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景派艺术研究》一书后记

冯明青

<p class="ql-block">《蒲剧景派艺术研究》一书后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华戏剧文化长河中,蒲剧是一个古老的剧种,是梆子戏的源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巡礼和披览这一浑厚而又独特的文化脉系,名家辈出,蔚为大观,地方剧种产生“大流派”,顺理成章,亦是逻辑必然。</p><p class="ql-block">荏苒春秋谢,倏忽寒暑易。经年余努力,这部《蒲剧景派艺术研究》书稿终于编撰完毕,行将面世了。付梓后的反映将会如何,我们难以预期,但堪告慰的是,整个的研究和成书过程我们是严肃认真的,遵循着学术的规范性要求一路扎实走过来。</p><p class="ql-block">我们撰写此书的意图十分明确一一想通过对被研究者表演艺术的阐释发挥与推广介绍,使景派艺术的宝贵财富能受到蒲剧界、甚或戏剧界的广泛重视与充分利用,进而对蒲剧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起到真正的助益与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来说,总结景雪变的戏剧艺术和流派特色,应该说是带有一种使命感仪式的。早在30年前,即1992年,被视为新中国戏曲理论奠基者的郭汉城大师,在《中国文化报》上撰文指出:“景雪变在艺术上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演员,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好演员。她在表演艺术上的实践和见识,已经值得我们研究了。”</p><p class="ql-block">景雪变从艺50余年,她独特的蒲剧表演艺术风格及成就,业已得到公认。景雪变为戏而活,筚路蓝缕,风雨兼程,以已演出2000余场的经典剧目《山村母亲》为标志,景派艺术已日臻成熟。在承师前辈艺人、借鉴同行特点的基础上,她综合蒲剧各行当及唱、念、做、打、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发展,将蒲剧的唱腔、表演艺术及艺术主张、传承教育,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和颇为完美的艺术境界。正如年过九旬的蒲剧宗师王秀兰所说,从蒲剧表演艺术家,到蒲剧教育家,到培养的众多蒲剧传承人,再到景派艺术的形成,——这,就是景雪变蒲剧艺术道路的轨迹。</p><p class="ql-block">戏剧流派,是以特定的戏剧观念和具体的艺术表现方法为标志的派别。戏剧流派的物理指标不好确定,我们以为只要这个流派的艺术足够、传人足够、成果足够,影响足够,也就水到渠成,名符其实了。当今戏曲流派的形成,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1)创立人是被专家公认的戏剧表演艺术家;(2)有大、中学校教学平台和系统规范的理论支撑;(3)传人及弟子者众,且不乏国内戏剧界获最高奖者。景派艺术,就是在蒲剧表演中逐步行成的蒲剧流派。戏剧流派具有群体性,但在论述其特点时,通常也只能以流派创立者的理论主张、表演特色,承传弟子为该流派的显著特征来提炼概括。此书亦然。</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觉得有必要首先对本书的研究方法赘述几句。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因而对任何现象的考察都必须从这一事物的整体出发,以便从那里寻找出它的基本属性,藉以带动其余,而最忌将自己的视野仅仅局限于眼前接触到的较有限的零星现象上面,以致所得出的看法或观点狭隘片面,不足以反映出该事物的本质。据此,本书的做法是:依据业已发表的有关景雪变表演艺术的系列研究文章为文献支撑,以与景雪变接触交谈讨论的鲜活素材为语境现场,以对她的同行和弟子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的采访为评论补充,辅以我们的体验、认知、发现、拓展与进一步的论证与发挥,继而尽力做到在宏观上高屋建瓴,融会贯通,在微观上条分缕析,探幽索隐,以形成本书应有的艺术精神和学术面貌。</p><p class="ql-block">本书由四部分所组成,即探骊编、抉幽编、品藻编与访谈编,分别从不同角度并运用不同方法对被研究者的表演艺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揭示、阐述、诠释与重构,以期把景雪变的表演艺术之|精髓、人才培养之特色、艺术教育之精神等充分抽绎出来,其中品藻编里的十篇专家文章,则是从更多角度对前两部分有所添补增益、充实完善,同时也必将融入更多的观点。</p><p class="ql-block">当然,在这里我们也坦诚承认,本书从结构的缜密性来讲,肯定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些论述也不尽准确,还可商榷。但本书的一个长处,或许更为可贵的,是它在内容与思想上的相对丰富性与启迪性,揭开了关于戏曲“流派”的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在此,作者由衷感谢众多友人的热心支持,特别是众多专家老师的评论和研究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关于景雪变的资料非常丰富,可谓林林总总,釆访中她本人讲的故事更为多彩生动;访谈中,她的睿智与敏捷、热情与健谈、记忆与表述、诚恳与善良、苦累与辛酸,常常令我们感动不已!但由于本书侧重于艺术理论研究,很多故事性的内容都没有编入,不能不说是个遗憾。</p><p class="ql-block">在成书过程中,《运城日报》原总编、高级编辑卫君翔,运城学院教授、戏曲学博士李文,河东近代史理论研究专家赵瞻国,以及楹联名家扆军宣等,与我们多次进行研讨和修改,他们对本书的创意、心血、贡献,令人感佩。</p><p class="ql-block">特别是要深深感谢王秀兰、郭汉城两位戏曲大师为本书作序;感谢著名书法家赵玉汉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在编撰中,我们还参考和借鉴了郭宇、毕星星、王思恭等专家的书及文章,在此也作以说明并与感谢。对于出版社领导和编辑老师的重视和付出的心血,成书之际,我们也一并表示衷心的谢忱和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秦建华 冯明青</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20日于山西运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