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穿行在我生活过28年的定海古城老街,今天继续老街展馆参观,带你走进西大街的蓝理纪念馆,去了解这位"破肚将军"的传奇一生…</p> <p class="ql-block">蓝理纪念馆讲述蓝理的生平以及他在定海担任总兵期间作出的贡献。展厅主要分为勇定、善治、承杨三大板块7个展示厅,精炼了蓝理平战、治地的生平卓绩,重点展示了蓝理在任定海期间展复地方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蓝府大院</p><p class="ql-block">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城区的宅院</p><p class="ql-block">蓝府大院又称蓝家大屋、蓝家宅院,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城区西大街89号,始建于清代晚期,蓝氏先人为蓝理(1649~1719年),字义甫,福建漳浦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任定海总兵,为普陀山修复和舟山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蓝府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960平方米,建筑面积1317平方米。中轴在线有前屋、正屋、后屋、左右厢房等。正屋五间,通面阔19.6米,通进深10.5米。用九桁,均用穿斗结构。重檐硬山顶。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曾经的蓝府大院经过修缮,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众人眼前,通过珍贵古文物、图片、史料的展示,生动“讲述”了一代名将英勇的传奇人生。</p> <p class="ql-block">大门一边墙上的舟山市文物保护点蓝府大院碑。</p><p class="ql-block">蓝府大院是清末担任定海总兵的蓝理家族后裔的居所,为典型清代建筑,对研究舟山地方历史与老城区建筑演变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于2001年6月被确认为市级文物保护点。为了纪念蓝理这位为舟山作出杰出贡献的总兵,定海自2018年6月启动蓝府大院修复工程,将其打造为蓝理纪念馆,展示蓝理的生平事迹和其英勇善战的人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走进蓝府大院</p><p class="ql-block">蓝府大院的府邸其实很小,进门是一条长廊,穿过长廊是一个10多米高的台门,正上方刻有“蓝府”两个大字。过了台门就是正堂,正堂的墙上端挂着蓝理的画像,桌上设有供香台,两旁是太师椅,墙壁上挂着康熙题的词和一些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院内一角民围二十七年立的《令禁车水灌溉田园》石碑</p> <p class="ql-block">蓝五荣记墙界石碑</p> <p class="ql-block">走进蓝理纪念馆</p><p class="ql-block">蓝理纪念馆位于定海西大街89号。一迈入纪念馆,一座古色古香的门楼便映入眼帘。整齐的青石板砖、栩栩如生的浮雕散发着浓郁的古朴气息。</p> <p class="ql-block">正厅前高挂"经魁"匾</p> <p class="ql-block">文魁匾</p> <p class="ql-block">进门屏风的《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屏风背面图纹</p> <p class="ql-block">进门长廊两边挂满了反映蓝理生平的图画</p> <p class="ql-block">先参观偏殿</p> <p class="ql-block">蓝理生平</p><p class="ql-block">蓝理(1649~1720年) 字义甫,号义山,是种玉堂十二世祖,漳浦赤岭石椅村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澎湖海战中,他二次舍命救主帅,冲入敌阵英勇奋战,身负重伤,肠流出腹外,鲜血淋漓,仍大呼杀贼,康熙帝称之为“破肚将军”。蓝理历官建宁游击,灌口营参将,右营游击领队先锋,神木副将,宣化府总兵,定海总兵,天津总兵,福建陆路提督。</p> <p class="ql-block">丈夫不封侯拜将非人也</p><p class="ql-block">年少气盛,蒙寃入狱,获释出狱</p><p class="ql-block">投军从戎,掌旗立功</p><p class="ql-block">收复长泰,自赎请命</p><p class="ql-block">我豈从贼作乱之人载</p> <p class="ql-block">破肚将军</p><p class="ql-block">蓝理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平乱名将。清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1683年6月16日,施琅、蓝理率领水师攻打澎湖,激战中,蓝理负伤,腹破肠出,将肠子重新塞回腹中,继续作战。取得了澎湖之战的胜利。清王朝统一了台湾,康熙皇帝称赞蓝理“血战破敌,功在首先”。每次见到蓝理,康熙皇帝都会向身边的人讲起他拖肠血战的情形,说他是“破肚将军”。