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蒙台梭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Maria Montessor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都会开花结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仅影响他一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也决定他一生。</p> 规则的重要 <p class="ql-block"> 教育家珍妮特•冈萨雷斯•米娜曾经这样描写过孩子对于规则的需要:想象在黑暗中驾车过桥。如果桥的两边没有栏杆,我们会慢慢的试探性的通过。但如果我们看见桥两边的栏杆了便会轻松而自信的驾车通过。这就是孩子在界限中给他带来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自由是孩子天赋的权利,它不是父母赏赐给孩子的,同时规则也是孩子天赋的权利,也不是父母强加给孩子的。第一句话好理解一点,第二句话相对有点绕,规则怎么是权利呢?是的,其实规则也是孩子的权利。也就是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也享有遵守规则的权利。</p> 家长的困惑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家长们都非常地爱孩子,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跟孩子相关的知识都尽快地学到手,然后用这些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让我们的孩子将来能够发展得更好。</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矛盾的信息,比如说大家知道有一本书叫《爱与自由》,这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儿童教育人士孙瑞雪写的一本书。看了这本书后,很多父母会觉得实在太好了,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爱和更多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但与此同时又有另外的书,比如说《如何给孩子立规则》、《如何给孩子立界限》等。这样的书父母看了以后也觉得挺有道理,孩子也要适当的给他一些规则和界限,这样的话他才能成长得更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看到这两个方向的说法时,就会有一些糊涂。那我到底是应该给孩子自由,还是应该给他规则?自由给到多少?规则给到多少?</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我们会发现,有的时候父母搞不定孩子,你觉得好像他哪里做得不合适,你应该管一管,但是你又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管,管到什么尺度,怎样才能不伤害、不约束孩子,同时又能够让孩子按照我们理想的方式来成长。</p> 自由不是纵容 <p class="ql-block"> 对于管教孩子,我们常常处于两个极端,不是放任就是严苛,但对孩子缺乏管教并不是和蔼而是忽视,对孩子严苛不是爱而是专制。</p><p class="ql-block"> 我们渴望给孩子自由,我们认为孩子的天性应该得到发展,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否则就是在压抑孩子。但是,自由不是纵容,更加不是伤害自己与伤害别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是的,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发现父母们不敢“管”孩子,不敢给孩子制定“规则”。</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孩子在违反一个群体的规则,我们首先想的不是孩子是否真的错了,而是认为,这些规则破坏了孩子的自由,让他们受到束缚,所以他们的违反是顺理成章,而错误的就是规则。</p><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所谓的“自由”带给孩子的是危险。</p><p class="ql-block"> 父母们认为,给孩子自由,不要约束能让他们快乐更好的成长,但有时候,事实正好相反。孩子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这与个人发展的科学成长规律有关,错过了发展的敏感期或者关键期,会埋下隐患。</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六岁以前的孩子如果在幼儿园不能遵守合理的规则,和小朋友意见不合就会打人,或者自己不是最受关注的那个人就要乱发脾气……你会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 有不少的父母会简单地认为这是小孩子的正常表现,等他大了就好了。我们不应该束缚孩子,应该充分理解孩子,他需要的是自由。但我们却不懂得此时孩子需要的是帮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向小朋友们表达自己意见时,他会打人,可同时他多么希望成年人能够告诉他,除了打人还可以怎么做;</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不能遵守规则的时候,他需要有人站出来要求他,帮助他,让他能够从“想遵守规则”到“能够遵守规则”。因为他渴望朋友,他渴望融入集体。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父母陪伴他的时间越来越少,能为他选择环境选择老师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与之相对应的,是孩子对朋友的需求越来越大,他们会进入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p><p class="ql-block"> 那么,原来父母所能容忍的行为,还能被家庭以外的群体接纳吗?这些行为对于孩子适应新环境和交朋友,是有帮助还是有伤害呢?