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权路

半角斋

<div style="text-align: left;">作者:张业新</div>不少人写过有关国权路的文章,都知道这条路的路名来自于民国时期的“大上海计划”,其不仅与政肃路、政修路、政熙路、四平路、政法路、政本路相交,四平路以北地区还与位于邯郸路的复旦大学息息相关。所以,这些文章描写或叙述的人和事,大多与复旦的人文有关。<br>上世纪80年代,一位居住在政肃路自建民宅的张姓老裁缝,自称是这一带的原住民。他说:“国权路曾是一条热闹的街镇,原住民大多姓张,日军侵华后,在此修建军营,部分原住民被迫迁徙,这个热闹小街镇便不复存在。现在居住在附近的张姓人家,大多属于同一家族。”<br>据史料,国权路这一带,曾经有走马塘、界泓浜环绕,并有商船以此为主河道连通黄浦江,周边河沟纵横。邻居RP兄跟随母亲从苏北到上海投亲, 乘船走水路,就是在走马塘邯郸路桥上的岸。因此,在陆路交通不发达时期,以水路运输为主而在这里形成商业性集镇的说法,有一定可信度。<br>“大上海计划”建设初期(1930年),五角场地区只先后建成其美路(今四平路)、黄兴路、三民路(今三门路)、五权路(今民星路)、淞沪路、翔殷路等主干道,而国权路、政肃路、政修路、政熙路、政法路、政本路等道路,当时仍为乡村道路或田间小路,并未正式命名。日军占领后,于1940-1941年间在此筑路,分别命名为协睦路(今四平路以东至黄兴路段名为国惠路)、协进路西一街、协进路、协进路东一街,并新筑协同路(今政本路,)。1946年,民国政府改为今名,其中协同路改名国本路,1949年后改为政本路。政法路原为平昌街一部分,有原日本侨民小学等建筑,1946年以后,为同济大学理学院校舍。<br>以上史料,似乎可以印证张姓老裁缝的说法。<br>1950年代以后,国权路近邯郸路一段,因沿路分布有复旦大学教工宿舍,以后复旦附中亦迁来此处,以及宿舍周边自建民宅相对集中,此路段保留了小商铺和沿街住户,因此显得比较热闹,市井气息浓郁。<br>国权路与四平路交汇处至黄兴路(时为宁国北路),除了几个海、空军部队营区及家属区,大部分为农村,属五角场人民公社四平生产队,零星散布着几个自然村落,平日少有人烟。<br>国权路为弧形,由北向南向东走向,其北端与邯郸路相交,1950年以后复旦大学校门与之相对。这里有“第四路”公交车经过,以后几次变更为52路、73路公交车,1963年复旦大学新校门启用,3路有轨电车经过这里。<br>国权路路面以煤屑铺就,沿街居民有“赤脚”行走的习惯,也曾试图效仿,终因脚底板没有“老茧”而作罢。<br>国权路自邯郸路口由北向南至四平路,路西侧依次为化工厂、植物园、商铺、沿街住户、复旦第四宿舍、复旦附中、复旦养猪场、空军营区;路东侧依次为复旦大学木工房、复旦体育场、理发店、银行、食品厂、沿街住户、各类商铺、复旦附中学生宿舍(第三宿舍)、国权生产大队等。<br>1963年,复旦小学搬迁到国权路邯郸路口一个废弃的化工厂,原厂房改建为教学用房,遗留的化工原料仍随处可见,靠近走马塘岸边的荒地上,散落着几个装有氨水的陶瓷罐,老师时常提醒孩子们,并限制活动范围。<br>邮电局也由银行隔壁搬迁到这个路口,紧邻公交车站。<br>与小学一墙之隔的“植物园”,翻过铁丝网就可以进去,是原复旦大学农学院的中山植物园,院系大调整后归生物系管理,在这里见到过2株肉桂和一株花椒,肉桂是乔木,花椒是灌木。顺手“取”了点树皮、树叶和花椒籽,可以做菜用。<br>植物园隔壁是动物房,养了好几只猴子和不少狗,邻居的父亲是这里的饲养员,有时跟这位邻居进去看猴子。狗舍后面,是大型养鸡场,原先养的是浦东三黄鸡,黄色的大公鸡毛色漂亮,打鸣声此起彼伏,常有小孩爬在墙头上观赏鸡群。后来养白色的鸡,叫“白拉克”,据说是为了解决鸡肉供应不足,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生长时间比较短,属于“速生肉种鸡”。