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琐事

梓瓊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舅舅的医保</b></p><p class="ql-block"> 我的舅舅82岁了,常年的劳作身体比较硬朗,去年却因高血压几次进了医院。今年过年前又一次住院,直到大年三十前一天才被医生批准回家过年。当我看到他因病有些瘦弱却不失精神的时候,我批评他一把年纪还不忌口,他却硬气地说:日子越来越好,过去是想吃没得吃,现在是有吃的不让吃,我活到把年纪,忌什么口,好吃好在的,多活一天就是赚的。我逗他说:舅,你现在不怕住院了?他呵呵一笑:现在不怕了,我也有医保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记得多年前我舅曾经对我说:阿勤,你们单位人是病得死不得;我们老农民是死得病不得。我一时不解,舅舅笑着说:我们老农民要是病了,哪有钱治病,最后就是人财两空,病了还不如死了省事;你们单位人有医保,病了可以医,死了可惜喽。当时细思,顿觉有几分道理,感叹之余也很庆幸自己,有一份职业可保自己病有所医。如今年迈的舅舅也幸运地赶上了好日子,不再为看病难发愁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老家邻里</b></p> <p class="ql-block">  因为母亲离世,老家的房子闲置下来,我便利用周末在老院子里栽种了一些花草,有空就在老院子里侍弄花草,还邀约家人或朋友,生起柴火做一顿多年不能做的柴火饭。正是因为时常会回老家的缘故,就这样,与陌生的邻里之间渐渐有了一些往来,接触多了也就看出了村子里的变化。老妈在世时常常叮嘱:东西要收好,门外一样不能摆放,这里不比单位居住的大院,村子里什么人都有,门口摆的东西,一块砖、一片瓦都会丢失呢。所以离开家多年的我,一直对老家没好印象。当年父母退休回老家盖房,曾因房屋滴水与屋后的邻居有些不愉快,年迈的母亲被健硕的大妈骂得说不出话来,加之村子里没有下水道,露天排污、鸡鸣狗吠的人居环境,实在让我喜欢不起来,也因此内心对老家有些排斥。这一年里回家的次数多了,我也慢慢留意起村里的变化:一家一户盖起了小洋楼,路面洁净了,院里院外种了花草;白天的巷子非常安静,傍晚时才会热闹起来,外出做活的邻里开始忙活起来,就连我家房前专门为马路对面的师范学院的学子提供便宜实用图书的“119号旧书屋”,也是傍晚最热闹。回家的路变得越来越有人情味了:勤姐你回来了?小勤来家坐;阿勤你又买花了?你家院子的花都给我们欣赏喽……我虽然叫不出他们的名字和称谓,但又都觉面熟,一一答应下来,也不觉尴尬。</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弟妹的新房</b></p> <p class="ql-block">  这天突然接到我弟的电话,告诉我小菊家的新房盖好了,约我去聚一聚。我一下子还有点反应不过来,小菊家盖新房了?她一个人拖着三个儿女,还能盖起新房子,太不容易了。我带着几分疑虑来到二叔家,好几年不见真有点认不出她来。小菊告诉我,她现在主要打理市中医院的保洁,“勤姐,你怕是想不到,我手里管着6、7个保洁员,每天跟你们公职人员一样上下班呢”。看着小菊一脸的笑意,想起容貌娇美的她曾被堂弟宠着,全职带娃悠闲的日子,最终因一场车祸堂弟意外去世而划上句号。那时我惋惜堂弟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的同时,最揪心的还是小菊母子4人的生活。工作之故我很少回老家,偶尔从母亲口中听到些微讯息:小菊在小学校门口摆摊卖小零食;大侄子初中毕业到强力集团打工;那对孪生的儿女上中学了;小菊又处了一个对象……此情此景,我也由衷高兴,问起小文小武两兄妹,小菊说:小文卫校毕业在医院上班了,小武到昆明读大专了。管他的,难得他想读书,再辛苦我也得供,反正我现在也没有什么怕的了,三个孩子都大了,日子只会越来越好了。我感叹道:你算是熬出头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贴心高铁</b></p> <p class="ql-block"> 我弟因肝功能衰竭住院治疗,医生建议转院到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做血透,因他身体虚弱,不能承受飞机的颠簸,我忐忑不安地带他乘坐高铁,4小时的车程到达昆明,打车花十八元就到了医院,医生简单的询问后办理了入院手续,弟弟就安顿下来。第三天,他浮肿的双脚就消肿了,脸上的黄色褪去,人也渐渐精神起来,我一直悬着的心才得以落地。我不由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当年身患癌症,从老家辗转需要坐3天客车才能到达昆明;想起九十年代陪母亲到昆明治疗眼疾也要乘坐16个小时的夜班车。那时候,昆明的一个朋友坐高快客车到临沧,因其路途的遥远和颠簸直接吐槽:临沧不通飞机,我再也不来临沧了。后来飞机是通航了,但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却不够亲民,如今有了便捷又实惠的高铁,这便是最接地气、最贴民心的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图为临沧市农业学校代表队《香茶一杯情谊长》</p> <p class="ql-block">  这几天,临近我家的亚微电影院此起彼伏的歌声唱得我心潮起伏,那里在举行临沧市“庆祝建党节,喜迎二十大”歌咏比赛。看着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不论精气神,还是那些或雄壮高亢,或深情绵长的歌声,我从中感受到的,是对党的敬仰、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丽中国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  是的,从一个细节看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我舅这样的农民终于从怕生病、看病难、看病贵,到有病不怕住院、住院我有医保。2021年中国实现全民医保,创造了人类医疗保障发展史上奇迹。特别是新冠肺炎爆发以来,总书记作出的“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指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精准抗疫,统筹经济发展,坚持知情同意自愿和免费接种新冠疫苗的原则,加快建立全人群免疫屏障。曾经被嘲笑的中国防疫,成了全球的教科书,真正体现了“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的健康中国理念。 </p> <p class="ql-block">  从一个小处看中国,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钱袋子鼓起来了,新房子盖起来了,小日子红火起来了,乡亲们脸上的笑容自然多起来了。 </p> <p class="ql-block">  从一个普通女子看中国,女性面对困境时需要勇气和担当,但也要有支持。表弟媳是幸运的,虽然遭遇不幸,孤儿寡母,但有制度仰仗,靠勤劳和智慧,女性也可以撑起一片天地,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p> <p class="ql-block">  从一个地方看中国,我出生在沧源这座边境线上的小县城,通过高考上大学成为一名市职校的老师,当年从沧源到昆明坐客车需要4天,如今,飞机一小时内就把我送到昆明,普通百姓从临沧坐高铁到省城,也只需4小时时间,无论是身体消耗、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都不可同日而语。发达的交通网,把临沧、沧源这样偏僻的小地方,并入庞大的国家交通网络,让四面八方的人们方便快捷地走进秘境临沧,走入世界佤乡,让世居深山的佤山人民走出大山、放眼世界,“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不再是臆想。</p> <p class="ql-block">我庆幸,</p><p class="ql-block">我生活在这个伟大而幸福的时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