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泸沽湖“女儿国”

蓝夜星空

<p class="ql-block">  泸沽湖在我的思维中一直是处秘境,摩梭人的历史、女儿国的传说为滇西北高原上的泸沽湖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这次来丽江就想一睹泸沽湖的尊容,探访神秘的摩梭人家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4月5日,我们租用了一辆旅游公司的小巴,开始了泸沽湖两日寻奇探秘之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没来之前以为泸沽湖距离丽江不太远,一问才知道竟有二百多公里。</p><p class="ql-block"> 汽车沿着金沙江的下行走向在蜿蜒陡峭的山路上前行,忽而盘旋到山顶,忽而下至江边,忽而在江左,忽而到江右,盘山绕岭行驶了四个多小时后,进入了泸沽湖风景区大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想象中以为泸沽湖是一处不大的湖泊,当站到湖岸观景台时才惊其竟如此辽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纳西族摩梭语中“泸”为山沟,“沽”为里,泸沽湖意即山沟里的湖。泸沽湖地跨川滇两省,分属四川凉山州盐津县和云南丽江宁蒗县,海拔2685米,水面有五十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0多米,为我国第三水深淡水湖。属于金沙江水系。</p><p class="ql-block"> 泸沽湖云南一侧湖畔居住的摩梭人奉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所以泸沽湖又被称为“东方女儿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沿着四十多公里长的湖边分布着摩梭人、普米族、纳西族、傈僳族等民族村落,以摩梭人的村落为主。这里的摩梭人共有六千多人,川滇各占一半。</p><p class="ql-block"> 摩梭人不是一个单独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民委等部门在第一次民族识别中,将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识别为纳西族,而四川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则识别为蒙古族。</p><p class="ql-block"> 泸沽湖因其典型的高原湖泊自然风光,独特的摩梭母系民族风情引起了旅游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1988年就被国家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春天的泸沽湖,清澈透明,远山如黛,岸花照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个时节来这里的游客还不多,湖边很是清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离开观景台乘车沿着湖边游览湖光山色,民俗风情。第一个见到的就是大洛水寨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落水村地处云南境内,是泸沽湖边最大的摩梭村落,也是泸沽湖最早开发旅游的村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村里整洁干净,规划有序,建有摩梭人风俗博物馆,沿湖修建了连片的客栈酒店,旅游服务功能齐全,已成为泸沽湖旅游中心区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村里民房大多为方木垛成的井干式木楞子房,内部结构为适应其母系原则而组成家庭特点,有火塘所在的正室,为全家的中心。旁有老人及未成年孩子住的地方;另一幢二层楼房为“客房”,上为青壮年妇女与他们的“阿注”的居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沿湖边漫步,清风拂面,垂柳依依,一边是湖光山色,一边是摩梭人家,人行其间,感受着自然美景与人文风光交相辉映的瑰丽与和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时游客不多,湖边有些空荡,很是适合在这里望着湖光山色静静发呆,任思绪天马行空。</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什么原因,村里的摩梭风情博物馆没有开放,我们遂按计划去往下一个景点,里格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汽车沿着湖边山路前行,不长时间就到了格姆女神山下的里格村。</p><p class="ql-block"> 格姆女神山,海拔3700多米,是泸沽湖四周最高的山峰。在摩梭神话传说中,此山是格姆女神的化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神女山下的里格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里格村位于泸沽湖西北侧,是北沿湖湾内的海堤连岛。里格半岛自身向北延伸形成一个小湖湾,称里格湾,美称“水中女儿国”,是一个摩梭人居住相对独立的小村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里格村,依山襟水,清幽秀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村里有一株三类不同树种共生的奇异古树,被村民视为神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里格村是开放旅游的摩梭村寨,湖边客栈造型各异,吸人眼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摩梭人标志的木楞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里格村这处伸进湖中的高地,被称为里格半岛,是泸沽湖的“蓬莱三岛”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岛确实袖珍,最高处估计不到20米,沿小岛走一圈也就几分钟。岛上有几幢摩梭人的宅院,其余都是客房和酒店。小岛远离尘世的喧嚣,处处氤氲着浪漫休闲情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下午四点多到达宿地四川凉山州盐津县泸沽湖镇木垮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摩梭人村落,不大的村子面湖依山,两条主街,一条为湖滨公路,另一条路在村内,摩梭人的木楞房沿街分布。