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足迹41什刹海街道二访北京地区最大、最古老的天主教教堂寻皇家冰窖

笑羊

<p class="ql-block"><b>时间:</b>2020年7月7日北京大卫队活动一天。</p><p class="ql-block"><b>内容:</b>访北京地区最大、最古老的天主堂。</p> 北京佛教居士林 <p class="ql-block"><b>北京佛教居士林 </b></p><p class="ql-block"> 悬挂朱漆匾额,是中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手书:北京佛教居士林。</p> <p class="ql-block">  北京佛教居士林原名华北居士林,始建于公元1926年,系由当时社会名流、佛教界耆宿胡公瑞霖(字子笏别号妙观)偕同北京在家佛教信众,共集净资,购置西安门大街129号全部房产,房契勒石,告诫来者,申明永为居士道场,不得变卖典当。</p> 天主教公教进行会 <p class="ql-block"><b>天主教公教进行会(现在是1901咖啡(西四店))</b></p><p class="ql-block"> 天主教公教进行会,位于西安门大街101号。</p><p class="ql-block"> 它是一座罗马式建筑,三层楼坐北朝南,底层和第二层的布局、结构相同,均东西向面阔三间,南北向进深五间。中央一间宽约三米五,西侧每间宽约三米,各间的高度和进深均约三米。</p><p class="ql-block"> 第三层为顶屋,仅在正面中央有一间,其东、西两侧在二楼顶各有一小阳台;其北侧连一敞厅。全楼正面呈“凸”字形。东、西两阳台的南侧前沿以及东侧和西侧的外沿,均装有约一米高的红漆大栏杆,二楼顶的其余边缘则建十字花墙。</p> 西什库天主教堂 <p class="ql-block"><b>西什库天主教堂-北京地区最大、最古老的天主教教堂</b></p> <p class="ql-block">  西什库天主堂总体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位于北京西安门内,西什库大街的南端。</p><p class="ql-block"> 西什库原是明朝皇室内府所辖的十个库房,因地处皇城西北隅,故称“西什库”。</p> <p class="ql-block">  主体为一座典型哥特式建筑,鸟瞰为十字架形状,高16.5米,钟楼尖端最高为31.4米。整个教堂采用白色大理石和中国传统大城砖层层叠砌,顶端由11座尖塔构成。</p><p class="ql-block"> 正面有三个尖顶拱券门,上方镶嵌有一块匾额,上书“光绪十三年,敕建天主堂”。门旁雕刻有四座背倚石壁的圣像,即圣马太、圣马可、圣路加和圣约翰。中间拱门的上方镶嵌有一扇圆形玫瑰花窗。围绕教堂建筑的是传统的中式台基,环以汉白玉栏杆,栏杆及其上装饰均为传统的中式设计,富有中国古典气韵。</p> <p class="ql-block">  西什库天主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p><p class="ql-block"> 当时,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白晋、张诚、洪若翰等人供职于内廷,为康熙皇帝讲授西方科学知识,受到康熙赏识。</p><p class="ql-block"> 康熙三十二年五月,康熙久病,宫中太医束手无策,法国传教士洪若翰、刘应贡献西药“金鸡纳霜”治愈了康熙的疟疾。</p><p class="ql-block"> 康熙龙颜大悦,下旨将位于皇城内西安门内蚕池口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的旧府赐给他们,朝廷拨银三十五万两,由工部进行修葺,建成长25米、宽11米、高10米的教堂,名为救世堂,还建有一座观象台和图书馆,此即西什库教堂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  1703年开堂;曾经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是目前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p> 北京教区圣若瑟修女会 <p class="ql-block"><b>天主教北京教区圣若瑟修女会</b></p><p class="ql-block"> 是1872年由一名法国神甫和三名中国修女在北京创立的。是中国第一个本土修女会。</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若瑟修女会遗址(维修中)</p> 北京水准原点旧址 <p class="ql-block">  北京水准原点是当时以黄海平均海平面为基点,一段段导测至此。水准原点高程,即水晶标尺“0”刻度线,即为北京海拔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  北京水准原点建在一栋花岗岩砌筑的房内,平面呈正方形,为4.5米×4.5米的单层建筑,正面朝南,入口设在北面,高4.58米。</p><p class="ql-block"> 正面由两根花岗岩石柱支撑三角山花组成的门头,下置“水准原点”石刻匾额及观察窗。</p><p class="ql-block"> 匾额的上下款记述1952年由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测绘局重修及装嵌水晶表尺的经过。