</p> <p class="ql-block">东南锁钥</p> <p class="ql-block">澎湖海战</p><p class="ql-block">澎湖海战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于澎湖海域歼灭明郑军主力,收复澎湖、台湾,统一中国领土的作战。澎湖海战是清朝为了消灭郑氏王朝所发动的战争,虽然郑军一度击退清军,最后仍然由清军获胜。澎湖被占领后,郑氏王朝已无力抵抗清军,只得投降,结束在台湾历经22年的统治,台湾也因此成为清朝的领土。</p> <p class="ql-block">澎湖之役终战清军进兵路线图</p><p class="ql-block">战争经过</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从铜山岛出发,姚启圣也拨3000人同施琅出征(清军24000人,大鸟船70艘、赶缯船103艘、双帆居船65艘)。</p><p class="ql-block">正常情况下,台湾海峡中秋冬刮北风,夏天刮南风。冬季风的强度远大于夏季风,而且冬季风风向稳定,变化不大,相反,夏季风则时有时无,所以海上行船,多有不便。而且夏天风暴比较多,气象也比较恶劣。再者船只在夏天航行,澎湖附近岛屿都在刘国轩之手,一遇风暴,想找个避风澳都很难。然而施琅恰恰选择在7月分(农历6月)出击,这就是施琅的高明之处。</p><p class="ql-block">秋冬季节从厦门出发进攻台澎是最常见的思路,郑成功就是这么做的。康熙四年的时候,施琅率领船队在5月分出海,也是走的郑成功的路,但是这一次却遇到了风暴,船队被吹的七零八落,而且秋冬北风凛冽,持续不断,想要重新集合船只进行编队根本就不可能。自此,施琅明白了一个道理,他和郑成功所处的环境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郑成功出击时,澎湖已在掌握之中,而且澎湖离台湾岛很近,即使遇到风暴也可回航澎湖。但是施琅不一样,澎湖并不在自己掌握之中,而且大陆距离澎湖可比台湾岛距离澎湖要远的多,而且找个避风澳很难,因为小岛屿都在彭湖附近,一旦遇上风暴亦或是战局不利,在持续不断的北风吹动之下,清军船队难以后撤或者重新编队。因此施琅反其道而行之。相比之下,夏天虽然风力不大,而且不太稳定,但是船队可以不用避风澳,直接锚泊在海中,而且风力不大便于编队,惟一的风险是台风问题,不过施琅在航渡过程中并没有遇到台风。</p><p class="ql-block">为了执行这个计划,施琅没有选择北边的厦门作为出发地,而是选择了南边的漳州,从铜山岛(当代是东山岛,归东山县管)出发,到达澎湖大体是向东偏北方向航行,这样正好可以利用夏天的南风。同时施琅船队的第一个目标是八罩岛。八罩岛又称为望安,据说是郑成功征台经过此地,天气良好,人舟平安,因此起名“望安”。刘国轩也知此地,但是只是在八罩岛北边的西屿和北大山等地派驻了士兵和火炮,因为他觉得这个地区是一个虎口形海湾,守住两端就难以突入,而且秋冬来犯,八罩岛南部的岛屿均不能作为大型船队的避风澳。</p> <p class="ql-block">澎湖海战场景重现</p><p class="ql-block">施琅选择在夏天出击,因此只要占据八罩岛南部的虎井、桶盘、花屿、猫屿等小岛作为依托,舰队锚泊在海中没有问题。相比澎湖北边多个岛屿的交叉火力,从南面突破相对比较容易。而且还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由于选择在7月份出击,导致刘国轩偏执地等待台风出现,因为台湾海峡中8月份为台风最高发时期,7月份其次,刘国轩幻想借助台风之势不战而屈人之兵,手下将领多次建议其趁清军立足未稳加以攻击,至少不能让清军占据八罩岛以南的几个岛屿,然而刘国轩不听。</p><p class="ql-block">十五日(9日)郑军哨船发现清军已到花屿、猫屿一带, 赶紧回报刘国轩,当晚清军在八罩岛过夜。十六日(10日)施琅进攻娘妈宫,以速度快的鸟船当作先锋。刘国轩让林升、江胜指挥水军;邱辉为先锋,自己在娘妈宫港口督战。当时受风势阻扰,清军不敢前进,只有以蓝理为首的7只舰队突入郑军。</p><p class="ql-block">施琅再派出第二波鸟船部队,交战不久后开始涨潮,一些清军船只被海水冲向岸边,郑军趁势将舰队分成两翼包围清军。 施琅见状赶紧突入郑军,想解救被围困的船只,却被林升率军包围。施琅在交战中被火铳射伤右眼,不过没有失明; 林升也被大炮打断左腿。林升负伤让郑军失去指挥,施琅借机撤离战场,到西屿附近的海上休息。</p><p class="ql-block">施琅于十七日(11日)返回八罩岛,八罩岛地形险恶,船只遇暴风很容易撞上岛边的暗礁,农历六月又是容易发生台风的时节, 施琅却很幸运地又没碰到台风。刘国轩得知清军在八罩岛休息,亲自进攻却被施琅击退。 施琅趁势于十八日(12日)先派战船攻取澎湖港外虎井屿、桶盘屿。</p><p class="ql-block">二十二日(16日)早七时,施琅决定发动总攻击,将舰队分成三路进攻,剩下约80艘当后援部队,中路共有56艘船,分成8队,每队有7艘船。由施琅亲自指挥,作为主力进攻娘妈宫。右路共有50艘船,由总兵陈蠎等从澎湖港口东侧东莳攻入鸡笼屿、四角屿,之后会合中央部队夹攻郑军。左路共有50艘船,由总兵董义等从澎湖港口西侧内堑攻入牛心湾,让郑军误判清军要在此地登陆。</p><p class="ql-block">天亮前,开始刮起台风。辰时(7时—9时)受台风影响,海上吹起西北风,郑军顺着风势进攻,一时处于优势,清将朱天贵被炮击而死。到了中午,台风受到赤道锋面带的影响,海上开始吹南风,风向转变成对清军有利。施琅命令全军反攻,顺着风势发射各种火器,并且以数船围攻郑军一船,郑军全面崩溃,江胜战死、邱辉自焚。共毙伤郑军12000人,俘5000余人。击毁、缴获战船190余艘。