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序</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母亲离世十二周年之际,我携妻子回承德老家在哥哥、侄儿们的帮助下,在父母的坟前直立一块墓碑,以示对父母的敬仰和怀念!!即草书“母亲的一生”(时间和内容是民政档案和母亲在世时的口述、我的亲历,还有部分内容是乡亲们阐述提供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作者感言:</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您已苍天,儿也不在年少,往事就像陈年的老酒芬芳的醉人。回忆少年每次离家都在计划规程,您接送的村口,您从来就是我漂泊的中心,给我生命更赋予我灵魂,您从小就教育我“多做事,少惹事,不怕事”好好学习长大当官。依恋您是我永远的权利,听您的话是我传宗香火延续的源泉和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母亲的一生(我的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者:尹兆怀</span></p>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叫孙桂芝、属鸡的,经推算是一九三三年出生。没人知道她的生日,她自己也不知道。幼年的我们谁也不知道给母亲过生日,在老家的同龄人中也没有过生日的习惯。还是那个年代家庭困难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革命家庭的后代。出生在抗战初期,姥爷叫:孙兆清、出生1910年是八路军、1945年负伤转入地方,任热河省承德县两家乡大杨树林村农会主任(热河现河北承德市)1946年在大杨树林村北被地敌杀害。地下党秘密的将其当天牺牲的五位同志埋葬在村北的杨树沟,2013年初春被承德县民政局迁往承德县孟家院革命烈士公墓。姥姥是妇救会干部,姥爷被害后母亲回忆姥姥和幼小的舅舅不知去向。至今没有音信,后来得知被敌特务暗杀。母亲在姥爷被害的当天被中共地下党密转后方,幼小孤单的母亲在共产党的堡垒户中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p><p class="ql-block"> 1979年8月3日母亲被承德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子女”1983年4月25日被颁发“革命烈士抚恤证书”。</p><p class="ql-block"> 母亲16岁那年经地方政府介绍嫁给了我的父亲。解放前父亲是六全地村代家(代玉良地主家的长工)的放牛娃。叫尹继贤、属牛的经推算是1925年出生,同样,也没人知道他的生日。我们从小也没人见过爷爷、奶奶,后来听村里长者说:也是抗战年代兵荒马乱不知了去向。后来怎么离世的也没有详情。</p><p class="ql-block"> 母亲生育了我们兄妹5人,我是老五,我身上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我记事后母亲的操劳、艰辛使幼年的我增长了智慧。俗话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在家排行老小跟随母亲言外就多,比我大近一轮的两个哥哥每天跟父亲到生产队挣工分去,三哥和姐姐上学我在家看家自由玩耍。母亲大部分时间采野菜和借口粮供全家人充饥度日。</p><p class="ql-block"> 我九岁上学,实际是八岁半,同龄孩子都上学了我还在家自由玩耍,因为困难原因家里供两个上学的,母亲就把上学的年龄拖延了。每天和母亲前脚不离后脚。冬天单衣换棉衣就快过年了。夏季换单衣就得等哥哥们的旧衣大改小。每年到春天是我们最有希望的季节。和母亲挖野菜、上树摞榆钱、柳苟子、山野菜、曲麻菜、席田谷、灰灰菜等等都是我最熟悉的野菜。还有前山的三四叶菜、段 叶、砬子后的红蘑菇、远志、黄芩、苍术、柴胡等20多种草药都是我们当时生活度日换取经济的必需品。野菜人猪共食,人吃嫩点老的喂猪。野菜是那个年代家庭必不可少的主食品之一,草药,家庭养猪、鸡鸭、兔子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一、我家的两间草房</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家的两间草泥房,在梁上和大爷家系一排整体,共四间。大爷和父亲各分得两间。原本一个院中间加了一道土墙就分成了两家。房后是一个三角形的小菜园,靠北面有一颗樱桃树、外面是一条大黄土墙,是抗战时期日本鬼子修的防护墙。现存部分遗址,我幼年时常和伙伴在大墙上玩耍,大墙高不低4米宽底部2米有余。靠东北角有一炮楼,我没见过炮楼,是听大人说的,但能看见残墙断臂,后来大爷家把其改造成厕所了。