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甘南

舒延川

<p class="ql-block">这里质朴,这里惊艳,这里远离凡尘,这里是藏传佛教的圣地,这里也是背包客的天堂,这里就是甘南。</p><p class="ql-block">甘南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被美国最具权威的旅游杂志《视野》评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个户外天堂”之一;被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会评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p><p class="ql-block">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会波动心底的感动,辽阔的草原,蓝蓝的天,茂密的森林,奔腾的河流,上帝把能想到的一切美景,渲染的格外脱于尘世。九色甘南就是“梦中的香巴拉”!</p> <p class="ql-block">甘南地处中国西部地区,甘肃西南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被称为小西藏的甘南,绝不止是西藏风情的简单复制。在整个藏域里,甘南拥有最低的海拔——平均2900米,没有高反的折磨,却一样拥有高原清澈透明的天空。</p><p class="ql-block">自驾游玩甘南,注定是一次深度的人文与美景之旅,一起出发吧。去看看草原、湖泊、雪山、湿地、森林、河流、寺庙、经幡、蓝天白云…许自己一个不期而遇。</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镇是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共同下辖的一个小镇,白龙江穿镇而过。它是长江支流嘉陵江上游的最大支流。其中江北的赛赤寺属于甘肃碌曲县,又叫“安多达仓郎木赛赤寺”,江南是格尔底寺,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又叫“达仓郎木格尔底寺”,两座寺庙均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我们常说的郎木寺是指甘南的安多达仓郎木寺,建在山坡上,大多是金顶,高大有气魄。它始建于清代1748年,是格鲁派最大的寺院之一。</p><p class="ql-block">一条小溪分界又联结了两个省份,融合了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地存在着;晒大佛,做礼拜,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著。</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也是因为一位西方人写的书而名扬海外,并引发了西方人前来寻找的热潮,这本书叫《西藏的地平线》,作者是美国人罗伯特·埃克瓦尔(1898—1983年)。</p><p class="ql-block">埃克瓦尔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传教士,竟然在盛行藏传佛教的郎木寺扎根生活了9年,并用充满感情的笔墨,为世人描述了这个人间净土美妙的自然和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站在郎木寺镇远眺,白龙江两岸的山顶常有新雪覆盖,白云飘过,雪在云☁️中闪现。山腰间森林繁茂,形成一片片苍劲的墨绿。寺庙建筑散布在河谷两岸的山坡上,桑烟袅袅,佛号声声。围着特庙零散分布的,是分不清属于甘肃还是四川的汉、藏、回族民居。一座座院落朝向不一,主人因地制宜,用石墙或篱笆围起自家院子,远远看去,就像青草地上的一个个“童话世界”。</p> <p class="ql-block">说起梯田,人们大概不是想到云南的元阳,就是想到广西的龙脊。南方山地有梯田,不足为奇。但远在西北的甘南有梯田,却少有人知晓。</p><p class="ql-block">在甘南北部的卓尼和临潭两个县,却因多山地而以种粮为生。山山岭岭上,层层叠叠。南方的梯田,水波萦绕,光影流动,自有其柔媚之美。而西北的高原梯田,都是旱田,没有水波荡漾,但层次分明,视野开阔、色彩斑斓、磅礴大气。</p> <p class="ql-block">从甘南首府合作市沿国道316向东,便逐渐从草原进入了山地,道路两边的景色,风格全变。翻过一道山岭,公路在一个大S弯处到达卓尼县红山口观景台,鲜艳的经幡几乎覆盖了路侧整面山坡,登上观景台高处,对面的山峦、草地、民居尽收眼底,大片大片的梯田出现在眼前,绿的是青稞,黄的是半开的油菜花,美轮美奂。梯田随山势,有宽有窄,有大有小,形状各异。远处的山梁上,云雾飘绕。梯田之间的沟岔里,有一个一个的小村庄。眼前的格桑花开得鲜艳,随风摇曳。正是傍晚时分,村庄里冒出了一缕缕炊烟。恍惚之间,忽然便有些分不清这到底是天上,还是人间。</p> <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佛阁位于甘肃安多藏区合作市,它的全称是“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米拉日巴佛阁是为纪念米拉日巴而修建的佛阁。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在安多藏区的代表寺院。</p><p class="ql-block">楼高共九层,供奉以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为主的藏传佛教各派的开宗祖师,有以金刚为主的四密乘的众多佛像、菩萨、护法神等各类佛像1720尊。