刘国轩眼见大势已去,率领残余部队从北面吼门退往台湾,澎湖各岛郑军都向施琅投降。清军阵亡329人,伤1800余人,船只无一损失。[</p> <p class="ql-block">施琅战胜后,考虑台湾水道非常险恶,进军困难。施琅决定暂缓进攻,采取攻心战术,让郑氏王朝从内部崩溃。</p><p class="ql-block">施琅在澎湖禁止杀戮,张榜安民,发布《安抚输诚示》,派原刘国轩副将曾蜚赴台,派人医治受伤战俘,并配给他们衣服、粮食,再将士兵送回台湾。还拉拢郑军将领为内应,防守淡水的何佑首先私通施琅,其他将领也跟进。郑军战败消息传到台湾,人心开始不安。为了延续政权的生存,有将领提出进攻菲律宾,得到冯锡范同意。却传出远征军只想抢劫,还打算逃往海外,因此刘国轩阻止此计划。</p><p class="ql-block">七月十三日(9月3日),施琅率军在台湾登陆。后来在刘国轩大力主张下,郑克塽于七月十五日(9月5日)向施琅投降,并于八月十八日(10月8日)剃发易服, 郑氏王朝正式灭亡。</p><p class="ql-block">郑克塽投降后,清廷为了是否把台湾并入版图产生争论,不少大臣认为台湾孤悬海上,治理以及防守花费不小,主张弃守。最后施琅以台湾战略地位重要,说服清廷将台湾并入版图。</p> <p class="ql-block">澎湖列岛旧貌</p> <p class="ql-block">破肚冲锋</p><p class="ql-block">澎湖 一役,双方激战非常惨烈, 郑克爽派遣其部将刘国轩、守令曾遂等“率众数万迎敌”,一时“战舰蔽海”。蓝理“督兵与战”,自辰至午而越战越勇。突然一发炮弹击中蓝理,登时炮弹将其腹部击裂,肠子都流出来了,鲜血喷涌。他的族子蓝法急忙上前捧着肠子塞到肚子里面,他兄弟蓝瑗抓紧衣服把蓝理的肚子裹起来,蓝珠迅速用根粗带子在蓝理背后把包裹肚子的衣服系起来。</p><p class="ql-block">此时的蓝理依然高呼杀敌,“击沉敌舰二,敌大溃”。战役中,施琅所乘战舰搁浅,“敌舰环围之”,情势危急。蓝理闻讯赴援,“书姓名”于战舟篷帆之上,敌舰望而畏怯。于是乘胜追击,“大败之”,救出施琅,并“逐敌至西屿,杀伤殆尽,遂克澎湖”。有外国医生,为蓝理治好炮伤,安然无恙。清军攻克台湾后,蓝理因功被授参将,加左都督。</p><p class="ql-block">后来蓝理至京师,在赵北口正好与康熙相遇,不及躲避,康熙侍卫问何所人也,蓝理具答姓名。康熙问道,你就是那个征澎湖时肠子流出来依然奋战的蓝理吗,蓝理回答,正是臣子。于是康熙命蓝理近前来,具体询问作战时的详情,并且让蓝理解开衣服,亲手抚摸伤口,神情庄重叹息了很久。</p><p class="ql-block">康熙将蓝理破格超授为陕西神木营副将,随即擢升为宣化镇总兵,挂镇朔将军印。此后二十几年间蓝理多次移镇,官越做越大,“赏赉有加”,被赐花翎、冠服,先后得御书“所向无敌”、“勇壮简易”等,镌榜赐赠。</p><p class="ql-block">后来康熙每次南巡,都要接见蓝理,都会对随行的诸王提及蓝理当年澎湖之战在肠子流出来的情况下,依然奋勇作战,打败敌人的故事。还对皇太后介绍这位“破肚将军”。</p> <p class="ql-block">展复首功</p> <p class="ql-block">清军箭矢</p> <p class="ql-block">蓝理头盔</p> <p class="ql-block">蓝理佩刀</p> <p class="ql-block">清代武官序列:</p><p class="ql-block">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 一二三等子太尉</p><p class="ql-block">从一品内大臣 八旗都统 外省驻防将军 乌鲁木齐热河察哈尔都统 提督</p><p class="ql-block">正二品左右翼前锋统领 八旗护军统领 八旗副都统 左右翼总兵外省驻防副都统 銮仪使 一二三等男 总兵</p><p class="ql-block">从二品散秩大臣 副将</p><p class="ql-block">正三品一等侍卫 冠军使 火器营翼长 步军翼尉 包衣护军统领 乌枪营总圆明园总管 前锋参领 护军参领 乌枪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 城守尉 陵寝总管 圆场总管 黑龙江船駮水手总管 察哈尔总管 王府长史 参将 一二三等轻车都尉 指挥使</p><p class="ql-block">从三品圆明园包衣营总 包衣护军参领 吉林参领 黑龙江参领 指挥同知察哈尔参领 驻防协领 一等护卫 游击 宣慰使司宣慰使</p><p class="ql-block">正四品二等侍卫 云麾使 前锋侍卫 副护军参领 乌枪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 副骁骑参领 佐领 步军协尉 信駮总管 南苑总管 陵寝副总管 陵寝司工匠 圆场翼长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 上都达布逊诺尔 达里岗爱总管 防守尉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四品官司仪长 骑都尉 都司 宣慰使司同知 指挥佥事</p><p class="ql-block">从四品城门领 包衣副骁骑参领 包衣佐领 察哈尔副参领 察哈尔佐领四品典仪 二等护卫 宣慰使司副使 宣慰使司宣抚使</p><p class="ql-block">正五品三等侍卫 治仪正 步军副将 步军校 监守信駮官 南苑门章京陵寝防御 陵寝管理烧造砖瓦官 分管佐领 盖州牛庄满洲掌印防御 关口守御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五品官 云骑尉 