</p> 什么是自由 <p class="ql-block"> 首先,什么是自由?给孩子自由,是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吗?</p><p class="ql-block"> 身心放松的、不被干涉和打扰的情况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是自由的。孩子也是一样。</p><p class="ql-block"> 在孩子成长中,他需要探索、学习以及行为的自由。比如孩子对读书感兴趣,那么,要给孩子充分的读书的时间和空间。</p><p class="ql-block"> 孩子探索、学习以及行为的自由,有三个条件:不伤害自己,不伤害环境,不伤害他人。比如孩子喜欢看动画片,但是把声音放到很大,影响到家人交谈或者休息,这就伤害到他人了。</p> 什么是规则 <p class="ql-block"> 规则,一般指在群体中由成员共同制定或由代表人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p><p class="ql-block"> 规则是一个中性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的规则,也有坏的规则。</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说,不要给孩子那么多要求,一切顺其自然。但事实是,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规则,不论我们是否承认。</p><p class="ql-block"> 在每一个家庭中,会有一个人完全满足孩子所有的愿望,只要有一个愿望不满足,孩子一哭闹,这个人就同意了。你们认为这个家庭有规则吗?当然有,这个家庭的规则就是“孩子一哭,愿望满足”。</p><p class="ql-block"> 如果这个规则一直进行下去,设想一下,社会是家庭的延展,慢慢的,这个孩子内心逻辑就是:</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人都应该满足我的愿望,特别是在我哭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p> 建立科学的规则 <p class="ql-block">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符合个人成长规律和家庭成员情况的规则能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更重要的是,合理的规则制定能够保护孩子的自由和成长机会。</p><p class="ql-block"> 行为习惯的形成首先源自于最早的习惯产生,而最早的行为产生于家庭。“公共场合不能追逐打闹”要求了孩子的行为,同时也让父母需要做到及时制止孩子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所以,当规则产生时,要求的不仅仅是孩子,同时也限制了父母可以任意而为的权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好的规则是“爱和自由”的保护者。</p><p class="ql-block"> 遵循个人成长规律的规则,能够帮助父母提供给孩子适当的成长机会;同时对孩子和父母都具有约束力的规则,能够保护孩子获得成就自由机会的权利。</p><p class="ql-block"> 举个例子来说:好奇心强的孩子喜欢通过探索行为来发现世界,他们会玩泥巴,拆东西。</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把保持衣服干净和物品完好作为孩子唯一要遵守的规则,就是在破坏孩子获得成长的机会。这样的规则就是不好的。</p><p class="ql-block"> 与之相对的,所有违反孩子成长规律的规则都是在限制孩子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父母和教育者,应该思考和讨论的如何用好的规则来保护孩子获得自由的机会,而不是陷入“规则在破坏我们的爱在限制孩子的自由”泥潭中。</p> 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 <p class="ql-block"> 其实,哭和笑都是情绪表达的方式。伤心的时候会哭,愤怒的时候会哭,开心的时候也会掉泪,而有时,要挟别人的时候也会哭。</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的哭闹会把我们弄得心烦意乱,我们不忍心看见小脸上挂着泪珠,于是迫不及待地点头答应孩子所有的要求,不探明原因。</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我们是在满足自己“不忍心”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需要,父母的需要,孩子成长的需要。在这三种需要中,最关键的是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p> 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秩序感</p><p class="ql-block">(从游戏开始,培养孩子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的规则意识)</p><p class="ql-block"> 守规则、秩序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如果孩子经常感受的是井然有序的家庭环境,和和睦睦的人际氛围,那么孩子就容易形成追求文明、规则的美好心里。给孩子制定规则,就要从守规矩、遵守秩序开始。包括: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要学会等待、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等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A.什么时间做什么事;</p><p class="ql-block">适用场景:到吃饭的时候要放下手中的玩具区吃饭,如果有练琴、学画的时间,也要到什么时间就要做什么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p><p class="ql-block">适用场景:孩子自己喝过水,让孩子自己把水杯放回原处,或者让孩子把看过的书送回原来的位置等,都适用这个规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C.