<br>动物房大门以南,是一排商铺,来喜饭店、煤球店、照相馆、“沈字记”食品店、向阳饭店、裁缝洗衣铺等等。<br>来喜饭店比较高档,火车座椅、长方桌,堂吃、炒菜,价格不菲,不过端午节外卖的粽子还是蛮亲民的,白米粽一分半一只、赤豆棕两分钱一只。<br>煤球店里有一台压制煤球的大型机器,现场制作煤球,凭“煤球供应卡”计划供应。收银员是关系很好的邻居,工作讲原则,从来不开“后门”。有一年冬天,借来一张“煤球供应卡”,想在家里烤火取暖,被“断然拒绝”。<br>照相馆的大名叫“国权照相馆”,是一家公私合营的老店,老板有一手修底片的好手艺,橱窗里常年展示大幅明星照片,据说我的“百岁照”就曾被放大后,放在橱窗里展示过一段时间。<br>“沈字记”食品店,国权路唯一卖水果的商店,各色时令水果琳琅满目。一级苹果0.5元左右一斤,当时这个价格可以在食堂吃到三块大排,当属奢侈品,被挖掉一块的残次苹果比较受欢迎。后来认识一位江湾冷库的专业人士,他说:行业标准是,苹果被挖掉三分之一以上,就不能卖了。“沈字记”的苹果挖掉一半的也卖。而孩子们对“沈字记”青睐的缘故,是因为上学途中可以在这里买到几分钱一小包的零食,花生米、咸萝卜条、盐津枣三分钱,橄榄、话梅五分钱。<br>向阳饭店,是国权路唯一卖大饼、油条、豆浆等早点的饭店,每天早晨手持“油条筹子”外加一根筷子在此排队,是那个时代的特色。既然叫饭店,中午、晚上也是供应炒菜的。店堂内有几张八仙桌围以长条凳,中国传统特色。与众不同的是,墙上一块“菜品价格”大牌子,每个菜品后面不仅有价格,同时标有这款菜肴的利润所占比,以百分符号(%)标注,记得红烧黄鱼的利润是100%,清炒菠菜的利润是50%。不知是上级要求还是店家价格透明之举,当时也比较少见。在这里两人2个荤菜1个蔬菜2瓶啤酒,不到五元,消费不算高的。<br>向阳饭店隔壁一户人家,门里常年放置一口寿材,上面置有铺盖,邻居说,这家系独居老人,每晚睡在上面,一旦一觉不醒,嘱邻居帮忙。和谐的邻里关系可见一斑。<br>这排商铺对面,自北向南分别是理发店、银行、食品厂、住户和转角小店。<br>理发店也是国权路的唯一,老板是个胖子,也是理发师,后来改国营了,叫“国权理发店”,归属五角场镇供销合作社。理发店的设施比较“高大上”,附近居民想把自己的发型捯饬得漂亮点,这里肯定是不二之选。<br>五角场食品厂,怎么会在这里的,何时来何时走的,记不清了。只有两件事记忆深刻。过去有一种货运方式叫“拉板车”,两个胶皮轮子架一块大木板,装满货物,一人徒步拉行,工人多是女性。有一次,几位拉板车的女工在食品厂门口休息,到厂里买了一些圆形小蛋糕,用手捏住蛋糕一角,吃完后将手指捏住的那一点蛋糕随手丢弃,遂觉这几位工人阿姨卫生意识很强。<br>还有一次,中秋节临近,食品厂开始生产月饼,竟然看到工人将广式月饼馅料用到的猪油原料,摊放在路边的地上处理,油脂里沾着不少土沙粒,最终是如何清理掉的,不得而知,这样生产出来的月饼还能吃吗?与拉板车的工人阿姨形成鲜明对比。<br>转角小店虽小,仅2米多宽的门面,但是也有国权路的唯一,小孩肚子里闹蛔虫,只有在这个小店才能买到专治蛔虫的驱虫药——宝塔糖。国权路没有药店,这个小店将宝塔糖放在与其它糖果相邻的玻璃罐子里,很容易看到,相信不少同龄人都吃过这种“五彩糖果”。<br>国权路与政肃路相交,路口西南角是一家酱油店,老板娘是本地人,与张姓老裁缝同族。店堂内的摆设与现在影视剧里的场景相仿,装有红、白酱油的红褐色瓷坛子排列整齐。顾客一般是带空瓶子去打酱油,老板娘将竹制“提子”伸到坛子里,提出酱油对准漏斗灌入空瓶,以“提子”大小确定斤两。酱油店的门脸为全开放式,打烊时以长条门板逐一插入槽内。<br>在允许“自由市场”摆小摊时期,酱油店门前售卖蔬菜、甜芦粟、蔬菜秧苗、新孵出来的小鸡小鸭等地摊一字排开,延续至第四宿舍门口,整日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好不热闹。