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剑谁与争锋,屠龙刀莫道不从。--金庸 “倚天剑谁与争锋,屠龙刀莫道不从”这是金庸武侠小说中对宝刀利剑的概括。刀剑两块象形奇石,展示后被石界行家视为刀剑绝配,天作之合。两块奇石产于灵璧县东北二十余公里处吕梁牌坊村,刀长 1.3米,厚0.15米,宽0.32米;剑长1.38米,宽0.22米,厚0.10米,玉化石质,褚黄巧色,宝光瑞气,形神兼备,尽显王者兵器风骨。 在中国奇石文化由来已久,奇石一直是历代文人雅士喜爱之物,爱石、品石、写石、咏石、赏玩收藏之风盛行。奇石是大自然留给我们难以再生的宝贵财富,奇石收藏在中国流行已久,而且形成了以奇石为载体的奇石文化。石头本无意,人类形成的种种文化基质给石头增添了人文的力量和色彩,折射出人类丰富的文化意蕴。大自然鬼斧神工,让人惊叹,让人震撼。 本篇石天下文章为大家展示一下大自然造就在奇石圈的各种冷兵器...... 令人惊奇的自然之作 神来之品奇石宝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灵璧石《镇宅宝刀》</h3> 中国太行(冀豫晋)三省观赏石博览会上展出的“镇馆之宝”----奇石宝刀。 灵璧石,享有天下第一石美名。早在战国时期就已作为贡品了。石质坚硬素雅,色泽美观。一直为古今名人喜爱,至今仍是藏石爱好者搜集的对象。目前故宫、孔庙保留的编磬都是产自灵璧。 这把刀颇具纪念意义,大刀王五是清末武林大侠,真名王正谊,出生于沧州,是霍元甲的同乡,他居家排行老五,所以叫王五,又因为他的武艺非常好,刀法娴熟,人们就送他一个名字叫“大刀王五”。梁启超称他为“幽燕大侠”。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绝品宝刀 松花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把宝刀来自吉林通化市,规格:78*14*6<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雄阵一方(山东竹节石)</h3><div> 这对“刀、剑”,均是来自山东的竹节石。“刀、剑”上纹路清晰,整体造型很像古代的宝刀、宝剑,且如此和谐配对,极为难得。藏主笑称为屠龙刀、倚天剑。</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天辟地(黄龙玉)斧头</h3><div> 纹理清晰,有规则。它有着田黄般的颜色、翡翠的硬度,硬度好、透度高、色彩鲜艳丰富。</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u>科普知识:冷兵器</u></b></font></div> 冷兵器是不带有炸药或其他燃烧物,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近战武器装备。广义的冷兵器则指冷兵器时代所有的作战装备。冷兵器的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 冷兵器按材质分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铜、钢铁等兵器;按用途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进攻性兵器又可分为格斗、远射和卫体3类;按作战方式分为步战兵器、车战兵器、骑战兵器、水战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结构形制分为短兵器、长兵器、抛射兵器、系兵器、护体装具、战车、战船等。火器时代开始后,冷兵器已不是作战的主要兵器,但因具有特殊作用,故一直延用至今。 中国古代兵器在祖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下一部璀璨耀目的史册。那一页页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一篇篇叙说着石斧铜戟、金戈铁马的赫赫战绩。当你置身其中便会耳边犹闻“万鼓雷般地,千旗人生风”;眼前犹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的情景。 中国古代将士为国征战、为民捐躯的英勇壮举,被后人世代传颂。无论是史书典籍还是白话小说;无论诗歌词赋还是戏剧曲艺,俯拾即是。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将士们使用的各类兵器却伴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销熔、埋没、失传。有幸留传下来的也作为文物陈列在历史博物馆内。 中国古代兵器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绵延数十万年。我国古代兵器的发展可分为石兵器、青铜兵器、铁兵器及古代火器四个历史阶段。从大范围划分,前三个阶段归于冷兵器阶段,此后进入冷兵器与火器并用阶段,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火器传入我国,才逐渐结束了使用冷兵器的历史。 石制兵器 石兵器时期从原始人学会制作劳动工具--石斧、石刀等开始,到夏朝青铜兵器问世以前,大约历经五六十万年之久。从出土的石兵器判断,中国最古老的兵器是古代猿人采集石英石、砂岩、煌石等原料,经过敲打、磨制而成的。有扁、圆、方、关各种不规则形,有带刀的,有呈校状的。我们很难跨越这历史鸿沟,去 把现代的火箭、导弹、高射炮、自动步枪与这些不起眼的石块相比较。但这些现代化武器的起源,确确实实正是以远古的石戈、石矛为开端的。 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武艺的名称,始见于元曲。 如《古今杂剧》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 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浒传》第 2回中描写九纹龙史进从王进教头习武时说:“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 鞭、锏、 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他指的都是兵器。 到明代后期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卷 5中说:“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所谓白打,据明朝朱国桢(万历天启间人)在《涌幢小品》卷12“兵器·武艺十八事”中说:“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苏州人曰打手。”清初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说:“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又说“武艺十八,终以白打,以白打为终,明乎其不持寸铁也”。十八般武艺原来全指兵器,至此又把白打包括进去。 <div><br></div> <h5>声明:个别图片源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如侵删 , 致以诚挚敬意!!</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