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英烈名录(增补本)》后记

胖瘦

<h1> <font color="#167efb"> <b> 林建军</b></font><b></b></h1><div><b><br></b></div> <h1><b style=""><font color="#333333">又是一个六年过去,我还走在寻找铁道兵烈士的路上。昔日的铁道兵官兵为国捐躯后,有的被历史所湮灭,有的还置身于荒山野草与大漠黄沙中……这是历史的不公!半个世纪及更长时间过去,烈士的亲人还在寻找他们,寻找寄托哀思之地。</font></b><div><br></div></h1> <h1><font color="#333333"><b>铁道兵烈士用奋斗和牺牲最好地诠释了铁道兵精神。我们弘扬铁道兵精神,就需要年复一年踏踏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满怀着良心和爱心去做工作。在后铁道兵时代,在一代铁道兵人渐行渐远的大背景下,亟需后铁道兵人继续这项工作,十二年过去,不见后来者,舍我其谁?!</b></font><div><br></div></h1> <h1><b><font color="#333333">《铁道兵英烈名录(增补本)》与前者最大的不同是更人性化,在格式文件中充满了战友之情。在一个个烈士的英名之后,尽可能地记录了烈士们英勇献身的事迹,如果我们铁道兵人都淡忘了,这段历史也就被湮灭了。</font>据不完全统计,增补本中新增加记录的人员为2112名,其中新找到的人员为478名。</b></h1><div><font color="#333333"><b><br></b></font></div> <h1><font color="#b06fbb"><b>安州市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英名墙全貌</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b>近年以来,国家以最高礼遇迎接九批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回国。铁道兵曾经有十个师和直属桥梁团先后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抢修抢建铁路线,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志愿军铁道部队抢修抢建的铁路线被誉为“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增补本重点寻找了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安葬地的历史记录,为烈属寻踪觅迹提供帮助。其中包括在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安州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原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陵园)英名墙上的烈士记录。</b></h1><div><b><br></b></div> <h1><font color="#333333"><b>增补本中新增加了铁道兵团英烈名录,归类于铁道兵前身部队英烈名录,录入了铁道兵成立早期牺牲的烈士。新找到铁道兵司令部的牺牲人员,这是铁道兵1976年参加原子武器条件下铁路抢修演习中的烈士。新找到铁道兵独立桥梁团的牺牲人员,这是铁道兵独立桥梁团撤编前在鹰厦线牺牲的部分人员。铁道兵独立桥梁团后来被改编为铁八师的部队,原铁道兵独立桥梁团的首长在几十年后还专程赴鹰厦线上的郭坑烈士陵园看望他们。以上人员已分别登记造册,以示缅怀。</b></font></h1><div><font color="#333333"><b><br></b></font></div> <div><br></div><div><br></div> <h1><b><font color="#333333">襄渝线上的</font>三线<font color="#333333">学兵,曾经与铁道兵并肩战斗,血肉与共。