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我上世纪发生在上海 【老北站故事】

StevenGu(洛杉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Steven Gu/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影像图片(照片+网络)</b></p> 温馨提示:那个历史年代不可效仿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有许多人记得在上世纪70、80年代时,上海火车站也是沪上知名地标之一,站前标志性建筑——那栋英式洋楼,一度成为商品手提包和沪上特产包装盒上的流行图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老北站”,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只有老上海人才会这么叫。1987年底,新客站正式启用后,往常热闹的上海北火车站退役了,逐渐在人们的脑海里淡忘了。而今天回忆起“老北站”,让我讲述一段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故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60年代为买一只皮夹子险些漏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68年我赶上了红卫兵大串联,亲眼目睹了上海老北站广场上,人山人海红旗飘飘的壮观场面。在大串联期间由上海始发北京的,各次列车均不售票,而我随母亲持有铁道部私用铁路乘车证(熟称铁路免票),母子一起赴杭州旅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旅游结束后经上海返回天津时,在上海做短暂停留,等候北上的列车通报。由于那时全国铁路运营时间全部被打乱,由上海始发的列车处于无点发车的状态,所以我们母子会提前登上月台,从车窗外钻进硬卧车厢内,提前抢占上铺(当时都不对号只有上铺可以睡人)中铺、下铺都挤满了窜连的红卫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年我整十岁,但是已随父母出出进进上海北站多次了,对“老北站”铁路职工通勤站口非常熟悉,所以这天我就独自一人爬出车厢,跑出了站区,直奔天目东路上的百货商店,买了我早就看中的一只塑料制地的皮夹子(上面印着上海大厦外白渡桥图案),太精美了三元五角超值,我当即付钱买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只顾着欣赏手里的皮夹子了,却忘记了火车随时都可能开出上海!这下子我慌了神,手上举着皮夹子䈉开腿就往火车站跑,我通过铁路职工通勤进口冲向站台,这时列车发车铃声已停了下来!当我跑到我那节硬卧车厢的时候,列车员已放下了脚踏板正要关车门时,他看见了我在喊叫并伸手把我拉进了车厢,列车随即开动了!哇,好险我为了买这只皮夹子差点漏乘,事后被母亲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这就是我六十年代在上海老北站,亲身经历过的一段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照片说明请勿效仿:总会有一些人提前得知车底停靠站台,爬车窗进入车厢抢占上铺,这样就一路睡到目的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70年代蹭票来沪夜宿老北站候车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1973年在上海铁路局苏州铁中读书,吃住寄宿在学校里,每月父母寄给我25元生活费(当年的寄宿生平均在校伙食费3-6元),我的钱花不完就请同学们一起到上海。苏州到上海快车票价1.20元与我住同寝室的同学,大多数都是宁沪线上的铁路子弟(每周回家一次往返学校乘火车不买票)别看我们这帮学生各个都是老铁路,就连上海老北站我们都无票进出自如,所以每月至少一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有一次我独自一人来到上海,巧逢周日一大早从苏州蹭火车,赶到南京东路食品公司,提前排好队等候开门营业(在物质匮乏年代食品供应也很紧张下手慢了就卖光了)。队伍中有许多都是外地人,他们都是购买计划外紧俏限购商品,比如“凤凰牌过滤咀香烟”等…记得我这天买了铁皮盒包装的巧克力、大大泡泡糖、麦乳精装满了绿色军挎包,然后八角钱又买了硬盒“光明牌大冰砖”,就这样早饭连午饭奶油冰砖吃饱肚子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离开食品公司跑到马路对面小新雅饭店旁边的春秋服装商店,四块二角钱买了两个“假领头”,在那时勤俭又时髦,是人人撑门面喜爱的商品。接着顺着南京东路往西逛,进十百(华联)、逛一店(大新)、穿过西藏中路在新世界百货商场八角钱买了一个“上海制造”双箭牌指甲刀、随后高兴的来到中国照相馆,一块钱拍一张标准像、经过国际饭店直接进上海工艺美术品服务部上了二楼(代母亲看看精美瓷器)、然后来到上海乐器门市部观赏各种乐器,然后3块5角买了一支国光牌口琴,我一边走一边摆弄着刚刚买的口琴…</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不知不觉就进了培艺服装店,这家店原名“培罗蒙”是上海滩名气响当当西装品牌,家父早年就在这家店量身定制,西装的前胆至肩部内有马鬃,穿在身上笔挺!而今培艺不再卖西装,展示的都是一撘涤卡中山装和两用衫,但还是生意很好顾客很多!不时地传来手提喇叭的声音:“当心袋袋!皮夹子摆好!背包、㩕包摆了前面!”只见一位戴着红袖章的长者坐在高椅上,不停地重复地叫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离开培艺来到黄河皮鞋厂门市部,透过橱窗里面展示一双“牛头牌”咖啡色男式皮鞋,从款式到鞋跟特别是鞋底还是“喜喜牌子”可惜我没有工业劵又称“鞋票”只好扫兴离去!