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1018】——红河畔礼仪之邦

杨永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建水文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曾经的蛮夷之地,逐渐变成诗书礼仪之邦?当我来到中国规模位列前茅的云南建水文庙之时,正逢春暖花开,红河两岸木绵花开得正艳,灿如晚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建水,是云南红河州所属之县。南诏国时建城,元朝时设建水州,明代称临安府,清乾隆年间改制为建水县。由此可见,元明两朝,地处偏僻的建水是一个地位相当高的行政机构。建水古称步头、巴甸、惠历,自古以来就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美称。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化历史名城,建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建水文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经明清两朝陆续增建扩建,形成如今规模,堪与曲阜孔庙和北京国子监孔庙相媲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为滇南重镇,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为建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自古以来,建水就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而中原汉文化在建水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与汉民族的迁入、统治政权的文教政策、当地的生产生活等息息相关。各种文化在建水落地生根,既独立存在又互相融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儒学深厚与科考兴盛。早在汉晋时期儒学便开始在云南传播,经元、明代两代的深入渗透,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元朝时,当权者遵循汉制治理国家,所以仍效法前代之人推崇儒学实行文治。“《元史•张立道传》记载:张立道继创建中庆路(今昆明市)庙学后,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任临安广西道宣扶使时,‘复创庙学于建水路’。” 这就是建水文庙的由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建水文庙的建筑布局,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尤其是“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庸”即不偏不倚,中和之道。在建水文庙中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物都沿中轴线对称分布,此为“中”的体现。此外,文庙中的景点题名亦受儒家文化熏陶。如“德配天地”坊是赞扬孔子的高贵道德与天地齐平,因“德”字的笔画数为十五,拆开为数字七和八,而七和八组合起开为成语“七上八下”,寓意有瑕疵,所以在书写时故意将“德”字少写一笔以示对孔子的尊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庙中泮池两侧的路分别为“文道”和“武道”。“文道”为文官所走,砖石铺就的路中心还铺一列青石,寓意“平步青云”,喻示着学子通过刻苦的学习考取功名。“武道”为武官所走,形制笔直不曲,寓意忠义为国,绝无二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除了其他标配建筑与其他文庙建筑有相似之处之外,建水文庙的大成殿还有几处亮点。一处是大殿的雕花屏门,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五个开间共有22扇雕花隔扇门,其中明间六扇各雕云龙一条,组成“六龙捧圣”。其余各扇雕刻传统吉祥图案,如“双狮分水”、“喜鹊闹梅”、“三羊开泰”、“旭日东升”、“竹报平安”、“禄禄有福”、“松龄鹤寿”等,共雕有一百多个大小动物及翎毛花卉,形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堪称木雕艺术的珍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另一处是石雕云龙柱。大成殿前檐由12根石拄承重,都用整块大青石雕成。左右外檐下的两根石柱最为独特。檐柱中段高浮雕巨龙盘绕,上下段线刻云龙图案,亦属石刻精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庙作为儒学传播的载体具有祭祀与文教两项功能。祭孔活动成为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途径。先师殿是建水文庙中的正殿,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每年的9月28日孔子诞辰这天,建水文庙都要举行大型祭孔活动以缅怀先师,在祭孔的过程中通过祭孔的仪式、贡品的选择、活动的流程等将儒家文化彰显出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先师殿其后分别为明万历年间设立的东明伦堂和西明论堂,曾经是临安府学和建水州学,在这里培养了很多人才。东明伦堂后就是二贤祠,这里供奉着开启建水儒学之风的两位大师——韩宜可和王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为学校,建水文庙传播儒家核心理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等一席列儒家文化,以期用儒家文化教化当地百姓。由于建水文庙的影响儒学逐渐兴盛,此后又相继开办了崇正、崇文、焕文等书院,这些书院在解放后大多设为公立小学,焕文书院就是其中的代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该书院现为建水县第二小学,位于城东石桥菜市场斜对面,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时由知州陈肇奎主持建造,咸丰年间因战乱而毁,光绪二十三年(1897)时得以重建。改书院现存大门、二门、讲堂、藏书楼和两廊斋室数十间,现今仍为建水的教育事业服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些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都以儒家经典作为教学内容,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作为道德标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由于儒学的传播,促进了建水周边地区科考的发展,遂在建水设立考点——学政考棚。建水学政考棚创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是集中临安、开化(今文山州)、元江、普洱(今普洱市)四府生员进行院考的地方。建水学政考棚是云南省唯一保存到现在的考棚类建筑,对研究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着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随着儒学在建水的广泛传播,建水由曾经的蛮夷之地,逐渐变成诗书礼仪之邦。仅明代,临安府就出30位文进士、25位武进士、299位文举人、35位武举人。《科甲题名碑记》称:“临安又居云南极边,而宾兴之士掇巍科者,有一榜半临安之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建水文庙对建水地区,乃至滇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建筑布局规划,还是百姓的生活方式,日常信仰,精神生活等,或多或少都可看见儒学的影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文已出版,受版权保护。谢谢浏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