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留守知青成为“省劳模”的人生经历

家乡美 郑士炎

难忘的知青岁月 <p class="ql-block">  引子: </p><p class="ql-block">岁岁悠悠,</p><p class="ql-block">往事搁心头。</p><p class="ql-block">怎能忘记?</p><p class="ql-block">可歌可叹的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是我们生命中一片永远的绿洲。</p><p class="ql-block">生活苦、劳动累,</p><p class="ql-block">青涩知青都默默承受,</p><p class="ql-block">还有那夜夜思乡的情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青的一生,</p><p class="ql-block">追随着时代激流,</p><p class="ql-block">与党和国家的运命同喜同忧。</p><p class="ql-block">在国家最困难的时侯,</p><p class="ql-block">我们是砥柱屹立中流。</p><p class="ql-block">在人民需要的时侯,</p><p class="ql-block">我们用一腔热血把乡村装点彩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有不甘,</p><p class="ql-block">也有烦忧,</p><p class="ql-block">但都抵不过我们挥斥方遒。</p><p class="ql-block">还有那份对祖国的爱,</p><p class="ql-block">使终在心中长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青的情节,</p><p class="ql-block">是我们人生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忘记原由。</p><p class="ql-block">虽然我们不再年轻,</p><p class="ql-block">但知青的称谓仍然依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5年,毛泽东主席一句“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哪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囗号,掀起了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组农场、开荒地的运动。整整影响了一代知识青年,也成为那代人难以抹去的青春记忆。岁月流转,时光荏苒,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现在已是白发苍苍。然而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故事,仍停留在那个时光的瞬间中。就是这一代人,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同当地人民一起,接受磨练。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p><p class="ql-block"> 左茂和1942年9月出生,1957年考进了汉囗第十二中学初中部,三年后的1960年考入了本校高中部读书。在高中期间,国家正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物资紧缺,口粮供应不上,从每天一斤减至八两、六两……。1961下半年武汉市政府号召,知识青年保留学藉,到农场、农村开荒种粮,支持国家建设,武汉三镇就此拉开了上山下乡的大幕。当时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如同一股势不可挡洪流,涌向了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椐统计,从1961年底到1969年全国有16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近代史最大的人囗迁移。</p><p class="ql-block"> 左茂和怀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的梦想,于1961年12月25日下午5时,在汉口码头登上了开往潜江县的小火轮。经过两夜一天的逆水航行,小火轮在潜江泽囗码头停靠,乘一辆破旧的农用卡车来到了后湖农场。