在襄渝线施工任务最繁重的3年内,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是共和国的一段特殊历史,</font>已载入史册<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增补本在烈士陵园的彩页中,对三位学兵烈士做了记录,以示对历史的尊重,对三线学兵战友的战斗情谊。</span></b></h1><div><font color="#333333"><b><br></b></font></div> <h1></h1><h1><b><font color="#333333">增补本中,进一步证实了“雪山铁九连”张池昌烈士是因战牺牲的。2021年3月,我看到了“雪山铁九连”连长张延堂的夫人孙玉芳写的一篇纪念文章——《我的老伴是铁道兵》(女婿尤建华代笔)。文章中提到了张池昌烈士,牺牲在达旺战场上。经调查同在达旺战场上的战友,</font>增补本补录了张池昌是因战牺牲的史实。</b></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秦岭月河梁18盘</b></font><div><br></div></h1> <h1></h1><h1><b><font color="#333333">铁道兵独立汽车团,一支存续了12年曾立下赫赫战功的部队,在铁道兵的历史记录中却没有留下什么文字。翻找铁道兵的史料,仅可见成立于成昆线,撤编于襄渝线,这是铁道兵修建的最著名的两条大三线铁路。铁道兵在襄渝线功成名就后撤编了独立汽车团。铁道兵独立汽车团甚至没有留下一张官方拍摄的照片,目前能找到的仅是一幅铁道兵美术工作者制作的版画《雪夜运输》,完成于1971年。</font>汽车团美术创作组在汽车6连采风时,画了《雪夜运输》最初的美术稿,由当时的宣传股干事伍法勋负责执笔。原独立汽车团的玄金钟战友在网络上召集昔日的战友们,提供独立汽车团牺牲官兵的信息,相继有十余名为国捐躯的汽车兵烈士被记入增补本。</b></h1><div><br></div> <h1></h1><h1><b><font color="#333333">增补本中记录了铁道兵官方名录中没有记录的、不可不记录的烈士:牺牲在襄渝线的铁十一师51团副团长李再兴。这是一位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考验,在孟良崮、涞水战役中表现英勇的铁道兵副团长。曾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被授予华东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增补本中记录了牺牲在南疆线的铁四师20团连长封必虎。封必虎1958年参军,已经办好转业手续的他,1978年4月28日牺牲于南疆线新光隧道。离队前夕,他坚持陪同铁六师师长张文举(20团在南疆线配属铁六师施工)检查新光隧道的施工情况,后又返回上导坑掌子面跟班作业,“站好最后一班岗”,不幸高空坠落而牺牲!封必虎牺牲后,骨灰回到了家乡,被安葬在东辛农场的一片防风林中。后经江苏省战友会牛玉敏战友和东辛农场时明生老师的努力,封必虎烈士墓被迁入连云港市海州区青龙山革命烈士陵园。东辛农场在历史上曾经归属于灌云县管辖,2022年6月1日,孙朝喜战友在灌云县烈士陵园里找到了封必虎烈士墓(衣冠冢)。隔日又找到封必虎的家人,妻子孙茂英健在,已79岁。封必虎有三女一子,儿子的名字叫封铁军,三个女儿的名字中都有一个“铁”字。</font>在连云港市海州区“青龙山革命烈士陵园简介”中,载有封必虎烈士的英名。2022年6月17日,石家庄铁道大学(前身为铁道兵工程学院)张晓炜教授学生的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赴青龙山革命烈士陵园,祭扫封必虎烈士墓,瞻仰学习先烈精神。这些来自江苏海洋大学的莘莘学子,对封必虎烈士的妻子孙茂英进行了记录性拍摄采访。</b></h1><div><br></div> <h1><b><font color="#333333">增补本再次重点寻找了鹰厦线上的烈士。那一片片在荒山野草中的荒冢令人垂泪!那些只在纪念碑上留下姓名的烈士令人垂泪!那些有名有姓有记录的烈士(包括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的王庆峰烈士)在鹰厦线却再也找不到令人垂泪!