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世界美术史上独树一帜,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声誉。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无论审美、构图、内容、寓意,绘画工具和材料,都完全不同,有着独特和非凡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艺术家对生活的领悟和追求。在我国传统绘画史上,画家灿若星河,但能够成为大师名家的却凤毛麟角。欣赏大师名家作品,不仅可以领略中国画的深刻内涵和无穷魅力,还能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有益身心健康,生活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在建军95周年和“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谨以此作献给当年同甘共苦、如今已是花甲、古稀及至耄耋之年的首长和战友们,祝愿大家: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吉祥如意,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5日</p> <p class="ql-block"> 中国画按照绘画内容和题材不同,分为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三大类。按照表现形式和笔法的不同,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大类。</p><p class="ql-block"> 工笔画的特点是讲究以线造型,施以固有颜色,注重晕染手法、装饰性构图和平面化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 写意画是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形式。特点是笔法简练洒脱、造型生动概括,追求诗画相融,主张神似,注重用墨,强调画家个人感情的抒发。</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1864.1一1957.9),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湘潭。原名纯芝,字渭清,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早年曾为木匠,后以卖画为生,57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魚、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妙趣横生。其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p><p class="ql-block"> 中国近现代画坛有“悲鸿马”、“白石虾”、“大干荷”、“可染山水”、“抱石皴”之说。齐白石画虾,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 《长寿图》</p> <p class="ql-block"> 《丰收图》</p> <p class="ql-block"> 《牵牛花》</p> <p class="ql-block"> 《嘉耦图》,作于94岁,成交价5520万元,中国嘉德2022春拍。</p> <p class="ql-block"> 《荷花蜻蜓》,成交价690万元,北京荣宝斋2018年拍卖。</p> <p class="ql-block"> 《蝉翼》</p> <p class="ql-block"> 《蛙声十里出山泉》,作于91岁。</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代表作之一。1951年夏,大文学家老舍到齐家做客,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次实君溪边步月韵》,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请齐白石用画表现听觉感官感受到的东西。齐白石根据老舍的要求和提示,创作了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笔墨表现出来。六只蝌蚪在湍急的山泉水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不知道已经离开了妈妈数里之遥,还在活泼地戏水玩耍。看到它们,人们自然联想到画面外蛙妈妈不见了孩子的急切呼叫声。画面上没有蛙,却有如闻蛙声之感,真是绝妙之至的构思。</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的创作非同一般,是一个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在艺术领域对高层次艺术理论的共同探讨。齐白石用高超的技法,展现了一幅精彩绝伦的视觉和听觉双重享受的画作。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体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 《钓虾图》</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40岁后临摹明清名家画的虾。为了解虾的习性,曾在碗中养虾,置于案头,每日仔细观察,力求准确表现虾的形神特征。画虾之法也因此而来,成为齐白石的代表符号。</p> <p class="ql-block"> 《游虾图》,作于1946年,成交价903.05万元,2011年12月26日拍卖。</p> <p class="ql-block"> 《群虾图》,作于88岁,成交价1320万元,2015年12月24日拍卖。</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画的虾,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细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细笔画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更显示了画家高超的书画功力。</p><p class="ql-block"> 白石画的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p> <p class="ql-block"> 《群虾图》,成交价1302.91万元,2018年6月28日。</p> <p class="ql-block"> 《挠痒图》</p> <p class="ql-block"> 《挖耳图》,作于1945年。</p> <p class="ql-block"> 《葫芦里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松柏独立图》,作于1946年,成交价2990万元,北京保利2021秋拍。</p> <p class="ql-block"> 《山水十二条屏》,作于1925年,成交价9.315亿元,北京保利2017秋拍。</p><p class="ql-block"> 《山水十二条屏》由《江山人家》、《石岩双影》等12幅条屏组成,每幅条屏画面尺寸纵180Cm,横47Cm。是1925年齐白石为送给北京名医陈子林作为贺寿礼创作的。1958年被白石老人的入室女弟子郭秀仪与其夫黄琪翔收藏。80年代末流入台湾,被台湾收藏家收藏。</p><p class="ql-block"> 十二条屏是齐白石风格转型期最具代表性的山水作品,标志着齐白石山水画的成熟。画法以石涛、徐渭的笔法为主,写湖南家乡和桂林的真山真水,其潜眷之心与观者内心产生强烈的共呜。</p> <p class="ql-block"> 《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 </p><p class="ql-block"> 画作266X100Cm,单幅对联264.5X65.8Cm。作于1946年,成交价4.255亿元,中国嘉德2011春拍。</p><p class="ql-block"> 此作为历年所见齐白石绘画及书法尺寸最大的一幅。据有资料说,此画是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齐白石为蒋介石60寿辰而作。画面气势宏伟,有松柏围英之喻。与之匹配的“人生长寿、天下太平”篆书四言对联,浑厚自然、端庄大气。2011年5月22日,以4.255亿元人民币成交,创下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的新记录。</p> <p class="ql-block"> 《咫尺天涯一山水册》 (12开),作于1931年,成交价1.955亿元,北京保利2016秋拍。