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海伦县委老书记王玉生

美友18217224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王伟(王玉生之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字:张矛.潘永彬.高兆仁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编辑:张学敏</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昨天我在同学群里发了一个不忘初心的帖子,不期然使大家想到了海伦的原县委书记王玉生。王书记,1952年10月起在海伦任县委书记,从土改到合作化运动,到人民公社四清运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整整在海伦当了十五年县委书记。十五年间,他为海伦的老百姓服务,吃的和老百姓一样,住的和老百姓一样,想的和老百姓一样,他就是老百姓中的一员。他19岁参加革命,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5岁就到海伦任县委书记,凭的就是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在海伦人民心中,他也是焦裕禄一样的好书记。海伦人民为他塑像,为他办纪念馆,正说明了这一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恰逢老书记逝世20周年,谨以此美篇纪念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忆老县委书记王玉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张 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如松挺且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沃土壮根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只念雪中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非添锦上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高阶无意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敝舍有情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罄尽一腔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仆心暖万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草于2016,9,6,改于2022,7,4。)</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听说的王书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玉生担任海伦县委书记,我不记得在任有多少年。只记得我上小学高中期间,常听大人说有关王玉生的事,记不清他们都说啥了,只听他们叫王玉生,王玉生的,好象在叫本家兄弟的名字,有爱有尊,亲切而温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高中读完了,洽逢在文革中斗王玉生,只听说他搞两本帐,我也不知是什么帐?我想无外乎国家帐,人民帐。只要对得起国家和人民,还会有,还能有什么帐?一心为民的官没有私帐,“两本帐”最终还是谁也说不清的糊涂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文革中我有幸参加了学校巜老三篇展览馆》的筹备工作。办展览要先解决经费,不知谁计算的,也不知是乍计算的,提出需要经费五千八百元。这笔费用是王玉生书记批的,可能别人沒这个权利,也没这个胆量批。这笔钱当时我听着很吓人,心都直哆嗦,因为我连字典都买不起,五千八百元能买一汽车字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离校后参加政府后院挖菜窖的劳动,隔道南望便是两趟政府家屬住房,王书记家就在这里。虽然是叫政府家属房,没在一片民房中,根本看不出一丝一毫特别。所不同的是,离政府较近,仅一道之隔。这也算特殊化?机关食堂里有个大师付说,有一年,乡下有个公社书记给王书记家送一袋白面(一面袋只能装四十斤)。王书记让通信员把面扛到政府食堂来。那时生活比较困难,每人每月供应二斤面。谁家蒸一锅馒头,香气能飘半趟街,闻到味都流口水。我们家很少吃面,我妈将一斤面换二斤小米,只为吃饱,不敢求好,过年也没一袋子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的官都那样,没人能说出王书记怎么好,但却没有人说他不好。这是他实实在在为人民办事的结果。老百姓心中都有杆称。后来,海伦县这书记就流水一样,还没等记住名字就流走了,真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这么多的书记,都没记住,唯独王书记不能忘,沒有比较不知道,这一比较,王书记的形象一天比一天高大。为了纪念王书记,为了警示后人,海伦人民还为王书记塑了一尊像,永久纪念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都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王书记把名留在了海伦,留在了海伦人民的心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潘永彬2022.7.4.