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有其特有的形式和艺术风格。它与西洋风景画,虽然都是以表现自然美为目的,但两者在观察方法、造型规律、审美特点等诸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山水画从实质上看是写实的,早在它形成的最初阶段,画家便悉力探索写实门径,窥情风景之上,沾貌草木之中。以求达到“极貌以写物”的境地。随着水墨画的出现,山水画的表现力进一步加强,写实技巧日臻成熟,有效地再现客观物象的质感、量感、体积感、空间感、季节感及阴晴风雨等种种变化,是山水画家潜心探索的重要课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中国山水画是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独立的画课早在六朝时期就以初步形成。东晋是山水画的萌芽期,但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主要仍作为人物画的衬景存在,并且形态稚拙比例不当,技法单调,往往“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具有古拙的装饰风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从南朝的宋开始,脱离人物画背景而独立成科的山水画正式确立并出现了专门的山水画家—宗炳、王微、萧贲等。他们的山水画已经运用了远近空间、大小的比例等透视原理,“当千仞之高,体百里之迍”,力图在极小的编幅内表现出自然山水的宽广雄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隋唐是山水画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水墨画开始在形成,到王维、张璪、王洽所取的中晚唐时代,水墨山水与青绿着色山水泾渭分明,各行其道,技法进一步丰富完备。特别是水墨山水的审美价值犹为人们所关注,得以独立发展,进而蔚成粲然大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晚唐五代,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进一步精深完备。政治上的分裂,使南北画家分散各地,形成了多种地方风格,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大画家的相继出现,使水墨山水画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艺术上充分挖掘自然山川的情感意藴,达到笔师造化,墨韵自然的写实之境。他们在各自生活的地区体察山水气势,将壮美的山川再现为感人的艺术形象。如荆浩表现太行山景色,关仝描绘关陕一带的风光,董源、巨然写江南山水,都创造了自己独特、崭新的的表现方法,以抒写千变万化并具有个性的诗意境界,成为传统山水画的优秀范例。尤其是荆浩,对山水画技法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北宋山水画的领路人。他所作的《匡庐图》为全景式的布局,场面浩大气势恢宏,空间感很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北宗时期山水画的兴旺发达为前古所未有,表现手法趋于多样,艺术成就凌越前代。北宋时期,代表山水画发展新水平的画家首推李成和范宽。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了“齐鲁画派”和“关陕画派”两大洪流。李成生活在山东,熟悉齐鲁原野的自然环境,主要描写烟林平远的景色。他师法荆、关,变雄劲深厚为清旷萧蔬。画树风尚独具,尤长于写“蟹爪”形的寒林和挺拔的长松。出枝劲削“毫锋颖脱”。画山石也很特别,多用湿墨淡皴,明快透亮。有“烟岚轻动”之感。人称“惜墨如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范宽祖藉陕西华原,长期生活在秦岭北麓的终南山、太华山,观览云烟变幻,阴霁诲明种种难状之景。有人评论他的作品是“为山川传神”。受秦陇山川感染,他的画大多是广图阔幅,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林木繁茂,漫山遍野丰满宽远,气势逼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