要学会等待</p><p class="ql-block">适用场景:在游乐场和小朋友玩同一件玩具,或者等着看同一本书,或者一个可容纳有限人数的区域,都需要让孩子学会等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D.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p><p class="ql-block">适用场景:碰到孩子喜欢的东西,但这个东西又不属于自己时,要给孩子建立这样的规则意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懂礼貌</p><p class="ql-block">(给孩子建立尊重别人、不能打扰别人的规则)</p><p class="ql-block"> 礼貌既是品质的特征,也是社交技巧,是拉近自己与他人的一座桥梁。在日常生活中,懂礼貌的孩子更容易让人接受,不打人、咬人,学习克制和谦让;当别人正在休息时,或者工作的时候,不去打扰别人,影响别人,这是孩子应该从小就树立的规则意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A.不打人、咬人</p><p class="ql-block">适用场景:孩子发泄自己不满情绪是,有时会有攻击行为,这时要告诉他,可以发泄情绪,但不能伤害别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不能打扰别人</p><p class="ql-block">适用场景:比如在公共场所不高声说话,在别人工作、休息的时候,不弄出大声,不打断别人的谈话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讲道理</p><p class="ql-block">给孩子建立规则,必须在讲道理的基础上进行。妈妈告诉孩子不能破坏东西,要学会说</p><p class="ql-block">“不”、并尊重别人说“不”。当孩子听从道理,明确了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后,就能更好地遵守规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A.不能破坏东西</p><p class="ql-block">适用场景:当孩子破坏东西时,如打破杯子、弄坏玩具等,都应运用这一规则,让孩子明确地意识到行为与后果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会说“不”,并尊重别人说“不”</p><p class="ql-block">适用场景: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而别人并不认同时,父母应该运用这一原则,在宝宝头脑中强化一个概念——我是我自己的主人,我可以坚持自己的“认为”(意志);而别人也是他自己的主人,他也可以坚持他的“认为”(意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确的自我保护</p><p class="ql-block"> 父母和老师保护孩子,应当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世界,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孩子能够认识到什么对自己是安全的,什么对别人是安全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障他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A.安全原则</p><p class="ql-block">适用场景:当孩子正站在高处或者从高处往下跳时,或者妈妈判断孩子做的事情对孩子来讲很危险的时候,妈妈一定要把孩子抱开,并告诉孩子:这样很危险。给孩子建立安全意识,让孩子明白,安全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处在危险的地方,可是孩子又在探索不希望被父母打断的时候,妈妈要让孩子意识到安全问题。如果孩子意识到了,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妈妈可以站在孩子旁边暗中保护,随时保证孩子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不可以伤害别人”</p><p class="ql-block">适用场景: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或者玩耍发生矛盾或争执时,妈妈要告诉孩子,一定不要伤害别人,伤害别人并不能解决矛盾</p> 理智的爱陪伴孩子 <p class="ql-block">什么是爱?什么是父母对孩子的爱?</p><p class="ql-block">孩子有缘与我们共度几十年,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必定会离我们远去独自生活闯荡世界。</p><p class="ql-block">爱能够给孩子独立生活的力量和能力。</p><p class="ql-block">很多爱是为了能够在一起,而父母对子女的爱,却是为了有一天能够放心说“再见”,这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p><p class="ql-block">这种爱需要化作父母自己的磨练,我们需要从头开始学习个人的成长,需要理智地分清孩子和自己,需要克制自己的心疼,更重要的是,需要把自己放下,把自己的私心放下,这个最难。</p><p class="ql-block">所以,不仅仅是孩子需要规则,父母对孩子的“爱”也需要规则。自由的前提是独立,不是任何人能够给予我们的,而是通过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伟大的爱是为了分别,当我们和孩子分别的时候,孩子能够拥有翱翔于天空,驰骋于大海,行走于世界的力量,这种力量始于自己,绽放于内心,这才是真正的自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致每一位家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