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诗社丨 太原诗人白居易“中隐”一生

东湖居士

<p class="ql-block">作者:东湖</p> <p class="ql-block">  大唐著名诗人,大都命途多舛,郁郁寡欢,报国无门,潦倒一生。但也有一些人少年得志,青春坎坷,晚景辉煌,盛极一时,泽被后人。太原诗人白居易即是其中一位。</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772年一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少年时代生活在江苏徐州。关于其故里,有“新郑说”、“徐州说”、“下邽说”等等,但白居易本人,自认是太原人。其著作《白氏长庆集》卷首即言:白氏者,河东太原人。昔日史书记载:白居易是战国名将白起之后,秦王封白起为武安君,食邑太原,故白居易为太原人。近代,白居易堂弟、大唐名相白敏中墓志铭出土。其言:白氏祖上为龟兹人,十姓胡中第六胡,迁入中原,入籍太原郡阳邑县(今山西太谷)百年。北齐时代,六世祖白建有大功于北齐,曾任吏部尚书、中书令。后世白温赐封同州(今陕西下邽),故白氏迁至陕西。大唐中期,白居易之父迁至河南新郑。白居易之所以自认太原人,除了显示祖上是太原望族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唐出自晋阳。太原白氏与大唐李氏,开枝连气,血脉同源。</p><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乱后,大唐元气大伤。后经宪宗、文宗、武宗及宣宗有为之君与士大夫精诚合作,大唐先后出现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三个盛世。大诗人白居易即生活在这个由大乱走向大治的时期。这个时期,主持国家大政的宰相,如李绛、裴度、王播、崔群、元稹、李德裕、牛僧孺等等以及士大夫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皆为当世著名诗人,特别是诗王白居易。前后五十年间,英才之盛,诗文成就,几乎超越盛唐。呈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兴盛局面。</p><p class="ql-block"> 天才源自勤奋。少年白居易读诗读史下了十年笨功夫。以致牙齿脱落口生疮,少年生白头。白居易二十出头,才气逼人满长安。尤其是“顾况戏居易”的故事流传开来,白氏诗才,逐渐被长安主流文化圈认可。“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二十九岁那年,白居易中了进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p><p class="ql-block">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p><p class="ql-block"> ———《长恨歌》</p><p class="ql-block"> 次年,白居易创作一首千古名篇《长歌歌》。余以为:白乐天之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白乐天《长恨歌》、《琵琶行》一出,三篇压全唐。《春江花月夜》以物境、情景、意境取胜。《长恨歌》不仅有意境之美、词章之美,而且有爱情之美,感伤之美,讽喻之美,更胜一筹。不求拗律,蔑视迂韵,鄙薄宫体,自成高格。以诗言事、以诗言史、以诗言情、以诗言心,渐成白氏作品之高标。《长恨歌》情深意切,讽古喻今,一纸风行,名满长安,传唱天下。三十出头的白居易,成为大唐诗歌的新领军人物。</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由县吏擢入中枢,成了翰林学士。按理说,前程锦绣,风光无限。可是,偏偏厄运悄悄缠上了这位天才诗人。他人生际遇开始了断崖似的下跌。</p><p class="ql-block"> 唐顺宗永贞年间,发生了“二王八司马”事件。王丕、王叔文以及当时最有才华的诗人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为了打击藩镇、削弱宦官、对抗昏顽,发动“永贞革新”。前后百余天,即被宦官联合权贵剿灭。二王一个被杀,一个病死。柳宗元、刘禹锡被贬蛮荒之地,凄惨谢幕。亲历此变的白居易异常震惊,痛彻心扉。但君子报国,生生不息。前代人走了,继任者来了。白居易公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以诗文创新推动政治变革。其作《卖炭翁》、《秦中吟》等等震动朝野。</p><p class="ql-block">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就是文人的风骨。</p><p class="ql-block"> 有松百尺大十围,坐在涧底寒且卑。