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夏日雨后,多日不见的老友四人相约驱车来到岸堤水库坝顶的专门做鱼的饭馆小酌。饭前站在水库大坝上领略了水库的雨后风光。看到由时任临沂市委书记张守业亲笔题写“岸堤水库”的大字纪念碑和具有时代气息的宣传栏,境由心生,对敢于战天斗地、无私奉献的沂蒙人民更加敬仰,沂蒙精神在这里闪耀发光!</p> <p class="ql-block"> “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毛主席语录,“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标语激励人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p> <p class="ql-block"> 国家两次投巨资对水库进行了彻底的除险加固,对上游入库水流进行环境整治,环湖筑坝,雨污分离。清澈的库水为临沂城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水源。如今整个库区环境优雅、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成为造福于临沂人民的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 清晰的宣传牌上,记载着那辉煌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1959年。</p><p class="ql-block"> 1959年10月,北京勘测设计院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进库洪峰流量1.02万立方米秒校核。总库容7.8亿立方米,年均降水量820毫米,径流6.0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4.51亿立方米,控制流域1690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10月22日,中共蒙阴县委书记王显宗在县委扩大会议上作了兴建岸堤水库的动员报告,同时成立筹建领导班子。由县长马承时和孙怀礼、樊功聚负责。11月3日调蒙阴县13个公社5万民工,临沂县、郯城县各8000民工,总计7万民工参加施工,按军事化编为6个师。临沂县、郯城县各一个师,蒙阴县4个师。</p><p class="ql-block"> 施工期间,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民工们自带部分干粮,还需抽出部分民工挖野菜、拾柴进行补充。工地开展“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插红旗、树标兵,进行劳动竞赛、工地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一起冒着零下17度的严寒下水清基,堵泉眼。建设民工在工地过春节。至1960年4月,大坝基本建成。放水洞打通。大坝长1665米,坝顶高程181.80米,最大坝高29.8米,坝顶宽度7米。水库设防地震烈度为Vl,正常蓄水位176.00米,死水位160.3米。工程完成土石方881.26万方。共淹没蒙阴县良田10万亩,拆除房屋3.9万间,迁移村庄78个,移民47494人,牺牲民工44人,伤残民工278人。很多群众远离家园,迁居外地,或者搬到了瘠薄的山岭上。</p> <p class="ql-block"> 2007年市政府划定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 民间曾有传说,岸堤水库大坝距岸堤有15华里之距,只所以叫岸堤水库是原来设计大坝打在岸堤 ,因京城有老家为岸堤 的官员为维护其自家利益,才把大坝上移,此说是否有据,其实纯属好事人戏说。看看岸堤的区划归属就足以明了。岸堤是个历史名镇,红色文化底蕴丰厚。1958年10月成立岸堤公社;同年11月,划归蒙阴县。1961年8月,划归沂南县。当时的区划现大坝的驻地重山、葛墟村属岸堤公社,故叫做岸堤水库。</p> <p class="ql-block"> 1960年2月,施工工地垛庄女工棚失火,当时的工棚多为玉米秸围成,夜晚在睡梦中的女民工闻火起身,慌乱之中有的裸身跑出棚外,因身无遮羞又无奈的返回棚内被活活烧死,造成了不应有的重大损失,据传说现场惨不忍睹。火灾共造成死亡3人,重伤一人,轻伤2人。</p> <p class="ql-block"> 石夯雕像,让过来人一看就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战山河,整山治水的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p> <p class="ql-block"> 站在气势恢弘的大坝之上,想想在吃不饱、穿不暧的艰难困苦条件下,沂蒙人民肩挑人抬,用双手筑起的巨型工程,心潮澎湃。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永远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英雄的壮举历史将永远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