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陪妈妈一程

LHT

<p class="ql-block">  妈妈老了,今年尤甚。生日度过,已是86岁的人了。与同龄的老人相比,母亲的身体还算硬朗,能吃能睡,能自己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从不晕车晕机。但老态也渐渐隐现,耳朵背了,走路慢了,还时常有些头晕;记忆力下降,说过的事儿刚说过就忘,在酒店里住宿,东西收拾一遍又一遍,临了还是拉在了洗手间,到家后才又想起来。</p><p class="ql-block"> 近一段时间,老母亲又多了两桩心事。一是在老家的几间旧房子,40多年了破旧不堪,需要重建。赶上疫情,春节后旧房拆了,没有马上盖起来,母亲老是念叨。另一个老念叨着她年轻时的那些老姐妹们,想在有生之年多见见她们。为满足老人的心愿,5月底,趁着疫情缓和,我自驾车陪着老母亲从郑州回到自己的家乡——豫东北的内黄县。</p> <p class="ql-block">  回家第一站,并不是自己老家的那个村子,而是30里外一个叫董庄的小村庄,去看望一个叫巧梅的远房姑姑。说来和这个姑姑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和我有一种特别的感情。1958年,我刚出生,这个姑姑特别喜欢胖乎乎的我,但凡听到我的啼哭,便放下自己手头的活计,去抱我哄我,村里人说我是巧梅姑姑抱大的,她对我的好自然也常挂在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巧梅姑姑年轻时漂亮有文化,个人生活却经历坎坷。10年前,已经是70多岁的她勇敢地走出了原来的环境,来到这个村庄,找到自己晚年的伴侣。这叔叔是个乡村医生,晚年丧偶,和姑姑走到了一起。两年前,我曾来到这里看望姑姑。临走时,我说:姑姑,我是你小时候抱大的,你对我的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现在我长大了,让我好好抱抱你吧。我们姑侄两人相拥而泣。</p> <p class="ql-block">  巧梅姑姑小母亲20天,也是86岁的老人了。但她是幸运的,在这个新的生活环境里,老伴的几个孩子通情达理,善解老人,给了很多的关心和支持。儿子出钱,女婿出力,给老人盖起一幢500多平米的两层小楼。二老相互关爱,相互搀扶,共度今后的美好生活。在中国特别是在农村,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够走出这一步的。</p><p class="ql-block"> 衷心祝福他们晚年幸福,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  我们见到的第二拨亲戚,是母亲姑姑家的两个儿子柴树海、柴树太——母亲的表弟,我的表舅。</p><p class="ql-block"> 说来事出偶然。今年春节过后,在濮阳工作多年的表舅树海给母亲打来一个电话。她们还是在妈的姑姑、我的姑姥葬礼上见的最后一面,已经30年没有联系了。这个电话让我母亲连着激动了好几天。这次也要满足老人心愿,和她的表弟见上一面。</p><p class="ql-block"> 表舅专程从濮阳赶到内黄看望母亲还带来他的小弟树太。树太舅如今也在县城居住,离我们住的酒店也很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和两个表舅见面,母亲有说不完的话题。谈起她的大表弟树田、远在东北的树岺,还有树刚。谈起二姑姥年轻时的漂亮,爱干净。谈起姑姥姥对她的亲对她的好,谈到她那个“当干部”的姑父,母亲沉浸在幸福亲情的回忆之中。</p> <p class="ql-block">  这一次和表舅的相逢,还让我获得一个意外之喜。树海舅舅给我们带来一张保存多年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材颀长、年轻美丽的母亲,怀抱着一个刚刚几个月的小胖孩儿。</p><p class="ql-block"> 母亲辨认了好久,没认出照片上人是谁。经过表舅再三引导,才从照片上小孩儿的虎头帽上猜出是我——她的儿子,照片上的母亲则是她本人。</p><p class="ql-block"> 向前追溯,照片已有64年的历史了,这是我和母亲目前仅存最早的母子纪念照,这照片也成为我和母亲的绝世珍藏。再过若干年,也许成为我们家的文物纪念品。