</p><p class="ql-block">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p><p class="ql-block">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p><p class="ql-block">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乏材不与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一《涧底松》</p><p class="ql-block"> 由翰林学士转任左拾遗的白居易,为了报答唐宪宗知遇之恩,济世报国,创作了这首《涧底松》。白居易早年作品,“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希望皇帝了解民间疾苦,重用寒门贤才,削藩限宦,同时也表达了对永贞名士的同情与敬重。按理说,唐宪宗是大唐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因其皇位得于宦官近亲扶持,故对宦亲连连重赏,反而对寒门名士屡屡排斥。白居易出于政治理想,满腔热血,呈报限制宦官权贵的谏文,而且不惜当面顶撞皇上。彻底激怒了唐宪宗。帝言:白居易,是朕擢拔致位,无礼于朕,实在可恨。唐宪宗对白居易几乎起了杀心。这时候,白居易的第一个贵人出现了:诗人宰相李绛。李绛劝慰皇帝:白居易一片赤诚,并非私心。况且,谏官所言,即便有过,历来也不治罪。否则,言路闭塞,无人敢言,有损圣名……唐宪宗只好作罢。谁知,此祸刚过不久,白居易又因忠诚言事,主张强力打击藩镇,忤逆唐宪宗。皇帝忍无可忍,将白居易赶出京城,外放江州司马。白居易的政治生涯,彻底跌入谷底。这一年,他四十五岁。</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在江州前后呆了四年。这四年远离繁华,谪居蛮荒。他终于悟出了人生之道: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六十身太老,四体不支持。四十至五十,正是退闲时。那个意气风发、致君尧舜的白居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个白居易:中隐于朝,诗酒风流、封言避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p><p class="ql-block">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p><p class="ql-block">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p><p class="ql-block"> ———《琵琶行》</p><p class="ql-block"> 昔日,余以为《琵琶行》是写给长安娼妓的,是倾述自己悲惨际遇的。后来联系乐天命运之惊天逆转。余才发现:白乐天非常高明。自述悲情,以诗唱之,传之长安,惊醒贵人。乐天彼时,诗名满天下,新作四海传。以诗自负的大唐宪宗皇帝,读了《琵琶行》,萌生歉意。时为宰相的裴度、崔群。一个是白乐天的老师,一个是同科进士。两人都是白乐天的贵人,乘机向皇帝建言,擢升白居易。宪宗很快同意了。白居易人生命运因诗逆转,鸿运当头。先是升任忠州刺史,继而又重新入京,出任中书舍人。离宰相只差一步之遥了。与此同时,当年被贬谪的好友元稹,时来运转,进入揆阁。此时的元白,都过了而立之年。青春的热血和偏执,荡然无存。多年的凄苦和卑微,彻底改变了他们。元白成了政治老手、圆滑世故。他们在政治上,不再鹤立鸡群,标新立异。而将理想和情怀转入到诗文上,掀起了“新乐府运动”。摒弃南北朝以来的艳丽奢靡之风,直取汉魏六朝之乐府清泉。下诉老妪顽童,上达天庭帝君。中兴元和之时,外闻高丽倭人。乐天由诗坛俊秀演变成了“诗王”、“诗魔”……白氏之作,不仅在当时大唐受追捧,而且在海外更是重金以求。相传:新罗、日本贵族往往不惜百金求白诗。</p><p class="ql-block">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p><p class="ql-block">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p><p class="ql-block">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p><p class="ql-block">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p><p class="ql-block"> ——《钱塘湖春行》</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五十岁以后,正值唐穆宗、唐敬宗执政。两位少年天子,都是宦官拥立,雄无大志,纵欲过度,青年殒命。这十年,虽然宦官执掌神策军,也需要文人宰相们的配合支撑。裴度、崔群、王播、元稹等等宰相,都是白居易的贵人。朝中有人好做官。再加上学生辈的李德裕、牛僧孺也进入揆阁。甚至后来居上,形成两股强大的势力。后世称之“牛李党争”。白居易虽已身居高位,不愿陷入彼此争斗中,于是请求外放。他选择了画山秀水,选择了亦官亦游,选择了中隐于朝。天堂城市杭州、苏州先后迎来了这位诗人刺史。这位诗人,首先为杭州、苏州留下许多千古绝唱,锦上添花。《钱塘湖春行》便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白居易在杭州修了白堤,苏州修了山塘河。