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话说刘家屲一一一

璞玉苑

<p class="ql-block">璞玉苑文化传媒</p><p class="ql-block">〈原创〉刘卫甲</p> <p class="ql-block">缘于县委挖握整理巜武山十有》特色文化丛书巜文脉篇》编写,并应武山县书协山丹分会,整理武山籍民国大学生刘耀山先生生平事迹,有幸与山丹书协主席令军平一同前往刘家屲。</p><p class="ql-block">刘家屲属武山县山丹镇辖区行政村,地处山丹镇南山,广武坡山梁之上的山腰之中。清代时期,刘家屲村原址坐落于渭河南岸,山丹村以西,车家川村以东的河谷地带,因只有刘氏族人居住故而取名刘家台子。当时因山洪爆发,河水泛滥而导致渭河决堤,影响村庄安危,刘氏族人不得不迁移至山丹镇南山之上。由河谷地带迁至山腰,重新开荒种地,置办田产。刘家屲村名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其时山上环境恶劣,刘氏族人受条件限制,耕田为生,贫寒艰苦,几经周折,刘氏族人在这片贫脊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俭朴持家,繁洐生息,直到清嘉庆时期逐渐兴起,光阴好转。相继成长出清嘉庆时期秀才刘兆元、刘雁邦。清末秀才刘绍远、刘殿远、刘智远。废除科举制度后,武山籍民国大学生之一刘耀山等刘氏族人中的优秀典范。</p><p class="ql-block">其中民国武山旧志稿、武山旧志丛编《孝友篇》里有载“刘兆元,嘉庆时人,世居西乡刘家屲,家极贫,有孝行。继母龙氏,老年失明,兆元采薪易栗以養母,入市辄购嗜母诸物以遗,母禁止。佯以裕告之,每食必与二子分甘,孙不食,即不怿,其妻马氏,令俩儿伪为鹅雁欢咽咀嚼声状以慰焉,吁。苦矣!子大运起家,孙曾列庠,有声学校者不乏人”。刘氏族人中刘耀山较为有所建树,是武山屈指可数的文化名流,在书法方面的成就更为出色,堪称名家,只可惜所处特殊历史时期而被淡忘。</p> <p class="ql-block">………刘耀山像…………</p> <p class="ql-block">刘耀山(1899一1981)原名刘秉仁,取字耀山,笔名乐山,后以字行,为武山籍民国大学生之一,著名书法家。</p><p class="ql-block">其父刘殿远(清末秀才),用先祖家训“天地间读书最贵,家庭内孝悌为先”严格教育,其母刘贺氏知书达理,福慧双修,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刘耀山在父母谆谆不倦的启蒙教育之下,与杨承德,郭维屏受教于光绪年间举人陈青选门下。</p><p class="ql-block">青年时期遂离开家乡去兰州国立中学读书,并拜师于书画大家范振绪先生门下(范振绪1872一1960,百年来甘肃文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知名的全国书画艺术大家,书画艺木造诣精深,独树一帜,在近代甘肃的书画艺术发展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声誉)。在范老先生的亲切指导下,书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p> <p class="ql-block">继而远走北平,就读于北京警官高等学校,在京期间结识了同在北京求学的水梓先生(甘肃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在兰州有陇上第一名流之誉)并成为良师益友。参加了著名的五四青年爱国运动(曾在及其狭小的屋子被关了一天一夜,迫于社会各界压力被段祺瑞政府释放)。一九二九年完成学业后任职于青岛,九江,金陵等地。其间有幸结识了书法大师于右仁先生,并求书请教书法于于老,先生欣然应允赠与书法墨宝且题上款“乐山兄正之”。可惜此作已流失,甚为惋惜。</p> <p class="ql-block">三十年代后期,抗日战争爆发,祖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让国人无比的愤恨悲伤,一九三七年刘耀山怀着一颗爱国之心极其愤怒地写下《还我河山》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p><p class="ql-block">一九三六年刘耀山怀着一颗报国的心,前往武威古浪县任警察局长,同时兼任河西日报社总务主任职务。终因性格耿直,看不惯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无心官道而重归故里。先在鸳鸯完小任教,一九四零年被聘为武山中学教师,在校教书期间一有闲余就苦练书法,临池不倦。废寝忘食,真应了其书法作品《夜半书声月在天》这句至理名言,创作高峰期日达三千字,并且坚持多年从未间断,当时条件困难,任何一张纸张他从不浪费,练习临写到黑乎乎方肯罢休,他这种治学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节俭习惯。值得后人们发扬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四十年代后期,刘耀山作为一名爱国人士,积极地参加了郭化如、车来保领导下的武山地下党工作。由于地下党组织非常活跃的在县内活动,给敌人造成压力,使得敌人的防范更加残酷严密,到处布满密探便衣,只要党组织稍有动静,敌人就会通风报信,给党的地下工作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此险恶紧张的情况下,刘耀山利用自已教员的特殊身份,不顾个人及家庭安危,提供场所并做联络工作,召开秘密会议,甚至亲自做笔记总结,并站岗放哨,为武山地下工作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一九四七年,以社会名流的身份被推选为县参议会副会长。