</p><p class="ql-block"> 起初知青们对农场一切都感到新鲜和好奇,虽说农场条件比城市差了许多,但农场领导很照顾城市来的知青娃,安排有烧饭的阿姨,每天都有新鲜白菜、萝卜、土豆等蔬菜,一日三餐都能吃饱,知青们很快就适应了农村生活。</p><p class="ql-block"> 时间一长,后来一切生活都要靠自食其力,知青们要轮流烧火做饭,每天都要从事生产劳动,一切生活物资都要靠挣工分分配,农活又苦又累,有些知青开始怀疑人生,这跟当初美好的想像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真是:</p><p class="ql-block">走出校舍进农田,一担风云挑两肩。</p><p class="ql-block">送暮迎朝耕种苦,蛙鸣冷雨寐难安。</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着真快,1962年春节就要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们,个个都想回家同父母家人团聚,但他们在农场只有短短的三个月时间,没有挣多少工分,能保住囗粮就算不错了,那有钱买回城的船票,大部分父母给孩子寄钱买票回城过年,剩余几个困难家庭的孩子,只好给家带回了一封信报个平安。一分场左茂和同三名知青就这样留在农场过年。</p><p class="ql-block"> 除夕之夜,在潜江的农村都有各种民俗表演,锣鼓声和鞭炮声此起彼伏,很是热闹,几个十几岁知青娃都没有心情去观赏,我们静静地站在门前,望着武汉的方向偷偷流泪,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孩子们的眼泪不由自主的夺眶而出,抱在一起放声大哭起来。此时阵阵北风带来丝丝细雨落在他们的头上,顺着脸颊和泪水一起往下流……。真是:</p><p class="ql-block">除岁夜更显漫长,江城别过渺音茫。</p><p class="ql-block">知青遥望故乡地,犹记梦中游汉阳。</p><p class="ql-block"> 左茂和三岁父亲去逝,是外婆一手带大,左十岁就能帮外婆做很多事,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来到农场后,一日三餐有了保障,为了多挣工分,重活累活都是抢着干,夏天干活都是光着膀子,皮肤被太阳晒得大泡小泡,脱了一层又一层皮; 冬天挖河打堤左都是穿着自编草鞋,脚上到处都是冻疮。特别是修筑返湾湖围垦堤,淤泥很深,到处都是菱角刺,那时没有胶鞋,只有赤脚上阵,冻着毛孔出血,脚上腿上都被菱角刺刺伤,左仍然坚持上工。冬天就这样慢慢地熬了过来,脸上和脚上的冻疮一至到第二年三四月份才完全好,有些菱角刺至今还残留在夫肤里。</p><p class="ql-block"> 左茂和在后农场一干就是三年,在这三年之中,左 没有回过一次武汉,每年出勤天都在300天以上,挣的工分也是全场知青最多的,除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开销,还自给有余,每年还给武汉外婆寄几十元钱。</p><p class="ql-block"> 1964年夏天,左茂和收到了舅舅从武汉发来的电报,从小相依的外婆去逝了,惊悉噩耗不胜悲痛,左 立及向分场领导请了7天假,连夜步行到译口码头赶船回汉囗 。待办完外婆丧事后,舅舅找左茂和谈话:“外婆临终交待我,到工厂帮你找份工作,再找个姑娘成家,虽然这事情有些难办,但我会尽力想办法帮你”。左回答:“不麻烦舅舅,我已经深深地爱上潜江那遍土地,是金子在那里都可以发光发热”。三天后,左要返回后湖了,临行前,到外婆坟前烧了纸钱,左茂和跪在外婆的坟前,豪滔大哭,泪水如同决堤海,把这几年在乡下经历的酸甜苦辣咸,用点眼泪向外婆诉说……。此时的左 悲痛不以,心如火绕,经过武汉商场门前,一连吃了十根冰棒,踏上了返乡的路。真是:</p><p class="ql-block">三载返乡心似箭,近街童语笑丹田。</p><p class="ql-block">光阴已失儿时梦,事世还扬旧俗贤。</p><p class="ql-block">到岸回来人偶泊,临床睡去夜难眠。</p><p class="ql-block">远方游子归家里,愧对婆婆泪涌泉。</p><p class="ql-block"> 1964年秋天,左茂和担任一场记工员,左对工作更加兢兢业业,由于工作细心,踏实肯干,多次受到分厂领导表扬。1965年左被调到后湖供销社工作,由于左的出色表现,1966年左茂和被评为后湖农场的劳动模范。1967年,左茂和调往浩囗供销社工作,先后从事过文具门市部,针织门市部,五金交电门市部等工作。左干一行爱一行,使每一个门市部都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 那里最艰苦,那里就有左茂和的身影。每年冬春两季,左都会随水利大军南征北战,在条件艰苦的水利工地开设供销网点,保证水利工地物资供应。左两次上田关河水利工地开设供销临时网点,二次到监利总干渠水利工地开设供销点,三次下洪湖水利工地开设供销临时网点。