疏通水系,造堤造景,重农重茶,造福一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临别杭州前,捐出全部收入,成立公益基金,支持治湖治水。后世杭州守吏,代代效仿。直到唐末黄巢起义,这笔巨资不知去向。白氏儒家理想,文人风骨,治世情怀,殊为罕见。唐文宗立,胸怀大志,四海求贤。白居易擢拔回京,出任秘书监,跻身高官大吏。甚至有一次,唐文宗希望白居易作宰相。无奈李德裕与牛僧孺党争。李认为白与牛同气相求,否决了这项提议。白居易失去了位极人臣的机会,同时也幸运躲过了后来的甘露血灾。六十出头的白居易,再次请求外放,赴东都洛阳任闲职,开始了最后十几年倚红拥翠、文人雅集、隐园赏石、香山遗老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年。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十分知足,外无求焉……</p><p class="ql-block"> ———《池上篇》</p><p class="ql-block"> 大唐中晚期,宦官控制了军权,频频杀死或拥立皇帝。很多文人士大夫出身的高官显吏,不得不明哲自保,中隐庙堂,寄情山水,颐养天年?。长安宦官神策军无处不在,甚嚣尘上。东都洛阳,牡丹之城,千园连第,皆为显赫之家。龙门山下,伊水之畔,草堂掩映,俱是诗书精舍。好友、宰相元稹在洛阳有履信宅;好友,后来也是宰相的牛僧孺,酷爱湖石,成千上万,集于归仁宅;诗友、宰相李德裕城外有平泉山庄;好友、诗人刘禹锡虽著《陋室铭》,其实自谦,实是豪宅,名为洛滨坊。甚至,连一代名相,以清廉忠义闻名的四朝宰相晋国公裴度,也在洛阳修筑了绿野草堂。如此众多的高官显贵、文人名士隐居洛下,而且彼此志趣相投,心性相近。自然经常邀宴赏酒、诗书风月,狎妓风流,听琴奏曲,共度夕阳。在这个洛阳最顶级、也是大唐最顶级的诗文圈子中,有两个领袖。前期是晋国公裴度,后期是白居易。非常巧合的是,二人俱是河东才子。其中,白居易有两处园林,一处在寸土寸金的洛城中心履道里,另一处在依山傍水的香山寺。前者,邀宴酒聚,文人雅集;后者,吃斋念佛,清心清欲。这就是晚年自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李白晚年颠沛流离,衣食无着。杜甫晚年饥寒交迫,亲子饿死。而白居易的晚年,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光蓄养的歌妓小妾就过百人,一树梨花压海棠。其中樊素、小蛮更是绝代佳人。引得裴度、刘禹锡艳羡不已。元稹更是与之换妓尝鲜。这与早年的痴情才子白居易形成鲜明的对比。少年时代的白乐天,与一位名叫湘灵的姑娘一见钟情,私订终身。然,白母棒打鸳鸯,天各一方。白居易受此打击,多年未娶,直到三十七岁方才成婚。谁知,几年后又逢湘灵,对方竟一直未嫁,孤身一人。俨如后世版的陆游与唐婉的故事,苦命鸳鸯,肝肠寸断。如此,痴情男儿,晚年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寻花宿柳,放浪形骸。为此,后世文人,对白居易颇有微词,斥之不端。然,大唐风气开化,后世不如。况,唐之士大夫高官,大多如此。不必苛求白乐天。白氏晚年,诗文虽少济世之情,但行为作派丝毫不逊先贤。多年故友、身居宰相高位的元稹去世。白居易为其作墓志铭,元家酬付七八十万高额笔润。白氏将巨款捐出,重修伊洛水道,方便舟船往来。重修香山寺,再现佛家盛景。乐天功业,非常人所及。</p><p class="ql-block">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p><p class="ql-block">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p><p class="ql-block">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p><p class="ql-block">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p><p class="ql-block">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p><p class="ql-block"> 公元846年,七十五岁的白居易去世。皇帝唐宣宗写下了这首悼念恩师的名作。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白居易不仅在诗文创作上,成就非凡。而且在教书育人上,更是令人惊目。他作过多年赞善大夫、太子宾客、太子少傅。培育出来大唐历史上、另外一个唐太宗式的优秀皇帝,这就是唐宣宗,成就“大中之治”,世称“小太宗”。这是文人白居易对国家最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的诗文成就、政治功业,仿佛如血残阳,照亮了半个大唐。白居易故后,不仅东都洛阳立白园以纪之,而且海外朝鲜、日本等多地纷纷效仿,立无数白园。永远纪念这位经世济民的伟大诗人。</p> <p class="ql-block">  己亥初年,东湖居士新立大唐诗社,除奉大唐“四王”之外,亦奉白乐天为诗神,画像赋诗纪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