</p><p class="ql-block"> 这件山水册作于1931年,时值齐白石69岁。齐白石在《朝阳》一页的题跋中说:“此册廿又四开”,但如今见到的是12开,另一半不知落在何处。</p> <p class="ql-block"> 《“叶隐闻声”花卉工笔草虫册》,成交价1.15亿元,北京保利2015秋拍。此册页是齐白石绘画生涯中极为精彩、也是数量最多的一件顶级册页。</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成交价较高的作品还有:</p><p class="ql-block"> 《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 9520万元</p><p class="ql-block"> 《芭蕉书屋图》 9315万元</p><p class="ql-block"> 《福祚繁华》 9200万元</p><p class="ql-block"> 巜高立千年》 8050万元</p><p class="ql-block"> 《祖国颂》 7200万元</p><p class="ql-block"> 《花卉四屏》 5712万元</p> <p class="ql-block"> 黄宾虹(1865.1一1955.3),原籍安徽徽州(今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画家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浙江的画家黄宾虹。黄宾虹擅画山水、花鸟,注重写生,但成名相对较晚。50岁以后画风逐渐趋于写实,80岁后才真正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画风。晚年所画山川层次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90寿辰时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称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湖栖霞岭》,作于90岁。</p><p class="ql-block"> 杭州西湖栖霞岭31号,原为黄宾虹旧居,后改为黄宾虹纪念室。1948年秋,黄宾虹移居此地,直到1955年去世。这期间长达7年之久,是黄宾虹创作的旺盛期,他也由此登上了自己的艺术顶峰。</p><p class="ql-block"> 89岁时,黄宾虹双目患白内障,几近失明,须借助放大镜才能看书作画。但他反而激情迸发,自由挥洒,创作了许多令人叫绝的佳作,笔墨出神入化,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 《黄山汤囗图》,作于1955年(92岁) 。在中国嘉德2017春拍会上,以3.45亿元成交,创黄宾虹个人作品拍卖最高成交价。</p><p class="ql-block"> 1952年的时候,黄宾虹的画才卖1块钱一幅,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好多幅。据传当年收藏家嫌他的画脏,黑乎乎的画,送都送不出去。有一次黄宾虹在上海开画展,只有一人买了他的画,黄宾虹一激动又送了他一堆。此人就是著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傅雷。对此,黄宾虹不无感叹地说:“50年后方有人懂我。”</p><p class="ql-block"> 《黄山汤口图》是黄宾虹绘画生涯中的绝笔巨作,其一生九上黄山,此作绘于1955年,当时黄宾虹已92岁,患有严重眼疾,他凭着记忆,勾勒出了《黄山汤口图》。</p> <p class="ql-block"> 《南高峰小景》,作于1955年。成交价6267.5万元,中国嘉德2014春拍。</p> <p class="ql-block"> 《蜀游山水》,作于85岁。成交价2472.5万元,中国嘉德2021秋拍。</p><p class="ql-block"> 黄宾虹一生多次游览峨眉、青城胜景,这也是蜀游山水成为他笔下常见题材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与众不同的是,该作品在构图方式上,一改黄宾虹常画的滿山满水,通过巧妙布局和恰当留白,所表现出的山岚云雾,最值得称道。黄宾虹山水画中,用墨之外,用色特别是绿色最为突出。据其子女回忆,其母常协助父亲作画,画中所用石绿,是用前清官员所戴朝珠研磨而得。</p> <p class="ql-block"> 《严松归舟》,作于86岁。</p> <p class="ql-block"> 《晨归黄山》,作于86岁。</p> <p class="ql-block"> 《碧宇晴初》</p> <p class="ql-block"> 《西泠远眺图》,作于86岁。</p> <p class="ql-block"> 《为冯宗陈作墨笔山水并马一浮(行书七言诗)》,作于89岁。成交价1127万元,中国嘉德2021秋拍。</p> <p class="ql-block"> 《宿雨初收》,作于89岁。</p> <p class="ql-block"> 《溪山幽居图》,作于90岁。</p> <p class="ql-block"> 徐悲鸿(1895.7一1953.9),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国水墨画。1919年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素描。1927年回国,长期从亊美术教育。新中国成立后,仼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重视作品思想内涵。推动中国画改革融入西方绘画技巧,把焦点透视、造型结构等概念引入国画,强调光线和造型,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中国绘画史上,徐悲鸿的地位影响巨大。他的一生以画马为主,主要有奔马、群马、饮马等等,给人以振奋、积极向上的精神。既融汇了西方绘画的风格,又有中国传统绘画意境,把马的形体表现的栩栩如生,其中他的万马奔腾的作品享誉世界,成为现代中国绘画的象征和标志。</p> <p class="ql-block"> 《奔马图》,作于1941年,现藏徐悲鸿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图中所绘一匹由远而近,飞奔而来的骏马。画中的马肌肉强健,腹部圆实,头略向右倾,鼻孔略大。这匹马正腾空而起,昂首奋蹄,鬃毛飞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画幅右侧题跋:“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之,企予望之,悲鸿时客槟城”。</p> <p class="ql-block"> 《群奔》(横幅),作于1942年,徐悲鸿代表作品之一,现藏徐悲鸿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奔马图》,作于1943年,成交价2100万元,保利香港2016春拍。</p> <p class="ql-block"> 《奔马图》,作于1943年,是徐悲鸿送给爱妻廖静文的画作,现藏徐悲鸿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双骏图》,作于1950年。</p> <p class="ql-block"> 《九方𦤎》(横幅),作于1931年,取材于《列子》所载九方𦤎相马的故事,现藏徐悲鸿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巴人汲水图(第一幅)》,此画共两幅,有“双胞胎” 之称。此为第一幅,1937年作于重庆,现藏徐悲鸿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第二幅1938年作于重庆,为私人收藏。中国嘉德2010春拍中,以1.73亿元成交。</p> <p class="ql-block"> 《春山十骏图》(横幅),作于1944年,成交价1.05亿元,2012年北京隆荣国际拍卖成交。</p><p class="ql-block"> 此画是徐悲鸿赠送友人的一幅画。一说其在国外期间,生活曾十分困难,后得友人相助,作此画赠送以表谢意;一说是为答谢朋友、金石篆刻家而作。现藏东莞市莞城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 《万马奔腾》,作于1946年,成交价1645万港元,保利香港2017秋拍。</p><p class="ql-block"> 作品中马的外部线条非常流畅,画锋苍劲有力。就连奔腾的马蹄和扬起的马尾,都在交相呼应,似乎形成了风沙的渲染。8匹奔腾的骏马虽然数量不多,但却营造出万马奔腾的恢弘气势。它们昂首扬尾,勇往直前,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巴之贫妇图》,作于1937年除夕夜,徐悲鸿人物画代表作之一,现藏徐悲鸿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国殇》,作于1943年,现藏徐悲鸿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九州无亊乐耕耘》(横幅),作于1951年,成交价2.668亿元 北京保利2011秋拍。