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蒲人

<p class="ql-block">石窟,闪烁着前人智慧,记载着灿烂文化。龙门石窟,历史悠久,是佛文化、石文化和雕刻艺术的集中展示,早就想去了。这次终于如愿,感触良多。 ——题记</p> <p class="ql-block">中餐后,乘大巴前往龙门石窟。至景区,换景区电瓶车,沿着伊河前行,不久即进入窟区。</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郊十二公里处的伊河两岸。这里,东山(香山)、西山(龙门山)对峙,伊河从中流过,远远望去,极像一个天然门阙(曾有“伊阙”之称)。后来,隋炀帝建都洛阳,宫城正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且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形成了南北长达一公里,具有二千三百四十五个窟龛、十万余尊造像、二千八百六十余块碑刻的石窟遗存。</p><p class="ql-block">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我国著名三大石窟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部分正保护性维修,绿色的网和铁质手脚架,封住部分石窟的路。</p> <p class="ql-block">跟着导游,步入石窟区。龙门山朝伊河一侧,布满大大小小的石窟。</p><p class="ql-block">按照日程,参观潜溪寺、宾阳三洞、万佛洞和莲花洞。</p><p class="ql-block">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它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p><p class="ql-block">宾阳洞,原名叫灵岩寺,由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宾阳南洞三个洞窟组成。它始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 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主持开凿的皇家第一窟,也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有确切记载的石窟。</p><p class="ql-block">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它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p><p class="ql-block">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作为佛教象征的名物,在石窟窟顶装饰中用得较多,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并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我喜拍无人干扰的石窟照,不得不落在队伍后。我带着“耳麦”,听得见介绍,但无法一一对号观看,有些遗憾。</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前的“万佛”,有些迷糊不清了,仍透出当年凿匠大师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顶上的精美莲花。</p> <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龛,是保存较好的石窟。其内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系典型的三世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主佛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p> <p class="ql-block">这些佛像算保护好的,也有损伤。</p> <p class="ql-block">火烧洞,据说这里曾发生一场大火。</p> <p class="ql-block">一些石窟前,装着防护栏。这些窟内菩萨塑身已毁,看似空无一物,为何还要“防护”?原来,科研人员要采集现场实物,这些“废窟”仍有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长达千米的龙门山,漫山遍野的石窟,层层叠叠的石窟,连绵不断的石窟,宏伟壮观,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非常遗憾,如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多数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头像被割,有的手脚残缺,有的仅剩空窟……惨不忍睹!那一穴穴的空窟、残窟,是一个个的“痛”,一个个的“耻辱”,一个个的“不堪回首”!</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遭受破坏,原因众多。</p><p class="ql-block">这里有自然风化因素。但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相比,龙门石窟石质坚硬,风化程度远不及“莫高窟”和“云岗石窟”。</p> <p class="ql-block">毁损主因是人为!据记载,一是唐武宗等人的灭佛运动,使石窟蒙难。二是当时日寇侵入,民国政府为从南京迁都洛阳,修建龙门西山下道路时,也炸毁了大量的山麓佛龛。三是由于战乱管理空虚,上世纪三十、四十年代龙门石窟造像受到了疯狂盗凿,许多头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国的文物商人收购。</p><p class="ql-block">前两者的石窟毁损,也许还情有可原。唐武宗因佛家弟子太多,耗费大量财力,粮草缺乏而毁佛令僧人还俗;抗战吃紧时,迁都造路而不得已为之。</p><p class="ql-block">但石窟被盗凿破坏,更令人痛心疾首。一个“利”字,让许多历史文物毁于一旦。</p> <p class="ql-block">有人在岩上雕刻文化,有人在山中播种艺术,有人无知地破坏,有人蓄意地毁损。有人有信仰而崇高,有人图名利而低贱。龙门石窟,见证着人心。</p> <p class="ql-block">龙门山脚,立一块“牡丹石”,石上绽放朵朵“牡丹”。导游介绍,这些“牡丹”并非人工雕刻,而是石质天然生成,奇!</p><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闻名远近。石有“牡丹”,与洛阳市花暗合,更奇!</p> <p class="ql-block">一位老年团友,细心记录所见所闻。</p> <p class="ql-block">龙门山脚,有一池清泉,清澈见底,池内金鱼畅游。小女孩见状,拿着手机拍照。</p> <p class="ql-block">伊河上空,悬着“吊篮”。导游说,那不是为了吸引游客眼球,而是为伊河发大水时渡河而设的。</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龙门石窟,过桥回望,那些静静长卧在龙门山的“瑰宝”,就像大大小小的孔,不禁令人感慨万分。</p><p class="ql-block">战乱时期,文物严重毁损;太平盛世,重新保护修复。龙门石窟是最好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伊河静静流淌,它见证了千年历史沧桑,目睹了龙门石窟的风风雨雨。它奔流不息,永往直前,不知将卷起几多浪花,掀起几多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