最下面的观察窗平时用铁窗门锁定,铁窗门内为水准原点的水晶表尺。窗外台阶地面上东西两侧有两个椭圆形半圆石包,作为东、西参考点,供测量使用。水准原点在房子中央,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又分为3部分。</p><p class="ql-block"> 上面为长方形花岗岩台石1块,台石南侧面正对观察窗,上面镶嵌水晶石,“0”分划在中间,上下各注记8厘米16个分划。长台石之下为八边形花岗岩石承台1块。接近地面部分为混凝土圆柱体基座,与地下基础相连,起支撑作用。地下基础部分从地面向下10.5米,是混凝土浇灌的圆柱体,周围衬砌砖和砂石。最下层为混凝土盘石1块,起承台作用。整个地下基础重40吨。</p> 北平图书馆旧址 <p class="ql-block"><b>国家图书馆古籍馆</b></p><p class="ql-block"> 1987年以前是国家图书馆的主馆。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09年的清朝京师图书馆,最初的馆舍设在北京广化寺。后来,利用退还的庚子赔款,请亨利墨菲设计新馆。</p><p class="ql-block"> 墨菲,一个我国近代建筑史上不能被遗忘的建筑师,他先后规划设计了多所大学校园或主要建筑, 如清华大学、沪江大学、福建协和大学、 长沙湘雅医学院、 金陵女子大学、 燕京大学、 岭南大学。墨菲喜欢中式建筑,他为这些校园留下了“中国古典复兴”建筑,如今都是这些校园内的经典。</p><p class="ql-block"> 文津街上的国图建筑共耗费银元240余万元,主体建筑为文津楼,建筑外观仿故宫太和殿,绿琉璃庑殿顶,绿色柱身,周围是汉白玉须弥座式栏杆,还有从圆明园迁移来的华表、石狮等。</p><p class="ql-block"> 馆藏范围: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普通古籍、建国以后的新印古籍、方志、家谱及善本缩微胶卷。</p> <p class="ql-block"><b>文津楼</b></p><p class="ql-block"> 外观仿故宫太和殿,绿琉璃瓦绿色柱身,周围是汉白玉的须弥座栏杆。始建于1931年的文津楼,当年是北平图书馆,是国内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的现代图书馆。</p> 珍贵文物 <p class="ql-block"><b>华表一对</b></p> <p class="ql-block">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之华表故事</p><p class="ql-block"> 古籍馆院内矗立一对汉白玉华表,高8米,八方形须弥底座。系圆明园安佑宫门外之物,原有华表两对。</p><p class="ql-block"> 1925年燕京大学修建校舍时,由美国牧师翟伯雇人搬运三根,遭北郊警察阻止,其中一对运到燕京大学,竖于该校主楼前,另一根则被京师警察厅运往城里,1931年春曾横卧在天安门前道南。同年夏季,国立北平图书馆在北海西岸建成新馆时,将放置于天安门前的那根华表,与圆明园剩下的那根华表运到新馆,竖立在文津楼前。</p> <p class="ql-block"><b>昆仑石一块</b></p><p class="ql-block"> 形制如圭,造型奇异,在北京亦不多见。上刻乾隆皇帝御笔五言诗两首,具有文物价值,原置圆明园福海西岸望瀛洲,现置分馆院内东部庭苑中。</p> <p class="ql-block"><b>蔡元培先生铜像</b></p><p class="ql-block"> 高1.95米,身着长衫,手持书本,儒雅端庄,面容慈祥,极具亲和力,形象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b>石狮两对</b></p><p class="ql-block"> 现一对置分馆主楼前,一对置大门外。大门外之一对,原系圆明园长春园东大门之饰品,主楼前一对则为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前之物。有人说两对石狮材质不同,造型也略异,大门外者比主楼前者时代略早,又有人说门外石狮是从九爷府买来,但无文献记载可证,只有待考了。</p> <p class="ql-block">  古籍馆院内文津楼前一对石狮,个头巨大,威严庄重,气势磅礴,总高3米多,是典型的清代石狮。 </p><p class="ql-block"> 其特点是:弓背蹲坐,头顶螺旋发卷个大数量少,眼凹眉卷,鼻子由三个圆球组成,很是夸张,方嘴张开,舌头上舔,下巴的须髯比较短,胸前雕花绶带上挂一銮铃两缨穗,雄狮爪下绣球旁象征权力的绶带短小,雌狮爪下小狮四腿朝天。石狮下有二层底座,上层底座为方箱式,座饰锦铺团花滕纹,下层底座为几案式,雕刻的山形纹。这对石狮是从恒亲王府购买来的,恒亲王允祺为清康熙皇帝第五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恒亲王,雍正十年(1732年)去世。恒亲王允祺,也称五爷,世袭十一代,最后的王府主人毓森在清同治四年(1865年)承袭不入八分辅国公,身份等级差了一大块。恒亲王府旧址在朝阳门内烧酒胡同,今是北京第164中学,王府建筑早已没有痕迹了。 </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档案馆保存一份1931年4月20日北平市工务局的公函,记录了当年恒亲王府石狮运到图书馆的路径。运石狮路线是:“由五爷府启运,走朝阳门大街、猪市大街、弓弦胡同、汉花园、马神庙、景山东大街、后门(地安门)、厂桥、养蜂夹道”,最后到国立北平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b>蟠龙石丹陛一件</b></p><p class="ql-block"> 上为二龙戏珠,下为海水江牙,雕刻雄浑,具有重要文物价值,原为圆明园内正大光明殿前台阶中物,现置文津街一号楼台阶正中,为重要饰品。</p> <p class="ql-block"><b>石碑两道</b></p><p class="ql-block"> 三种内容。首为《教谕骑射》碑,满汉文合壁,刻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原置圆明园山高水长楼前。移至文津街后,先置大门内右侧,90 年代移入“文津园”内西北角大银杏树侧。</p><p class="ql-block"> 次为《御制文源阁记》,此为藏《四库全书》七阁之一。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置圆明园内。咸丰十年(1860年)为英法联军入侵,进园劫掠,纵火焚毁。移入文津街后,用水泥箍等将修复,初置大门内左侧,90年代移入文津园东北角内。</p><p class="ql-block"> 第三为《北京图书馆建馆碑记》,刻于《教谕骑射碑》之阴。钱玄同撰文,蔡元培书丹,现成为见证国图馆史之重要文物史料。</p> <p class="ql-block"><b>石像一对</b></p><p class="ql-block"> 钥仙鹤一对,亦是圆明园物,现置主楼前汉白玉楼杆围成台基上。亦具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b>原存太湖石五块,</b></p><p class="ql-block"> 均系建馆时留存之重要装饰石材。90年代开辟“文津园”时,用去三块以砌其喷泉。余下二块某单位曾以高价收购,未允。遗憾的是其中之一在主楼加固工程施工时被击碎,现还存一块希妥于保存。</p> <p class="ql-block"><b>文津1号楼内文物还有奇石四件</b></p><p class="ql-block"> 现置1号楼大厅休息处,奇石来源待考;梁启超半身铜塑像,“文革”中流入废物库,几乎被毁,现置馆史除列室;梁启超办公桌,硬木作,“文革”中流出文津街馆外,后经多方努力回到馆内,现置馆史陈列室;汉瓦屏,60 块汉代圆瓦当分六排,每排10块,嵌置于硬木屏风内,此系福建何遂先生(老同盟会会员、原国民党将领,抗战时曾任国民党西南行营总顾问,建国后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副主任、司法部长等职)原物,1929年存我馆, 1934年后赠送我馆,现存馆史陈列室。</p> 北海大桥 <p class="ql-block">桥体结构</p><p class="ql-block"> 金鳌玉蝀桥原名金海桥,又叫御河桥,俗称北海大桥。</p><p class="ql-block"> 它在团城脚下,横跨于北海与中海之间。宽8米,长150米。桥的两端原有明代嘉靖皇帝所建的牌坊,桥东牌坊的匾额是“金鳌”,桥西牌坊的匾额是“玉蝀”,故称“金鳌玉蝀桥”。</p><p class="ql-block"> 这座桥为石砌7孔拱券式,中心孔券面有浮雕兽头,原栏板均为平顶方形覆莲柱头望柱。整个桥身如同一条洁白无瑕的玉带,是我国古老堤障式石拱桥的典型。 </p><p class="ql-block"> 旧时的金鳖玉蝀桥总长156.73米,桥宽9.48米,九个石拱券其净跨径分别为第一、九孔3.2米,第二、八孔3.82米,第三、七孔4.45米,第四、六孔5.1米,第五孔(即中孔)5.74米。八个桥墩厚度相等,均为7.84米,桥墩厚度大于桥孔净跨径,无分水尖墩台,每个石拱券顶都有一螭状吸水兽头,这是该桥独有的造型。</p><p class="ql-block"> 中桥洞有石刻,南向石额刻:银潢作峤,左右联日:玉宇琼楼天上下,方壶圆峤水中央;北向石额刻:紫海回澜,左右联日:绣觳纹开环月环,锦澜漪皱焕霞标。所刻的文字据说都是皇帝御书。桥两侧原是汉白玉石栏,方望柱有莲瓣方柱头,栏板为镂空型,上有束竹式寻杖和云拱,下部内外板心有海棠池雕线。</p> 大高玄殿 <p class="ql-block"><b>大高玄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 大高玄殿在西城区三座门大街23号,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建,是明清两代皇家的道观,后世多有修缮,殿坐北朝南,面积约1.3万平方米,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面有两重绿琉璃仿木结构券洞式3座门,门后为过厅式的大高玄门,大高玄门前原有旗杆(现仅存石座),后有钟鼓楼,正殿名大高玄殿,面阔7间,重檐黄琉璃筒瓦庑殿顶,前有月台,左右配殿各5间;后殿名九天应元雷坛,面阔5间,两旁配殿各9间,现存主要建筑自垣墙所开辟的3座门,护以石栏,内有大高玄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大高玄殿、九天应元雷坛、庑殿,最后是一座象征天圆地方的两层楼阁乾元阁,圆攒尖屋顶,覆以蓝琉璃瓦,象征天;下为“坤贞宇”,方形,覆以黄琉璃瓦,象征地。