于昌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与一位同仁老友聊天,谈到国家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艰难,忽然想起老家海伦当年有个征粮两本帐的事件,曾轰动一时,涉及的主角是当年的县委书记王玉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玉生当年的主要“罪名”是搞粮食征购两本帐,给人的理解就是对国家瞒报粮食征购数量,损国家利小家。八零年我到地区粮食局工作,有机会了解了当年的征购政策和海伦的相关资料,“两本帐”实在是无迹可寻。莫须有。征购是有纪律的,入库的粮食完全由国家统一调度,当年叫“四统一”,即统一征购,统一调拨,统一销售,统一库存。七二年吧,有个粮店主任只因捣卖粮票就被枪毙了,其家无余物,四壁而已。四统一是铁律,自上至下无人敢碰,八十年代初尚且如此,更遑论六几年那个粮食短缺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两本帐”又从何而来呢,总不会是空穴来风吧?我在征购工作中渐渐发现,各县粮食局都有手中“掐数的”的陋习,说是征购策略也行。当年统计征购进度,是日收日报,当日午夜十二点前必须如实上报,然后各县排名次下发以督促进度,最终争得第一甚至前三名的是有奖励的。十二个县争得第一谈何容易。由此,相当多的县粮食局(科)便玩策略,故意一时少报进度,以迷惑对手,然后趁对手大意,寻机一下子报上去,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并抢先完成征购任务。这事实上形成征量与上报数字一时不符,造成人为错综。但这套“把戏”虽拿不上大面儿,对征购还是有促进作用的。上面明知道,但屡禁不止索性睁只眼闭只眼。而且局面诡谲,易形成突发高潮。此手法庆安玩的最溜,年年第一。当年的局长姓李,十一个县的局长呼他为”李小鬼”。后来此君成了我的主管局长,又后来同在一个班子工作,谈起当年事,我尊他为“老艰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若说两本帐,大概指此。实际上,对此类事县委书记顶多是知道并默许而已。海伦县还算实在,似也没拿过征购进度第一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当年的所谓两本帐,根本就是一种莫须有,历史也证明了王玉生书记一生光明磊落,为党为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是一个优秀的县委书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高兆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2022年7月4日于绥化</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年龄小,只知道王玉生书记在海伦百姓的口碑太好了!文革批判他在海伦搞“(粮食)两本账”,他身为百姓父母官,为了海伦百姓少饿死,他甘冒上头压力,自身承担风险,而文革又为此惨遭批斗,付出太多。——我不知是否准确,是否张冠李戴了,闹出笑话了。尚请学敏纠错。今天,已经不可能有几个这样的好官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段庆祥于邰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02年7月4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玉生书记永远活在海伦人民心中!他为官一任,造福海伦百姓。他体恤百姓疾苦,一心为百姓谋生存,图发展,他真正是一心为民的清官,是真正守初心,担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只要海伦河的流水还奔向大海,只要硒都的辽阔大地还在飘着五谷的芳香,海伦百姓就会将玉生书记爱民的感人故事,代代相传!玉生书记,海伦百姓,愿你在天堂快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段庆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书记是大家公认的父母官,大家也都知道当年创办老三篇展览馆时,如果师生们仅凭热爱毛主席和积极宣传毛泽东思想的一股热情,而沒有王书记的鼎力支持,恐怕是很难办成的。因此,我非常赞同学敏的提议,并希望做好,起到一个样板示范作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唐世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和海伦县委王玉生书记交往一次,那真是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说话实实在在。我通过在县政府工作的学生,侧面了解到,作为海伦的“父母官”,王书记,不图虚名,从不吹大话,从不虚报成绩,处处体现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认真负责,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海伦群众中口碑极好,难得的好干部,永远令人怀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田文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这些人在海伦时,岁数都小,又是学生,对官场了解不多,但仅从这点滴就足以见王书记的高尚品格了。如果说有什么接触的话,也是在我当兵后,于哈尔滨见过几次面。老人家言语不多,但坐在你的面前,立刻感到有一股浩然正气升腾和一种强大力量的感染。在参加他的追悼会时,不少海伦人都流下热泪,我看到,那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达。这眼泪,蕴含着历史时空中说不尽的峥嵘岁月,老人家的在天之灵足以得到最好的慰籍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张 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党和人民需要一个好书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海伦一中教学时,听过有关海伦老县委书记王玉生同志的先进事迹。