左茂和带领供销社小分队10次到田关河防讯,五次配合县、市两级党委下乡驻队,30多次随乡镇党委下乡驻队,左不光是领导的好助手,也是老百姓的贴心人。</p><p class="ql-block"> 1972年,浩囗镇各村都提高了复种指数,农资供应出现了物资缺囗,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要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农药供应不足怎么办?县领导请来专家,供销社指派左茂和学习制作土农药技术,向各村推广。左不负众望,很快就学会了配制“波尔多液”杀菌剂,熬制“4115”,“石硫合剂”杀虫剂,还有“辣蓼”等土农药技术。当时正值7月高温季节,他不顾天气炎热,到各村手把手的教村技术员配制和熬制土农药,没等这个村结束,下一个村又派人来找,左时常顾不上吃饭,经常忙到深夜。8月份是棉田害虫害高发期,这年由于干旱,“红蜘蛛”大暴发,需要大量石流合剂,全区各生产队都购买了石硫合剂的原材料(石灰、硫磺),这时左茂和更忙了,一天要跑几个生产队,经常整夜不睡觉,七、八、九三个月下来,左瘦了10几斤肉。黄天不负有心人,这年浩口镇使用土农药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全镇粮食、棉花双丰收。 这年,多亏右茂和带领浩囗供销社4个技术员,深入全区50多个大队发动群众配制士农药粉剂200万斤,“4115”和石硫合剂100多万斤,还有“702”,“7216”,“140”,“902”等农药5000多斤。左还印制农作物病虫防治的宣传单1万多份,给农民提供了病虫害最佳防治期,这年全区棉粮大丰收,左茂和受到了区、县两级表彰,湖北日报还作了专题报道。</p><p class="ql-block"> 80年代,中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农村已开始实行年产承包制,左茂和经营农资产品(农药、化肥等)要对口“三送”(送农药、送农资、送技术)下乡,这对左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左日夜攻读土肥、植保等大量书藉,一年后成了一名合格的农艺师。左每天都要到田间指导老百姓合理施用化肥,正确使用农药防冶虫治病,左的工作业绩受到了供销社领导的认可和表彰,细心周到的服务也深受老百姓的赞许。这年左茂被评为供销行业先进工作者,农技部门的技术标兵,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1年,为了提高粮食生产,农业部门提出了三大法宝:一是改进耕作方法,二是增育良种,三是采用高效的植保措施。左茂和跟随地、市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了全国第二次土地普查学习,在东河村建立制种基地,培育了“鄂恩一号”小麦种2600斤,杂交水稻“汕优63”1560斤,杂交水稻汕优6号组合4060斤,杂交水稻“籼优64”组合420斤,杂交水稻“威优35”460斤,杂交水稻“荆优”5000斤,棉花种“鄂荆92”800斤。地方政府为了让老百姓接受认可杂交水稻品种,并在浩囗多村进行田间种植对比,左茂和风里来雨里去,从春到秋奔忙各村杂交水稻试验田里,左茂和的幸苦,带来回报。当年在浩囗各村的杂交水稻与常规品种“691”对比,增产百分之50一70,第二年浩囗地区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1982年在柳洲村七组粮食总产比上年增产15万斤,柳洲村八组对比上年增产28万斤,庄场村三组对比上年增产18万斤,东河村三队对比上年增产20万斤。浩囗在全市率先推广杂交水稻,为国家的粮食稳定作了贡献,左受到了省、市政府的表彰,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等多家记者来浩囗多次釆访左茂和,湖北日报为左茂和作了专题报道。</p> <p class="ql-block">左茂和同曹敬荣在浩囗农科制种</p><p class="ql-block">湖北日报记者摄影</p> <p class="ql-block">左茂和在南湾村推广杂交水稻,用杂交水稻“籼优64”与常规水稻“691”田间测产</p><p class="ql-block">湖北日报记者摄影</p> <p class="ql-block">左茂和在庄场村查看水稻病虫害</p><p class="ql-block">湖北日报记者摄影</p> <p class="ql-block">湖北电视台记者在田间釆访左茂和</p> <p class="ql-block"> 1982年改革的春风吹拂了神州大地,浩口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生产队为单位核算的集体所有别退出了历史舞台,土地分到各家各户。这样一来,大大地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也给浩囗供销社带来了新的挑战。