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捎走的青春(开封一中知青兰考下乡插队纪事)转载《当赤脚医生的日子》

贵生

<p class="ql-block">作者:刘福莉</p><p class="ql-block">制作:张贵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赤脚医生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 刘福莉</p><p class="ql-block">1974年4 月17 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当时我在开封市第一中学七三届刚刚高中毕业,为响应党的号召下乡到兰考县爪营公社魏庄大队,我们 6 名同学插队到第一小队当知青,那段青涩的岁月终究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参加培训</b></p><p class="ql-block">1973年,高二下期,在我们这届将要毕业的学生中,培养了一批赤脚医生为给贫下中农服务做准备。我们学校每班选出一名学生,条件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积极要求上山下乡,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热爱医务工作等。我有幸被选中,成为即将下乡的知青赤脚医生。全市每个学校选出的人员,集中在开封市第五中学进行两个月的短期培训。内容以针灸为主,要想掌握身体中的每个针灸穴位,必须在自己身体上练习,但我只敢在合谷穴、足三里、内关、外关等穴位扎。我们还学了内、外科和五官科等常见的急救知识,我学习的非常认真,想多掌握知识为贫下中农服务。两个月的理论学习很短暂,接着把我们分配到各个医院实习一个月,我被分配到开封商业医院。一个月的实习,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只可惜时间太短了,这是我下乡将要当一名赤脚医生的资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中间)和同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段短暂的学医资历,下乡后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后来的岁月证明,我和全国许许多多的赤脚医生为解救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这届学生下乡前曾轰轰烈烈,每个积极要求上山下乡的学生,戴着大红花,站在军车上,全市大游行,声势浩大,当时我们都感到非常光荣。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同时下乡的同学发我手机上两张当年游行的照片,看到站在军车上那些意气风发的同学,笑得那么天真无邪,阳光灿烂。哪知后来每个人的人生路是那么艰辛和困难。</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插队生活</b></p><p class="ql-block">1974 年4 月17 日早晨 8 点,我带着准备好的行囊,坐上了送我们的卡车。从此开始了我们的插队生活。一家六口,四男两女,当时我和女伴被安排在小队会计为我们准备的一间小屋里。就在我们到的那个晚上,靳队长家刚一岁两个月的小女儿妞妞病了,发烧,我到他家给她服用退烧药,第二天病好了,队长高兴极了,去大队广播里把我夸神了。从此我们门口围满了人,我用针灸给他们治头疼、头晕、胃疼、肚疼、肩、腿痛等症,得到了乡亲们异口同声的赞扬。离开家我们几个同龄人在一起过日子真难,生活的困难,劳动中的劳累,难以想象。更惨的是我怕漫长夜晚的到来,那可恶的跳蚤咬的我满身的疙瘩,多少个难眠之夜,我学会了逮跳蚤。弄死之后,我用纸把它包起来烧掉,真是恨之入骨。和我同命相连的黎明也是满身像烂梨一样,神医也治不了被跳蚤咬的疙瘩,直抓到烂才能解痒,至今我右腿肚上落下个圆圆的疮疤。夜里时常被乡亲叫去看病,最难忘的是有个叫柱子的,男,20 多岁,经常胃疼。有天夜里他疼的双腿紧缩,躺在地上打滚。看到这种情景,我当时也不知所措。和我同去的开元鼓励我说:“针灸不行再想别的法吧。”朱开元的爸妈在开封都是名医,他说“把止疼针直入穴位如何?”我说:“我没有在穴位上打过针剂。”但看着病人痛苦的样子,我也来胆儿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中间)和同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把止疼针直入中脘穴位,病人立刻止了疼痛。我们脸上也露出成功的微笑。这时已半夜,在回家的路上,也不觉得冷,狗叫也不怕了,能为病人解除疼痛,真是快乐。队里让我们儿个知青包了一块棉花地,我们从种植、施肥、打药等开始,每天要出三次工,还要做三顿饭。一日上午我们还在棉花地里干活,妇女队长文英,叫我去给翠花看病,说她肚子疼的厉害,当我赶到时她疼的在地上滚,我把针剂直入足三里穴,止住了疼。用针灸解除病人的疼痛是常见的,也是我们学习中的内容,但把针剂直入穴位,是我当赤脚医生最难忘、最大胆的试验,让我至今难忘。现在想想,当时胆子也够大的,没有学几天医,竟敢那样打封闭针。</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弃医从教</b></p><p class="ql-block">在我们村,几乎每天都有人看病,我们带的药已用完,我回城拿药,找我的闺蜜好友小康到淮河医院她妈那儿开药。她妈妈是手术室麻醉医师,当时刚好有个手术,来自县里的一个小男孩,眼球被剪刀创伤,需缝合,康妈妈让我们俩穿着消毒服进手术室看缝合手术。只见手术大夫拿个仪器把他受伤的眼睛(右眼)撑的好大,然后手拿小小的弯针(弓形针)缝合。看到这个情景,我紧张极了。一会儿,我脸色苍白,头晕,恶心,要呕吐。我立刻走出手术室,难受了好长时间。此事后,我放弃了当医生的想法。我从兰考转到尉氏县南曹公社代庄大队四小队,继续当知青,担任民办教师。</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教学生涯</b></p><p class="ql-block">我1976年开始在代庄大队任民办教师,当时我们下乡知青有好几个去该校任教。我教音乐,假期我们还到公社培训,每天高高兴兴,不但能拿满工分,而且每月还有七元钱的工资。当时学校成立了宣传队,我给她们排的“南泥湾”“绣金匾”“绣红旗”受到了公社领导的表扬,我还有一张珍贵的宣传队人员的合影,很想发表出去,寻找照片中的人。民办教师的经历让我深深地爱上教学之路,1978 年回城后,我当了一名中学外语教师,直到退休。在教育战线上,我是个佼佼者,曾获新长征突击手、市优秀教师、支援光山双先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这些荣誉的获得,主要得益于四年多的下乡锻炼。四年多下乡的经历,真的是“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使我受益无穷。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段下乡经历,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能力,年青时吃苦,不算苦,是财富,它让我“富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左二)和同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四十年来,赤脚医生的经历一直影响着我,后又知我太爷刘鸿恩是个有名的中医学家,著有“医门八法”的书。有了他的书,我爱不释手,自身受益,周围的朋友也非常信服。想知道我大病后为何恢复的如此健康,精神焕发吗?“医门八法”有秘方!</p><p class="ql-block"> 2014 年 1 月 22 日写于海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左二)和同班同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刘福莉,1956年12月出生,1974 年4 月 17 日下乡,1978年7月回城,1978 年 8 月在开封第十五中学任中学外语教师,1995年转开封第六中学教外语直到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