守备 宣慰使司佥事 宣抚使司同知 正千户</p><p class="ql-block">从五品四等侍卫 委署前锋参领 委署护军参领 委署乌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 下五旗包衣参领 五品典仪 三等护卫 守御所千总 河营协办守备 宣抚使司副使 安抚使司安抚使 招讨使司招讨使 副千户</p><p class="ql-block">正六品蓝翎侍卫 整仪尉 亲军使 前锋校 护军校 乌枪护军校 骁骑校监造火药官 陵寝祭祀供应官 太仆寺马厂驼厂翼长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六品官 门千总 营千总 宣抚使司佥事 安抚使司同知 招讨使司副招讨使 长官司长官 百户</p><p class="ql-block">从六品委署步军校 内务府六品翎长 六品典仪 卫千总 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城门使 盛京游牧正尉 太仆寺马厂驼厂固山达 </p><p class="ql-block">七品廕监生 恩骑尉把总 安抚使司佥事 长官司副长官</p><p class="ql-block">从七品盛京游牧副尉 七品典仪</p><p class="ql-block">正八品盛京养息尉左右翼长 八品廕监生 外委千总</p><p class="ql-block">从八品八品典仪 委署亲军校 委署前锋校 委署护军校 委署骁骑校圆明园副护军校</p><p class="ql-block">正九品各营蓝翎长 外委把总</p><p class="ql-block">从九品太仆寺委署固山达 额外外委</p> <p class="ql-block">勇壮简易</p><p class="ql-block">所向无敌</p> <p class="ql-block">正堂上挂着蓝理画像</p> <p class="ql-block">蓝理像两边对联:</p><p class="ql-block">铜柱海疆曾著绩</p><p class="ql-block">铁衣戎客夙知名</p> <p class="ql-block">厅堂两边墙上挂着中国山水画条幅</p> <p class="ql-block">为官者当如此</p> <p class="ql-block">展复功臣</p> <p class="ql-block">定海总兵</p><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年(1691年)。因海洋多盗,蓝理调补浙江定海总兵。蓝理在浙江任职10多年,4次兼掌提督大权。他积极组织垦荒,建筑码头,便利洋船停靠,发展海上贸易;倡修文庙、忠烈祠,重文礼贤,资助乡、会试的士人。兵民相爱,百姓安居乐业;使浙江定海社会安定,经济繁荣。</p> <p class="ql-block">循吏缪燧</p> <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九年,蓝理调任舟山定海镇总兵。在此,他带头广种福田,命令定海镇三营官兵轮流参加庙庵修复,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为参与修复工程而不遗余力。仅仅数年功夫,就修建了普陀山普济、法雨两寺,修复了积善庵、智度庵、清凉庵和南天门等寺院,对恢复、振兴普陀山佛教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上荣古庙</p> <p class="ql-block">天后祀典</p> <p class="ql-block">八闽会馆</p> <p class="ql-block">定海道头</p> <p class="ql-block">佛国重振</p> <p class="ql-block">定海城砖</p> <p class="ql-block">清代碗具</p> <p class="ql-block">惜别蓝理</p><p class="ql-block">蓝理在定海镇总兵任内,除协助定海知县缪燧共同治理社会环境,使定海“居民安堵”外,还在定海街头捐建了天后宫和八闽会馆,为旅定闽商提供了种种便利条件,为发展定海的商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后,他又购民田三十八亩七分为明末殉难者岁时祭祀之资,得到人民称赞。</p><p class="ql-block"> 1703年,即康熙四十二年,蓝理调任天津总兵官。由于蓝理对普陀山修复工作的巨大贡献,他离开时普陀山僧人及民众在多方挽留不住的情况下,就要他留下一点物品作为纪念。于是,蓝理留下了一件盔甲和一把钢刀。</p> <p class="ql-block">蓝理头盔、蓝理刀</p> <p class="ql-block">蓝府旧窗轴</p> <p class="ql-block">蓝公祠</p><p class="ql-block">《普陀山揽胜》有关于蓝理的记载:“普济寺庆云楼西、法雨寺天王殿侧,康熙年间都建有蓝公祠,建念为复兴普陀山作出贡献的舟山总兵蓝理,故又名‘护法堂’,堂内塑有蓝理坐像,头戴铜盔,身著铁甲,深眉大口,十分威武。 ”</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蓝理纪念堂</p><p class="ql-block">蓝理对舟山的佛教有巨大贡献。 1690年,蓝理调任舟山定海镇总兵。他带头捐资,亲率定海镇三营官兵修建了普济寺、法雨寺,修复了积善庵、智度庵、清凉庵等寺院,对振兴普陀山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定海期间,他还增建了祖印寺。