</p><p class="ql-block"> 该画是表现农耕题材的作品,画中有一头牛、三个农民、一棵柳树,创作于1951年。这幅画1996年首次拍卖,以192.5万元成交;2004年拍卖,以1705万元成交;2011年再次出现在拍卖会上,以2.668亿元成交。</p> <p class="ql-block"> 《愚公移山》(横幅),作于1940年。</p><p class="ql-block"> 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其故亊取材于《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神话传说。</p><p class="ql-block"> 《愚公移山》共有三幅,前二幅为油画,其中尺寸稍小的一幅,在北京翰海春拍会上,以3300多万元成交。此巨幅国画《愚公移山》则是第三稿,现藏徐悲鸿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田横五百士》(横幅.油画),徐悲鸿1930年完成的大型历史题材布面油画,现藏徐悲鸿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故亊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代末年齐国的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汉高祖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小岛上(今称田横岛),刘邦听说田横很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去说服田横,赦其罪召他回来,封其王或侯,否则诛灭他们。但田横在招安途中因不肯屈服于刘邦的淫威而自杀。岛上五百壮士得知后也随其后自杀。</p><p class="ql-block"> 画作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着重刻划了不屈的激情,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鲜明主题。</p> <p class="ql-block"> 《珍妮小姐画像》(油画),该作品曾分别以2200万元、2490万港元的高价两次拍卖成交。</p><p class="ql-block"> 徐悲鸿为了支持国内抗战,1939年春夏之交,在南洋举行义卖募捐时创作的作品。也是其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p><p class="ql-block"> 画中的珍妮小姐,祖籍广东,为当时新加坡名媛。这幅肖像画,是徐悲鸿受其男友一当时比利时驻新加坡副领亊勃兰嘉委托而作。</p> <p class="ql-block"> 潘天寿(1897.3一1971.9),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山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p><p class="ql-block"> 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擅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p> <p class="ql-block"> 《无限风光》(指墨画),成交价2.87亿元,中国嘉德2018秋拍。此画是潘天寿平生最大尺幅的指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 《鹰石山花图》,成交价2.79亿元,中国嘉德2015春拍。</p> <p class="ql-block"> 《初晴》(横幅),成交价2.058亿元,中国嘉德2019秋拍。</p><p class="ql-block"> 此画是1958年潘天寿应邀为杭州西子湖畔的华侨饭店开业而作。</p> <p class="ql-block"> 《春塘水嗳》,作于1961年,成交价2072万元,西泠印社2008秋拍。</p> <p class="ql-block"> 《耕罢》,成交价1.589亿元,中国嘉德2017春拍。</p> <p class="ql-block"> 《鹰石图》(横幅),成交价1.15亿元,上海嘉禾2015秋拍。</p> <p class="ql-block"> 《劲松》,成交价9315万元,中国嘉德2015秋拍。</p> <p class="ql-block"> 《禿鹰》,成交价5520万元,北京盛天泰2012秋拍。</p> <p class="ql-block"> 《朝霞》,成交价6900万元,中国嘉德2015秋拍。</p> <p class="ql-block"> 《江天新霁》(横幅),成交价4715万元,北京保利2011秋拍。</p> <p class="ql-block"> 《欲雪》,成交价4600万元 ,北京保利2016秋拍。</p> <p class="ql-block"> 《鹰石图》(指墨画),作于1962年,成交价2932.5万元,北京保利2021秋拍。</p> <p class="ql-block"> 《无边春色》,作于1963年,成交价1955万元,上海天衡拍卖公司2012春拍。</p> <p class="ql-block"> 《小龙湫下一角》,作于1963年,现藏中国美术馆。此画把山水局部与烂漫山花组合在一起,探索创造一种新的构图模式。</p> <p class="ql-block"> 李苦禅(1899.1一1983.6),山东高唐人。原名英杰,改名英,字超三、励公。现代书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宗师。出身贫寒,自幼受家乡传统文化熏陶。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亊。</p><p class="ql-block"> 李苦禅继承中国画传统,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人技法,在花鸟大写意绘画方面独树一帜,风格鲜明、豪放,气势磅礴,树立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风范。他用自己的审美观和表现手法,创造出了许多艺术形象。他擅画花鸟和鹰,晚年常作巨幅通屏,曾为人民大会堂作《墨竹图》等。</p> <p class="ql-block"> 《秋雨连绵》</p> <p class="ql-block"> 《缤纷红于二月花》</p> <p class="ql-block"> 《盛夏图(横幅)》,李苦禅83岁时,应邀为人民大会堂而作。</p> <p class="ql-block"> 《松鹰图》</p> <p class="ql-block"> 《鹰石图》</p> <p class="ql-block"> 《松鹰图》</p> <p class="ql-block"> 《远膽山河壮》</p> <p class="ql-block"> 《赤峰远瞻》,作于1981年,成交价667万元,上海嘉禾2012春拍。</p> <p class="ql-block"> 《英姿飒爽》,成交价319万元,中国嘉德2005年拍卖。</p> <p class="ql-block"> 《会英图》(横幅),成交价3910万元,北京盛天泰2012秋拍。</p> <p class="ql-block"> 《群英图》(横幅),成交价1322.5万元,山东天承2011秋拍。</p> <p class="ql-block"> 《绿荫图》</p> <p class="ql-block"> 《水草螃蟹中堂》,成交价438.7万元,劳伦斯国际2018年拍卖。</p> <p class="ql-block"> 张大千(1899.5一1983.4),四川内江人,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魚虫、走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其作品意境清丽雅逸,工笔、写意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开创了中国画新的艺术风格,对中国山水画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特殊贡献。</p><p class="ql-block"> 张大千曾长期在巴西和美国居住,在欧洲多国举办画展和旅行。受西画启发,1962年以泼彩法试作《观泉图》,新颖别致,好评如潮,因而到晚年一发不可收,他也因独创的“泼墨泼彩”法,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地位,赢得了“东方之笔”的美誉。晚年定居台湾,1983年4月病逝于台北。</p> <p class="ql-block"> 《五色荷花图》,作于1935年,成交价1232万元,中国嘉德2009秋拍。