奋或好奇。学校大门是白色的,上面塑有周恩来总理题写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几个大字。大门两侧还书写着毛主席给共大的一封信。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在高大松柏掩映下,有着等候多时的欢迎队伍。只见毛主席挥手的巨大塑像迎面而立。主席像后面是学校办公大楼。道路两旁建有几幢教学楼或实验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共大”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简称,共大总校建立于1958年,一直得到江西省党政领导的全力支持,特别是得到毛主席的肯定和支持。1961年7月,共产主义劳动大学3周年纪念,毛泽东主席专门为共大写了一封信,明确阐述了他对共大的肯定和支持:“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这就是著名的“七三0指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偌大的校园在卢果他们来到之前比较冷清,“1968年省革委将共大总校与分校脱钩,总校改名‘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共有教师、干部522名,其中428人下放;66、67、68届在校毕业生全部去了省军区社埠农场、安奉农场,69、70届1060人,分别去了军管的珠湖、成新、安福、新乐、大桥农场和德兴铜矿、东乡铜矿。”学校空空是也,卢果他们这批初中生的到来使整个大学重新沸腾起来,食堂又有了热气腾腾的用餐气氛。全然不知的集体生活,敲着碗,追逐着,嘻嘻哈哈,充实了食堂饭厅的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支2300人的队伍,学校将他们组建成16个学生连。拥挤在这校园里,开始了他们特殊的中学生活。新的学习内容仍然是学毛选,还有参加劳动。乍到学校,正是“高举”盛行的时候,一日三餐,起床后,睡觉前都要对着毛主席画像,挥着主席语录,口中念念有词地敬祝。早起叫早敬,睡前要晚敬,餐前要“餐敬”,上课更要有此仪式感 。党的“九大”召开,他们在半夜爬起来,乘上学校解放牌大卡车到省市委贺喜,载歌载舞,锣鼓喧天,唱革命歌曲,跳忠字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共大总校的劳动主要在园林场所除草、捉虫、摘果,在苗圃种树,摘茶。种的是马尾松,漫山遍野地种。采茶一般在早上,一棵上面只能摘二三片叶子,顶尖的叫毛尖,下面的叫雀舌,因这片叶子酷似麻雀的舌头。摘下的茶叶放在柴火大锅里煨,炒茶师傅的手好厉害,不怕烫,直接在锅里翻。做茶叶的工序大致这样,先杀青,把绿茶炒至蔫了,然后拿出来揉,再炒,再揉,最后一大锅青茶变成一小团团,揉到最后还有小小的毛毛,那是很好的茶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学生全部住校,毕竟是在无人管束的情况下野了2年的半大孩子,开始怎么也规范不了学校的军事化管理,打打骂骂的现象时有发生,公共卫生更不在意,男同学挤住的第三宿舍简直就是垃圾桶,晚上睡觉有人不愿出门,站在窗台就拉尿,尿溅在地面的声音此起彼伏。宿舍旁边是学校高高的水塔,胆大的同学经常会打赌看谁攀爬得高,十分危险。 星期六下午回家得靠自己的双脚步行2个小时,第二天回校照常步行。胆子大的同学往往守在转弯和上坡的路上扒车。货车这时得减速,乘势抓住后门爬上去。其实司机明知道他们要爬上去,睁只眼闭一只眼,快到了要跳下来,他们也会有意识地放慢速度。从共大总校到南昌,公共汽车只要3角钱,但几乎没人乘坐。其实大多数家里都穷,三五角钱可以当得全家一天的菜金。深层次地讲,也是怕说成是资产阶级思想,当斗私批修的反面教材。当然,由于大家一块回家,一路上说说笑笑,唱唱跳跳,才恢复了孩子的天性,反而不觉得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1969年4月起,学校陆续进行大调整。学生以连队为单位,再次下迁到共大直属的农场、林场、垦殖场、园林场。除9连留在校部外,69届的1、3、5、15四个连和70届的8、10、11三个连下迁至位于南昌县的将军洲农场,69届的4、14连和70届的6连下迁到位于德安县的南湖农场,69届的2、13两个连下迁到位于奉新县的大港林场,70届和71届的7、12、16三个连下迀到园林场。其中7连在青岚,12连在苗圃,16连在芭茅岭的园林场。卢果的十连下迂到将军洲的东风大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千多学生像天女散花一样,向各个农业场所散发去,学校减轻负担了,农业场所有劳动力接盘了,虽然他们只是中学生,十四五岁,但他们面临的是成年人才能负荷的劳动强度,这才是同学们进入艰苦岁月的真正开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