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略传(据父亲健在时口述整理)

冬之子

<p class="ql-block">  家父何以政,男,白族,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县(处)级离休干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出生</b></p><p class="ql-block"> 1927年6月23日,出生于原大理县桂楼乡古生村,6岁前随父在家读《四书》、《五经》、《论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读书</b></p><p class="ql-block"> 1934年就读于大理县喜洲小学,1940年考入喜洲五台中学初中部就读,3年后又考入本校高中部。曾参加学校演讲比赛获得名次被表彰,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抗日歌曲合唱团”并担任领唱。</p><p class="ql-block"> 1947年7月,因家中父母拟让作为长子的家父立事,父母包办,通过媒妁之言,与桂楼乡南庄村李姓姑娘订了婚约。而家父并不愿过早成家,背着父母偷偷离开了家,应表兄杨恩惠邀约随其(本人当年考入昆明师范学院)至昆明就学,通过考试插班至昆明天南中学高二年级就读。其间,由于家中贫困,在校的经济来源中断,被学校列入令责退学的学生名单登在黑板上。正当家父一筹莫展时,天南中学校长、进步民主人士吴醒夫知道家父家境贫寒,而学习十分刻苦努力,出于同情便伸出了援助之手,同意由家父管理学校理化仪器室,在学校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继续就学,学费、生活费均由学校免除。家父还辅导了学校里两个任课教师的孩子,每月得到几个铜板的报酬,用以补贴读书期间的生活所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参加革命</b></p><p class="ql-block"> 当时,因国民党制造了“闻一多事件”,旋即在昆明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申讨国民党蒋介石的罪行。由于家父毛笔字写得好,校学生会主席郑庆寿特安排家父写讨蒋大标语。此时,因他是穷学生,家境贫寒,工作积极,被本校同班同学地下党员高尚质发展为地下“民青”,1948年1月,转为本校地下党员。家父还组织创办了“生活社”、“读书会”,以此掩护地下党及“民青”组织。经自己做工作,发展了郑庆寿等2人为地下“民青”,他任“民青”支部书记,带领“民青”成员过组织生活,从事革命斗争,为开展罢课及学生运动(如“劝募运动”、“反美扶日”、“反内战”)打下了基础。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教书</b></p><p class="ql-block"> 1948年7月,国民党对昆明学生的白色恐怖越演越烈,到处抓捕进步学生。为躲避抓捕,经地下党安排,家父邀约同学吴樑栋(天南中学校长吴醒夫之侄子)一同前往新平漠沙中学(德国牧师主持的教会学校)任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入伍</b></p><p class="ql-block"> 此时,二人的党组织关系已经中断,遂由吴梁栋借到昆明治病之机,寻找党组织关系,恰巧遇上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新峨支队路过新平漠沙,两人经商议后,连行李及其他生活用品都未带,就悄悄地参加了新峨支队,整合编入二纵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重新入党</b></p><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二纵队驻扎在沅江下麓村,经九支队政委方仲伯介绍,家父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部队经整编后归入二纵队21大队,被任命为大队教导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参战</b></p><p class="ql-block"> 家父所在部队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攻打国民党在景东的梁星楼(原为国民党的副军长,后回景东成为地方反动武装)部,家父带领部队驻守“八人抬轿大山”,经历了多次战役及劝降,风风雨雨一个月,梁星楼部才投诚。后又转战景谷攻打李希哲(国民党的专员)部,部队连夜行军120多里到景谷城,李希哲被迫逃窜。尔后,部队派家父带一个分队,从新平县李润芝地主庄园的后山包抄,逼迫李润芝投诚。解放大军入滇后,家父所在部队编入13军39师,被任命为基干二团一营教导员。部队先后驻守澜沧、慕乃、孟连,后至沧源的阿瓦山驻防。在1949年3月至1951年底的剿匪战役中个人荣立大功一次,小功二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调训并复员</b></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家父被抽调至39师政治部学习,结束后调39师政治部任宣传干事(正营职)至1952年8月。因学生时代参加“7.15”学生运动及“边纵”所谓历史问题,当时正值“三反”、“五反”运动期间,遂被开除党籍。39师政治部组织科征求家父意见,就地转业到思茅地区新筹建的师范学校任教还是复原回乡,家父表示愿意回原籍。同年底,复员回乡至大理县湾桥古生老家务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再次任教</b></p><p class="ql-block"> 1952年9月,经叔辈杜复舜(时任蒙化一中教务主任)引荐家父被介绍到蒙化一中任政治教师,后改教历史。其间,经历了思想改造及肃反运动。1956年6月机构改革精简下放时被下放至南涧(属巍山二区)小学附设初中班任教并与协助同事杨文华历时2年筹建南涧一中。又因筹建永建县民族中学,服从组织安排,被调去筹建永建县民族中学。永建与巍山合并后更名为巍山第二中学,历任教语文、历史、地理、英语等学科教学工作。此期间,边任课边学习,考入了昆明师范学院中文系函授自修古代汉语专业,取得函授本科毕业文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革”挨整</b></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因历史问题(“7.15”及“边纵”)受冲击,与本校的马绍雄、沙祖伍一道被划为九种人,家父被贬到巍山二中农场管理农田及喂猪,蹲了整整两年的牛棚。巍山二中撤销后,又被调到大仓福庆水库劳动后到大仓甸中小学食堂打杂。“文革”结束后,学校恢复重建,回到巍山二中(东莲花临时校址)从事食堂伙食事务(卖饭票)、喂猪等工作。</p><p class="ql-block">“文革”结束后恢复了家父的教学资格,因他曾有在喜洲五台中学读书的英语基础,通过函授学习,取得楚雄师专英语专业大专学历。曾先后任语文、英语等学科教学,并先后担任语文及英语教研组长。后由于学校英语教师奇缺,便一直从事初高中英语教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恢复党籍</b></p><p class="ql-block"> 1981年10月15日,驻扎在四川宜宾的中共陆军第十三军三十九师委员会作出《关于撤销开除何以政同志党籍的处分,恢复何以政同志党籍的决定》,为家父恢复了党籍及名誉,党龄从1949年8月24日第二次入党算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离休</b></p><p class="ql-block"> 1987年5月,因年龄到限,经巍山县委组织部同意并报大理州委组织部批准离休,享受县处级政治生活待遇。同年7月离休后,随长子居住大理州政府宿舍。</p><p class="ql-block"> 1992年4月经朋友帮忙联系,按县处级待遇购买到大理市建委开发建设的大理市幸福路48号家宅后与母亲一道居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离世</b></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13日因年事已高,心率衰竭,卧床不起,其间有巍山县委组织部、老干局领导前来慰问;长辈二叔、二婶多次上门关心探望,三孃、老叔及部分亲属先后来探望。</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日上午11时50分,在两个儿子的陪伴下无疾而终,与世长辞,享年95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二O二二年七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海南老翁</p> <p class="ql-block">在党77年</p> <p class="ql-block">老骥伏枥</p> <p class="ql-block">100年建党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