</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画面上的五朵荷花,分别为红、白、粉、淡绿、青蓝等五色,其中那朵艳丽的大红色荷花,在大片浅色荷叶和四朵浅色荷花的衬托下,显得分外妖娆。据有关资料介绍,该作品后在2017年拍出了3220万元的天价。</p><p class="ql-block"> 张大千一生画荷无数,不断推陈出新,形成驰名中外的“大千荷”。他画的荷花清丽雅逸,登峰造极,令人神往。早年画荷,以明代画家徐渭画法为多;中年画荷,半工笔半写意为多;晚年画荷,擅没骨、写意或泼墨泼彩。</p><p class="ql-block"> 张大千观察亊物细致入微,笔下的荷花形态各异,在风、晴、雨、雾中展现各种姿态,可谓是“映日荷花别样红”,“风吹荷叶十八变”,让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 《金荷图》,作于35岁 。被法国政府购藏。</p> <p class="ql-block"> 《五色荷花图》,作于1936年。成交价918.4万元,中国嘉德2010秋拍。</p> <p class="ql-block"> 《嘉耦图》,成交价1.91亿港元,香港苏富比2011年拍卖。</p><p class="ql-block"> 《嘉耦图》以荷花入画,寓意佳偶天成。画中精工细致的描金朱荷,在墨绿渍染的片片荷叶衬托下,富丽堂皇而无匠俗之气。浓荫中的双栖鸳鸯色彩斑斓,悠然自得。画面气度宏大,层次井然,是张大千泼彩泼墨画法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梧桐五老图》,作于1953年。</p> <p class="ql-block"> 《唐宫鹦戏图》,作于1953年。。</p> <p class="ql-block"> 《巨然晴峰图》,作于1946年。成交价1.035亿元,中国嘉德2016秋拍。</p> <p class="ql-block"> 《松间见白龙》,作于1971年。成交价1058万元,北京保利2021秋拍。</p> <p class="ql-block"> 《仿董源(江堤晚景)》,作于1946年。成交价1.3225亿元 ,中国嘉德2017秋拍。</p> <p class="ql-block"> 《夏山高隐图》,作于1947年。成交价7245万元,中国嘉德2021秋拍。</p> <p class="ql-block"> 《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作于1948年。成交价3.70495亿港元 ,香港苏富比2022春拍,刷新了张大千作品拍卖最高纪录。</p> <p class="ql-block"> 《闲吟策仗倚天风》,作于1943年。成交价1897.5万元,北京保利2021秋拍。</p> <p class="ql-block"> 《碧峰古寺》,作于1967年。成交价2.091亿港元 ,香港佳士得2021春拍。</p><p class="ql-block"> 张大千以浓厚的青绿矿物颜料,自由泼撒于华丽的金笺之上。为张大千在巴西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长江万里图卷》,作于1968年。</p><p class="ql-block"> 是张大千毕生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这件为好友张群贺寿的巨作长达20米,长卷笔墨苍润,色泽妍丽,将泼墨泼彩画风的新技法,完全铺陈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精神的表现之中,在磅礴的气势中又流露出细腻的人文关怀。</p> <p class="ql-block"> 《秋曦图》(横幅),作于1978年。成交价1.955亿元,中国嘉德2021秋拍。</p><p class="ql-block"> 《秋㬢图》笔致纵横跌宕,石青、石绿、白粉、朱橙参合交融,形成犹如自然大观中雪域湖海壮阔之姿的奇绝风貌。虽全以泼彩技法为之,而通幅亦见苍润,大视角的构图与画眼中细笔收拾的摩耶精舍交相辉映,诸般重彩在精心安排下驰纵横,与千年来青绿工笔、水墨写意的传统中国画精神水乳交融,堪称大千意境大成之巨制。</p> <p class="ql-block"> 《桃源图》,作于1982年。成交价2.7068亿港元,香港苏富比2016春拍。</p> <p class="ql-block"> 《春云晓霭》,成交价2.1463亿港元。</p> <p class="ql-block"> 《丁未泼彩》,作于1967年。成交价4025万元,北京保利2021秋拍。</p> <p class="ql-block"> 《泼墨钩金朱荷》(横幅),作于1980年。成交价3622.5万元,北京保利2021秋拍。</p> <p class="ql-block"> 傅抱石(1904.10一1965.9),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现代画家、“新山水画”的代表画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39年4月携全家移居重庆沙坪坝金刚坡,居住长达6年之久,并由此进入艺术创作的高峰期。此时期的画作,常署“金刚坡下斋”。</p><p class="ql-block"> 1949年后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1960年9月,率“江苏国画工作团”进行了23000里的旅行写生,由此推动了新山水画在20世纪中期的发展,把50年代初开始的以写生带动传统国画推陈出新的运动,推向一个历史的高潮。</p><p class="ql-block"> 他擅画山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中年创“抱石皴”技法,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结构,皴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p> <p class="ql-block"> 《江山如此多娇图》(横幅),傅抱石、关山月1959年合作创作的巨幅设色山水画。图名“江山如此多娇”由毛泽东主席题写。</p><p class="ql-block"> 该画以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意为题材,描绘了云开雪霁、旭日东升时,莽莽神州大地“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丽图景,画中高山大岭,白雪皑皑,万里长城,逶迤起伏,莽莽黄河,奔流不息,气象万千。画作中长城、黄河等这些形象,都极富象征意义,整个画面波澜壮阔,表现出了新中国的勃勃生机,具有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需要一幅大型国画,有关方面决定由傅抱石和关山月来完成,并对画作题材、意境等提出了具体意见和要求。经三个多月(7一9月)完成初稿,周恩来总理审定时,提出画幅应加大尺寸,从高5.5米、宽7米,扩大到高6.5米、宽9米。作品完成后,悬挂在人民大会堂迎宾厅。</p> <p class="ql-block"> 《高士对奕图》</p> <p class="ql-block"> 《春风杨柳万千条》</p> <p class="ql-block"> 《湘夫人》,作于1943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相比于山水画,傅抱石的人物画取材于古典诗词,格调高古,立意不俗,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1965年去世,期间他以屈原及其诗歌《九歌》为主题,创作了很多的人物画作品。《九歌》中,湘夫人是他最爱表现的题,并在拍卖中屡创新高。</p><p class="ql-block"> 湘夫人为民间传说中的湘水女神,既有人的情感,又有神的灵性。此画中的湘夫人体态颀长,面目丰腴,仪态端庄,似有唐代以前仕女风貌,为傅抱石绘古代仕女图的典型造型。</p><p class="ql-block"> 傅抱石的人物画,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虽乱头粗服,但矜持恬静。</p> <p class="ql-block"> 《丽人行》(横幅),1944年作于金刚坡,成交价1078万元,嘉德国际1997年拍卖。</p><p class="ql-block"> 《丽人行》题材取自唐代诗人杜甫代表作乐府诗《丽人行》,作品反映了权倾一时的杨贵妃家族三月三外出郊游的盛况。</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傅抱石将《丽人行》作为生日礼物送给郭沫若,郭沫若非常喜爱,做为传家宝收藏。1996年,郭家以1078万元的天价将其拍卖。</p> <p class="ql-block"> 《二湘图》,作于1946年,成交价1.0465亿元,北京保利2020秋拍。画中人物为屈原《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p> <p class="ql-block"> 《为罗时慧作柳荫仕女图》,作于1945年,成交价9775万元,中国嘉德2021秋拍。