</p><p class="ql-block"> 1703年,蓝理调离定海时,普陀山的僧人们在法雨寺建起了留衣堂,把蓝理留下的盔甲和钢刀供奉起来,并建立蓝公生祠。1719年,蓝理于征战中病逝。僧众们特意将蓝公生祠改为蓝公祠。</p><p class="ql-block">文革时,蓝公祠被毁。普陀山正在重设蓝公祠。蓝家大屋也是在蓝理任舟山定海镇总兵时所建。</p> <p class="ql-block">菩萨将军</p><p class="ql-block">蓝理将军,这个人可是一个冠勇三军的大将军,收复台湾、治理定海、重修普陀,开垦天津、经营福建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被康熙誉为“平台首功”,世人称之为“菩萨将军”。</p> <p class="ql-block">蓝桥留芳</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蓝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故事,传说蓝理将军任总兵的时候,在这里巡海,看见一艘船,他以为是敌军探子,于是就喊话停船检查,这艘船也不理他,继续往前开,于是,他警告不停船的话他就开炮了,说来奇怪,这艘船,你快它就快,你慢它就慢,就是追不上他,于是他真的开炮,一开就是三炮,但就是击不中,追到梵音洞的时候,这艘船不见了,他就以为探子登山,他也靠岸登山搜山,结果看见一尊妙相庄严的观音,手提竹篮,篮子里面有一条鲤鱼,他走上去一看这,不是说我吗?后来他就来到这里落发修行。</p> <p class="ql-block">裘琏,清代戏剧家,慈溪名士。康熙三十七年应蓝理之请,重修《南海普陀山志》十二卷。</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南海普陀山志</p><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七年,蓝理聘请慈溪名士裘琏来普陀山重修《南海普陀山志》12卷,并亲自作序。</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南海普陀山志》蓝理序: 洛迦,海外名山也,为普门大士亲指道场。自梁迄今千数百年,其间兴废屡矣,莫盛于南宋,有元及明万历。以余观之,其废也,莫不有由;其兴也,莫不有自。主圣臣贤,绩熙务举,于是海宇清宴,民物康阜,则闲以其暇,新梵宫而究竺典,此亦上下和平,优游无事之一证也;而不然者,寇盗充斥,家室愁咨,乖风沴气,鼓扇尘寰,则虽有佛教,且无所施,此古今之大较矣。补陀(即普陀)旧寺,遭故明之末鲸氛俶扰,岛屿雾迷。先 皇帝赫焉震怒,而廓清之。未几,转徙内地。于是朱宫绀阙,荡为冷烟寒风者,且二十年。我皇上文德覃被,圣武布昭,土宇归章,尽域中而截海外,响者棘虚之地,莫不含哺击壤于其中。二十八年,翠华南幸。因故元戎黄公乘间奏地方事宜,遂遣员赐帑,再造梵宇。而普陀、镇海,玉毫重现矣。明年,黄公以疾没于官,余叨奉特简,自宣移镇兹土。凡黄公未竟之绪,余遂不获辞。于是宣一人之盛德,鼎三宝之巍宫。惟巨惟细,悉理悉张。龙象满山,鼓钟震谷,莫不庆海不扬波,而祝天子万寿也。猗欤盛哉?余既乐观其成,岁时期汛,简徒扬帆,登临其上,辄为吾民加额升平。而且觉苞桑彻土,一无所施也。戊寅中秋,山僧以志事来,请余为之代延名士,铺张扬厉,鼓吹休明。己卯春,六龙复南狩。两寺主僧,迎銮谢恩,荷天颜喜悦,温旨从容,随颁御额,再赐帑金。且遣中使登山,给运黄瓦,敕住持速完未竣之工。赐命重三,诚为异数。维时《志》虽成而尚未梓也,于是补辑成编,丐言弁首,余何言哉?旋转乾坤,敉宁宇宙者,圣天子德也;黼黻鸿猷,翼赞盛化者,贤宰相百执事力也。阐扬道声慈味,俾上觉慈尊,潜孚默佑于冥冥中者,诸上人职也。余何言矣哉?披览志文,彬彬郁郁,大雅不群,世不乏知言者,而余或受知人之明,则余所窃幸者尔,是为序。康熙辛巳岁仲春。</p> <p class="ql-block">墨韵留香</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要感谢蓝理将军,他自筹资金从福建运来了大批木头,建设普陀山,对于这些为舟山做出贡献的人,我们都会加以怀念,后世的人认为这位潮音是一位名师,认为蓝理他是一位菩萨将军。时至今日,来到普陀山还可以看到他手书的“山海大观”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登南天门题山海大观于石上有赋</p><p class="ql-block">时年时日,蓝理欣闻普陀山的南天门得以修复完毕,特意登临普陀山视察,随后书“山海大观”勒石于南天门。蓝理兴致甚高,回来后又亲作《登南天门题山海大观于石上有赋》诗一首: “东西门既列,午阙可无开。海不扬波地,山偏尽日雷。钟鸣刁斗静,帆动象电来。何必燕然石,始称汉将才”。</p> <p class="ql-block">康熙赐金</p> <p class="ql-block">"定海山"匾</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九年(1690),蓝理曾调任定海镇总兵。这一当,就是十三个年头。当时定海正是展复初期,海疆安宁,然百废待兴。普陀山经过明朝迁界,倭寇、荷兰强盗的劫掠,明末清初军事行动的破坏,及清初的“海禁”,寺院毁败非常厉害。</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南巡嘉兴,召定海总兵黄大来护驾,得悉普陀废状,赐金千两修复普陀寺院,颁诏恢复舟山县一级行政建置,亲笔题了“定海山”三字,为舟山取名“定海”。并决定将南京明故宫九龙殿拆迁至普陀山修建法雨寺。由于黄大来在第二年即病死于任内,康熙又特调蓝理来定海任总兵,办理普陀山修复事宜。