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之星征文】,徒步“错”长城遗址感怀

草色遥看

<p class="ql-block"><b><i>题记:长城情结</i></b></p><p class="ql-block"><i>出于对长城文化的热爱和对徒步旅行的钟爱,2022年5月分段徒步,沿着全程258公里的大同旅游一号公路,寻觅沿线的古长城遗存,游探曾有的历史文化往事。</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亲历实地踏访李二口,考证了“错”长城的真实意图;亲眼目睹八台子教堂,感悟自古就有的中西方文化交融;寻觅方山永固陵,游探到墓主的传奇人生及选址原因。</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长城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的产物,已是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和坚强意志的象征。大同长城遗址是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文化的缩影,也是三晋大地悠久历史的完美证明。</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span><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i>【李二口长城】</i></b></p><p class="ql-block">5月2日上午10点至下午4点,2次攀登李二口长城至最高峰,参观李二口村及4A景区建设。</p><p class="ql-block">李二口长城又称“错”长城,在长城系列中极为罕见。这段“错”长城位于李二口 村,在晋北明长城遗址中,最具韵味,最负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站在村头山脚下,远远望去长城走势如龙舞苍穹,墩台烽堠相望,勾勒出古时塞北的苍茫,也描摹出今日关中之画卷。</p> <p class="ql-block">尽管这里的的长城全部是夯土,数百年的风雨剥蚀和无数次的战火硝烟依旧没能让它湮灭成历史的尘埃,如今,我们可以沿着一条坍台的豁口小径,进入它的怀抱,回味一下明代的清风朗月以及金戈铁马。</p> <p class="ql-block">选一个豁口爬上城墙,目测墙宽5-8米,高6-10米,城墙上还有垛口根基遗迹。瞭望四野,清风满怀,城墙外是深深沟壑和层层山峦,视线里苍茫千里,城墙内的不远处便是良田与村庄。</p><p class="ql-block">登李二长城,帅哥鞋不给力,不慎脚扭了。下山时大同资深驴友夫妇,热情借我们拐杖,帮忙搀扶,天下户外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将小帅哥安排在山脚大树下乘凉休息,按照错长城的指示牌,返身独自二攀长城……</p><p class="ql-block">远远看去,李二口长城如从天而降悬挂在山体上,令人叹为观止!历史上,这一带是汉民族与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相融相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彼时双方在长城内外厮杀争夺,自明嘉靖年间修筑长城后,这里还相继扩建、增修许多堡寨烽墩,逐步形成和长城相匹配的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2个小时的攀登中,经常手脚并用。情不自禁多次与小帅哥视频,让他倾听顶峰处咆哮的风声,分享李二口长城与众不同的壮美,弥补未能同行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长城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为边防安定、开发屯田、保护通信、商旅起到巨大作用。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一段长约1632米的倒T形“错”长城,顾名思义,就是修错了的长城城墙。</p><p class="ql-block">“错”长城在全国长城“家谱”中极为罕见,想必知道这段长城的人都会有个疑问,这么重要的设施怎么会修错?!</p> <p class="ql-block">有关“错”长城,民间广为流传着翁万达怒斩修城官、明守将醉修错长城等传说。而实际上是嘉靖年间,明长城往哪里修的一个决策问题的反映。</p><p class="ql-block">嘉靖二十五年(1546),宣大总督翁万达主持修筑大同镇边墙,当工程进展到李二口时,发现原设计思路不切实际,翁万达力主改线,将天镇大梁山以北的西洋河川全部纳入长城以内,进一步提升大同镇与宣府镇结合部的防御水平。经上报朝廷批准后,长城由李二口改线,从西北方向绕到新平堡、西阳河。