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克基土司官寨与西索民居

许伯华

<p class="ql-block">  卓克基土司官寨与西索民居,位于川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距州府马尔康市7公里的卓克基镇西索村,紧挨着317国道。我是在2019年5月去往色达佛学院的途中,参观游览了土司官寨与西索民居,印象深刻,补做个美篇分享。</p> <p class="ql-block">  卓克基,藏语的音译,蕴含“至高无上”的意思,卓克基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起伏的群山高耸在镇子的背后;奔流不息的梭磨河与美丽的纳足沟绕镇而过,以一幅精致的山水画卷展示在人们面前。</p> <p class="ql-block">  从317国道经过梭磨河上的石桥就进入了镇区,抬头即见高耸的碉楼古堡,前面是现代建筑的商业街区。</p> <p class="ql-block">  商业街的对面是一个小广场,围壁上题有“国家级旅游景区卓克基土司官寨”。沿着斜斜的石梯一路攀上,不远就到了土司官寨。</p> <p class="ql-block">卓克基土司官寨,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在网络平台上查阅,发现对官寨的历史和始建年份说法不一,咱们还是以景点的介绍为准吧。</p> <p class="ql-block">  卓克基土司官寨始建于1286年,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由第16代土司索观瀛在原址上进行重建,卓克基藏语的音译为顶尖、至高无上,“土”是当地的土著民,“司”是官吏职位。土司为一方最高统治者,掌握着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官寨总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仿汉式四合院,北部正层为假六层,东西厢房为五层,中为天井,共有大小63间房,分别由围墙、高碉、照壁、牢房,官寨主体建筑构成。卓克基土司官寨融入了藏汉民族精湛的建筑精华,被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赞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卓克基土司官寨也是《尘埃落定》的故事原型和电视剧的外景拍摄地。</p> <p class="ql-block">  官寨的大门,看似不大,但雕梁画栋,颜色鲜亮,在藏区,门框的层数象征着主人的地位,据说这叫7层藏式雕花,这样的豪华规格,只有土司或寺庙才有权享有。</p> <p class="ql-block">  进了大门即见一照壁,画着一只形似下山的老虎面对着走进官寨的人们。有个传说:第一座官寨竣工后,从山上下来只老虎,在大门旁边卧了一天一夜,最后悄然离去,这只老虎的灵性,让当时的土司命画匠将老虎画在了照壁上。于是,卓克基又有了“藏龙卧虎之地”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土司官寨正面。典型的嘉绒藏族建筑特色,墙体全部用不同形状的青石堆砌,给人厚重、牢固,坚不可摧的感觉,体现出嘉绒藏族石碉古建筑风格。依山傍水的地形,雄奇挺拔的建筑使它天然地透出威严之气势</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主体建筑,顿然吃惊,站在天井中央,有一种莫名的敬畏。官寨共分五层,建筑立面全部木质,色彩缤纷,汉式花窗与藏式窗花图案作装饰,这是藏汉文化的巧妙结合。官寨主体由四组高大的石木楼房组合而成,据说没有用一颗铁钉,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的高超的建筑技艺。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和2013年雅安7级大地震,官寨毫发无损。</p> <p class="ql-block">  寨楼的楼层采用回廊连接,回廊宽敞大气,花窗雕刻精美,既有江南深宅大院之幽静,又显藏地官寨之壮美,甚是赞赏。</p> <p class="ql-block">  站在官寨的平台上,抬头即见远山近水,俯视就是西索民居。</p> <p class="ql-block">  土司官寨的五层楼,功能明确,不可逾越,一层住农奴,二层是客房,三层土司办公及居住,四楼经堂,五楼家寺。</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三楼土司办公与生活的场景和设施,应该是根据记载和记忆后期所为。因为,官寨自1951年由土司捐给国家后,官寨用途几经流转,不知更换了多少批住客,上世纪70年代曾部分用作马尔康师范学校的学生宿舍,《尘埃落定》的作者阿来,当年就是作为马尔康师范学校的学生入住官寨,由此了解了些土司官寨的前世今生,积累了些素材,以卓克基土司官寨为原型,写成了长篇小说《尘埃落定》,阿来说,那会儿的官寨是一幅破败的景象。