</p> <p class="ql-block">佛国巡瞻</p><p class="ql-block">1690年,蓝理奉命调镇定海,奉诏建复普陀山寺。蓝理到舟山接任定海总兵官后,立即巡察了普陀山。</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普陀山,刚被郑成功从台湾赶出来的荷兰殖民者洗劫;之后,又经过长达二十年的“海禁”,佛地被废弃,展复后的普陀山已变得面目全非。“补怛(即普陀)既遭兵燹,后直播迁,梵宫瓦砾悉成麋鹿之场(《南海普陀山志》)。 ” </p><p class="ql-block"> 上山巡视后,蓝理见到全山都是断墙残垣,原来最有影响、最具规模的前后两寺也仅存残楼数楹,蓝理感到康熙赐予的这些黄金是难以修复的,同时他又担心自己缺乏修复寺院知识。</p><p class="ql-block">正在他一筹莫展之时,自幼削发普陀山旃檀庵的潮音和尚到普陀山省祖,有史籍记载:潮音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回普陀省祖,适逢蓝理调镇定海,来山进香,见荆榛满地,叹无主席人才,合山缁素皆以潮音荐之。蓝理甚喜,即请住持普陀禅寺,山前忽有五鹿拱立,众以为吉祥。 ”</p> <p class="ql-block">善结僧缘</p><p class="ql-block">潮音和尚(1649~1698),俗姓俞,名通旭,上海松江人。自幼削发普陀山旃檀庵,被后人称为“普陀山中兴之祖”。</p><p class="ql-block">早在清康熙六七年间,潮音即带领徒众,曾修复过宝陀(普济)寺旧殿,新建天王殿、大圆通殿等20余处。在普陀山留下了很好的口碑。</p><p class="ql-block"> 其间,蓝理对潮音修普陀山的事情早有所闻,内心倍感敬佩。蓝理想,若要修复普陀山非潮音莫属。之后,便力请潮音留下主持山事,重兴观音道场。</p><p class="ql-block"> 潮音秉性恬淡,持戒甚严,看到蓝理总兵多次盛邀自己来山主持,又碍于普陀山的佛缘,便不好意思再推辞,终究答应到普陀山主持山事。 </p><p class="ql-block">当时,普陀山百废待兴,潮音和尚任务很重,既要经理修复寺院,还要克服人手不足的现状。蓝理则从各方面给潮音鼎力相助。</p><p class="ql-block">普陀山有史书记载:蓝理“捐巨资从福建运来大批巨木。平时常驻工地,筹划尽善。”钱不够,蓝理自己带头捐巨资,人手缺乏,命令定海镇3营官兵轮流参加劳动,自己则更是身体力行,自始至终地参与修复工程。仅仅几年工夫,修建了普济、法雨两寺,修复了积善庵、智度庵、报本堂、清凉庵、南天门等寺院。</p><p class="ql-block"> 在修建普陀山过程中,潮音和尚平日亲自负米伐薪,补漏修残,凭借其克勤克俭的作风,获得了普陀山众僧的感佩,也在全山赢得了威望。 其修葺的寺庙讲究坚固垂久,不求浮饰。后退居息耒院专心研究佛学,写下了《潮音语录》《普陀列祖录》等著作。</p><p class="ql-block">正是蓝理与潮音的这段合力修葺普陀山的经历,使他们之间结下了友谊。后在普陀山任住持的潮音和尚出版《潮音语录》时,请蓝理为之题序,蓝理欣然允诺。清康熙年间出版《南海普陀山志》中记载了蓝理为《潮音语录》所作序言,盛赞潮音对中兴普陀山佛教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将军护法</p><p class="ql-block">自潮音在普陀山主持山事后,诸多寺院逐渐得以修复,普陀山香火日渐兴盛,也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四方朝圣香客。 </p><p class="ql-block"> 在普陀山,我们至今仍可以看到许多当年寺院修复后,山中住持请来许多名人题写的碑刻铭文。蓝理也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据相关史籍记载,从戎之后的蓝理,除了为朝廷建功立业外,文才也日渐了得,其文韬武略也日益受人景仰,且擅长书法。</p><p class="ql-block"> 任定海总兵期间,他除奉康熙命协助大修普陀山外,还亲自为法雨寺撰写了《重兴普陀法雨寺圆通殿疏》,并为多处寺院题写了额匾。比如,为普陀山的积善庵题写了庵额,民国《普陀洛迦新志》卷五《梵刹·积善庵》有关蓝理记载: “积善庵在象王峰天篦石下。明万历间僧应空创,性宝、普镜重修。清康熙间,孙心修(为普济寺副寺,恪诚醇朴,总兵蓝理器重之)劈廊庑,总兵蓝理题额。乾隆间,法雨寺住持仁芳重建。光绪间,双泉庵伪行冡接法承受。民国二年,徒愿孝又大修之。 ” </p><p class="ql-block">蓝理为普陀山“智度庵”题写“寄静”,清康熙《南海普陀山志》卷九《精蓝·智度庵》条有关蓝理记载:“智度庵,在大智塔右,僧如心创,元吉重建。吉常执事两寺后止息于斯。总戎蓝公颜其室曰‘寄静’”。 </p><p class="ql-block"> 蓝理为普陀山“报本堂”题写了“四世中兴”额,民国《普陀洛迦新志》卷五《梵刹·报本堂》有关蓝理的记载:“报本堂在承恩堂间壁,即西本门献祖祠,创者未详。清十节孙通旭(即潮音和尚)住持前寺之八年(康熙三十六年)集本支改创祠楼二间。派僧广孝相继世守。总兵蓝理额曰:‘四世中兴’(自普贤,历本空、寂庵至通旭,凡四世)。光绪间,释定增建殿楼及东西寮。宣统二年,徒莹照又修建,台太同知梁某求子得验,题额曰‘锡我石麟’”。</p><p class="ql-block"> 蓝理为普陀山“清凉庵”题写“木石居”,民国《普陀洛迦新志》卷五《梵刹·清涼庵》有关蓝理的记载:“清凉庵在象王身清凉冈天篦石上。明万历间僧真满建。清八世孙通溟同孙源长重修。总兵蓝理题额曰“木石居”。光绪间,僧定性接法承受,又修建之。 ” </p><p class="ql-block">时年时日,蓝理欣闻普陀山的南天门得以修复完毕,特意登临普陀山视察,随后书“山海大观”勒石于南天门。蓝理兴致甚高,回来后又亲作《登南天门题山海大观于石上有赋》诗一首: “东西门既列,午阙可无开。海不扬波地,山偏尽日雷。钟鸣刁斗静,帆动象电来。何必燕然石,始称汉将才”。</p> <p class="ql-block">"寄静"匾</p> <p class="ql-block">"勇壮简易"匾</p> <p class="ql-block">康熙南巡图</p> <p class="ql-block">康熙耕织图</p> <p class="ql-block">蓝田</p><p class="ql-block">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蓝理调往天津镇守。天津地多荒芜,产米不多。蓝理既要备足军粮,又要减轻百姓负担,就率兵开渠引水,开垦水田数百顷,种植水稻。皇帝听奏,深受感动,为褒奖蓝理爱国爱民的精神,把收成的粮食赐给蓝理,并称这片水田为“蓝田”。</p> <p class="ql-block">镇守天津</p> <p class="ql-block">寓兵于农</p> <p class="ql-block">《津门保甲图说》</p><p class="ql-block">《津门保甲图说》为道光年间绘制,可能为1846年左右。它为研究天津老城厢的整体布局,庙宇和人口的分布,提供了完整的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营田开垦</p> <p class="ql-block">岁收丰稔</p> <p class="ql-block">升任提督</p><p class="ql-block">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蓝理升任福建陆路提督。他大力整饬治安,打击地方豪强,使福建数郡出现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安乐景象。他又修建漳州学宫,筑田里港,修江东桥,筑漳州浦头、石码、泉州新桥。又倡建安海、沙溪、涂岭等地行铺千百间,大开街道,便利百姓贸易。</p><p class="ql-block">蓝理抑制豪强,没收地方不义之财,为地方万民谋利。他的亲信背着他暗中勾结地方奸宄,对富户进行敲诈勒索,以致泉州势豪向上告发蓝理为地方“虎患”。康熙五十年(1711年)秋,又因漳平陈五显造反案,蓝理被撤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因地方豪绅蓄意寻仇报复,再次告发蓝理,使其被追赃8万两银,家财没收归官府,蓝理以前功免死,编入旗籍。</p> <p class="ql-block">霞东书院</p><p class="ql-block">霞东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原为将领蓝理的公馆,乾隆年间文华殿大学士蔡新归隐后在此讲学,道光元年(1821年)重建。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由门楼、主殿和两侧廊房组成“口”字形布局。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悬山顶,燕尾脊,抬梁穿斗混合式构架。供奉主神及配祀神灵有文昌帝君、魁星夫子、观音 菩萨、破肚将军兰理、福德正神。庙宇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仿宋建,燕尾式二进三开间的建筑特点。清道光元年,2003年再次重 修,为福建省省级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御旨留任</p> <p class="ql-block">海疆著绩</p><p class="ql-block">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新疆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进兵西藏,杀拉藏汗。朝廷派兵征讨,命蓝理军前效力。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准部兵败,西藏平定,蓝理以年老,得赐还京。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卒于北京,时年71岁。</p><p class="ql-block">蓝理英勇善战,为人简直坦易,康熙皇帝御书“所向无前”、“勇壮简易”,赐给蓝理,在府城漳州建立坊表,以示恩宠。蓝理的几位弟弟随军征战,平台有功,俱加封右都督,二弟蓝瑶,未任职卒;四弟蓝瑗,号蘧侯,官至福建金门总兵,在漳州立“折冲之才”坊表;五弟蓝珠,官至天津参将。</p> <p class="ql-block">暮年壮心</p><p class="ql-block">康熙五十四年,年近古稀的蓝理请命出征平定准噶尔部落叛乱。蓝理率领四个儿子随大军出发,终因年高体弱,旧伤复发,于征战中病逝,享年72岁。消息传到普陀山,常住特地将蓝公生祠改成蓝公祠以誌追思。</p> <p class="ql-block">战乱再起,自请出兵,携子效命,壮心不已。