王书记整整在海伦当了十五年县委书记。十五年间,他为海伦的老百姓服务,摸爬滚打,与老百姓同甘共苦,深得各级领导和老百姓的赞许和认可,是一位好县委书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下,县委书记重任在肩、压力不小,要当好县委书记是不容易的。海瑞在其《令箴》中说:“官之至难者,令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说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那么理想信念、为民情怀、责任担当、廉洁自律,就是最为重要、最为基础的“材料”。对县委书记而言,就是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事业需要更多的好干部,时代呼唤更多的好干部。翻开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简历,近七成优秀县委书记都有基层乡镇甚至村社工作经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政党不能没有标杆。百姓谁不爱好官?时代在呼唤,人民在期盼。把忠诚干净融入灵魂,把责任担当扛在肩头,把群众冷暖放在心窝,把修身律己镌刻脑海,优秀县委书记,就要干一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谷忠亭于大兴安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22年7月5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与王伟小学、中学、高中都是同班,而且关系很好,现在还保持联系。王伟的父亲我只见过两面。一次是当年班上要办图书角,王伟呢,捐献了20多本书,她让我去她家帮着搬书。那时候她的家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家。虽然是全砖房,但是屋里的设施和别人家没什么大区别。当然,我说的别人家就是生活条件稍微好一点儿的人家。老人家见着我们非常亲切,还张罗着让我们多拿,尽量拿。我们那时候中学生也不知道做更多的交流,就是打打招呼。第二次呢,是九一年我出差,然后和王伟去看他。那时候老人家已经是省人大常委会的副主任了,费了好大周折才见上。寒暄了几句,我说王叔啊,哎呀,现在见到你们比旧社会老百姓见县太爷难多了。他一笑,似乎很无奈,说:这由不得我们做主。还是那样亲切,还是那种很淳朴很厚道的样子,一点儿没有上位者那种气场啊威严啊什么的。只是人比几十年前苍老了许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伟虽然是县委书记的女儿,但是在她身上一点儿也看不出官二代的影子。有一件事我记忆犹新。她有一次穿一条新裤子,那时候对我们男孩子来说不知道啥叫裤线,我看她弄那水杯子整个水往那裤子上打,然后就蹲下,用手摸娑那个裤线。我说王伟你干啥呀,干嘛拿裤子出气!后来我才知道,她就是不想让大家看出来她这个裤子是新的,跟别人不一样。我们从初中开始,夏锄秋收都要下乡劳动,对城里学生来说那是很苦的,她从不叫苦,而且也没请过假,一直到高中。从王伟身上,我真真实实看到了王玉生书记的良好家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吕树林口述,张学敏整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22年7月6日</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人民永远不会忘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节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谨以此文纪念原海伦县委书记王玉生同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看到老同学学敏姐编辑的“缅怀海伦县委老书记王玉生”的美篇,不仅也勾起了我对百姓热爱的父母官,人民的好书记王玉生的深深怀念和敬仰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若说同龄以上的农村子弟谁对王玉生书记最熟?我敢说,除了我,沒人敢说第一。若问农村当年三百多个生产大队,三千二百多个生产小队,哪里的农民们对王玉生书记感情最深?思念最烈?怀念最久?当属同心公社,当属我的老家永安大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因为,从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以后,县委书记王玉生同志,就把他深入开展农村工作的点放在了同心公社永安大队。从这时开始,一直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里一直是他开展农村工作,关注三农的工作点。他的脚步踏遍了永安村的片片土地,他的汗水洒满了永安村的林草禾苗。丰收的果实中有他智慧的结晶,农民的好日子凝聚着操劳的心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见到他的那个场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是一九五八年初冬的一个夜晚。一群十来岁的我们,当时正聚在生产队的队房子里,围着火炉嬉戏打闹。这时一个戴着平顶棉帽的人走了进来,静静地坐在离火炉边不远的长条板凳上。原来这里今天晚上要开全体社员大会,来的人正是时任海伦县委王玉生书记。由于农民们打场收工比较晚,还没有吃完饭,所以他只能提前来到这里做等。小伙伴中有人曾听大人说,此人就是县里最大的官,叫王书记。于是我们都很好奇,细细地打量着这个“大官”。