反映藏传佛教内容的各类壁画规模巨大,绘画技法高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藏区共有两座米拉日巴佛阁,这座佛阁为安多藏传佛教名刹之一,建筑气势雄宏,金碧辉煌。是甘南自驾游中,必到的一座寺院。</p> <p class="ql-block">进入佛阁是禁止穿鞋子的。地面有厚厚的地毯,墙面有彩绘、经幡等等装饰。</p><p class="ql-block">内里严格禁止拍照。一共九层的佛阁,每一层都通过狭窄陡峭的木质楼梯相连接。每一层的布置、装潢各有不同,供奉的佛像也全然不同。和我们这些游客在每一层保持一贯的懵逼状态相对应的,是本地的藏民轻车熟路地走到自己所信奉的佛像面前,虔诚地致礼时专注、心无旁骛的样子。虽然佛阁建筑本身有窗户,但是正对着每层主殿位置的窗户被厚厚的窗帘挡住了。佛像面前有着一排排密密麻麻的酥油灯,这样昏暗的气氛里,更显得佛阁内部神圣而隐秘。</p> <p class="ql-block">每年5月至6月,随着天气逐渐变热,牧民们陆续将牛、马、羊从冬季牧场转至夏季牧场,那里水草丰茂,天气凉爽。转场是牧民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他们骑着骏马,赶着牦牛、羊群,一路浩浩荡荡,迁徙的牛、马、羊群成为一道独特而壮观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按气候的寒暖、地形的坡向、牧草的情况,实行转季放牧,轮流利用,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牲畜对草原的破坏。转场能让每片草场都有‘休养生息’的时间,生态也能得到有效恢复。</p><p class="ql-block">与过去牧民们使用马队驮着全部家当、沿途扎帐篷风餐露宿的情形不同,如今随着牧民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转场时更多牧民提前会用 汽车把家中的大件物品以及体质较弱的牲畜运送到冬牧场,转场途中只需赶着牛羊轻装前行。</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始建于1709年,占地86.6万平方米,数十处佛殿、经堂、佛塔、僧舍沿着山坡分布着,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庄严肃穆。在各佛殿、经堂有众多珍贵的民族文物和佛教艺术品。环绕寺院一周的是世界上最长的转经筒长廊,长达3公里,据说有2000多个转经筒,每转一个,相当于把转经筒中的经书念读一遍。拉卜楞寺不仅是佛教圣地,吸引着信徒虔诚朝拜,这里还是藏学顶级学府,被誉为世界藏学府,每年都有来自藏区各地的喇嘛,到这里求学深造,鼎盛时有僧人6000多,设有闻思学院、医学院、喜金刚学院、上续部学院、下续部学院、时轮学院。信徒们可以把孩子送到这里研习佛教经文、医药学、天文、书法、文法、历法等。看过电影《天下无贼》吗,这里是取景地之一,拉卜楞寺也因为这部电影走入了人们的视线。</p> <p class="ql-block">拉扑楞寺整座寺院坐北向南,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房屋不下万间。</p><p class="ql-block">从拉卜楞寺就可以了解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的文化和艺术。刷成红色或黄色的砖石外墙,墙顶装饰藏区特有的刷成赭红色的萹麻草,小窗上方装饰的藏式窗幔。藏传佛教的特色金顶,可驻足细看大金瓦殿(弥勒佛殿)、小金瓦殿(释迦牟尼佛殿)。除了金顶,还有绿色琉璃瓦顶以及一般的平顶。寺庙内墙上的宗教唐卡壁画,殿堂内的雕塑、幡和酥油花也都是极具宗教特色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家分为五大派系,分别是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噶当派,格鲁派(黄教),其中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是目前国内传播范围最广,实力最为强大的分支,其中尤以六大寺闻名于世,包括前藏拉萨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后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青海西宁的塔尔寺,甘肃夏河的拉卜楞寺。由此可见,拉卜楞寺的地位之高,绝非虚言。</p> <p class="ql-block">虽然是特殊期间,我们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但是依然被拉卜楞寺的宏大所震撼。整个建筑气势雄伟,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不愧是安多地区第一名刹。如果你有机会来到甘南,那么请千万不要错过拉卜楞寺,绝对值得一游。</p> <p class="ql-block">在夏河以北30公里的地方,白石崖作为一道长达15公里的天然屏障,将甘加草原垂直分割成两个落差达1200米的高山草原。以甘加镇为中心,其周边分布的景点集中区就被称为甘加秘境。</p> <p class="ql-block">甘加草原不仅同桑科草原一样美丽,更多了一份天然和静谧。草原被群山环绕,是典型的高原草地,理想的天然牧场。</p><p class="ql-block">央曲河和央拉河蜿转流淌,犹如一条洁白的哈达飘落在甘加草原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彩色油画。