</p> <p class="ql-block">海上丝路</p><p class="ql-block">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p><p class="ql-block">南海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路,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先秦时期,岭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p><p class="ql-block">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更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南海丝路从中国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东海航线,也叫“东方海上丝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道。唐代,山东半岛和江浙沿海的中韩日海上贸易逐渐兴起。宋代,宁波成为中韩日海上贸易的主要港口。</p><p class="ql-block">中国境内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6]。</p> <p class="ql-block">七省沿海全图</p><p class="ql-block">该图描述了奉天、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以及吴淞港口附近地区,包括宝山、上海、黄浦江和崇明岛的一小部分地区。 其中还有两张折页,描绘的是江东,包括南京、镇江、安徽局部、如皋、扬州和仪征。 这件作品最初于道光年间(1821-50年)出版,在咸丰七年(1857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经历了六次校订。 栏幅充满了朱墨批注。 其中一篇序言的落款日期为1843年。 这份作品原为清朝官员和画家黄彭年(1823–1891年)所藏,作品中有其后记。</p> <p class="ql-block">蓝氏三杰:蓝理、篮廷珍、蓝鼎元。</p><p class="ql-block">蓝理是清朝的重要人物,在平定藩乱、收复台湾、治理定海、重修普陀、经营福建,推动社会和谐与民生发展方面做出卓越贡献,被康熙誉为“平台首功”,御赐“勇壮简易,所向无前”牌坊一座,其生平事迹入传《清史稿》。浙江舟山和福建漳州两地至今还保留着蓝理的许多痕迹。浙江定海的蓝理总兵府、普陀山的蓝理功绩碑和题匾,福建漳浦的种玉堂、漳州浦头蓝理庙中至今保留着蓝理手书“江汉以濯”匾额……</p><p class="ql-block">近年来,以蓝理为代表的蓝氏三杰也颇受史学界关注。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施琅大将军》中,蓝理作为平台先锋,破肚勇战,功绩卓著。澎湖一役,蓝理还救过施琅大将军的命。康熙六十年(1721)夏天,台湾爆发朱一贵起义事件,蓝理堂侄孙蓝廷珍、蓝鼎元奉命入台平乱,后署理台湾。 </p><p class="ql-block"> 蓝理和蓝廷珍、蓝鼎元三人分别被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誉为“平台大将军”、“治台名将”及“筹台宗匠”,后人又把他们称为“蓝氏三杰”,其事迹皆入典《清史稿》。在“蓝氏三杰”的影响下,福建漳浦蓝氏家族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涌现了三十几位四品以上的将军。同时,早年与蓝理一起投军的乡人柯彩、陈龙、许凤等人亦以军功光耀门楣,官居总兵,其中许凤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受康熙帝御赐御书“闽越雄声,楚滇伟绩”牌坊一座。</p><p class="ql-block">蓝廷珍(1663~1729年) 字荆璞,福建漳浦县湖西新城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升任浙江定海营把总;四十四年,升任温州镇右营游击;五十八年,升澎湖副将、南澳总兵;六十年奉命入台平乱,后留台署理提督职务,对台湾的治理和开发作出重大贡献,被雍正帝誉为“治台名将”;雍正元年(1723年),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衔。</p><p class="ql-block">蓝鼎元(1680~1733年) 字玉霖,号鹿洲,漳浦赤岭山尾顶人,是清代知名学者。历官广东普宁知县兼摄潮阳知县,广州知府。康熙六十年蓝鼎元随族兄蓝廷珍入台征战,写下著名的平海之策《与荆璞家兄论镇守南澳事宜书》和对台湾地理、社会情况资料及治台建议的《东征集》《平台纪略》“治台十九策”,为平台、治台、兴台作出卓越的贡献,被雍正帝誉为“筹台宗匠”。</p><p class="ql-block">在“蓝氏三杰”精神的影响下,蓝氏家族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涌现了三十几位四品以上的将军以及若干文官,六人入选《清史稿》。</p> <p class="ql-block">宗德堂上供奉蓝理牌位</p> <p class="ql-block">定海山后记</p><p class="ql-block">根据蓝理的生平事迹,纪念馆通过“勇定”“善治”“承扬”三大板块进行布展,重点展示了蓝理在定海期间展复地方的功勋。展厅采用了文物、图片、史料和高科技手段相结合的展示手法,采用全息透明屏、3D立体模型,更加生动地展现蓝理的英勇事迹。“蓝理纪念馆将与舟山名人馆、祖印寺、中西大街等文化地标连点成片,成为定海古城文化新亮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