</p><p class="ql-block"> 傅抱石一生多次画《柳荫仕女图》,但不同时期风貌不尽相同。如1943年画的《柳荫仕女图》,以水墨为主,人物表情具哀婉幽怨之态,如题画诗所言“带些幽怨守章台,惨月愁眉锁不开”。本幅为夫人罗时慧所作《柳荫仕女图》,则以设色为主,仕女漫步柳荫溪边,回头顾盼,娴雅高贵,风姿绰约,不再有幽怨之态。</p> <p class="ql-block"> 《云中君和大司命》(横幅),作于1954年,成交价2.3亿元,北京保利2016春拍。</p><p class="ql-block"> 《云中君和大司命》是傅抱石1954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傅抱石以郭沫若写的《屈原赋(今译)》为蓝本,创作了《九歌图册》及两幅同名的《云中君》。</p> <p class="ql-block"> 《蜀山风光》 </p><p class="ql-block"> 皴法是中国画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脉络纹理的一种技法。画时先勾出轮廊,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表现山石、峰峦的,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斧劈皴:表现树身表皮的,有鳞皴、强皴、横皴、锤头皴等。</p><p class="ql-block"> 抱石皴即“散锋乱笔”画法,是中国传统绘画笔法,自南宋李唐创“卧笔侧锋”之法后第二次重要突破,翻开了山水画创作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傅抱石不仅用笔尖、笔腹作画,还在运笔时加大力度,利用笔根及散开的笔锋,横挥竖扫、信笔挥毫,把毛笔的性能和潜力,发挥到极致。其破笔乱皴之画,初看似粗头乱服,不守规矩,然而线条在痛快淋漓间又含蓄微妙,乱而有法,整体风格和谐统一。其皴法中既含有传统皴法,又有所创新变化。</p> <p class="ql-block"> 《溪山胜景图》,此画是傅抱石的代表作,诠释了其艺术特点。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结构,形成独特的“抱石皴”。笔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画中以浓墨表现近景,淡墨为山,留白为水,聚气于亭阁之处,轻描人物,一副山间幽居的雅致之景,微中见大,错落有致,既可体会文人雅士的观景之感,又见高山远景的磅礴气势。</p> <p class="ql-block"> 《虹飞千尺走雷霆》</p> <p class="ql-block"> 《观瀑图》</p> <p class="ql-block"> 《杜甫九月蓝耕会饮诗意图》,作于1944年,成交价9200万元,2012年拍卖成交。</p> <p class="ql-block"> 《镜泊飞泉图》(横幅),作于1963年,成交价2852万元 ,西泠印社2021春拍。</p><p class="ql-block"> 作品采用全景式构图,幽深阔远,以高度概括凝练的创作手法,将镜泊湖的阔大气象表现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茅山雄姿》(横幅),作于1965年,成交价1.87亿元 ,2017年6月5日拍卖成交。</p><p class="ql-block"> 《茅山雄姿》画面左上方热火朝天的工厂、汽车、房屋,与繁华热闹的城镇相呼应,莽莽苍苍的巨幅江南山水和朝气蓬勃的新中国建设场景相结合,展现出建设中的新中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整个画面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山峰厚重绵长,树木茂盛挺拔,无限生机跃然纸上。该画作是新中国山水画的典型作品,是傅抱石生前最后一幅山水画巨作,也代表着傅抱石山水画创作的最高水准。</p> <p class="ql-block"> 《访石图》,作于1945年,成交价1725万元 ,北京保利2021秋拍。</p> <p class="ql-block"> 《醉僧图》,作于1944年,成交价2012.5万元,中国嘉德2022年春拍。</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诗意》册页,作于1963一1965年间,是傅抱石创作巅峰期的代表作品,2011年11月17日,以2.3亿元拍卖成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傅抱石成交价较高的作品还有:</p><p class="ql-block"> 《琵琶行诗意立轴》8280万元</p><p class="ql-block"> 《郑庄公见母》7992.5万元(2015)</p><p class="ql-block"> 《山鬼》6382万元(保利2017春拍)</p><p class="ql-block"> 《林泉高逸》4140万元(2011年6月)</p><p class="ql-block"> 《山瀑清会》4025万元(2016年5月)</p><p class="ql-block"> 《宝研楼图》4002万元</p> <p class="ql-block"> 李可染(1907.3一1989.12),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现代杰出画家,自幼喜欢绘画,后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擅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1956年远赴江南数省,连续写生七、八个月,为其50年代后期山水画创作高峰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 李可染是继齐白石、黄宾虹之后,又一位开宗立派的国画大师。其作品师法自然、画面盈滿、墨色厚重、意境深邃,把中国山水画的风神气韵,从传统推至现代,并由意境创新带动笔墨创新和图式创新,以鲜明的时代精神与强烈的艺术个性,促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变革与升华。</p><p class="ql-block"> 他将西画中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空间。</p> <p class="ql-block"> 《万山红遍(7一1),1962年创作于广东从化,成交价407万元 ,中国嘉德1999年拍卖。</p><p class="ql-block"> 题款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二年秋可染作于从化翠溪宾舍”。此画原为作者家人所藏,1999年为“李可染基金会”筹资,委托中国嘉德拍卖,以407万元被台湾藏家林百里竞得。</p><p class="ql-block"> 1962年至1964年,李可染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诗词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两句为情境,创作了七幅《万山红遍》题材的作品。每幅作品尽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调相同,是中国“红色山水画”的代表性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万山红遍》(7一2),1963年作于广东从化,题款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三年可染于从化”。李可染将其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现藏中国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 《万山红遍》(7一3/小幅),1964年作于北京西山八大处,李可染用偶得清宫内库旧藏朱砂,接连创作了两小两大4幅巜万山红遍》。</p><p class="ql-block"> 同年应荣宝斋之邀,李可染为15周年国庆再作一幅,此件是《万山红遍》最后的一幅,与稍前西山所作较小的一幅,都为荣宝斋收藏。此后李可染再没有画过《万山红遍》。</p> <p class="ql-block"> 《万山红遍》(7一4/小幅),1964年作于北京西山,成交价1.84亿元 ,中国嘉德2015秋拍。</p><p class="ql-block"> 40多年前,荣宝斋花了80元把这幅约3.1平尺的《万山红遍》收入囊中,2000年,此画被荣宝斋以当时创纪录的501万元释出。</p> <p class="ql-block"> 《万山红遍》(7一5/大幅),1964年作于北京西山。</p> <p class="ql-block"> 《万山红遍》(7一6/大幅),1964年作于北京西山,成交价2.9325亿元,北京保利2012春拍。</p><p class="ql-block"> 创作于1964年的这幅《万山红遍》,是成就李可染在中国近现代画坛地位的里程碑式作品。