大爷家房东侧也是块三角地形,他家的二姐没出嫁时栽有两颗梨树。靠东角挨着厕所的一颗是酸梨。长的枝繁叶茂,寒露节就可以摘吃了,别人家的不能吃,摘后要放筐里放一段。这颗树是借了肥料的作用。靠西角的另一颗是热梨,中秋节时候成熟。每到梨成熟时大爷家和邻居家都要发生点口角,都是因为伙伴们偷梨吃引发的,我也有过。大爷家是用梨换钱的。我家的西院是四娘家,老邻居尹姓都称为自家,但不是很近的亲属关系。</p><p class="ql-block"> 我家的草泥房是里外屋,两间面积不足30平米。外屋有两扇大木门,门槛被我们小时后砍剁东西时做垫木砍得面目全非了。一进门两侧是两口大锅,是我们每天做饭的工具,东面的是夏天防止土炕热用于做饭或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做豆腐、淘米蒸年糕用的。平时不怎么用。西面的大锅日常做饭最主要的是里屋烧炕、取暖的主要来源。外屋的后墙有两个大囤和一个水缸。大囤是秋冬季节盛玉米、大豆、谷物等粮食用的。室内后墙有一个两隔黑柜,不是黑油漆油的,而是,记载着历史的沧桑。还有一个小圆囤。窗子是上下方块的木窗,冬天里面糊纸档寒。土炕上每年春节腊月17-8父亲去离家3里地的两家集市上买一领新的苇席,当时的价钱在7-8块钱左右。炕上有2-3床被子,每年春节会增加一个新的。炕席要用对头一年。每到年关破烂的就漏土炕了。母亲会用纸板垫上,在使牛皮纸,酱子粘好等待春节换新。冬天父亲用传统的方法,使黄土泥加羊胡草做一个盛火的盆,用来全家冬季盛火取暖。</p><p class="ql-block"> 院子的右前角是一个猪圈,是一家人经济来源的。每年母亲要养母猪和肥猪。猪圈和房前之间是个小菜园。每年二哥会把小菜园种的井井有条,角瓜、葫芦、豆角、黄瓜夏天吃不完,母亲就把剩余切成条或片晒干冬天用。冬天菜园改菜窖,盛着土地、白菜、萝卜过冬菜。</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家的几个孩子都出生在这两间土泥草房里。草房每年春夏交季时,母亲就叫父亲、大哥、二哥他们早已准备好的黄白草,找上几个同村的手艺人,把新草放在房上,把旧的放下来。摆放平整、压泥、拧脊,当地人叫苫房。找的手艺人大部分都是邻居或一个生产队的,平时关系都不错。母亲会把春节攒下的细粮留给人家吃。管三顿饭不给工钱。苫房在当地也算力气里的技术活。</p><p class="ql-block"> 每年一进腊月父亲就到本村的东北沟黑噶砬子,挖些白土子用温水泡开,使条扫往墙上刷,等干了室内很白很干净。母亲在到大队的代销点(村小买店)买几张杨柳青年画,再到集市上买几张窗花,贴在墙上和窗上就算过年了。</p><p class="ql-block"> 过年也很简单。腊月淘米压面做豆腐,在买上10来斤特肥的猪肉。几斤粉条,还有人口供应的每人2斤白面粉,就算过年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还是让我们在大年夜吃的很丰盛。馒头、米饭和大锅菜(猪肉、粉条、豆腐、白菜)。吃完年夜饭,母亲自己准备大年初一全家7口人吃的饺子。母亲说大年初一的饺子不能坏,否则,一年不顺。不让我们这些孩子动手。因为,没有多余的东西,面活稀了就没办法了,馅做少了不够,多了肉少不香了。初一的饺子吃完后母亲要把年夜饭剩下的一起留在初一的晚上,做晚饭了。看条件.初五在吃顿饺子也就算过完年了。 </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家在当时的村里生活算苦的,真正意义上的贫下中农,但在母亲的管理下孩子们部听话,一家人其乐融融也很幸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二、我的童年</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60年代中期,我隐约记事是在70年代初(是1972年)天气大旱,全村人都挑水抗旱种地,把家里的盛水的大缸都拉到庙后梁盛水种地。男女老少都到地里,瓢盆齐上。我随母亲也来到田间,幼童的我不懂大旱年份给农民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只知道山地、田间男女老少人多,还有更多的小伙伴一起玩耍。</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们第2生产队粮食收成不到5成年(指农村年景)队里要交公粮,储备粮、牲畜料、来年的种子、等剩余的被全队125口人按人七老三(人头占7劳动力占3的比例)人均口粮每天不足8两毛粮。正月没过完就要到队里领储备粮去了。每天早晨不吃饭,中午吃玉米饼子(俗称干粮)晚上喝粥。粥稀得可以当镜子照人,更多时候粥里的野菜占主角。母亲为了让孩子们都吃饱故意将粥熬稀,好让我们多喝几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作者:尹兆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