<br>酱油店对面的熟食店,门面不大,猪头肉、卤大肠味道鲜美,一毛五分钱买二两,牛皮纸打成四角包带回家,手不油腻,既卫生也环保。在他家门前见过一次“杀猪”,只见屠夫嘴对猪脚上的口子使劲吹气。他说,这不是“吹牛皮”,是为了方便“退猪毛”。数十年以后,这个仅2-3个平方米的地方,一度成为“阿康烧烤”(现连锁品牌餐饮)的发源地。<br>政肃路与国权路相交,东西走向,西侧有个国营菜市场,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天不亮,人们怀揣肉票、豆制品票、鸡蛋票等副食品票,来到菜场摊位前排队,等待菜场开门。一旦菜场开门营业,住在附近的居民便忽然出现在眼前,指认队伍地上各种形状的砖块或破篮子,按砖块、破篮子顺序站在队伍前列,让天不亮就来排队的人苦不堪言、哭笑不得。<br>政肃路西端尽头,一座木制“警民友谊桥”横跨走马塘,过了桥就是奚塘湾(本地人称‘圩塘湾’),桥下一座灰砖绿瓦砖砌围墙的大型院落,颇有年代感,一户黄姓家族居住于此。这个院落被划入复旦南区学生公寓范畴,早已拆除,有些可惜了。<br>国权路以西的政肃路,市井气息浓郁,复旦大学第五、六、七宿舍在这条路上,宿舍的对面有豆制品厂、染坊、酱园、柴爿铺(售卖柴火木炭)、烟纸店(“九九”百货),沿街住户门前摊晾着自制的咸菜、萝卜干、黄豆酱,“公共给水站”洗衣、淘米、洗菜的人络绎不绝。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修棕绷、磨剪刀、铅皮匠、爆米花、锔碗、修鞋、炸臭豆腐、染布的、卖棒冰雪糕的,叫卖声此起彼伏。<br>第五宿舍对面是五角场派出所,民警“杨同志”,有点像老电影《今天我休息》里的马天民,熟悉每家每户的情况,谁家有困难或是闹个小矛盾什么的,都会想到“杨同志”。不过也有拿“杨同志”吓唬小孩的,哪家小孩不听话,就会说:“再不听话,叫‘杨同志’来!”<br>国权路政肃路口再往南,路东的沿街住户间分布着老虎灶、公共给水站、国权居委会、小人书摊(花1-2分钱可以坐在小板凳登上看一本小人书)、合作社、旧货店等聚集人气的场所。国权路小学(一度更名为民办国权路小学),则在政熙路国年路口。<br>国权居委会办公场所临街而设,屋内空间仅十多平米。有一次,替学校的卫生老师去开会,复旦保健科的一位医生主持会议,内容是布置“群众爱国卫生工作”,号召大家积极参加消灭化粪池周边“蝇蛹”的劳动。<br>老虎灶的“筹子”是木质的,一分钱一个,一个“筹子”可以“打”满一热水瓶开水,一次多买几个“筹子”带回家,分次使用。<br>“合作社”是国营商店,全称为“五角场供销合作社国权路店”,门面、店堂相比这条路上的其它商店都大,日用百货、文具食品等商品一应俱全。到了夏季,门口的大冰柜里以大冰砖、中冰砖为主,中冰砖可以买半块,营业员用小刀从中间切开。<br>隔壁的旧货店,叫“国权日用品调剂商店”,也是国营的,店堂也不小,类似淮海路上的“淮国旧”,寄售各种家用电器、手表、钢笔、缝纫机、自行车、家具等等。家里不用的物件放在店里,营业员给估个价,开张估价单,过几天去看看卖掉了没有,卖掉了给你钱,卖不掉再拿回家。我的自行车在这里放了一个星期就卖掉了。<br>过了政修路就是复旦附中了,一条小河沟流经政修路汇入走马塘,岸边隆起的地方便是本地人的坟地。再往南,除了复旦养猪场就是大片农田,田间路边散落着农居、别墅、小工厂,通往外滩十六铺码头的55路公交车站,孤零零的立在四平路口。爷爷曾经带我到养猪场去,气味很大,见一头母猪躺在地上给小猪喂奶。这个养猪场60年代初就没有了。<br>半个多世纪后的国权路,如今已是“物非人非”,复旦小学、木工房、运动场、植物园、动物房、各种商铺变成了皇冠假日酒店、某研究中心、经济学院、复华、正大体育馆。。。。。。,每到寒暑假,更是行人稀少,寂静一片,昔日的市井气息荡然无存。<br><div><br></div><h5>本文刊于《上海城市发展》2021年第二期</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