浩囗供销社面对千家万户,左茂和带领供销社农技小分深入农户的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解各种农作物生长习性,手把手的传授农业技术。当年全镇的粮食产量翻了一翻,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尝到了甜头的农民,真真实实地认识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农民对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需求越来越大。左茂和向供销社领导建议,开办《浩口供销社庄稼医院》,左的这一建议受到了潜江供销社和荆州供销社领导的认可。第二年春天,潜江供销社和荆州地区供销社的领导为“浩囗供销社庄稼医院”挂牌剪彩,周边积玉囗、后湖、张金的农户都来浩口供销社庄稼医院学习农业新技术,购买种子、农药等农资,左茂和也名身大燥。</p> <p class="ql-block">左茂和在庄场村查看棉花病虫害</p><p class="ql-block">湖北电视台记者摄影</p> <p class="ql-block">荆州地区供销社领导为“浩囗庄稼医院”剪彩</p><p class="ql-block">荆州电视台记者摄影</p> <p class="ql-block">浩口供销社庄稼医院开门营业</p><p class="ql-block">荆州电视台记者摄影</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察查“浩囗供销社庄稼医院”</p> <p class="ql-block"> 浩囗供销社庄稼医院在左茂和同志的精心管理下,不但的发展壮大,并在洪宋、向阳、三才等地建立“庄稼分院”,左的这一举措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也受到了湖北省供销社的表彰,也受到县、地、省级政府的表彰。周边县、市纷纷派人来浩口学习取经。同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莅临浩口,视察了左茂和创办的浩囗供销社庄稼医院,并给予浩囗供销社庄稼医院和左茂和高度认可。这年左茂和被湖北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晋升为高级农艺师,享受省政府的特殊津贴。</p> <p class="ql-block">左茂和在潜江市市委书记马忠权的培同下作“劳模”报告</p> <p class="ql-block">左茂和授予湖北省劳动模范</p><p class="ql-block"> 证书</p> <p class="ql-block">左茂和被授予湖北省劳动模范</p><p class="ql-block"> 奖章</p> <p class="ql-block">  左茂和服务三农,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从1968年担任浩口供销社枝术员以来,为解决农具修理问题,土法上马,研制尿醛树脂胶,为农民修复农机具1万多件;用薄膜粘胶剂为农民粘补农膜、地膜10多吨,为村集体节省资金共计50余万元。在化肥供应紧缺时期,建立全县第一个“5406”菌种场,年产菌肥850吨;建立全县唯一土面增剂厂,用沥青作原料,制作土面增温剂6.5吨,大大地缓解农村农膜供应不足和农业生产急需的肥料。1982年开始,先后完成了农药、化肥、病虫害防治8项科技项目,建立田间试验小区30个,对160个土壤普查点进行肥料测验。撰写试验报告26篇,提供信息数据百万余条,发表经验总结160篇,篇写农资教材28篇,多次被省《农资经验汇编》、《农资科技》等刊物刊发。</p><p class="ql-block"> 左茂和在服务“三务”这条路上一走就是半个世纪。他兢兢业业,他任劳任怨,他爱岗敬业,他无私奉献。他用自己的光和热谱写了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在他人生的旅途上留下了一块又块显目的里程碑。如果说广阔天地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歌,那左茂和就是诗歌里一个美丽的音符。最后为老劳模 左茂和小诗一首:</p><p class="ql-block">告别武汉到潜江,多彩乡村绘锦章。</p><p class="ql-block">努力耕耘书壮丽,辛勤开拓铸辉煌。</p><p class="ql-block">从来历史人民写,自古英雄百姓当。</p><p class="ql-block">奉献精神该赞颂,峥嵘岁月享荣光。</p><p class="ql-block"> 浩囗乡村文化志愿者:郑士炎</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5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