已经在鹰厦线上守望了60多年的烈士汪忠信、</font>文茂超<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没能进入烈士陵园且回不到家乡令人垂泪!在家乡和牺牲地史料中都有记录的铁七师烈士李卫国,多年来始终找不到安葬地,返回头再去寻找其家人,家里已经没有人了!!我很难想象烈士父母在世时的绝望心情!!!</span></b></h1><h1><div><br></div></h1> <h1></h1><h1><b><font color="#333333" style="">牺牲在贵昆线的铁七师34团21连连长仇忠美,上午在团政治处办理了探家手续,把行李收拾停当,下午戴上安全帽、穿上水鞋又进了隧道。想在探家前站好最后一班岗的仇忠美连长,牺牲在观音岩隧道的大爆炸中。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苏北农村,妻子正巴望着丈夫拿钱回家维修四处漏水的住房,一条腿有残疾的儿子正等待着父亲送他去医院治疗,年迈的父母每天遥望着西南方,掰着手指计算还有几天能见到儿子……受铁七师战友的委托,我寻找了贵昆线上的多个烈士陵园,最后在威宁县“青友村军功坟烈士陵园”找到了仇忠美连长的墓,找到了同时牺牲的魏禄成烈士的墓。看着墓地照片,心很痛,称其为荒冢一点不为过!</font>所谓的“青友村军功坟烈士陵园”只是当地人民的一种尊称。<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2021年12月,我联系上威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在铁七师几十名牺牲于贵昆线(散葬)的烈士名单中,我又看到了仇忠美连长的名字。在“寻找威宁散葬烈士的亲人名单”中是这样记录的——“序号41:仇忠美。散墓地具体位置:龙场镇青友村。牺牲时间:1963.8.18。墓碑上面的碑文:中国人民解放军8704部队21连连长,江苏省高邮县八桥公社人。1955年3月入伍,1963年8月18日不幸牺牲。”根据铁道兵史料记录:仇忠美连长牺牲于1965年8月18日。据悉,威宁县政府正在启动散葬烈士墓迁葬工作,铁道兵的几十座散葬烈士墓将集中迁往威宁县沙河边烈士陵园。稍后一段时间,威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发来了已经过修葺的烈士陵园照片。以上,增补本都做了相应的记录。</span></b></h1><p></p><div><br></div><p></p> <h1><font color="#333333"><b>增补本重点寻找了铁道兵牺牲在京原线上的烈士墓。原铁十一师修理营战友张吉根,带队山西省铁道兵战友会的战友,多次开车踏上寻找之路,成功找到了多座安葬着铁道兵牺牲官兵的烈士陵园。在平型关烈士陵园(原灵丘县烈士陵园)中,安葬着铁十四师修建京原线牺牲的烈士,安葬着铁道兵命名的一等功烈士孙明超。在繁峙县烈士陵园,安葬着铁四师修建京原线牺牲的烈士;铁二代余飞波,在出差途中帮助找到了涞源县烈士陵园。在这个烈士陵园中,安葬着铁十四师修建京原线牺牲的烈士;根据志愿者提供的烈士信息,我找到了玉山铺烈士陵园。在这座烈士陵园中,安葬着铁十四师67团修建京原线牺牲的烈士,安葬着两名铁道兵命名的一等功烈士——张贤荣与彭成凯。</b></font><div><br></div></h1> <h1><p></p></h1><h1><b><font color="#333333" style="">陕西省紫阳烈士陵园,是襄渝线上铁二师、铁六师以及铁十二师60团烈士的安葬地,多年来对外宣称有202座烈士墓,我在2010年10月去实地拍摄过,实际只有146座烈士墓。2019年9月,经铁七师梁志江战友介绍,我联系上了紫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拿到了紫阳烈士陵园墓位图,经核对,有60余座墓是后迁入的。在紫阳的企业家战友陈瑛丽,放下“闽秦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亲赴紫阳烈士陵园,拍来了这几十座烈士墓的墓碑照片,为铁道兵找到了一批不在册的烈士,善莫大焉!经核实,铁六师汽车兵烈士刁碧文在迁葬中被“搬丢了”,烈士的妹妹和铁六师的汽车兵战友还在苦苦寻找中。</font>铁六师另一名汽车兵烈士熊应高,在达州烈士陵园2013年从骨灰堂迁出入土的烈士墓群中被找到,同时找到十余名烈属和战友在几十年中遍寻不见的烈士。