只见他中等身材,壮壮实实,方方的大脸,长的慈眉善目,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一点也没有当官的架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看屋的老更官事先得到通知,知道县委王书记要参加晚上的群众大会,便提前生好炉子,把屋里烧的暖暖的。看到领导来了,便开始往外撵我们。王书记见社员们还没有到场,便拦住了他。说外边很冷,会又没开,让孩子们呆会吧。短短几句语,便让我们这些正念一,二,三年级的小学生们感到了被关爱的温暖,对这个大官产生了极大的好感。随后,他便和我们拉起了家常。当问到我时,得知我的父亲就是他蹲点这个大队的大队长,遂和我说“孩子,你比你爸幸运多了。你爸像你这样大时正给地主家放猪,一天学没上,是个文盲。多亏解放后扫盲上速成文化班,才能读书看报了。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用所学的知识来建设祖国,为人民出力”。“是的,我一定听您的话,好好学习,长大为国出力。”老书记的这番嘱托,成为了我日后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的动力,也奠定了我成长进步的重要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忘不了,一九五九年,在海拜公里和永安通乡公里的东侧,是王书记带领农民实行科学种田,实现高产稳产的实验田。当时各队抽调一部分男女劳力,在那里翻土,打垅,培肥,准备种植。不知是哪个农业技术员在那瞎指挥,让用锹把土挖进一尺多深,把地表土翻下去,把地上土翻上来。爷爷那年六十三了,由于旧社会给地主家扛了三十多年大活,累出了腰尖盘突出的毛病,走几里路都要坐下来歇一歇,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分到土地以后,便一天活也不能干了。只好安闲静养。那天,他无事也去看王书记种的试验田。一看这种种法,便搖头说,这哪是种地,简直是混弄。这话不知让谁传到了王书记耳朵。当天晚上他就来到我家向爷爷请教。因为他知道,爷爷是种庄稼的老把式,有着丰富的经验。不然他不会这样说。爷爷告诉他,种地需要的熟土,地表土属于多年耕种的熟土。现在挖地一尺多深,把地表土埋在底下,而把一尺以下的生土翻到上边来,对种子,光照和温度都不利于庄稼生长。不但不能增产,而且还要减产。再说地太塇(指土壤过度疏松)既不保墒也不抗旱,禾苗扎根也费劲。王书记觉得爷爷有实践经验,句句说的在理,遂让技术员在指导下改变做法,按爷爷说的意见办。秋季实验田取得了大丰收。无论是玉米,大豆,高粱,都长的高大壮实,籽粒丰满,比普通庄稼多收了四五成。但决没有象当时有些地方所吹的放卫星,亩产万斤之说。由此也看出玉生书记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搞浮夸,工作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为官一任,依靠群众,为民担当的优秀品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六零年,全国进入了三年自然灾害的严峻时期。如何兼顾好国家,集体和老百姓的三者利益,是王书记这个百姓父母官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完成国家的粮食征购计划的同时,他必须考虑今后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当时住在城里的居民,好在还有供应粮。尽管数量少,填不饱肚子,但月月每人还能见到十斤二十斤的粮食粒。而广大农民则惨了。虽然生产粮食,但由于灾重减产或绝产,有半年多基本上见不到粮食粒。只能以野菜,蔬菜,土豆,米糠,甜菜英子,玉米馕子粉碎拌面糊糊充饥。地里刨的冻甜菜疙瘩,食品厂的下脚料——酱油渣子都成了百姓们填饱肚子的食料。当时对于年青体健的人还好说,一顿两顿不吃能扛过去,而对于上了年纪,六七十岁的老人来说,却是难闯的一道坎。玉生书记看到这种情况,便告诉大队领导,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这些老人度过难关。于是在我们大队,便有了六十岁以上老人,每人可以每天领二两小米的特殊待遇。记得那年爷爷六十四岁。每天早晚可以用这二两小米熬上四碗粥。一个粒跟着一粒跑的两碗稀粥虽然吃不饱一顿饭,但总比喝不上强百倍。三年困难时期,永安村的老百姓虽然一年有半年挨饿,但没有一个老人是饿死的。这要感谢玉生书记爱民惜民的大恩大德。难怪你随便问一问家乡的老百姓,都谁在海伦当过县官,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王玉生!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认得王玉生,只记得王玉生,只装着王玉生。其他人他们认为都不值一提,也没法和刻在他们心上的王玉生书记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六零年的洪涝,让玉生书记深切感到,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保障农民过上较好的生活,必须从改变生产条件入手,大力兴修水利建设。永安村地处平原地带,属于岗中洼。一到雨季,特别是下起大暴雨,很多地块一片汪洋,庄稼全部淹没在雨水之中。结果造成很多地块大面积减产或绝产。面对这种情况,玉生书记常常挽起裤角,领着大队一班人冒雨查看水情,弄清水的流向。让随行的水利工作者做好标计,画好地图。然后待秋收结束后,组织人员大搞水利建设。从县里调来拉沟机,在永安大地上沿着水流趋向,挖掘了纵横交错的沟渠。农民习惯称之为“河网化”。又打起了数十眼机井,彻底解决了永安村过去旱不能灌,涝无法排的问题。原来永安村南二节地和民众村付振东屯,刘学永屯接壤。属于南高北低地势走向。一到雨季或下大暴雨,这两个屯子地里的雨水全都流淌到永安村的地里。当一条横贯在两个大队地界的顺水壕沟挖成后,雨水顺着这条壕沟,乖乖地自西向东淌入了号称东沟子的天然水渠中。保证了永安村这近百垧土地再也没受洪涝之患。