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岁月。日本侵略者在邯山区东南重镇——河沙镇(原属邯郸县)建立了伪机关及武装团体,有警备队、强化团、伪公安局等,进一步对我冀南三分区邯郸县二区各村庄进行压榨与统治,妄图消灭我党的抗日力量。为了打击敌人,党组织派人打入敌人内部,并及时将情报上报三分区首长。这年5月,在三分区首长的周密部署下,当地游击队夜袭河沙镇,打了一场漂亮的夺枪战斗。 1.日本人占领河沙镇后,伪军、警备队狗仗人势,为虎作伥,作威作福,残害人民,老百姓对其恨之入骨,都盼望“神八路”早日前来,为民除害。 2.我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抗战,挖公路、断铁路、割电线、打伏击、撒传单,分化瓦解敌人,搞得敌人坐卧不安。 3.当时,日伪强化团驻扎在河沙镇东街奶奶庙。强化团秘书院景星是我党同志。1942年5月的一天,院景星向我交通员通报:强化团刚运来70支大枪和一批子弹、手榴弹,锁在仓库里。 4.冀南三分区首长根据情报,立即着手研究夺枪计划,详细分析了敌情,并部署由原邯郸县游击大队具体实施。 5.当时,日伪军正在各村强征民工挖封锁沟。时任永肥县县长兼游击大队长的马功岑,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亲自组织实施了这一行动。 6. 5月20日下午5点多,游击大队100多名战士化装成挖沟民工,三五成群,有的推车,有的挑担,有的背筐,各自带着工具、铺盖卷及炊具锅灶进入河沙镇,散聚在大南街支锅做饭,饭后战士们依偎在路边,等待命令。 7.副大队长张刚扛着一把镢头,沿着大街看了一遍,个个战士都进入预定岗位,万事俱备,只等夜里时间一到,里应外合,实施夺枪。 8. 马功岑派两名手脚麻利的战士,在夜色中割断河沙镇通往外面的电话线,并带领100多名战士在附近的东堤西堡村集结。 9. 深夜11点整,马功岑掏出怀表看了看,约定时间到了,遂命令战士们点起一堆大火发出信号。 10.站在河沙镇北门守寨的警备队班长王德昌是我党的内线,看见北方点燃的火堆,随即划了三根火柴,提前等候在寨门外的两名战士,立即通知大队人马跑步赶到北寨门外。 11. 北门上的伪军问“口令”,游击队战士答道:“逮牛。”王德昌迅速打开寨门,战士们蜂拥而入。 12. 马功岑身先士卒,带领100多名战士,迅速冲进寨内。 13. 马功岑预先留了一排兵力,佯攻北街老爷庙的伪公安局。有一个伪局长试图逃跑,被我游击队员在田家过道击毙。 14. 听见北门传来的枪声,在大南街严阵以待的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纷纷从风箱、铺盖卷里,掏出步枪、匣子枪、手榴弹等,迅速向北包抄过去。 15. 河沙镇戏院东南的董家大院,驻扎着敌警备大队,游击队留一个排兵力围住佯攻。敌警备队长佘万春的小舅子负隅顽抗,被击毙。 16. 战士雷铁勇,曾经练过大红拳。他一手提枪,一手拿着手榴弹,施展开拳脚功夫,立克二敌。这时,又一个警备队小头目掂着手枪跑过来,雷铁勇飞起一脚,踢飞了敌人的手枪。其他战士们也都各施绝技,奋力杀敌。 17. 战士李虎面对敌人直刺过来的刺刀毫不畏惧,顺势抓住敌人的枪杆子向前猛推,又双手用力,大吼一声,把这个敌兵举过头顶,摔死在地上。 18. 其他两路游击队战士,齐奔东街奶奶庙强化团驻地。战士们翻越围墙进入院内。 19. 战士们迅速打开仓库,缴获步枪70支、子弹3箱、手榴弹5箱,俘敌40余人。一个小时的战斗胜利结束。 <h3 style="text-align: left;">20. 战士们扛着缴获的战利品,迅速转移。</h3> <br><b> 编后小记 :</b>作者专门采访了86岁的徐光森、87岁的董文礼两位老人,他们分别是河沙镇南街村、东街村人,当年跟大人们一起参加了夺枪战斗的准备工作;作者还拜访了91岁的孔繁桢老人,他是抗战时期党的外围组织“星火社”社员。《夺枪记》根据徐光森、董文礼两位老人的口述,并参考了孔繁桢老人的抗战回忆录整理而成,其中还参考了《中共邯郸历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出版)、《中共邯郸史话》(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出版)、《晋冀鲁豫烈士传(二)》(学苑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有关内容。<br> 根据党史研究专家、中共邯郸市委党史研究室副编审呼中汉的审读意见,三位作者又进行了文字修改及绘画内容调整。为照顾青少年阅读习惯,《夺枪记》以现代漫画的形式,从一个侧面重现抗战历史,反映了邯郸地区我军民英勇的抗日斗争。 <div><br></div><div><br>文章来源:原载2015年7月29日邯郸文明网。(略有改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