沿着南京西路,来到黄陂北路交叉口海燕西餐社已是晚上,肚子也饿了进去吃东西,点一份火腿沙拉、炸猪排、罗宋汤绅士般地吃完这顿西餐,这时抬头看见墙上挂钟已是晚八点,离回苏州的末班火车还有两个多小时。即使到了苏州学校宿舍门也关了,不如赶明早通勤列车也不耽误上课。我主意已定于是搭乘公交车直奔上海“老北站”。正式拉开我夜宿“老北站”候车室故事的这一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候车室必须凭当日车票才能入内,结果也让我成功地混了进去。也别说候车大厅长条座椅还真有空位,我从早到晚已累了一整天了,于是我把绿挎包(包内有铁盒巧克力、麦乳精)当枕头,躺下没多久就鼾声入睡进入梦乡了…不知睡了多久被人大声喝醒:“起来!起来!出示一下你的车票!”我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只见眼前站着竟是执勤民警,我不慌不忙地从衬衣口袋里,掏出一本红彤彤的学生证递给了民警,学生证上面有我的相片还有红色印章刻有:“上海铁路局苏州铁路职工子弟中学革命委员会”字样。也许是执勤民警看见学生证上“铁路”二字网开一面,还是因为铁路职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普遍无票乘车,就不得而知了。执勤民警把学生证递还给我,让我注意保管好自己挎包,不要再睡觉了!就转身离开了。我就这样幸运地在“老北站”候车室的长椅上,度过我这生最难忘之夜。每当我看到这些照片,就会想起那天发生在上海“老北站”候车室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这是我当年使用过的学生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张照片就是那天在中国照相馆拍的,中国照相馆历史悠长。(原址:南京西路88号地处南京西路国际饭店和华侨饭店之间的中国照相馆,创办于1937年),1937年由王开照相馆摄影师吴建屏盘下,更名为中国照相馆,经他悉心改进经营,异军突起,一跃而成为当时上海著名的照相馆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就是我当年在上海“老北站”候车室长椅上夜宿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上海老北站0号站台总是鲜花盛开迎接八方旅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80年代我成为铁路职工告别老北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次偶然机会我调入了国家事业单位,原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铁路职工,入路之后我对各项工作都能努力认真负责地去完成,得到了院领导的重视与提拔,特别是庚副院长经常带着我,参加地方重点建设项目,让我担当接送地方领导的重要工作,我持有铁路公用乘车证(免票),日后又培养我带薪去深造读大学。我于1987年专程来上海告别“老北站”也不再使用“学生证”蹭票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老北站」上海火車站,人生旅途的驛站,它引渡人生,有時改變著人生的命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王安憶一九八一年獲奖小說《本次列車終點站》開頭寫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前方到站,是本次列车终点站——上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上海到了。”打瞌睡的人睁开了眼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到终点站了。”急性子的人脱了鞋,站在椅子上取行李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这些旅客中,有的因为到达上海火车站而开始了新的旅程,小说的主角、回城青年陈信则迎来了人生的转折。多少年来,无数青年学生、工人、农民、商务人士、知识分子等等,不都是因为进出上海火站,进出上海而改变了人生的命运。小说的作者也是,在第三次踏进上海火车站、进入上海后,即从一个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变而为复旦的学子,以至在复旦生活了一甲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87年12月27日晚,原上海站(老北站)开出了最后一班列车、完成历史使命后关闭。1987年12月28日,新的上海站启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紧接着我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变化!1988年我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留在原单位走仕途之路,却选择了下海经商告别了官场,我自己砸掉了“铁饭碗”八年之后我踏出了国门。1996年12月28日只身一人来到了美利坚…开始谱写我在海外努力拼搏人生的新篇章!上海“老北站”也成为我心中永久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Steven Gu</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作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b></p> 我的情感领域群创作作品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