改线后,此地战事明显减少,达到了“<i style="color:rgb(237, 35, 8);">稳边固守</i>”之目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此次实地寻探,看到当地的地理环境,考证了当时翁万达力主改线的雄才大略,也因而留下了“错”长城的历史,至今保留着当时的T型走向原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二口“错”长城,错出476年的雄浑沧桑,岁月将一段风干的历史留在了天镇,留在了李二口,置身于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的雄关隘口,历史的画面感扑面而来,遗世独立之美氤氲经年而不散。</span></p> <p class="ql-block"> <i>【</i><b><i>八台子教堂】</i></b></p><p class="ql-block">八台子教堂也叫大丹巴,坐落在大同市左云县八台子村后的缓坡上。属长城文化中的异域风情。</p><p class="ql-block">查朋友圈日记,我曾于4月20日,5月18日两次登临大单巴。</p> <p class="ql-block">大单巴所在的左云八台子村</p><p class="ql-block">何谓八台子?左云长城沿线地名有:一台、二台、三台边、四台沟、五台梁、六台洼、七台泉和八台子。因此,八台子就是沿长城横列的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一个很奇特的地方,长城、教堂、村庄和谐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 形成了完美的一体。教堂遗址和长城遗址的交相辉映,是两种不同文明的交融,是教堂情缘与边地信仰最真实的写照,成为了国内长城沿线的一道独特风景。</p> <p class="ql-block">大单巴属哥特式建筑风格,与澳门大三巴遥相呼应,是天主教的七处圣地之一,梵蒂冈为其建档。</p><p class="ql-block">仰望大单巴,白云碧空,耳际山风浩浩。在这荒凉的边塞上历经风雨,而唯一与它久久对望的,竟然是那条向北蜿蜒攀升的黄龙,那是东方文明之星——古长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台子教堂是沿长城唯一一座教堂,因此也被看作是东方长城文化、西方教堂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这几种文明交汇和碰撞融合的地方,反映了修筑长城并不是要闭关锁国,中国自古就是吸纳多元文化的国家,包括远隔万里的各大洲文化,因而使得中国文化灿若星辰。</span></p> <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今只剩下教堂尖尖的屋顶,雕梁画栋依稀可见,充满了异域风情。该教堂初建于1876年,为意大利传教士所建。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夏金官、曹老五为首的义和团杀死外国传教士14人、中国教徒4人,同时将教堂焚毁。</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德国传教士再次跨过欧亚大陆,重修了这座哥特式天主教堂。当时,规模宏大的八台子教堂成为左云、右玉、凉城等地教徒的中心。其后数十年间,八台子在战乱中多次被毁,如今只剩孤独的钟楼残迹矗立,与摩天岭长城相依为伴。</p> <p class="ql-block">神职人员到来后,在村后沿长城边登山的小路旁,建起了十四个仿长城砖砌的“神龛”,神龛上镶嵌的浮雕像是耶稣受难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山坡高处建有圣母亭,亭中供奉着圣母像。这条神道,成了每年进行天主教宗教仪式的场所,信徒们沿小路,逐个朝拜"神龛"上耶稣的浮雕像,一直到圣母亭进行最后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几百年前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北方的农耕文明,竟然在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山丘上碰撞并融合,其间肯定有过许多真善美的福音,也一定有过特定时代里的矛盾冲突甚至血雨腥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过程。</p><p class="ql-block">(从大丹巴起步,攀登世界最高摩天岭长城海拔2200米,然后下至箭门楼。)</p> <p class="ql-block">寂静的攀登中,漫山的野花与山风为伍,吟唱地老天荒传说。偶尔驻足,思接千载。</p><p class="ql-block">时光涤荡百年风云,一切尘埃落定,悠悠万事皆成过往。蜿蜒古长城和它脚下孑然挺立的大单巴,曾经编织起一片激荡沉浮的历史天空,长城与教堂的守望,成就了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p><p class="ql-block">(下图,从箭门楼瞭望刚从上面走下来的摩天岭长城)</p> <p class="ql-block"> 【<b><i>方山永固陵</i></b>】</p><p class="ql-block">5月24日早8点,从大同火车站坐到内蒙丰镇班车,10点第二次到得胜堡探访。