原铁七师后勤部材料科副科长崔凤翡烈士,三个儿子找了几十年,一直找到了成昆线上的烈士陵园。在铁七师当年留给烈士陵园的名单中,崔凤翡的姓名被写错了两个字,唯有姓是正确的,与铁七师的史料记录相同。我曾经两次赴达州烈士陵园进行寻找性拍摄,没想到骨灰堂里还有我们铁道兵的烈士!现在的达州烈士陵园已经改名为达州红军烈士陵园。2022年清明节前夕,烈士陵园的领导率工作人员祭扫了崔凤翡烈士墓,并在墓前致敬默哀。崔凤翡烈士的儿子们已赴烈士陵园祭奠了父亲。</b></h1><div><br></div> <h1></h1><h1><b>在增补本中,每找到一名铁道兵史料没有记录的烈士和烈士的安葬地,都包含了许多人的努力和辛苦付出。寻找及记录铁道兵烈士的安葬地,是《铁道兵英烈名录(增补本)》最大的工作量。在全国多地烈士陵园整体搬迁后,增补本均进行了相应的记录。比如:铁四师牺牲在京原线上的烈士,大多安葬在北京良乡烈士陵园中,2014年初整体搬迁至位于北京圣水峪的北京平西烈士陵园。我多次去过北京良乡烈士陵园,又去圣水峪拍了北京平西烈士陵园,只为具体核实烈士的安葬地。比如:成昆线上云南元谋县境内的黄瓜园烈士陵园、中坝烈士陵园,被整体迁往能禹烈士陵园,增补本一一做了记录。另外:在找到南疆线上和静县烈士陵园与吐鲁番烈士陵园的墓碑照片后,对照碑文,增补本再一次核实和记录了铁道兵牺牲在南疆线上的烈士。</b></h1><div><br></div> <h1></h1><h1><b>铁道兵是国内和平建设时期牺牲最大的部队,因为部队的特殊性,铁道兵的病故者多有可歌可泣的奋斗史。他们在部队拼搏多年,最终积劳成疾,直至为国捐躯,感天动地!据相关资料显示:铁十师自1974年5月进入青海至1983年离开高原,全师先后有几十名年轻干部或直接牺牲于高原反应,或因高原恶劣环境的危害致病身故。铁十师师长陈友国、副师长刘吾骥均为英年早逝!在此呼吁全国各地的相关政府部门:请善待铁道兵的病故者——是他们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卫国戍边;是他们辛苦奔走在高山大漠,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是他们坚守在雪域高原,为共和国修筑天路;是他们用健康和生命,为当地人民送去了幸福与文明。当铁路修通,火车飞驰,他们却命丧他乡,与亲人天各一方。再次呼吁全国各地的相关政府部门:请保护铁道兵牺牲官兵墓——根据1980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精神:现役军人在施工中牺牲,一般不再批准为烈士。铁道兵有一批为国捐躯者再不能拥有烈士称号。可铁道兵就是铁道施工的部队啊!在战场上是,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是!目前铁道兵早已撤编,他们已经没有了“娘家”。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们虽然没有烈士证,一丘荒冢,依旧是亲人的念想!是家族的荣光!!历史上再也找不出这样为国拼命不惜献身的群体!!!在国家富强和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他们的墓地更加让铁道兵人心心念念,是铁道兵人永远的牵挂。</b></h1><div><br></div> <h1></h1><h1><b><font color="#333333" style="">增补本补记了铁二师7团(后勤1支队3大队)军医赵志武的病故过程。1967年夏天,赵志武军医在越南战场感染恶性热带病,头痛剧烈伴有呕吐,进而视力模糊。因敌机对防区轰炸频繁,医者仁心,他无法安心回国治疗,婉言谢绝战友的一再劝说。只要头痛稍微缓解,他就背着药包和急救囊,出现在多福大桥抢修工地或挖定时弹的现场。1968年4月,越美巴黎协议签字,美机对越南北方的轰炸次数明显减少,他才同意回国治疗。</font>在逐级转院后,最后进入北京301医院,经专家全力抢救无效,于1968年11月4日逝世。</b></h1><div><br></div> <h1><font color="#333333"><b>增补本再次记录了23岁战士王朝林的“病故事迹”。王朝林生前为铁道兵十二师58团4营15连(后勤6支队32大队)的战士,在铁道兵参加援越抗美战争期间病故,晋州民政局资料显示家属曾经享受过烈士待遇。有资料记录:王朝林在援越抗美战争期间,因战地物资匮乏、营养不良,在部队修筑7号、12号公路时积劳成疾。