这片纵横交错的河网化沟渠,一直延续到一九八三年分田到户时还在受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给百姓造福的玉生书记,你说老百姓怎么会忘记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回望海伦水利的发现史,海伦的几个大型水库,如东方红水库,联丰水库,海北四库,九龙口水库等等,都是玉生书记在任时领导海伦人民战天斗地,节衣缩食,艰苦奋斗修建的。海伦城内居民的饮用水,就是从东方红水库埋设管道引进来的,人们习惯称之为“二水源”。俗语讲“吃水不忘打井人。”海伦人民至今还受到当年玉生书记辛勤操劳,改变河山的恩泽。对于这样的伟绩和恩德,海伦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早已是百姓心中的丰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刘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22年7月6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做为晚辈,我们没有资格对玉生书记给予评价。因为毕竟和他不是同时代人,没在他的领导之下工作过。有些事情和事实只能是道听途说。但就仅仅是这几片枝叶,也可窥见参天伟岸的全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是他的纯洁党性和宽广胸襟。他一九岁参加革命,二十岁入党,二十五岁任县委书记,行政级别十三级,属于高干。可谓年纪轻,资格老。就任县委书记属于高职低配。但他以党和人民事业为重,从不计较这些。在海伦这十五年,也曾是上上下下。一九五八年初,上级把李昌派到海伦任第一书记,他从县委书记位置列居第二书记。但他无怨无悔,甘当配角。李昌走后,他接过大跃进极左思潮造成的影响和烂摊子,硬是通过求真务实,脚踏实地,面对面地解决问题,带领海伦人民闯过三年困难的难关,迎来了海伦政治清明,社会合谐,治安稳定,生产发展,百姓安居,人人向上的好局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是他以身作则,廉洁自律的崇高品德永远值得称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如学敏姐美篇中同学们描述的,有的下属送了一袋面,他都让工作人员充公,从不占一点便宜。他在我家乡永安村蹲点那么多年,我从未看见他坐过的小车,那怕一次也好,让我们这些儿童开开眼。但一次也没有。估计是他让司机把他送到屯头就打发回城了。他要走到屯子里,他要走进百姓家,他要让百姓看到,他这个所谓的父母官和百姓一样,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百家饭。如同当年的土改工作队一样,就是来帮助老百姓怎样发展生产,改变生活状况,不断摆脱贫困,将来能过上好日子的。因此老百姓也不拿他当外人,有什么事情和意见都愿意向他说,和他提。在百姓心中,他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是他们的叔伯兄弟。因此文革中,很多和老书记熟悉的干部,党员,队长,社员,都为老书记遭难而担心,忿忿不平。甚至抹起了眼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就是人心向背,这就是人们心中的那杆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是他关爱干部,爱才惜才,知人善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爱人的舅舅趙向辰,也是一个老干部,曾在大幸福公社任副书记。后任向荣公社党委书记。文革受冲击,重新站起工作任海北镇党委书记。他当时是海伦城乡局级干部的“三趙之一”(另两赵是检查院的赵香甫,劳动局的赵青)。当时向荣乡不通公交,来县里开会要坐马车或骑马。舅丈人告诉我,有几次玉生书记专门派县政府小车去接他。主要是考虑他年令大,骑马或坐马车身体吃不消。老人直到临终前还记着玉生书记对他的好。还留恋当年在玉生书记手下工作的美好时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九六令年,赵泽民因为反右时被错划为右派,从省城哈尔滨下放到我们大队监督劳动。当时玉生书记正在永安村蹲点。经过考察了解,他觉得这是个人材,必须启用。于是赵泽民成了我们永安生产大队的大队长。再后来,经过甄别更正,恢复了赵泽民的副处级职位,被玉生书记调任县委宣传部任部长,后又任主管文教工作的副县长。文革结束后,赵泽民任绥化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再后来任行暑秘书长,直至退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周玉岩六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后便参加了工作,六二年任同心公社党委副书记。社教期间,玉生书记看到这个年轻人有头脑,有能力,工作务实肯干,便把他做为县委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周玉岩果然不负所望,文革期间出任海伦县革委会负责人。六八年底潘复生反复辟运动被冲击后,调任青冈县任县委书记。文革结束后任绥化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在这个岗位上直到退休。是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好评的纪委书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玉生书记以他的慧眼识珠和卓越胆识,认真践行毛主席的任人唯贤,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重在表现的干部路线。为海伦培养了大量的领导骨干和优秀人才。