</p> 大德日生牌楼 <p class="ql-block">《大德日生》牌楼原为大高玄殿(中央军委大院)门外的三座牌楼之一。北京人习惯把牌楼叫做“门”,所以三座牌楼也叫“三座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道路扩建,三座牌楼被拆除。没了牌楼,人们就把大高玄殿,进而把中央军委所在地叫为“三座门”。</p><p class="ql-block">2004年10月,《大德日生》牌楼在原址上按原样修复。专家认为这座牌楼的复建使故宫、景山、大高玄殿三处景观连为一体,是恢复故宫周边环境的重要举措。</p><p class="ql-block">《大德日生》牌楼是牌楼中的上品,修建规格很高:朱红立柱、黄琉璃瓦檐牌,四柱九楼,气势恢弘,正中白玉石题额双面镌字,南曰“乾元资始”,北曰“大德日生”。</p> 清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 <p class="ql-block"><b>清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b></p><p class="ql-block"> 建筑整体坐北朝南,院内原有房屋四十六间。现存建筑为大门三间,中轴线两侧各为五间转角房,进入大门后依次为正厅五间、后厅五间、后罩房五间。除大门屋面为硬山灰筒瓦外,其余厅房均为合瓦屋面。</p><p class="ql-block"> 清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在民国以后交由故宫博物院管理使用,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故宫博物院家属宿舍使用至今。2007年,产权单位外迁居民,开始对建筑进行修缮。清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为北京现存保存完整的清代衙署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2011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恭俭冰窖 <p class="ql-block">恭俭胡同五巷5号便是恭俭冰窖</p><p class="ql-block"> 据《大清会典》记载,清廷在京城共分四处设冰窖十八座,由工部都水司掌管,统称“官窖”,特供宫廷和官府用冰。恭俭冰窖即为其中一处。冰窖坐西朝东,屋面为双勾连搭合瓦顶,半地下建筑,由城砖砌筑,墙厚一米左右,内部为砖拱结构。</p> <p class="ql-block">张永明先生题写牌匾</p><p class="ql-block">皇家冰窖小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皇家恭俭冰窖</p><p class="ql-block">小院惠风迎贵客,皇家冰窖待佳宾</p> <p class="ql-block">恭俭胡同三官庙</p><p class="ql-block"> 位于恭俭胡同43号,三官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p> <p class="ql-block"><b>庆云寺</b></p><p class="ql-block"><b> 位于景山后街10号的庆云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地处明代内官监旧地。清代成为广济寺下院。民国时改为家庙。建筑坐北朝南,格局为二进院落,建筑保存完整。庆云寺是典型的院落式寺庙,形制特征均保存完好,对研究同时期的寺庙建筑及明代以来皇城内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b></p> 名人故居 <p class="ql-block">  米粮库胡同的知名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名人故居</p><p class="ql-block"> 米粮库胡同历史上曾留下许多名人的足迹:如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就居住在此胡同的40号,而“邓大人”的府邸原是中国天主教大主教于斌的旧宅。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也曾住在附近的油漆作胡同1号。胡适也曾在米粮库胡同4号居住过。上个世纪30年代,米粮库胡同是著名文化人的聚居地,陈恒、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徐悲鸿、徐志摩、丁文江也都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身影。</p> 英文教师庄士敦的住宅 <p class="ql-block">油漆作胡同1号院——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的住宅;其周边均为明代遗存内官监(二十四衙门),以及明清王府宅邸,灵台、堂、阁等。从此,陈宗蕃以米粮库为轴心,对北京城进行了近十年之久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撰写了《春明梦余路》《日下旧闻考》和《燕都丛考》等专著。