当时连队只有王朝林一名铁匠,其带病坚持打铁的重体力工作,导致病情发展至全身严重水肿,腹胀如鼓。急送国内野战医院救治,终未能挽回生命而牺牲,就地安葬于云南省宜良县马街原陆军58野战医院墓地。58野战医院在援越抗美战争结束后就撤离云南,并于1986年被撤编,留在云南宜良县的医院墓地实际已被废弃。当年曾共同参战的战友们不忍王朝林墓荒芜不堪,发起迁墓回原籍烈士陵园的动议,未能实现。近年多次联系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褒扬处,提请就地保护王朝林墓,始终无果。2022年5月26日,副处长付美翔就此事做了回复:“信息工程大学昆明机要大队正在修缮军人墓地。”</b></font><div><br></div></h1> <h1><font color="#333333"><b>灌云县政府善待铁道兵烈士,在国内首屈一指:牺牲在成昆线、襄渝线、沙通线、南疆线的子弟兵都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亲人们的怀抱。几年来,每找到一名灌云籍的烈士,孙朝喜战友都能在灌云县烈士陵园找到他们的墓地,令我感动不已。近期,孙朝喜战友经多方努力,在灌云县烈士陵园中也找到了铁四师20团连长封必虎烈士的墓(骨灰安葬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青龙山烈士陵园)。他在夏日的骄阳下与烈士对话,感慨良多。他说:“为了避开光线的斑驳不均,我苦等了1个小时,最后不得已脱下防晒服挂在树枝上遮去阳光,才拍出效果好的烈士墓照片。晒出汗了累了,但心是安的。”</b></font><div><br></div></h1> <h1><font color="#333333"><b>六年中,在战友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先后为铁道兵澄清了几个沸沸扬扬的历史事件。</b></font></h1><div><font color="#333333"><b><br></b></font></div> <h1><b style=""><font color="#333333">一、杨树排隧道事件:2012年,福建省制作了一个名为《鹰厦线》的纪录片,时长40分5秒。纪录片里绘声绘色地讲到了“杨树排隧道”名称的由来和杨树排烈士们的去向。在纪录片《鹰厦线》的第15:50分钟处,播放了约2分钟有关“杨树排隧道”的介绍。解说词写道:在鹰厦线K33公里处,位于闽赣交界处这座山坡上,座落着鹰厦铁路上唯一一处以人名命名的隧道——“杨树排隧道”。紧接着,纪录片字幕出现了这样的解说词:“半个世纪过去,当年牺牲的烈士们,已经化为守护在隧道旁的绿树山川。”事态严重,事态紧急,必须火速行动——找到杨树排烈士,把烈士安葬地保护起来!2017年8月26日,江西战友会曹永芳战友带领临时组成的团队,披荆斩棘攀爬上了传说中杨树排烈士安葬地的山冈,在密集的树林竹海中找到了“烈士墓”——十余座长满了竹子的土丘。传说中的杨树排烈士的安葬地找到了,同时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摆在面前,这是铁道兵的烈士墓吗?怎么能肯定这就是铁道兵的烈士墓?!在寻找杨树排烈士的过程中,团队意外发现了牺牲于60多年前的铁六师汪忠信烈士的墓,墓前是石碑。那么,同时期牺牲的烈士,杨树排烈士为什么会是这样掩埋的呢?他们是鹰厦线上铁道兵哪个部队的呢?经过再三调查和寻找,有确凿的证据证实:杨树排隧道事件只是一个传说,杨树排烈士现象只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font><font color="#ed2308">但是,这一历史事件具有积极的意义:福建人民在铁道兵离开鹰厦线60多年后还在感恩,还在纪念。祖国和人民还在呼唤铁道兵的英雄!凸显了铁道兵的功勋与共和国的铁路同在,铁道兵的烈士与共和国的光荣同在。</font></b><div><br></div></h1> <h1><font color="#333333"><b>二、熊汉俊桥墩事件:这是成昆线上非常著名的一个谣传,多年来,对铁道兵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损毁。经过铁道兵人的艰辛努力,终于使“熊汉俊桥墩事件”有了一个理想的结局。