</p><p class="ql-block"> 谢谢好有心的表舅。</p> <p class="ql-block">  作为女人,不管年龄再大,最忘不了的还是自己的娘家和娘家的姐妹。我们回家几天后,母亲的堂弟书合(母亲叔叔的儿子)得知,便约上他的姐姐妹妹从各个不同方向赶来与我们相聚。母亲和她们相比,年龄大了20岁之多,我的大姨琴得、二姨秀琴,其实年龄和我相差不多,小时候还是一起背着书包上学的同学。但是如今坐在一起,仍然有说不完的话题。她们都还在农村,除了面容略显老了一些,身体倒还健壮。被娘家的这些妹妹、弟弟、弟媳簇拥着,母亲仿佛找到了一些儿时的感觉,脸上、眼里满满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  母亲有一个姨表妹凤香,今天已经76岁了。年轻时面容白皙,长相秀美,且上学有文化,小时候对我也很好。但晚年双目失明且有其它疾病,无论在儿子还是在女儿那儿,虽都很孝顺,但天长日久彼此都不方便。后来家在外地的表妹海琴专程回来,就近考察几个敬老院。最后选定了安阳市殷都区的康乐敬老院。一房三人,有独立卫生间。平时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服务,倒是比居家养老方便了许多。于是我陪着母亲驱车百里,专程看望她的的表妹。</p> <p class="ql-block">  听到我们来看她的消息,凤香姨很高兴。正好赶上敬老院里开饭,服务人员送来大碗熬菜和馒头,姨妈吃得很香,边吃边和妈妈聊天。从交谈中得知,姨妈对在这里的生活很是满意。自己的饮食起居由专门的人员服务,同时也给自己家里的儿女们减少了麻烦。</p><p class="ql-block"> 来之前,母亲给姨妈买了一条面料轻薄的睡裤。可上身一穿,尺码小了,妈妈心中有些遗憾。我将一些食品给姨妈留下,还送她一个精致的保温杯。</p><p class="ql-block"> 姨妈的儿子燕龙、儿媳和女儿得知我们来了,商量着要把姨妈接回家,让母亲也住到他们家,让她们老姐妹们再多说说话。但母亲考虑再三,为了不给外甥、外甥媳妇添麻烦,还是惋谢了他们的热情挽留。但这次姐妹相见,倒是时让母亲对敬老院生出许多好感。出得门来,母亲说,人老事儿多,在敬老院里生活,也很不错。</p> <p class="ql-block">  在母亲的记忆中,还有一个叫有旺的娘家二哥(我叫二舅),年长母亲4岁,是个擅长“红伤”的看病“先生”,早年当过军医,后来回村当了村医。二舅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在十里八乡广受好评。我在旧县上学时,曾有一个小孩,被受惊狂奔的马带着车将头轧破,血流不止,生命告危。二舅情急之下,就将日常的缝衣针消毒,将碎烂的头皮一针针缝了起来,挽救了小孩一条性命,一时传为“神医”美谈。如今二舅已走了几年,而妗子身体依然康健,他的儿子利军、儿媳志军,还有几个孙子都得传从医,颇有名气,还把口腔诊所开到了县城和省会郑州。</p> <p class="ql-block">  表弟利军得知我们到来,特意把妗子从老家接来县城与母亲见面。和年轻时相比,二妗气色尚好,虽有些驼背,但思维正常,语言表达清楚,和母亲聊起过去的很多陈年往事,两个人常常开怀大笑。对于已过八旬的耄耋老人来说,还能在一起快乐地回忆过去,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在老家的10天时间里,陪着母亲走走过去的老县城——老北关、西大街、南大街、老百货楼,陪着她品尝了家乡的传统小吃——潲灌肠、鸡蛋布袋、豆沫、扁粉菜,更多的陪她在县城的新区走走看看。在内黄公园、硝河公园,正在建设的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已经开始投用的内黄一中新校区、规模宏大的果蔬城。林立的楼房、宽敞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车辆,都让母亲感到前所未有的惊奇和惊喜。原来的内黄竟如此漂亮。</p><p class="ql-block"> 每天早上和晚上,我都陪着母亲在与酒店一路之隔的内黄公园散步游走。看着晨练的人们,看着夜幕下的璀璨灯光、劲爆音乐下的广场舞,更让母亲欣喜的是,乡下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丹江水管接进了农家,小电车几乎成为每个家庭的标配,私家小汽车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农村家庭,许多新成家的青年夫妇在县城购房、抚养孩子在县城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县城的“新移民”,姑娘的衣装越来越时尚新潮,过去经常看到的愁苦面容变成了开心的笑脸。