</p> <p class="ql-block">甘南藏传佛教寺庙数不胜数,夏河县的拉卜楞寺最为著名,但是卓尼县的禅定寺建于公元1295年。作为安多地区最古老的佛教寺院,禅定寺的历史比夏河拉卜楞寺多了400多年,在拉卜楞寺创建之前,甘南藏族地区的宗教、文化等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就是禅定寺。</p> <p class="ql-block">禅定寺座落于卓尼县城洮河北岸的台地上,寺院相对冷门,游人不多。伫立寺前,山川形胜一览无余,背面的雅尔山、古雅山、玛钦山层层叠垒,连绵起伏,与禅定寺气派的建筑相得益彰,寺门顶端额书″禅定寺″三字砖雕是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书法大师赵朴初先生的真迹。</p><p class="ql-block">寺院建筑为藏汉合壁式风格,整个建筑群鳞次栉比,金碧辉煌。寺中所藏珍品极多,尤其是雕塑作品风格多样,有的源自印度,大部分来自西藏,有的还是佛教高僧亲手制作,就质地而言,有纯银、鎏金、铜制、木雕、玉刻,泥塑等。1928年,著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曾在美国《美国地理》杂志上把它介绍给了世界人民。</p> <p class="ql-block">有些风景,如果你不站在高处,永远体会不到它的魅力!</p><p class="ql-block">有些风景 ,如果你不耐心等待,永远看不到它最美的一面!</p><p class="ql-block">有些风景,如果你不坚持往前走,永远看不到它的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所谓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p><p class="ql-block">“洛克之路”令无数探险爱好者趋之若鹜,原因之一便是一路之上不断冲击眼球的瑰丽奇景,一路走来,无时无刻不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行走在“云端”,在沁人心脾的青色中,遥望黛青色的群山,看缥缈的云雾下,人间美好的样子!沐浴着山风青草香,欣赏蜿蜒却震撼依旧的“洛克之路”!</p> <p class="ql-block">因为天气预报显示中午11点左右会有雨,所以早晨6点我们从卓尼县城出发,向西,先经过麻儿沟、到达扎古录,拉力沟、卡车沟,再向西到车巴沟,沿车巴沟逆洮河而上,穿过刀告乡,尼巴镇,抵达光盖山主峰久波隆;穿越“石门金锁”,向西沿河谷行进,即到扎尕那山,全程150公里。我们开了5个小时。没有信号📶、搓衣板路、泥泞、多云雾☁️,将卓尼和迭部藏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秀丽山川一览无遗,沿途更是美得惊天地泣鬼神。一路走来,没有任何人造痕迹,这片秘境显得格外壮美,仓凉🏔️。古洮州八景之一的“迭山横雪”跃然眼前磅礴而又旷美。南北穿越的必经之路喀拉克垭口海拔4200米。扎尕那藏乡雄居迭山山脉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拥山石风光,集石林、峭峰、森林、田园及村寨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位于甘肃省迭部县西北34公里处的益哇乡境内,“扎尕那”是藏语,意为“石匣子”。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正北是巍峨恢弘、雄伟壮观、璀璨生辉的光盖山石峰,古称“石镜山”,因灰白色岩石易反光而有其名;东边耸峙壁立的俊俏岩壁,凌空入云,云雾缭绕;南边两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成石门;再南至东哇、纳加一带,峭壁矗立,清流跌宕,水磨飞轮,流转不息。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是由四个村寨组成,按山势从低到高依次为东哇村、业日村、达日村、代巴村,村子的房屋大部分还保持着原生态的木板楼。这里的居民以藏族为主,据称是吐蕃第三十二朝顺赞干布的后裔。</p><p class="ql-block">约100年前,美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中国游历了27年后,他将对伊甸园的想象,留给了扎尕那。他在日记中赞叹:平生从未见过如此绚丽的美景,如果《创世纪》的作者也曾见过“扎尕那”,一定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的。正是因为洛克的到来,扎尕那才被世人所熟知,才知道此地有这样一片人间秘境,扎尕那的古村落绝对值得一住,傍晚可以看日落🌇,大清早又可以观日出🌅和云海。</p> <p class="ql-block">伴随着时而腾起的薄雾,晨曦微明的寺院,晚霞浸染的山巅,云雾弥漫的垭口,这一切都让我度过了几天美妙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山势奇峻、云雾缭绕、宛如仙境。藏寨内游牧、农耕、狩猎和樵采等多种生产活动合理搭配和互补融合,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典范。</p> <p class="ql-block">黄河自古被称为“母亲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九曲十八弯,而被成为“黄河第一弯(湾)”的地方,全国便是有好几处。