</b></font><div><br></div></h1> <h1><font color="#333333"><b>三、浮漂隧道事件:在中铁建《铁道兵纪念馆》中,原有一个以成昆线浮漂隧道大塌方中牺牲一个排为背景的展览,用一条通道的展位,矗立着孟兴石顶天立地的全身画像和有关事迹介绍,多年来在国内外影响巨大。经调查《铁道兵纪念馆》的原馆长,纪念馆中用巨大展览空间所表现的这个故事,来源于昆明铁路局参与拍摄的一个电视记录片。我在网上找到了这个电视纪录片——《记忆•1970》。此片由云南电视台《经典人文地理》栏目拍摄,用口述历史的形式,记录和讴歌了铁路工人、铁道兵在修建成昆铁路中的艰苦卓绝与牺牲。昆明铁路局有关人员参与了此次拍摄。《记录•1970》在CCTV-9(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我在网上认真看了多遍,重要部分更是反复看了上百遍。在经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调查、论证后,我得出结论:其一、铁七师在修建浮漂隧道时牺牲了一个排的传说来自于孟兴石。孟兴石几十年来守护的烈士陵园其实只是一座孤墓,是修建成昆线病故民工罗吉孝同志的墓。2019年9月,铁二师6团副团长张炳忠之子张华驾车,几经危险,在贵州的大山里找到了罗吉孝的家人,证实了这一点。其二、在成昆线上铁七师牺牲官兵的集中安葬地——《永仁烈士陵园》和《金山铁道兵烈士陵园》中,未找到牺牲于同一天的36座烈士墓。其三、在铁道兵史料中未找到成昆线浮漂隧道因塌方一次性死亡36人的相关记录。这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假故事!后铁道兵人不能自毁长城!经过中铁建宣传部多方调查,最终确认这是孟兴石讲述的一个假故事,撤除了《铁道兵纪念馆》中的相关展板,维护了铁道兵的形象。</b></font><div><br></div></h1> <h1><font color="#333333"><b>增补本中再次制作了“铁道兵部队番号、代号对照表”,增加了铁道兵各部队兵转工后的单位名称和驻地。近年来可见一部分有影响的书籍在记录铁道兵时引用史料错误,对铁道兵转工后的单位名称更是谬误百出。为方便战友寻找兵转工后的“老部队”,增补本特地做了这项工作。铁道兵转工后,各单位在几十年中变化很大,寻踪觅迹很辛苦,其兴衰令人无限感叹!</b></font></h1><div><font color="#333333"><b><br></b></font></div> <h1><font color="#b06fbb"><b>行走在襄渝线上</b></font><div><br></div></h1> <h1><font color="#333333"><b>从前期的翻山越岭拍摄烈士陵园的墓碑照片,到今天的将铁道兵牺牲官兵的资料集结成册,十二年的辛苦再难言说。我是原铁道兵十一师医院的女兵,是铁道兵做烈士事业的战友。在八一建军节前夕,回望和记录铁道兵牺牲有多少,是历史赋予我的责任,也是铁道兵人的期望。这是一个非常揪心的过程,每记录一名铁道兵牺牲官兵的英名,都是一次感情冲击和精神洗礼——我知道他们的年龄、籍贯、在部队的职务、牺牲时间和地点、牺牲原因,甚至是牺牲过程。我的眼前和脑海中时时闪现出:铁道兵官兵艰难困苦的施工场景;牺牲战友的年轻面庞;年迈父母望眼欲穿盼儿儿不归死不瞑目;痛不欲生的妻子数十年不知丈夫魂归何方;至今还在苦苦寻找父辈安葬地的烈士后代……</b></font><div><br></div></h1> <h1><b>志愿者是我同行路上的朋友,是我坚强的后援。多年来,志愿者朋友向我提供了很多铁道兵烈士的信息和资料,我们多次联手做过“送烈士回家”的活动,找到了部分铁道兵烈士的亲人,历史最久远的有鹰厦线上的烈士,均在增补本中做了相应的记录。梅花山隧道是贵昆线上的卡脖子工程,全长3968米,1964年8月1日开工,1965年5月1日竣工,由铁五师23团(鹰厦线修建大禾山隧道的部队)担负施工。为了早日贯通隧道,时任铁五师的红军师长罗崇富亲临现场指挥施工,曾几度昏厥被从隧道中抬出来……梅花山烈士陵园是修建梅花山隧道的23团烈士的安葬地,2021年12月,志愿者朋友奇迹般地找到了此座烈士陵园中蒋达国烈士的哥哥蒋达兵,闻知盼了一辈子儿子消息的老母亲于两个月前刚刚离世,令人心碎!</b><div><br></div></h1> <h1><b>铁道兵究竟有多少持有烈士证却没有被铁道兵史料记录在册的牺牲官兵?面对发问,我从不揣测。