据考证,李可染七幅《万山红遍》中,尺幅最大的三件作品,两件分别藏于中国美术馆和荣宝斋。这件10平尺的《万山红遍》,是民间流通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 《万山红遍》(7一7),此画是1964年李可染应荣宝斋之邀,为建国15周年国庆所作的一大幅《万山红遍》。右上角题“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建国十五周年大庆,可染写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这也是七幅《万山红遍》中最后的一幅。</p> <p class="ql-block"> 《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一九七八年一月”),作于1978年,成交价1.265亿元。</p><p class="ql-block"> 此作品为李可染盛年期巨幅山水,画名出自魏晋南北朝的《世说新语》,用以形容浙江会稽山的秀美。李可染曾于50年代游访会稽山,日后屡以此山为创作题材。画中峻岭蜿蜒,气势浑然;溪水数条,氤氲滋润,尽显“千山万壑”之恢弘气象。</p><p class="ql-block"> 1978年,李可染以“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为题材,绘有内容、构图相似的巨作两幅,皆近六尺整幅大中堂。本幅署“一九七八年一月”。另一幅署“一九七八年岁始”,香港苏富比2017年拍卖,成交价1.2216亿港元。</p> <p class="ql-block"> 《井岗山》,作于1976年,成交价1.38亿元,中国嘉德2015春拍。</p><p class="ql-block"> 此幅作品被认为是“李家山水”的巨幅经典。李可染将传统山水画只是做远景的素材用“长焦”法拉向眉睫之前,仰望之处,瀑布飞流、苍翠叠嶂的井岗群峰,沟壑纹理排列肃整;中景处留白以示氤氲云气,苍苍茫茫。</p> <p class="ql-block">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横幅),作于1974年,成交价1.7825亿元,中国嘉德2012春拍。</p><p class="ql-block"> 作品所表现的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场景,连取景角度都难以改变。画家把旧居一组房屋放在画面中间偏左下方部位,在葱茏的树木环抱下,以其明亮的色调突出成为画面视觉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万水千山图》(横幅),作于1964年,成交价2.07亿元,北京保利2019秋拍。</p><p class="ql-block"> 题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迆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九六四年写毛主席长征诗意,可染。</p><p class="ql-block"> 此作品取材于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画面上层峦叠嶂,参差错落的群山雄奇壮丽,红军队伍绵延不绝。整幅画面以浓墨重色写成,并用暖赭红色渲染,厚实稳重,既有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结构范式,也将西方油画的光影效果融入其中,堪称集文学性、艺术性与时代性于一体的佳作,在李可染“为祖国山河立传”的创作历程中,具有重要的美学和史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长征图》(横幅),作于1959年,成交价1.19亿元,中国嘉德2021春拍。</p><p class="ql-block">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1959年李可染应邀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作品取材于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p> <p class="ql-block"> 《漓江胜境图》(横幅),作于1977年,是李可染继《万山红遍》之后,艺术创作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有多幅作品问世。</p> <p class="ql-block"> 《漓江胜境图》</p> <p class="ql-block"> 《漓江胜境图》(横幅),作于1977年,成交价1518万元 ,中国保利2007春拍。</p> <p class="ql-block"> 《日出东方》,成交价4025万元,北京保利2021秋拍。</p> <p class="ql-block"> 《洗桐图》,作于1944年。</p><p class="ql-block"> 《洗桐图》表现的是元代“倪瓒洗桐”的故事。元末四大家之一的倪瓒,淡泊名利,孤高自许,一生不愿为官,加之怪癖颇多,给后人留下许多趣闻。</p><p class="ql-block"> 据传倪瓒有洁癖,有一次客人在倪家留宿,夜里听到客人咳嗽,倪瓒很不放心,天一亮就叫仆人仔细搜索院落庭园,看看有没有客人吐痰的痕迹。仆人找不到,他自己在梧桐树根处找到了,于是让仆人用水把梧桐树洗了又洗。</p><p class="ql-block"> 自此,洗桐成为文人洁身自好的象征。这么精彩的故亊,经李可染的生花妙笔,变文字为图像,更加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牧牛图》,齐白石题“吾辈都能画”。</p> <p class="ql-block"> 《牧牛图》</p> <p class="ql-block"> 吴作人(1908.11一1997.4),安徽泾县人。生于江苏苏州。师从徐悲鸿,1930年赴法国巴黎和比利时布鲁塞尔学画,1935年回国任教。他中西并举,在国画和油画两个领域探寻创造,都有突出成就。早年攻素描、油画,功力深厚,间作国画,富于生活情趣,不落传统窠臼。晚年专攻国画,境界开阔,寓意深远,笔墨凝练。</p><p class="ql-block"> 他的水墨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画骆驼、金鱼更是一绝。他凭借扎实的西画功底,融合中国画的技巧,在中国画的创造上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自成一家。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p><p class="ql-block"> 吴作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主席。1984年法国政府文化部授予他“艺术与文学最高勋章”,1985年荣获比利时王国王冠级荣誉勋章。</p> <p class="ql-block"> 《鱼乐图》,成交价19万元,中国嘉德2018春拍。</p> <p class="ql-block"> 《鱼乐图》,作于1973年,成交价32万元 ,中国嘉德2018春拍。</p> <p class="ql-block"> 《任重致远》,作于1960年。</p> <p class="ql-block"> 《驼啸图》,作于1982年。</p> <p class="ql-block"> 《鹰》,作于1980年,成交价43万元,中国嘉德2018春拍。</p> <p class="ql-block"> 《熊猫图》,作于1989年。</p> <p class="ql-block"> 《藏原牦角》,作于1972年。</p> <p class="ql-block"> 《战地黄花分外香》画稿和《采桑子.重阳》书法(横幅) ,成交价264.5万元,中国嘉德2018春拍。</p> <p class="ql-block"> 《战地黄花分外香》(油画),作于1977年,成交价8050万元,中国嘉德2013春拍。</p><p class="ql-block"> 1977年,作者受毛泽东诗词《采桑子.重阳》中“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佳句的启发,并以此为灵感创作的。</p><p class="ql-block"> 作品用全景式构图以及单纯热烈的色彩,将激昂与喜悦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作者将西方绘画追求空间、主体、感情的真实性,与中国画的笔法、诗意、境界巧妙结合,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与油画的光色韵律和空间意识融为了一体。</p> <p class="ql-block"> 《芍 药》(油画),作于1943年,成交价350.75万元,北京诚轩2020春拍。