但在1988年卓克基土司官寨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知道是不是巧合,2000年,阿来凭借《尘埃落定》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同年,卓克基土司官寨的维修工程也正式开始。</p> <p class="ql-block">  四楼是经堂,这是围绕经堂的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五楼是家寺,这是家寺佛殿外的彩绘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  官寨快参观完了,我们也该了解和认识一下这座官寨的建造者、曾经的官寨主人、也是官寨的捐献者,第16代卓克基土司索观瀛了。</p><p class="ql-block"> 索观瀛,藏名桑郎泽让,生于1898年,索观瀛本是第22代瓦寺土司索代兴之子。由于15代卓克基土司绝嗣,而第15代土司夫人与瓦寺土司夫人是亲姐妹,这层血缘关系使索观瀛得以到卓克基上门为继。如此说来,索观瀛的卓克基土司并非世袭嫡传,而是过继给姨夫后而得到的土司传位。</p><p class="ql-block"> 索观瀛在成都读过初中,会讲流利的汉语,熟读“四书”“五经”,以至1935年红军过草地前在马尔康休整了一周时间,毛主席等红军领导就住在卓克基土司官寨,毛主席就被官寨众多的藏书而惊讶。1936年老官寨被大火烧毁,索观瀛亲自创意设计,并组织修建,用了三年时间建成现在的土司官寨。值得一提的是,1951年马尔康和平解放,传承数百年的土司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是临时军政委员会,索观瀛主动将官寨捐出,作为委员会的办公场所。1952年5月索观瀛作为少数民族五一观礼团成员到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还称赞索观瀛是“藏民族中的开明人士”。新中国成立后,索观瀛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1967年11月;因脑溢血病故于阿坝州人民医院,终年69岁。</p> <p class="ql-block">  离开官寨前见到的是照壁背面腾云驾雾的“马身麒麟”,这匹神兽很有民族特色,据说它是正义的化身,警示历代的土司在处理日常政务时要秉持公心。应该为此点赞!</p> <p class="ql-block">  此张卓克基土司官寨全景照片借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离开土司官寨就进入了隔水而立的“西索民居”,土司时期的“卓克基街”。</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 嘉绒藏族的村落,保持了“垒石为室”的嘉绒藏族传统建筑风格,清澈的梭磨河与纳足沟溪水从村前村旁奔流而过,河水的流淌声陪伴河边的屋和人经历了世世代代。</p><p class="ql-block"> 同为嘉绒藏族民居,它与甲居藏寨分布于山坡田园的独立寨楼的村寨风格不一样,这里是依山势而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堡。</p> <p class="ql-block">  进入村寨要过纳足沟的小桥,这是建在小桥上的转经筒,村民们进出村寨都会拨动经筒,寄托他们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  纤陌纵横的青石板小道连接着屋与屋,石阶连接起路与屋。行走在狭窄的的小径上好像来到了一个久远的世界,脚步声在高耸的石壁间回响,也令人产生了许多遐想。西索民居历史悠久,以前的居民都是土司年代卓克基土司的差人和境内的商贩与民间手工艺者。</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西索村居住着60多户人家,有30多家民宿,所以很多房子作了相应的修改,尤其是顶楼,好像多了与原建筑不相符的连排窗户。</p> <p class="ql-block">  宁静祥和的村落,见到的也是老人与小孩,祝福他们喜乐安康,扎西德勒!</p> <p class="ql-block">  离开卓克基镇继续行程,回头再望一眼雄奇挺拔的碉楼古堡,曾经的土司官寨,红军长征的驿站,感慨历史烟云,幸有遗存留世作证。</p> <p class="ql-block">  鹧鸪山白雪皑皑,梭磨河奔游不息。土司,一个历史的土皇帝,俱往矣;而凝聚着藏汉建筑精华的官寨作为时代的年鉴,默默地诉说着从土司官寨到旅游景点的历史巨变。当你有机会去川西领略自然风光之时,记得在阿坝马尔康的卓克基作些停顿,看看土司官寨和西索民居,一定会有别样的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