</p><p class="ql-block">它在四川若尔盖县唐克乡与白河汇合,形成了壮美的九曲黄河第一湾,这里能观赏到奇特且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是摄影师钟爱的取景地。想要观赏到九曲黄河第一湾,可以拾级而上或是乘坐电梯,到达观景台。这也是观赏日落的最佳地点。被誉为“黄河四川段最美的自然景观”黄河之水犹如仙女的飘带自天边缓缓飘来,在四川边上轻轻抚了一下,又转身飘回青海。S型的黄河在夕阳下泛着红色的粼光,待太阳落入地平线后,便是漫天红霞,曲折蜿蜒的黄河在落日的余晖下分外妖娆,真若"落霞与弧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瞬间既浪漫又温柔。</p> <p class="ql-block">黄河由青海流入四川,再由四川转弯途径甘肃回到青海境内,而玛曲就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玛曲为藏语,意为“孔雀河“,即是黄河的意思,是全国唯一以黄河命名的县。</p><p class="ql-block">这里的第一弯是一个很大的范围,黄河在玛曲县境内形成了一个433Km的”九曲黄河第一弯“。由于流程太长,跨度太大,地面无法欣赏到首曲全貌。在黄河边,只能观赏到部分河道的风景。玛曲黄河桥是黄河上游建起的第一座桥。</p> <p class="ql-block">玛曲县阿万仓镇的娘玛寺里,有两个之最,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和国内最大的六字真言塔都在这里。</p><p class="ql-block">转经筒的筒身部分用合金打造,周身遍布经文和浮雕佛像,外贴纯金箔。筒身图案出自尼泊尔工匠的手工劳作。经筒外部贴的金箔,总面积超过了1000平方米,共用掉了60公斤黄金。转经筒内部藏有经书约11万册,光经书的重量就达到了86吨。筒身加经书,这个转经筒的总重量达到了400吨。之前,世界最大的转经筒的称号,归属于青海贵德县的“中华福运轮”,现在娘玛寺的转经筒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p><p class="ql-block">转经筒没有任何内部马达,只能靠人力推动。要想推动这么巨大的转经筒,一个人显然是做不到的。不过,由于信众和游客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这个转经筒总是一天到晚不停地转。</p><p class="ql-block">这个转经筒屹立于美丽的阿万仓草原之上,顶天立地,似乎比远处的山峰还要高,真的太壮观了!</p> <p class="ql-block">腊子口纪念馆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境内,是四川北部通往甘肃岷县的必经之路。腊子口系藏语之转音,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p><p class="ql-block">1935年,红一方面军在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艰难地来到了甘川交界的腊子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隘口约8米宽,两边是千丈悬崖峭壁,似被一把巨斧劈开,中间是水深流急的腊子河,河上架有一座木桥,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span>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经过激战,终于突破天险腊子口,向北及至哈达铺镇。在这座处于陇南宕昌县的普通小镇,毛泽东从一张《大公报》上得知,陕西北部尚有苏区根据地,存在且非常活跃。这一消息使迷茫中的红军找到了希望。也正是在这里,毛泽东作出了向陕北进发的战略决策。</p><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在腊子口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先烈和战役的辉煌胜利,建立了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它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的“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范围。</p> <p class="ql-block">在甘南,集聚藏传佛教精华,无论是闻名于世的宏大寺院还是朴实无华的山间小庙,都沉淀着亘古不变的禅意!</p><p class="ql-block">这里金顶耀眼,藏香缭绕,藏传佛教古刹的神秘面纱让人难以抗拒。佛教信徒们双手合十,匍匐于地,虔诚磕着长头,诠释着信仰的力量。在浓郁的宗教氛围中,感受着虔诚信仰带给心灵的震撼!</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习惯仰望,因为那经幡和转经筒;在这里,我经常迷失,迷失在大大小小宏伟的寺院中;在这里,我喜欢闭目,深吸着远离凡尘淡淡的空气......</p> <p class="ql-block">山河远阔,风光无限美,无止境,无终穷,总有意想不到的风景在远方!</p><p class="ql-block">西藏太远,甘南很近,九曲黄河第一弯的碧水蓝天让人迷醉,玛曲湿地大片的格桑花海的让人梦魂萦绕,藏传佛教古刹的神秘面纱让人难以抗拒,石头匣子的扎尕那似人间天堂,人一生要去很多地方,但一生必去的地方不多,甘南算一个!</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