</p> <p class="ql-block"> 《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油画),作于1956年,现藏中国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像》(油画),作于1954年,现藏中国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 吴冠中(1919.8一2010.6),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初学西画,兼学中国画及水彩画。后师从潘天寿,学习中国画。因迷恋油画,再次转学油画。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赴法国巴黎留学。</p><p class="ql-block"> 1950年归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1950一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念融合在一起。七十年代起,渐渐转向中国画创作,力图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探索中国画的革新,其清新灵动的水墨画技法和突出线条造型的画风,令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北国风光》(横幅.油画),成交价3024万元,中国嘉德2009秋拍。</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是吴冠中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所绘的大型壁画的画稿,此前被前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珍藏了30年。</p><p class="ql-block"> 据吴冠中介绍,1979年兴建首都机场时,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承担内部壁画及装饰任务,当时李瑞环领导机场建设工程,自然也关注壁画装饰工作的进度,曾多次和画家座谈,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工程结束时,绘画小组决定以集体的名义,将《北国风光》画稿赠送李瑞环作为留念。</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李瑞环一直坚持用自己的稿费捐资助学,后创立“桑梓助学基金会”,多方筹集资金,捐助天津19所高校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后因捐助学生逐年增多,经费紧张,不得已忍痛割爱,将珍藏了30年的《北国风光》捐给基金会,拍卖所得全部用于基金会资助特困大学生就学。</p> <p class="ql-block"> 《交河故城》(油画),作于1981年,成交价4070万元,保利北京2007春拍。</p> <p class="ql-block"> 《周庄》(油画),作于1997年,成交价2.36亿港元 ,保利香港2016春拍。</p><p class="ql-block"> 画面以黑、白、灰三种颜色为主,在点、线、面的形式元素组成中,不仅看到江南的小家碧玉,更看到了江南人的大气。是艺术品市场上所见最大尺幅的吴冠中佳作。</p> <p class="ql-block"> 《长江三峡》(油画.横幅)</p> <p class="ql-block"> 《长江万里图》(油画.横幅),作于1973一1974年,成交价1495万元。</p><p class="ql-block"> 《长江万里图》被美术史家称为吴冠中艺术生涯的一座丰碑。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我国外交活动的展开,国内各大涉外宾馆相继建成和投入使用。1972年,有关领导指示,集中一些画家为它们创作作品用于装饰宾绾,被称为“宾馆画”。《长江万里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p><p class="ql-block"> 1973年,吴冠中受国家委派为北京饭店新东楼大堂创作大型壁画《长江万里图》后,与部分创作人员沿长江进行了100多天的走访和写生,留下了包括《长江万里图》等一批油画作品。后因形势变化,壁画之亊无疾而终,不再提起。</p> <p class="ql-block"> 《小鸟天堂》(横幅.油画),作于1989年,此画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p><p class="ql-block"> “天堂者,无忧无虑之家园也。闻道广东新会县有小鸟天堂,也曾有人为之作过图画,谅系茂密丛林中栖满鸟群。乱线交错成茂林,散点疏密是鸟群,估计也应是我画中天堂,久久心向往之……。”吴冠中</p> <p class="ql-block"> 《桂林象鼻山》(油画),成交价1058万元,北京保利2021秋拍。</p> <p class="ql-block"> 《张家界写生》,作于1979年,成交价1398.87万港元 (人民币1570万元),香港苏富比2017春拍。</p> <p class="ql-block"> 《张家界》,作于1979年。</p> <p class="ql-block"> 《狮子林》(横幅),作于1988年,成交价1.43亿元 中国嘉德2019秋拍。</p> <p class="ql-block"> 《双燕图》(水墨画),作于1988年,成交价5405万元,北京保利2018秋拍。</p><p class="ql-block"> 吴冠中水墨画代表作品之一。1988年,作者开始将江南民居纳入绘画题材。将江南景致的纯净,用乌黑的瓦、洁白的墙、苍劲的古树、如镜的水面,以及展翅翱翔的双燕,展现在画面之中,使人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p> <p class="ql-block"> 《双燕》(油画),作于1994年,成交价1.127亿元,北京保利2018秋拍。</p><p class="ql-block"> 这是吴冠中用国画技法和西画技法先后创作的同一题材的两幅杰作,在北京保利2018秋拍中同吋拍卖成交。</p> <p class="ql-block"> 《春 雪》,作于1983年。</p> <p class="ql-block"> 《高 桥》,作于2006年。</p> <p class="ql-block"> 《太湖之畔人家》</p> <p class="ql-block"> 石鲁(1919.12一1982.8),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当代中国画家。20岁时只身赴延安参加革命。黄土高原和陕北风情,对其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1959年创作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转战陕北》,名声日隆。与赵望云创立长安画派,在画坛独树一帜。擅画人物、山水、花鸟。早期画风偏于写实,用笔坚实谨严,多画革命题材。后期画风奇崛劲健,常以华山、荷花为题。</p><p class="ql-block"> 石鲁作为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作品墨色浓重,沉稳大气;笔力纵姿雄豪,线条粗旷硬朗。后人用“黑、重、怪、野”来形容他的画风和作品。石鲁一生经历坎坷,历尽磨难。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亊,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亊,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书法家协会主席等。</p><p class="ql-block"> 有评论认为,石鲁的艺术造诣与张大干、吴湖帆等艺术大家不相上下,但在画坛上名气却不高。然而他的画作是中国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近现代书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 《转战陕北》,现藏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1959年初,石鲁受中国革命博物馆之邀而作。作品取材于中国革命史上一段艰难而辉煌的历程。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离开陕北,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解放战争期间艰难的战略决断。期间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p><p class="ql-block"> 《转战陕北》用传统的山水画的形式,表现中国革命重大历史题材,今人耳目一新。