</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以社会名流和书画界的影响,被列为无党派民主人士,历任天水专属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武山县人民委员会委员,武山县第一任文化馆馆长。担仼文化馆馆长期间,遭到了文革冲击,隔离审查,而且被抄家,收藏的古籍字画装了整整一卡车,悉数被抄没。即使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可他依然兢兢业业,潜心整理出馆内许多古典书籍,整理校对出陆游八十多册《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七十多册《王船山文集》等重要文献。</p><p class="ql-block">刘耀山一生醒爱文史研究,尤钟情于书法艺术,涉猎历代碑贴,濳心临习,真、草、隶、箓四体皆能。尤重于隶书创作。他的行草书达到创作高度,点画古拙,行气流畅,飘若浮云,娇若惊龙。遒媚劲健,线条张力有度。一九四一年杨干如创办的《武山中学碑记》,《纪念北顺渠开通碑记》是其早期的代表书作。其中文革前由他整理亲笔编纂的《宁远县志》,全书用他大气的隶书笔意写出宛约秀美的小隶而完成,且无一涂抹之处,笔法方劲古拙,蚕头燕尾,轻重有致,灵动流逸,堪称佳作而被县文史馆珍藏。</p> <p class="ql-block">“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刘家屲村西南刘氏族人墓地中这块墓碑,在风雨中屹立百年,象一位风霜老人,见证着刘家屲村的岁月变迀。此碑是刘耀山为慈母立碑作传,以彰其德,以表孝心歌颂母亲的功德碑,此碑高约三米多,宽约一米左右,为鸳鸯玉石碑,碑文用“传记”的形式歌颂了母亲大拙若巧,秀外慧中,画获和丸的慈母情怀。从此碑文中可见其不仅功成名就,作为人子,更把"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铭记于心,真正做到了“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感恩父母的人文情怀!</p><p class="ql-block">去岁慈言常挂耳</p><p class="ql-block">今春于请杳无音</p><p class="ql-block">空余血泪泣萱花</p><p class="ql-block">寒泉之思念心间! </p> <p class="ql-block">刘家屲人秉承先祖耕读传家,忠孝继世,诚信立身的传统美德,用勤劳和智慧建设美好家园。刘家屲人谨记先祖"天地间读书最贵"之家训,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教育的方针政策,尊师重教,兴建学校,改变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后人们勤奋好学,用只有知识能改变命运的人生真谛,让后代们走出大山,接受更高的教育。刘家屲人深知"吃尽苦中苦,方能人上人”的上进思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几十年辛勤努力,结出丰硕果实,终于成就卓越,“千淘万漉终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家屲涌现出许多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融入社会,投入到振兴强国的发展建设中去。</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期刘家屲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荒造田,种草种树,绿化荒山,保植水土。兴修梯田。运用现代农科技术果树栽培,利用当地半山坡光照时间长等优势,利于果树生长而培育出的苹果新品种红元帅,红富士而被天水市评为最佳果品而享誉全国。九十年代用果树嫁接技术培育出的优质黑梨,因味甘醇香,能清热去火,预防感冒而畅销大江南北,受到人们很高的赞誉……</p><p class="ql-block">春潮涌动绿遍山</p><p class="ql-block">满坡梨花随舞翩</p><p class="ql-block">柳萌品茗忆过往</p><p class="ql-block">笑论今朝话小康!</p><p class="ql-block">刘家屲人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用新思维转变观念,不忘初心,紧随时代步伐,用火热的情怀,践行国家乡村振兴建设而不懈努力,把刘家屲这片贫脊的土地改变成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美丽乡村!</p> <p class="ql-block">刘家屲这个古老的村落,历百年之沧桑,经岁月之风雨。因先祖修行品德,传道授业,开民间文明之先风,而闻名于乡迩。随时代之洪流,"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的求知思想,后代们把先祖家风“千经万典,孝悌为先”铭刻于心,代代相传。用德能兴邦的做人理念,深知文化改变命运的人生真谛。</p><p class="ql-block">用教育兴</p><p class="ql-block">家之兴</p><p class="ql-block">国之大兴!</p><p class="ql-block">的人文精神,勤奋好学,辛勤耕耘于这片热土之上!</p> <p class="ql-block">一一一壬寅仲夏恭撰于璞玉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