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刚记事时,古城里老宅是低矮,昏暗的,那是解放后爷爷奶奶辛苦建起的一栋三间的小平房。跟古城大多数商铺一样,都是前铺后作坊的格局。爷爷、奶奶、姑姑一家和我家,就挤在了那3间又小又破的房子里。我们一家在平时在乡下工作和生活,老宅里就只有爷爷奶奶和姑姑一家住着。那时的老宅并不嫌太挤,可一到过年过节,我们一家从乡下回老宅时,这一栋小小的房子里可就热闹了,但随着我们姐弟几个的出生和长大老宅却显得明显地拥挤了。</p><p class="ql-block"> 老宅一进大门就是堂屋,在堂屋摆着几大口木缸,那是爷爷奶奶用来腌腌菜换盐巴和茶叶钱的。到了秋天,中甸特有的黑叶白菜成熟了,我们姐妹几个可开心了,帮着大人们洗菜、腌菜,简直就像过节一样热闹、开心。从堂屋往左手边进去就是一家人起居生活的中心火塘。火塘右边临街窗口打了一大排柜子,这里白天是奶奶卖凉粉、豆腐和酒的柜台,勤快的奶奶把它们擦得闪闪发光。晚上它就成了我们几个孩子的床。在柜子上睡觉得有点技巧,不然就会从柜子滚下。一开始在柜子上睡觉时,好几次在夜里传来“咕咚”声,然后就是一阵呻吟,开灯一看原来是表弟睡觉不老实,从柜子上滚下去了。我们姊妹两个忍俊不禁,对着表弟好一阵热嘲冷讽。可也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我和表妹也会掉下柜子。那时候,表弟一定不会放过报复我俩的机会,对我俩同样是一顿奚落嘲笑。当然了,这大柜子里面是可以放好多东西的,比如一家人的粮食、糖果、油、盐、肉啊等等,凡是可以储藏的东西,都会藏在里面,它可是孩子们眼里的“宝库”。可“宝库”却被奶奶用大铜锁锁住了,而那一大串钥匙就牢牢挂她胸前,好像在特意显示她就是当家的主母。我们几个孩子眼睛经常盯着奶奶身上的钥匙不放,好希望它能掉下来。我们算计着如果哪天奶奶一疏忽,钥匙无声地掉下来,我们就可以趁机饱餐一顿了。可是奶奶始终把钥匙管得得妥妥的,丝毫没有要稍微疏忽大意的意思。这屋里的火塘,是一家人生活起居的中心,白天一家人围着火塘,烧火做饭,晚上这里便是爷爷和奶奶的卧室。从火塘右手边往里有两间小卧室,是姑姑家和我家的小天地。出了卧室,就进到了后院,这里便是奶奶爷爷小小的酿酒房,豆腐房和凉粉房,是这个家的工作的中心,爷爷和奶奶整日在这里辛苦劳作,做凉粉、豆腐,酿出美酒换钱,然后供父亲和姑姑上学、结婚生子。</p><p class="ql-block"> 这个小小的老宅就是我们生活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 4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 ,也吹到了我们的家乡。人们的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姑姑和姑父也在外面修建了一所新房,带着奶奶离开了老宅(爷爷却没有等到好日子,在我记事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我们一家也因为在乡下生活,没人到老宅居住。老宅就这样空置了好几年。</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年风吹日晒,老宅已经变得摇摇欲坠。 看到老宅的样子,父母再也坐不住了,也想把它重修一下。好多次,我在被窝里偷听父母在清点手中的积蓄,不止一次听他俩在商量着要把家里的那几间破旧低矮的平房拆了重建一栋小楼,也不止一次听他俩筹划怎么怎么建。但是无论如何,手里的那一点积蓄是绝对不够建新房的。</p><p class="ql-block">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两人决定靠自己双手一点一点筹积材料实现建楼梦想。说干就干!父母亲的伟大计划有条不紊逐一展开,除了准备木料外,他们决定土坯也自己打,于是每天下班后就先往打土坯的工地跑,挖土、备麦草、拌土、和泥等等工料准备过程辛苦自不必说,打起土坯来还需要技术,但他们一想到梦想中的新楼,就撸起袖子越干越有劲。后来据母亲讲,土坯制作的工序大约是这样的:找一处平整的场地,放好土坯模子,在里面填入准备好的泥料,用手压紧实,再把表面抹平整,然后双手提住模子往上一拉,一个土坯就做好了,其余的事就得交给时间把土坯晒干,最后修一修边角,整齐地把它们码起来,盖上油布不让淋雨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如此这样,我的父亲母亲每天除了上班外,其余休息时间全泡在打土坯的泥坑里。带一岁的妹妹,搞好后勤服务,自然就成了我的任务。