从而支撑起了发展海伦,建设海伦,繁荣海伦的历史重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海伦能呈现今天的辉煌,永远折射着玉生书记的不朽精神和光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刘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2O22年7月6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好书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服务宗旨。人民的好书记王玉生,把为人民服务放在心里,付诸行动。他在十五年的时间里,同海伦人民同甘共苦,战胜重重困难,建设海伦,繁荣海伦,做出了有口皆碑的贡献。他心里时时装着人民,处处为人民着想,从来不讲私利,他沒有私利。他亲自背着行李,深入到农村,到田间地头,和农民同吃同住,调查研究,了解民情,了解生产,掌握第一手资料,寻找治理海伦的方略。王书记在海伦时,各项工作都蓬勃发展,曾经给国家一年上缴粮食六亿斤,获得国务院昐发的,周总理亲自签字的奖状。这是中央对海伦工作的肯定,是对王玉生书记工作的肯定。王书记在海伦摸爬滚打了十五个年头,创造了奇迹。为海伦人民服务的王书记,深深地印在了海伦人民的心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书记是人民的好书记,是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揩模。我们永远怀念王书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孙景阳2O22年7月6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观后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学敏编辑的追忆王书记所想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后叶,中组部在全国搞了次评选表彰百名县委书记活动。在全国近三千个县里薅出百人给大家做榜样,这是一件多么神圣庄严的事儿。评选出的一定得是业绩超群,能力非凡,把一方水土治理的井井有条不同凡响的县官,比不上焦裕禄,也得赶上王玉生,不璀璨夺目,也得让人高山仰止。可中组部在报纸公布被评选上的百名县委书记里竞然有海伦的县委书记。大家纳闷,海伦这些年直往下出溜,工厂干没了,农业靠吃老本瞎忽悠,经包括当下的几任县委书记的共同努力下,已成了名副其实的贫困县,由原来全区全省乃至于全国的先进县而直线下降。这位书记也稀松平常,工作毫无起色,竞然要去人民大会堂领奖了,太搞笑了!从这位再看那九十九位受奖者也好不到哪去。顿时,荣誉不在,光环失色,大家看明白了,是一场正规导演的闹剧。后来得知,为这次评选,海伦拿出不少真金白银,从中央到地方上下齐手弄来的,由此可见当时政治风气之一斑!好戏还有续篇,越明年,最高领导来东北视察,在接见这帮优秀县委书记时,只是握了一下手,可书记为了玄耀,楞是让技术部门把他与领导的握手录象拉长,並要再嘚瑟几下,再四下宣传。这位县官拉关系整先进,不知磕碜给自己套光环与王玉生书记的所做所为比起来,还有活路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刘志孝于2022年7月6日</b></p> <p class="ql-block"><b> 王伟上次回海伦参加同学会时,我们请示了海伦市博物馆馆长后共同参观了海伦市博物馆。馆里展示了王玉生书记的生平及在海伦县任职期间深入群众工作中的部份照片,遗物,还有塑像。王伟就是那次在其父亲的塑像前拍的照片,参观完后我们又在博物馆门前留下了纪念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没有见到王书记,但王书记为海伦一中师生批扻筹建老三篇展览馆之事我是知道的,当时是范老师和校领导李仲启去政府请示的,王书记批准的是5千多元吧,那时的5千元解决老大问题了。有了资金来源我们才开始筹备,去京参观学习回来后办馆。最后取得成功在这里,王书记功不可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在农村,祥富公社,念书时就听到老百姓说过县委王书记好接近,没有官架子,平易近人。骑自行車下乡,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王书记是真正的人民的公扑,他一身正气,清正廉沽是海伦人民的好父母官。海伦市博物里能留下王书记的生乎事迹,塑像,遗物。说明海伦市人民没有忘记他。他是焦玉禄式的好县委书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学敏编的美篇引进了谷忠亭,刘江等人的文章,作的好他们写的深刻,为学敏点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赵春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2年7月8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谢谢学敏!谢谢大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父有生之年为民做些事,这么多年过去了,海伦人民还不忘,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父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学敏费心制作的美篇非常好,大家的深情话语,让我感动流泪。美篇转给我的家人了,受到了一致的好评,并惠存留给后人,做永久的纪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时光飞逝,愿我们晚年生活幸福安康!再次拜谢学敏!拜谢可亲可敬的家乡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王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22年7月6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