</p><p class="ql-block">  《燕都丛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旧京城区宫殿苑囿、坛庙衙署的沿革,着重考察了近四千条胡同街巷的变迁,是研究北京历史不可忽略的重要史料。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清常教授对该书评价称:“《燕都丛考》是迄今所见记述民国时期北京内外城历史,街巷胡同变迁极为详尽的书。”民国年间,政府为交通畅通,陆续将皇城墙拆除。1927年又将部分皇城分段招商拆卖,而米粮库胡同东口的一段红城墙,与陈宗蕃家院落的东墙相邻。于是,陈便出资将该段红墙买下。如此,红墙不仅得以免遭拆除,且保留至今,可谓功德无量。</p><p class="ql-block">  据说在上世纪30年代,前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北大教授傅斯年先后曾在淑园内居住过。胡适在主编独立评论时,私宅在米粮库胡同4号,编辑部却设在陈宗藩的家里。1937年,陈宗蕃在写作完成了《燕都丛考》著作后,便把淑园卖给了大画家陈半丁。</p><p class="ql-block">  原来“七七事变”之后,北平沦陷。为躲避惊吵及厌恶心情,陈半丁在友人的资助下,从陈宗蕃手中购得米粮库4号的一座洋楼。院内有园五亩,故称“五亩之园”。</p> <p class="ql-block"><b>英文教师庄士敦的住宅旧照</b></p> <p class="ql-block"><b>雁翅楼(复建)</b></p> 琉璃阁 <p class="ql-block"><b>大琉璃宝殿(琉璃阁)</b></p><p class="ql-block"> 殿为二层,上层为重檐歇山顶,上下层皆为绿琉璃瓦顶。</p><p class="ql-block"> 额为“华严清界”。联为:“七宝同庄,金界普成具足相;三轮共转,玉毫齐放大圆光”。又有额为:“现法化报身,分涌真常连叶;摄闻思修教,并拈微妙昙华”。皆为乾隆皇帝所书,殿身琉璃砖均刻佛像, 琉璃拱门皆饰以六拏具。</p><p class="ql-block"> 琉璃阁所在之处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曾建有宝塔一座,塔下为青白石须弥座。塔为九层,为琉璃砖塔。塔顶为铜质镀金宝顶,周围挂镀金铜索风铃。</p><p class="ql-block"> 但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二月,该塔遭火焚而毁,同时烧毁其他殿宇楼阁十七座。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此地改建为琉璃阁。</p> 盛新中学与佑贞女中旧址 <p class="ql-block"><b>盛新中学与佑贞女中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盛新中学与佑贞女中旧址</p><p class="ql-block"> 位于西城区教场胡同。建于1928年,原为法国天主教仁爱遣使会所属两所中学。存有教室楼2栋,礼堂1座,砖木结构,欧洲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立面三段划分,红瓦坡屋顶,红砖清水墙嵌以石料装饰。现为北京四中初中部使用。1992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东、南至北海的保护范围,西、北至北京四中初中部西墙及北墙。</p><p class="ql-block"> 2013年5月,盛新中学与佑贞女中旧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保安寺 <p class="ql-block"><b>保安寺</b></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保安寺街25号,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p><p class="ql-block"> 该寺创建于元朝至正年间,初名“半藏寺”,是僧义佛驻锡的处所。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赐额名曰“义利寺”。明朝嘉靖年间重修,更名为“保安寺”。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  保安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为山门、正殿、后殿,两侧有左右配殿。该寺东院有殿三重,曾经是“宛平县城隍庙”。如今,保安寺为民居。</p> 旌勇祠 <p class="ql-block"><b>旌勇祠(修复中)</b></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建于清乾隆间,是为了旌表乾隆33年在中缅战争中殉国的云贵总督明瑞而建。上世纪30年代曾作为东北阵亡将士的昭忠祠,现已成为居民大杂院,破损十分严重,但基本格局还在。旌勇祠已公布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p>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