铁十一师51团有一个不足200人的战友微信群,经群主刘炳柱发动战友寻找,短时间内就找到了十余名烈士,包括51团副团长李再兴。我已经没有能力去全国各地跑烈士陵园,已经没有能力去一一查找全国各省、市、县、地区的英烈名录,这些都是需要特别付出的庞大工程。那么,现在从事这个事业还有意义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看到:在铁道兵撤编几十年后,祖国和人民正在用各种形式纪念铁道兵,铁道兵精神在共和国熠熠生辉!《铁道兵英烈名录》先后被国家图书馆、国家民政部、退役军人事务部、解放军档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被各省市图书馆、档案馆、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收藏。</b><div><br></div></h1> <div><br></div> <h1></h1><h1><b>特别感谢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张楚然主任的鼎力支持!特别感谢关丽荣战友一如既往的帮助!2016年9月,《铁道兵英烈名录》出版。在《铁道兵英烈名录》的扉页上,用红色大字书写着——谨以此书献给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以及祖国铁路建设事业中光荣牺牲的铁道兵英烈们!本书编委会由原铁道兵党委常委、政治部主任徐诚之同志为主任,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主任张楚然、铁道兵史料办主任樊鸿锡为副主任等组成。由徐诚之主任亲笔题词并作序;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全额赞助;老铁之友(北京)文化工作室组织编辑,新华出版社承印出版。老铁之友(北京)文化工作室的陈远谋、吴志义、关丽荣同志为此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b></h1><div><br></div> <h1><b>特别感谢铁二师学兵刘志强战友!曾经两次助我行走在襄渝线上——在凄风苦雨里,在泥泞的跋涉中;在崎岖的山路上,在陡峭的悬崖边;在尖刺的荆棘丛,在没人高的荒草间。我们在摇摇欲坠的浮桥上行进;我们在湍急的汉江里逆流摆渡;我们在垂直上下的铁路钢梁桥艰险攀爬;我们在寻找烈士陵园的苦旅中徒步……没有刘志强战友的帮助,我几乎不可能完成旬阳县和紫阳县境内的拍摄,很多看似无法拍摄的烈士墓照片,都是他舍命涉险拍下来的。我为有这样的学兵战友而自豪!! </b></h1><div><b><br></b></div> <h1><b>特别感谢“雪山铁九连”连长张延堂的夫人孙玉芳同志!特别感谢中铁十六局宣传部向际华部长!特别感谢许许多多曾经帮助过我的战友和朋友!都记在心里了。</b></h1><div><b><br></b></div> <h1><p></p></h1><h1><b>在此,特别鸣谢战友:彭彪、尚进、郑向明、梅梓祥、曹永芳、毛国屏、孙朝喜、沈张奎、张吉根、刘炳柱、高翔、王新喻、孙坦、梁志江、杨烁、陈瑛丽、凌永明、陈百岁、胡建文、陈九、张红军、张乃明、陈纯礼、钟大体、孙俊生、张晓炜、王德玲、沈子友、玄金钟、魏国、陈佰福、辛光、杨秀康、周元友、莫宏章、李润生、齐肃生、潘良才、姚尚明、黄春海、郑建军、张金春、曾祥文、于万仁、朱亚平、李经良、马毓星、曾令辉。特别鸣谢学兵战友:冯永胜、张小可、刘志强、袁培力、卫建平、王照华、陶玉和。特别鸣谢小铁战友:姜晋南、梁桂明、顾云芳、余飞波、张华、张闽、张联国、尤建华、李春玲、王正敏、史志丽。特别鸣谢志愿者朋友:兰钢、孙嘉怿、陈玉峰、解文华、张格龙、张传国、谢丛军。特别鸣谢军嫂何春华。</b></h1><div><br></div> <h1></h1><h1><b>2021年9月18日上午,福建省光泽县在新建的革命烈士陵园举行了“零散烈士墓集中迁葬仪式”,鹰厦线大禾山隧道前的铁五师王生荣烈士墓与朱克明烈士墓终于被迁入了烈士陵园,令曾经为迁葬做出艰辛努力的战友、铁二代和志愿者倍感欣慰。同时,我们无法忘记:鹰厦线上的汪忠信烈士墓、文茂超烈士墓还在荒山野草中,没有进入烈士陵园……为让汪忠信烈士回到家乡,我们曾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b></h1><div><br></div> <h1><b>增补本特别作了记录:2021年9月30日,在共和国第八个烈士纪念日之际,中铁二十局(铁十师兵改工后的单位)组织活动并且发表纪念文章,纪念“雷锋式的好干部”梁忠孟。