作品的经典之处在于:以厚重凝练、刚劲豪放的笔墨,用叙亊、抒情、象征相结合的手法,将毛主席的形象与陕北高原融为一体,展现了在映红群山的朝阳下,毛主席屹立高山之巅,凝思眺望远方,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伟人风采。</p><p class="ql-block"> 画中人物虽小,但形神兼备,通过人物视线将画面之势引向了画外,延展到广阔无垠的天地。巍峨的山体,大气磅礴的画面,仿佛凝聚着一股厚重待发的巨大力量,象征着共产党人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再现了一个伟大政治家、军亊家的雄才伟略、革命胸怀和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p><p class="ql-block"> 作品构思独特,意境深远,画风刚健奇崛,气势恢弘,让人深感震憾的同时又留下无尽的回味。</p> <p class="ql-block"> 《芙蓉荷花.行书四言联》,成交价4370万元,中国嘉德2011春拍。</p> <p class="ql-block"> 《华岳雪霁图》,成交价3852.5万元,中国嘉德2017秋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高山仰止》,成交价3192万元,中国嘉德2010春拍。</span></p> <p class="ql-block"> 《移山图》,成交价2240万元,中国嘉德2010秋拍。</p> <p class="ql-block"> 《开天辟地》,成交价1725万元,中国嘉德2018春拍。</p> <p class="ql-block"> 《小米加步枪》,成交价1232万元,中国嘉德2010秋拍。</p> <p class="ql-block"> 《采桑图》,成交价1064万元 中国嘉德2010春拍</p> <p class="ql-block"> 《自古华山一条路》,成交价874万元,中国嘉德2019秋拍。</p> <p class="ql-block"> 《陕北高原》</p> <p class="ql-block"> 《高原耕作图》</p> <p class="ql-block"> 《高原行》</p> <p class="ql-block"> 《激流勇进》</p> <p class="ql-block"> 《种瓜得瓜》</p> <p class="ql-block"> 《回娘家》,作于1961年。</p> <p class="ql-block"> 《人物画》</p> <p class="ql-block"> 黄胄(1925.3一1991.2),字映斋,乳名“老傻”。曾用名梁叶子、苗迪。河北蠡县人,后迁居西安。中国现代画家,长安画派代表人物。初中时自起笔名黄胄。文革期间作品曾题名梁蓬、梁泉。</p><p class="ql-block"> 1944年拜赵望云为师。1949年5月参加人民解放军,从亊美术工作。经常赴西北釆访作画,发表大量作品。1955年调总政治部文化部任创作员。曾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亊等。</p><p class="ql-block"> 黄胄是中国人物画史上里程碑式的画家,是20世纪中后期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黄胄的人物画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熟悉西北少数民族的生活,善用速写的表现手法抓住人物特征,线条流畅有力,风格奔放,生活气息浓郁。他用色大胆,把那些鲜明、单纯的色彩与墨色配置起来,使艳丽的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扩张感,既有传统意味又有现代观念。</p> <p class="ql-block"> 《洪荒风雪》,作于1955年,1957年获得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p> <p class="ql-block"> 《丰收图(横幅),作于1957年,保利2005年首拍,成交价1595万元;保利2010年拍卖会,成交价3752万元。</p><p class="ql-block"> 《丰收图》场景宏大,视野开阔,描绘塑造了34个人物形象、12匹马、11头驴及1头牛,此外还有车碾、家具、成堆的玉米,以及远处的山坡、近处的向日葵和各种花草,如此内容丰富之极的画面,主次分明,远近参差,疏密有致,让人叹为观止。从色彩来说,此作主色调为金黄色,符合“丰收”的意向,画面整体明媚、鲜艳、和谐,令人产生暖意。</p> <p class="ql-block"> 《三驴图》</p><p class="ql-block"> 现代中国画坛上,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黄胄的驴,合称“画坛四绝”。</p><p class="ql-block"> 黄胄的绘画作品中,驴是仅次于人物画的重要题材。黄胄画的驴生动形象、姿态各异,与其人物画一样,同样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p> <p class="ql-block"> 《送粮图》,作于1977年。</p> <p class="ql-block"> 《幸福一代》(横幅),作于1972年,成交价4025万元,北京匡时2013年秋拍。</p><p class="ql-block"> 《幸福一代》以绘画形式反映了60年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亊。</p> <p class="ql-block"> 《巡逻图》,作于1962年,成交价4542.5万元,北京匡时2013年秋拍。</p> <p class="ql-block"> 《五指山中鱼水情》,成交价920万元。</p> <p class="ql-block"> 《猪多肥多粮食多》,作于1974年。</p> <p class="ql-block"> 《飞雪迎春图》,作于1976年,成交价2357.5万元,中国嘉德2013年秋拍。</p> <p class="ql-block"> 《驯马图》,作于1976年,成交价4082.5万元 ,保利2021年春拍。</p> <p class="ql-block"> 《草原颂歌图》,作于1977年,成交价1863万元,永乐2021年秋拍。</p> <p class="ql-block"> 《欢腾的草原》(横幅),作于1981年,成交价1.288亿元,北京保利2013年秋拍。</p> <p class="ql-block"> 《育羔图》,作于1981年,成交价1495万元,北京保利2021秋拍。</p> <p class="ql-block"> 《日夜想念毛主席》,成交价5750万元,广东崇正2017春拍。</p> <p class="ql-block"> 《领袖和人民》</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的光辉,永远照耀着祖国大地;毛主席永远和人民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后 记</p><p class="ql-block"> 经过20多天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奉献给战友们和自己的《国画名家作品欣赏》美篇。选择大师名作,且大多数经过拍卖、动辄千万甚至亿元的作品,主要基于以下两点:</p><p class="ql-block"> 一是画坛上能够称为大师名家的,多为开宗立派、变革创新,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代表着当代中国绘画史上的最高成就。作品影响力大,容易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关注,因而欣赏价值、收藏价值、经济价值高;二是经过拍卖的作品,一般都经过了专业机构和专家的鉴定,可信度较高,这在书画市场鱼龙混杂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辨别真伪的好方法。</p><p class="ql-block"> 判断一件作品的价值,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师的名气和地位,就是简单迅速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准。因此,大师的名气、地位而非作品本身价值,又常常成为市场上的定价标准。</p><p class="ql-block"> 对于多数人来说,大师名作别说拥有、就是欣赏真迹,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唯有通过各种媒体一饱眼福。而让爱好书画的战友们,通过《美篇》欣赏大师名作,恰恰就是我的初衷。</p><p class="ql-block"> 由于水平、能力所限,谬误、遗漏再所难免,敬请大家谅解。</p><p class="ql-block"> 备注:所用图片主要来自网络,如有侵权速告作者删除。谢谢!</p><p class="ql-block"> 电话:133031121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