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水系】长河旧事1:从颐和园到紫竹院,漫话京城水系变迁

三千里秋

<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3日,我们开始了京城水系的探索之旅。从颐和园到积水潭的长河,原是郭守敬设计的元大都水系的上游河道,这条长河上有蓝靛厂火器营,蓝靛厂还有一个清真寺🕌️和一个西顶娘娘庙,有慈禧中途乘船去颐和园途经的几座桥—长春桥、麦钟桥,还有中途休息的行宫万寿寺,有通惠河24闸的第一闸广源闸。还明万历初年张居正的重要盟友大太监冯保的家庙双林寺,就在紫竹院公园内。</p> <p class="ql-block">从颐和园到积水潭,我们分两段走完,沿途探寻遗迹,讲述长河旧事。本次从颐和园到紫竹院公园,为第一段。</p><p class="ql-block">行程中途径主要遗存:1、绣漪桥</p> <p class="ql-block">绣漪桥在颐和园南如意门内,位于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交界处。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满足行船的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p> <p class="ql-block">在此集合,大雨如注,桥洞下躲雨,看烟波浩渺。</p> <p class="ql-block">2、京密引水渠昆玉段。源自密云水库的白河主坝,流经怀柔水库、昆明湖,最后在滨角汇入永定河引水渠,其中自昆明湖至滨角段与滨角至玉渊潭的永定河引水渠称为昆玉河。1977年,自原进入昆明湖入口处开始改道,利用一段840米北长河故道直入团城湖,引水渠不再经过昆明湖。渠道全长110公里(《北京市水利志稿》)(另有《中国水名词典》记为109.3公里)。</p> <p class="ql-block">3.南长河。指的是的长河南段,北起昆明湖的绣绮闸,南至北护城河的三岔口,系古代通惠河漕运水源河道。全长108公里,上口宽约25米。1966年开挖京密引水渠时,使用了南长河从绣绮闸至长春桥的河道。在长春桥处建8米宽长河分水闸,向长河下段分水20立方米/秒。南长河起点遂改为长河闸,现河道长5.5公里。</p> <p class="ql-block">4、蓝靛厂。位于海淀区西部。东至京密引水渠,西为昆明湖南路,南依远大路,北跨蓝靛厂路,历史上因生产蓝靛而得名。明永乐年间,这里地洼水清,宫内派力役在此种植大片的蓼蓝、山蓝和菘蓝草,草出后,将其叶子铺在板上,渍之以水,使起酵发热,待至干燥,上下搅和,又渍水发酵,如是多次,至酵全息,则成暗青黑色,谓之蓝靛。该地因加工蓝草制作颜料,故称靛园厂、打靛厂和蓝靛厂。</p> <p class="ql-block">5.火器营北京的城西北有一座古镇蓝靛厂,提到蓝靛厂的起源还要从不大出名的火器营说起,据记载在清乾隆35年也就是公元1770年,清帝下旨在北京城建了两个专门演练使用火枪火炮的火器营,一个建在城里,称内火器营,另一个就建在城外西北的清水河(昆玉河)畔,即今蓝靛厂的北侧,称外火器营。后来内火器营撤除就只剩下一个,也就没有内外火器营之说了。</p> <p class="ql-block">现世纪金源Mall就是火器营原址的范围。</p> <p class="ql-block">现存蓝靛厂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6、西顶庙。西顶碧霞元君庙位于海淀区四季青乡蓝靛厂。旧址为明正德朝创建的嘉祥观。万历十年1582年发内帑重建,万历庚寅(十八年1590年),名护国洪慈宫。天启朝再修,天启四年(1624年)敕赐洪慈宫碑。清康熙戊子四十七年1708年重葺,次年竣工,五十一年(1712年)改名广仁宫。</p> <p class="ql-block">原建筑保留一栋。</p> <p class="ql-block">旁边还有一个立马关帝庙,是现如今留存的京城最大的关帝庙。</p><p class="ql-block">从北京的钟楼北望,200米外,有一组非常齐整的古建筑,宽大的歇山顶尤其醒目。这就是钟鼓楼一带,名气不大,但很重要的建筑——宏恩观。它的前身是始建于元朝元贞年间(1296年至1297年)的千佛寺,该寺建在元大都中轴线的最北端,意在护佑皇城。1887年,慈禧的掌印太监“印刘儿”见“庙貌倾颓,美材独存”,遂出重金重修,更名“清净宏恩观”。</p><p class="ql-block">太监“印刘儿”利用自己的权势,在北京修建过二三十座大小道观,这些庙宇很多都成了退休太监的养老院,可算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此处关帝庙就是当时建造的道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7.