母亲由衷地感叹,老家变化太大了,国家越来越好了。社会主义的好,改革开放的好,都在老人心中变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那么实在。</p> <p class="ql-block">位于农博园的这个大白菜雕塑,直径8米,高19米,号称“中国第一大白菜”。这白菜在母亲看来很是惊奇,有些夸张,倒也有趣。</p> <p class="ql-block">  老太太的电话业务还很繁忙,时不常的会接到郑州吴阿姨们打来的电话。老母亲总是认真地接听并回答:我在老家咧,过几天就回去了。回去后我给你打电话。</p> <p class="ql-block">  每天早上到公园散步。看着别人做保健操,跳广场舞,甩鞭子,打太极拳,老母亲也跟着四肢运动,做着她自己创编的独家秘籍健身操。</p> <p class="ql-block">  县城东环的硝河,经多年治理,现在河水清澈,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沿河建起一个滨河公园,更有一些颇具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仿古建筑和戏剧脸谱点缀其间,让这个走南闯北、“见过大世面”的老太太也连连叫好:太漂亮了。</p> <p class="ql-block">  转眼间10天过去了。换换环境,见见亲人,说说闲话,共同回忆过去的许多往事,谈到兴奋处、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母亲刚来时的头晕竟然不治而愈。</p><p class="ql-block"> 过去母亲很是看重家中的血缘关系。当见到一些常年互不来往的亲戚时,母亲总是说,人近了去了,不亲也是亲。在此之外,还有一种——人近不如心近。拥有共同的语言,比起单纯的血缘关系更能增加亲近感。这一次母亲回家,由共同语言和相互牵挂而构筑起的亲情让母亲心情大好。而在母亲自己身体、精神尚好的情况下,让她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多见一些想见的人,对于作儿女的我们来言,也是一种相互理解的孝举和敬意。</p> <p class="ql-block">  母亲老了,这是不争的事实。按照自然规律,老人终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在现有时间内,尽可能多给老人些关心、安慰,多给老人一些陪伴,是晚辈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反思自己,在过去的40年中,更多精力专注于学习和工作而欠缺与母亲的陪伴。退休之后,自己有机会给她做顿饭,陪她天南海北地走,听她讲述过去的往事,哪怕是重复百遍千遍的唠叨。那是她的生活、她的世界。而我们用陪伴来成就母亲的伟大,让她感知我们对她的爱意和敬意。让她知道,当年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是多么的珍贵,多么有价值,现在该是她享受我们报恩的时候了。当面对老人毋庸回避的问题面前,在她在身体健康、头脑清醒的时刻,让她直接感知我们对她的敬爱并分享这种快乐。在老人生前任何一个让她开心的小小孝举,都胜过生前不孝、在老人去世后装模作样的万声哭嚎。我始终认为,我们今天为老人的每一分付出,都不及当年老人养育我们时所付出的艰辛之万一,相对于当年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哪一个孩子不是在父母的娇惯之下一天天长大的?感恩之心常在,如今怎么“宠”她“惯”她都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人生只有一次,父母更不能再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多陪妈妈一程,希望母亲在我们能够陪伴的日子里,不孤单少烦恼不生闲气,每天都让浓浓的爱簇拥着,幸福安康笑口常开。这,无需贴上什么高尚的标签,只需要我们真心去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