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之美,——红旗渠与绝壁长廊

蒲人

<p class="ql-block">太行山上,在长年干旱、最缺水的地方,筑成千里长渠,引进了水;在三面环山、一面临崖,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村庄”,凭十三位村民历时六年的手工开凿,开通了路。筑渠与凿路,似乎无关,但开拓者、建设者都是“太行魂”。——题记</p> <p class="ql-block">“河南游”进入第六天,乘大巴至万仙山,参观红旗渠、郭亮村和绝壁长廊(郭亮洞)。这天,山间云雾缭绕,天上时阴时雨,雨是阵雨、暴雨,增了行路艰难,也添了山区云景、雨景。</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全国闻名,我却是初见。</p><p class="ql-block">在红旗渠景区,沿着一条有红色围墙的大路上去,乘一段景交车,再向上走一段山路,看到了红旗渠和“青年洞”。</p> <p class="ql-block">山腰的渠,渠壁一边临山,一边由块石垒起。渠水充盈,有点浑,流速不慢。</p> <p class="ql-block">远远看到“青年洞”,洞顶呈拱形,洞上“青年洞”三个白色大字由郭沫若题写,并有一面鲜红党旗。</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总长六百十六米,高五米,宽六点二米,处于豫、冀、晋三省交界处,修筑在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它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凿洞的突击队,由全体民工中选调出的300名优秀青年组成,故名“青年洞”。</p> <p class="ql-block">红线右侧,系当时渠壁的实际宽度;红线左侧,是方便游客参观而拓宽的。</p> <p class="ql-block">之后,参观“红旗渠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明白了红旗渠的历史原因,看到了艰苦奋斗的创业,听到了催人泪下的人物故事。</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大门内,竟有一段流经的红旗渠。妙!</p> <p class="ql-block">展厅大门正中,一组筑渠英雄的雕像。</p><p class="ql-block">正如“前言”所说:“上世纪60年代,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林县一带干旱严重,农业歉收、绝收时有发生,无数家庭背井离乡,乞讨为生;饿死人,不足为奇;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剧。</p> <p class="ql-block">民国初,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到4公里外的黄崖泉担水吃。民国九年(1920年)大旱,黄崖泉泉水小得只有香火头那么粗。大年三十,村民桑林茂老汉起五更爬上黄崖泉,挑水人多,一直挨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回村。</p><p class="ql-block">新过门的儿媳王水娥惦念公爹,就出村去接担。天黑路滑,新媳妇脚小,接过担子刚走几步,被石头绊倒,一担水洒了个净光。儿媳又羞又愧,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上吊自尽了。大年初一,桑林茂埋葬了儿媳尸体,带着全家踏上逃荒路,从此再无音信。</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人们,曾多次挖井、开渠引水,与干旱抗争,终因集体力量不够而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于六十年代开启了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的伟大工程。</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是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人称“人工天河”,全长一千五百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十万,耗时近十年。</p> <p class="ql-block">修渠中,发生许多故事,有八十一位勇士长眠在这里,他们是普通干部、普通民工,是奠基者、牺牲者,也是永恒的丰碑!</p><p class="ql-block">在展厅一处,讲解员深情讲了吴祖太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933年,吴祖太出生于原阳县葛埠口乡白庙村,因闹灾荒,7岁时随父母到郑州讨饭,靠卖水维持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他考入河南省黄河水利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当时林县正建设南谷洞水库,吴祖太主动要求到林县水利局工作,负责水库工地技术。</p><p class="ql-block">初到林县,吴祖太有个未婚妻,经常来看他,是淇县高村的小学教师,名叫薄慧贞。