不知烧糊了几次锅,陪着妹妹哭了多少场。两年后,父母终于攒够了建房用的所有材料。在一群舅、姨、叔、伯、姑的帮助下,一栋三间两层的小楼终于建好了,可父母再也没有资金隔整新房了,只好用板皮简单围挡一下就撂在那里了。</p><p class="ql-block"> 直到1989年,父亲因为工作调动回到了县城,小楼的后续装修问题又一次提上议事日程。先是第一层做了简单的隔断,以便给正在读初中的我和上班族的父亲一个足以称为家的小窝。后来,母亲和妹妹也回到了县城,我们的小楼开始逐年发生变化。</p><p class="ql-block"> 我想所有同龄人的记忆里,都会有这样一段往事,因为家里条件差,绝大多数人家都打不起天花板和顺墙板,如果不用什么遮挡一下就会落很多灰尘,于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就派上用场了,那就是用纸板钉在顶棚和墙面上,并用纸糊上裱上(条件一般人家用报纸,条件好一点的人家用白纸)每年一换。春节前夕,我们都会全家总动员打浆糊、刷浆糊、裱顶棚、裱墙壁,忙的不亦乐乎!裱墙壁较容易,裱顶棚是个技术活,时间一长一双手又酸又累。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把面糊弄在脸上,活像个“小花猫”。虽然忙活了一天,但往往躺在床上还来不及叫声苦就被焕然一新的房间搞得心花怒放欢喜不已,听着顶棚上报纸或白纸炸开时一声声的脆响,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的甜。</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老宅新楼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1997年。那年,我结婚了,婚前家里重新修整了一番,老楼也终于打上了天花板,安上了顺墙板。过年时,再也不用糊报纸了。</p><p class="ql-block"> 这栋简单的小楼,是我们一家新生活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2000年,我们买下了老宅旁边隔壁家老房子,又修建了一栋2层的砖混小楼。各种先进的设备都摆进了新家,厨房里操作台、煤气灶,再也不用烟熏火燎地做饭了。卫生间也有了淋浴房、蹲坑,冬天再也不用大晚上一个人摸黑到公共厕所了。</p><p class="ql-block"> 随着党对边疆民族地区惠民政策落实力度的加大,我们的生活随之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2007年家里买了第一辆小轿车,为我们出行带来了便利,2015年后我们又建了一栋近300平米的大房子,从交通不便的古城搬了出来,还买了第2辆轿车……这日子啊,真是越过越红火,简直不要太美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至今所有的生活变化里,住宅的变化是最明显的,也是最有内涵的。因为住宅的变化意味着人们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也证明国家正在变得越来越富强。而今回望我家那栋小楼,尽管凝结了父母的辛劳和心血,尽管给过我们温暖和喜悦,却也藏不住它曾经的寒碜,掩不住它曾经的无奈。</p><p class="ql-block"> 傍晚散步,走在湖滨公园的清风晚色中,沿着宽阔街道绿树婆娑的人行道,不知不觉又回到了古城,顺便又走进老宅去看了看。在租客的精心规划下,老宅重新焕发了生机。虽然墙面不够平整,立柱还有些许倾斜,虽然他与路面几乎平行,但一点也不影响它的古朴与宁静。抚摸着老宅的门框,看着门前的青石板路,点点回忆涌上心头。从记忆中的老宅,到现在的老宅,再到新宅的蝶变,不正是咱们国家50年沧桑巨变的缩影吗?生在红旗下,沐浴着党的温暖阳光成长,我何其幸生于你的怀,沐浴你的爱!的确,我们这一代能生长在这个时代,是何其幸福!我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强大、温暖的国度,何其自豪,又何其幸运!</p><p class="ql-block">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为新时代的退休干部,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行动来回报党和政府给予我们的一切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