木楞房是摩梭人标志性建筑,用碗口粗的木楞搭建,全部为木结构,给人以原始的粗犷之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入住的“阡陌客栈”,站在阳台上,湖光山色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村路上遇到几位老人,感觉他们的装束与藏族和羌族很相似,这里晚间的民族歌舞表演也都特别接近藏羌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由此也查找了相关资料,关于摩梭人的历史,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摩梭人属于藏族后裔,一则是依据摩梭人的衣着习俗和宗教信仰,再则因为汉唐时这里为吐蕃属地,另一种说法是摩梭人属于蒙古人,是元代蒙古军队南下时遗留的后裔,四川一带的摩梭人语言和习俗和蒙古族相近。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民委在对摩梭人的民族属性确认时,把云南泸沽湖一带的摩梭人划归到纳西族,把四川沿湖一带的摩梭人划归为蒙古族。还有一种说法是摩梭人的先祖是从大西北南下的古羌人,他们与当地人融合形成了摩梭人。</p><p class="ql-block"> 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语摩梭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为达巴文化,摩梭人几乎全民信教,除了原始的达巴教,还信奉藏传佛教。摩梭人是中国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会,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近年来在有关会议上也有提及关于确定摩梭人为单独民族属性的议案。</p> <p class="ql-block">  吃过晚饭,司机师傅带我们到村里一处小剧场观看摩梭人风俗和歌舞表演。</p><p class="ql-block"> 泸沽湖边每一座开放旅游的摩梭村寨晚间都有篝火晚会和“花楼恋歌”演出节目。“花楼恋歌”用原真性表现手法,展示出摩梭人原生态的生活场景,通过歌舞形式,表现摩梭人走婚文化,演示出摩梭人的出生、成长、婚姻、劳动、祭祀等人生过程。</p><p class="ql-block"> 村里舞队的摩梭青年男女队员,白天工作,晚上跳舞,每月跳舞收入有几千元。这是路上遇见去参加晚会表演的摩梭女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晚会演出很精彩,所有的演出者都很认真,很投入,富有激情,对于几乎日复一日的演出者确实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歌舞和民俗表演知识性趣味性兼有,是游客了解摩梭人很好渠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画面是演示摩梭人求爱“走婚”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泸沽湖摩梭人仍保留着母权制家庭形式,母系家庭中母亲主宰一切,女性在家庭中有着崇高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走婚”是摩梭文化中最神秘的一部分。走婚的形式为“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住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是由男子走婚来维持男女双方性关系而实现种族延续的一种特殊形式。男方晚上到女方家,早晨回自己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有走婚关系的男女被俗称为“阿夏”或称“肖波”。“阿夏”就是有性关系的亲密情侣。走婚并非杂乱无章,更不是乱婚,群婚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亲戚血缘关系的严禁走婚;不能同时结交多个阿夏;男女双方有好感就可走婚;感情破裂标志走婚关系的结束;若女方有小孩走婚关系就稳定下来。无论哪一种婚姻,它们的核心一样:基于男女自愿,感情为基础,是一种男女在性选择上平等的反映。传统摩梭在长辈姐妹兄弟前,火塘边有关性的一切话题都是害羞的;走婚纯属个人私事,有走婚关系的男女只在夜间相聚,白天装作不知此事。</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摩梭人的走婚习俗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结构的改变也在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在外工作的摩梭人和公务人员等都实行的一夫一妻的固定婚姻,在农村也有部分男女是一夫一妻制,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活化石般的母系社会婚姻形式将成为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晚会高潮时, 演员和观众形成互动,欢乐与激情燃爆了会场,欢歌笑语久久回荡在泸沽湖畔的夜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进场时的被动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后的主动合影。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留下的是泸沽湖畔摩梭村寨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出剧场,夜已深,夜幕下的摩梭村寨只有湖边的商铺还灯火通明,装点着夜色的温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从木垮村返程,途中在川滇两省交界处打卡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达祖湾码头乘船游览泸源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达祖湾码头到泸源崖出水处距离不是很远,为了保护水质这里禁止使用一切机动船只,只能乘坐人工划桨的小木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座山崖下就是泸沽湖地下出水口,除四周汇入的雨水和溪流外,地下水是泸沽湖主要的水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船行湖上,水面碧波荡漾,鸥鸟伴船飞翔,人们在摩梭家园享受着梦境般的悠闲和惬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人鸟嬉戏,和谐共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我们观赏美景,感受风情,而且还享受美食。三顿正餐,各不相同,汽锅鸡、锅贴炖、孔雀宴。两天里饱了眼,悦了心,美了胃。泸沽湖一游,是风光之旅,是风情之旅,亦是美食之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泸沽湖一行,饱览了高山大湖的雄闊与秀美,撩开了从远古走来的摩梭女儿国神秘面纱,完成了一次探奇之旅。古老的民族,传奇的习俗,旖旎的风光,为我们的旅途长卷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