梁忠孟是铁道兵唯一一位由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烈士。英雄自带光芒。梁忠孟烈士是铁道兵的光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span style="color: inherit;">纪念文章中再次展示了梁忠孟的生平事迹和舍己救人的英雄行为。中铁二十局四公司组织员工,赴青岛市崂山革命烈士陵园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在英雄长廊学习梁忠孟烈士的英雄事迹。</span></b></h1><h1><div><br></div></h1> <h1><font color="#333333"><b>2022年6月,受益于老部长毛国屏战友的鼎力支持,中铁十六局(铁十一师兵改工后的单位)党委宣传部再次派员前往密云县殡仪馆寻找汤光恩烈士的骨灰……</b></font></h1><div><font color="#333333"><b><br></b></font></div> <h1></h1><h1><b>就在写后记的当儿,新的烈士信息还在源源不断地报来。2022年7月1日清晨,邵武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王双武同志在打来电话后,又从微信发来墓碑照片——铁二师7团的黄荣章烈士与朋鼎盘烈士在鹰厦线上牺牲了近70年后,终于在福建省邵武境内被找到。经过志愿者朋友的大力寻找,隔天就找到了朋鼎盘烈士的家人,根据族谱记录,他曾经跟随铁道兵参加过抗美援朝……踏过70年的岁月沧桑,鹰厦线上的烈士渐行渐近,再次走到了铁道兵人的面前……</b></h1><div><br></div> <h1><b>2022年8月,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终于在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找到了十数名铁道兵修建包兰线和黄河大桥牺牲的烈士!在这之前的许多年里,我一直在追寻烈士们的踪迹而不得。在新找到的烈士中,有一位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铁道兵独立桥梁团的教导员张文卿,铁二代张闽在山东省海阳找到了他的女儿;有一位铁道兵独立桥梁团的连长程志海,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铁十四局职工张格龙在山东省泰安找到了他的女儿;有一位铁七师的烈士陆凤仪,在十多年前已经回到了家乡,安息在宝应县烈士陵园中。据当地史料记录:2010年元月,在宝应县黄塍乡政府和县财政局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下,陆凤仪烈士的亲人后代捐款5万元,在大李庄村与望直港镇西荡村之间架起了第一座可以通汽车的钢筋水泥桥。面对我的发问,退役军人事务局陆伟国科长的话铿锵有力落笔有声:“铁道兵架桥修路,烈士的下一代没有漠然;捐资修桥,烈士的精神还在其家族传承赓续!”</b></h1><div><b><br></b></div> <h1><font color="#ed2308"><b>伟哉,英雄的铁道兵——铁道兵的功勋与共和国的铁路同在,铁道兵的烈士与共和国的光荣同在!</b></font><div><br></div><div><br></div></h1> <h1><p></p></h1><h1><b><font color="#333333"><br></font></b><b><font color="#333333"><br></font></b><b><font color="#333333"> </font></b></h1><div><font color="#333333"><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b><br></b></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