</p><p class="ql-block">11点骄阳下步行20公里,下午4点到永固陵。</p><p class="ql-block">永固陵冯太后墓,又称祁皇墓。(祁皇墓即盛大的皇陵)位于大同市镇川乡西寺儿梁山(古称方山)南部,是一处以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的陵墓,永固陵为中心的大型陵园遗址。</p><p class="ql-block">永固陵,始建于公元481年(北魏太和五年),历时8年而成。公元490年(太和十四年)文帝祖母冯太后死后葬于这里。</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冯太后生前曾与孝文帝同游方山,对大臣们说:“从前舜死后葬于苍梧,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和女英后来并未和他合葬,难道后妃一定要与夫君合葬于山陵之中才可贵吗?我百年以后,就让我的灵魂安息在这里吧。”</p><p class="ql-block">这是何等的气魄与胆量。武则天敢于称帝却不敢自立陵墓,以至于一个坟墓埋葬了两个皇帝。冯太后自己立陵,尽显了与众不同的胆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方山永固陵地势高亢,三面峭崖,东面坡陡难行,并且在西、南两侧河流环绕,在南面交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山顶平缓、开阔,寺院建筑位于陵墓南面山下平缓的台地,确实是墓葬选址的极佳之所。体现了埋葬、祭祀、信仰于一体的思想,同时也是对冯太后特殊地位的一种最好表达。</span></p> <p class="ql-block">离冯太后永固陵500米处,是其爱孙孝文帝的万年堂衣冠冢。</p> <p class="ql-block">永固陵与万年堂的修建正值北魏巅峰。</p><p class="ql-block">永固陵是冯太后的陵寝,万年堂是孝文帝为自己营建的寿陵。万年堂对于永固陵来说,是附葬的形式。</p><p class="ql-block">北魏都城迁洛后,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因此孝文帝万年堂成为一座空冢。</p> <p class="ql-block">陵墓坐落在方山顶的南部,向北是明代的长城,这段长城保存很好,长城外即是内蒙境内。</p><p class="ql-block">绵延的长城修筑于此,其原因与永固陵的选址大抵有相同之处。</p><p class="ql-block">冯太后陵建造于台地的南端,向南俯视着国都平城,荫佑着自己的爱孙及付出一生心血的北魏政权。由此看,确是奇陵一座!</p><p class="ql-block">今凭吊于陵前,回顾这位传奇女性的一生及历史功绩,感慨万千!尤觉中国历史上伟大人物的背后,女性身影的闪耀!(我分别登上两座墓冢,当时阴云密布,狂风怒吼,豆大的雨点……)</p> <p class="ql-block"><b><i>后记:于无声处</i></b></p><p class="ql-block">因缘际会,2021年5月至2022年6月我在大同居住半年有余。</p><p class="ql-block">当地“墙友”推荐,90年代台湾电视台拍摄的大陆寻奇记录片,28集系列节目《长城在山西》,视角独特,画面震撼,促使自己亲历现场踏访究竟。</p><p class="ql-block">酷暑之下,足迹遍布三晋大地。从浑源北岳恒山脚下,到应县千年木塔附近长城家族;从“中口”得胜堡到“西口”千年古道;从天下第一雁门关到广武白草口村野长城;从内长城到“外三关”,在“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偏关老牛湾……从起点到终点,在脚步与汗水铸就的天幕下,独自倾听历史的回音。</p><p class="ql-block">(整个行走长城过程中,最难忘的一张图片——左云威鲁堡月华池长城上,晨曦中村民面向内蒙关外方向久久静坐背影,以及在《长城长》旋律中我与他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行走在大同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沿线 。一方面寻幽探秘众多的遗址,厚重的历史文化让我大饱眼福;另一方面随处可见衰败的长城遗迹也让人忧心忡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鉴古喻今!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如何保护好长城,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刻不容缓。如何讲好长城故事,弘扬长城精神,传承爱国情怀,值得每一个关心长城文化的国人思索并付诸行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