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自幼习武,一直以习练刚性的拳术和格斗为主,接触太极拳却是在十余年前。因教学需要,最开始学习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慢慢地逐步涉猎杨式、陈式、吴式、孙式太极拳,最近这几年,犹爱吴式太极拳。</p> <p class="ql-block"> 吴式太极拳创于全佑,定型于吴鉴泉与王茂斋两位大师。全佑师承杨露禅、杨班候父子,所以,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形成,并逐渐演化发展为“北王南吴”两个拳架的太极拳流派。</p> <p class="ql-block"> 吴式太极拳起源有据、传承有序、技法独特、理论完备、传授广泛,其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动作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柔化见长。主要风格特点是松静柔化、川字步型、斜中寓正,紧凑舒伸。使其在众多太极拳流派中风格鲜明,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 想要学好太极拳,首先师承是关键,其次就是自己的身体条件和领悟,最后就是坚持不懈地刻苦训练。我非常有幸能跟随刘伟老师学习吴式太极拳,刘伟老师是吴式太极拳四十五式(竞赛套路)标准动作示范者,蝉联九届全国武术锦标赛吴式太极拳冠军,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承人。为了学好吴式太极拳我多次下浙江、上北京、跑成都跟随刘老师学习。刘老师常说:“练拳形不正,气不顺,你打出一套拳来,目的不是为了像谁,而是要遵循其合理性。很多人练太极拳练得膝盖疼,为什么?就是因为不规范、不合理,因为动作的角度不合适,腿和膝关节在重力负担的时候没有形成正确的位置。只要道理通了,这些练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他认为学拳有两个重点:第一姿式要正确,第二方法要得当。姿式和方法非常重要,姿式是外在表现,而方法则是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练拳时要用意识引导动作,既然要用意识引导练拳,你就首先得知道内容,不知道内在的涵义,动作只是个架子,套路只是个形式,所以,既要专注于动作,又要悉心探究每个动作技法的内涵。要想练出太极劲,需要进行专门的技法训练和一般性的身体素质训练。各家的套路都应该有个规范的东西,如果没了规范,在传播过程中就会变得散乱,甚至歪曲。所以需要有标准,让后辈有规可循,亦即规范,同时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太极拳经历多年的传承,更要有章有法,传出一代、两代、三代不走样,才叫经得起考验。无论是练拳、教学、写书还是做人,都要有一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要认真负责,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老一辈武术家,对得起后代喜爱和学练武术之人。刘老师真是语重心长,对后辈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也给后来者留下了诗和远方。</p> <p class="ql-block"> 习武、我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一开始只是想通过练武战胜别人,证明自己的强大。从少年至青年,时常与人比试拳脚,誓要分出高下;多少次为了维护心目中的正义,甚至不惜以命相搏。多年以后才渐渐明白,我们很多时候要战胜和超越的其实就是曾经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现在,练拳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争强斗狠,也不仅仅只是我的工作、兴趣,而是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武术贯穿着我的生活,我的人生态度、性格、待人接物的方式,对事物的看法,也正潜移默化地受着太极拳的影响。作为一个武术传承者,不仅要能够练出来,还要能讲出来、写出来,而不仅仅只是一介武夫!</p> <p class="ql-block"> 站在院里的桂香亭下,我依稀又看见三十多年前那个清晨,为了心中的武侠梦,那个第一次走出落后而贫困的马贵闸村远走他乡求学的少年,是那么的执拗,是那么的不顾一切…</p> <p class="ql-block"> 汪曾祺曾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人生犹如白驹过隙,转眼间,马贵闸村那个懵懂少年已渐两鬓斑白。但我并不后悔,我认为我所坚守的不仅是真实不虚浮的拳法,更是一种坚持、一种责任,一份内心的宁静和高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p> <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30日作于桂香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