长春桥位于海淀区中部。东邻苏州桥,西邻蓝靛厂路,北邻巴沟、小南庄,南至麦钟桥。因村西南跨越京密引渠(原长河)的长春桥得名。乾隆三十五年(1770),命于长河西岸另立教场,为外火器营并建盖营房,为了过长河方便又建长春桥。清高宗弘历《麦庄桥记》:玉泉“折而南经长春、麦庄二桥,夹岸梵字颇丽”。乾隆三十六年(1770),弘历即景杂咏中有“麦庄迤逦接长春,平水无劳更易舟仑”。夹注:“麦庄、长春二桥名。”1966年修京密引水渠改石桥为钢筋水泥结构。长春桥东聚落以桥称名。民国以来称该村为“长春桥”。</p> <p class="ql-block">8.麦钟桥位于海淀区西部。东邻北京外国语大学,西邻京密引水渠,南邻厂洼村,北邻蓝靛厂、武警总部。村西南原有麦庄桥,谐音成村名。麦钟桥又称麦庄桥,始建于明朝。麦钟桥起初是一座很小的桥,后来才扩大成了现在的麦钟桥。老的麦钟桥就在河底,只有两三米长。长河左岸的半壁街一侧古麦钟桥的遗址,旁边立有石碑一座,单是碑面比较光滑,只能看清几个字,估计字迹被人擦掉了。</p> <p class="ql-block">9.万寿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高梁河(长河)广源闸西侧,原称聚瑟寺,建于唐朝。明万历五年(1577年),改为万寿寺,主要收藏经卷。清乾隆十六年、光绪二十六年两次重修。光绪初年曾毁于火,之后成为菜圃,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万寿寺作为行宫,连菜圃一起圈入。清朝顺治二年 康熙二十五年、乾隆+六年、乾隆二十六年以及光绪二十年都重新进行了修葺。现为北京市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的钟楼,晨钟暮鼓,所以东面是钟楼。</p> <p class="ql-block">10.延庆寺据《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考证:延庆寺,坐落西郊三分署万寿寺街十九号,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属私庙,居万寿寺方丈院老居民介绍,此院原与万寿寺相通,为接待各地僧人参见万寿寺的住所,目前文物已荡然无存。仅剩下山门,天王殿,及大雄宝殿及配殿,且都以变为民居都破坏严重与之隔壁的万寿寺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11、广源闸。该闸是元朝通惠河上游的头闸,在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建成。在郭守敬主持的白浮引水工程中是一座重要水闸,比郭守敬的开凿白浮泉工程早三年,也比高梁桥大3岁。从元朝起,广源闸是节制通惠河(后来为长河)之水的关键。闸桥落下时,闸东之水深不满一尺;提闸之后,河水可行驶龙船。广源闸不仅节制长河之水,而且自元朝开始,每逢北京东部的通惠河因天旱水浅难以通行粮船时,都会派专职官员赴广源闸畔的龙王庙祭祀水神,提闸放水。</p> <p class="ql-block">有座紫金观,只留一个院落门。</p> <p class="ql-block">13、紫竹院公园。始建于1953年,因园内西北部有明清时期庙宇,“福荫紫竹院”而得名,有蜀南竹海的竹园别致,又有兔耳岭的灵石草甸景观。全园占地47.35公顷,其中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南长河、双紫渠穿园而过,形成三湖两岛一堤一河一渠的基本格局。它是一座幽篁百出,翠竿累万,以竹造景,以竹取胜的自然式山水园。</p> <p class="ql-block">12、双林寺塔遗址。双林寺塔,原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附近,即北京首都体育馆西侧的紫竹院公园东门之南。共两座,一座为密檐式砖塔,一座为覆钵式塔。密檐式砖塔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为八角形九层密檐式砖塔。人称双林寺塔。双林寺两座塔1975年被拆除。年代:明万历年间(1573-1620);形制特点:八角九层密檐式砖塔;现状:1975拆毁现存塔基遗址。此地原为明万历年间大太监冯保的家庙,后扩建为万寿寺下院。</p> <p class="ql-block">在公园里徜徉,雨后荷花🪷分外妖娆。愉快的旅程结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