吴祖太是独生子,他的父母想早点办婚事,但他忙于工作,婚期一拖再拖,直到1959年的大年初一,吴祖太才和薄慧贞举行婚礼。初一结婚,初五又赶回南谷洞工地。</p><p class="ql-block">红旗渠开工前,吴祖太承担勘测和设计重任。由于技术人员少,他每天带着测量小组,白天实地勘测,晚上对每个工程图纸详细核算。</p><p class="ql-block">1959年6月的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通知,让到专区开会。他上车后,来人才告之,他新婚不久的妻子为抢救一个过铁路的小学生,不幸遇难。吴祖太守着妻子尸体,整整一天,滴水未进。</p><p class="ql-block">但勘测设计工作离不开他,吴祖太在淇县匆匆埋葬了妻子。回到林县,吴祖太病倒了,住在一个老乡家里。老乡家有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叫妞妞。</p><p class="ql-block">一天,吴祖太躺在床上,妞妞拿着两个熟鸡蛋让他吃。吴祖太不吃,妞妞说,娘跟俺说了,这是给“宝贝”吃的。</p><p class="ql-block">吴祖太坐了起来,说谁是“宝贝”呀?妞妞说,俺是娘的宝贝,你是大伙的宝贝。你要是好不了,俺的大渠就修不成了。吴祖太听后,一把把妞妞抱在怀里,说:“妞妞,放心吧,叔叔一定会把大渠给你修成的。”病没好,吴祖太又奔忙在工地上。</p><p class="ql-block">1960年3月28日,王家庄隧洞顶部出现裂缝。吴祖太闻讯赶去,进洞不到十分钟,发生塌方,吴祖太被压在碎石下。</p><p class="ql-block">吴祖太牺牲了。时任县委书记杨贵非常痛心,红旗渠总指挥部召开追悼大会,会场上一片哭声。林县县委决定,追认吴祖太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66年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p> <p class="ql-block">经过十年奋战,红旗渠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54万亩。</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竣工放水,百姓万众欢呼。</p> <p class="ql-block">在红旗渠精神鼓励下,诞生了郭亮村“绝壁长廊”。</p><p class="ql-block">郭亮村位于太行山深处新乡市沙窑乡,与晋城市陵川县古郊乡昆山村交界,海拔约1000米。</p><p class="ql-block">村庄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地势险绝,景色优美,以奇绝山景和“绝壁长廊”闻名于世,被誉为“太行明珠”。</p> <p class="ql-block">郭亮村村名,有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连年灾荒,官府压迫,民不聊生。太行山区的农民儿子——郭亮,率部分饥民揭杆而起,农民纷纷响应,很快形成了一支强大的起义军。当时封建王朝屡次派兵镇压,因山高路险,皆遭失败。</p><p class="ql-block">后来,官府采取封官许愿之法,诱使郭亮手下将领周军投降,再次率领官兵镇压。因寡不敌众,郭亮退守西山绝壁,后因周军围困,粮草断绝。</p><p class="ql-block">郭亮急中生智,让士兵将战鼓与山羊悬挂在树上,羊四蹄乱蹬,鼓声咚咚日夜不停。同时,郭亮令士兵从山背后用绳索系下绝壁,安全转移到一自然村。人们为纪念郭亮,建村时取为“郭亮村”。</p> <p class="ql-block">郭亮村,最大的亮点是“绝壁长廊”。</p><p class="ql-block">郭亮村人弘扬红旗渠精神,为拓宽、打通“出山路”,1972年始开凿“绝壁长廊”,至1977年完工。工程全部由郭亮村村民手工完成,其中主要负责开凿的十三位村民,被称为“十三勇士”。</p> <p class="ql-block">走进“绝壁长廊”,顶是石,壁是石,洞是石,底也是石。说廊,像石廊;说路,像石路;说洞,像石洞。因此,绝壁长廊又有挂壁公路、郭亮洞、郭亮隧道之称。</p> <p class="ql-block">站在绝壁长廊,透过“窗口”,可见对面云雾缭绕的悬崖,及崖顶的绿色植物。</p> <p class="ql-block">这个角度,也可看出绝壁长廊的“险峻”。</p> <p class="ql-block">“百折不挠”、“水滴石滴”,是绝壁长廊开拓者之坚韧精神;凿壁者挥锤敲石、悬空凿岩的形象,是当年建设者的生动再现。</p> <p class="ql-block">在郭亮村,我荣幸地见到“十三勇士”中的两位。其中一位是老村长申明凯,今年九十多岁了,白发稀疏,着黑色衣裤,戴“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坐在木凳上。得到他老人家允许,我拍下一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十三勇士”中的另一位,看上去比老村长年轻多了,当年一定是血气方刚的青年,甚至少年。</p> <p class="ql-block">绝壁长廊,开拓了“出山路”,也为自己创造了致富路、幸福路。如今郭亮村,山景美,村景也美!</p><p class="ql-block">更可贵的是,太行人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直至胜利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