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是一种能力

于永惠

<p class="ql-block">作者:周国平</p> <p class="ql-block">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p> <p class="ql-block">周国平:⼈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p><p class="ql-block">⼈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是惶惶不安,茫⽆头绪,百事⽆⼼,⼀⼼逃出寂寞。⼆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来,建⽴起⽣活的条理,⽤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成为⼀⽚诗意的⼟壤,⼀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命、⾃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p><p class="ql-block">有的⼈只习惯于与别⼈共处,和别⼈说话,⾃⼰对⾃⼰⽆话可说,⼀旦独处就难受得要命,这样的⼈终究是肤浅的。⼈必须学会倾听⾃⼰的⼼声,⾃⼰与⾃⼰交流,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个较有深度的内⼼世界。</p><p class="ql-block">我⾝上有两个⾃我。⼀个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想经历。另⼀个喜静,对⼀切加以审视和消化。这另⼀个⾃我,仿佛是它把我派遣到⼈世间活动,同时⼜始终关切地把我置于它的视野之内,随时准备把我召回它的⾝边。</p><p class="ql-block">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惨的灾难和失败,只要识得返回它的途径,我就不会全军覆没。它是我的守护神,为我守护着⼀个永远的家园,使我不致⽆家可归。</p><p class="ql-block">在我们每个⼈⾝上,除了外在的⾃我以外,都还有着⼀个内在的精神性的⾃我。可惜的是,许多⼈的这个内在⾃我始终是昏睡着的,甚⾄是发育不良的。为了使内在⾃我能够健康⽣长,你必须给它以充⾜的营养如果你经常读好书、沉思、欣赏艺术,拥有丰富的精神⽣活,你就⼀定会感觉到,在你⾝上确实还有⼀个更⾼的⾃我,这个⾃我是你的⼈⽣路上的坚贞不渝的精神密友。</p><p class="ql-block">⼈在世上都离不开朋友,但是,最忠实的朋友还是⾃⼰,就看你是否善于做⾃⼰的朋友了。要能够做⾃⼰的朋友,你就必须⽐那个外在的⾃⼰站得更⾼,看得更远,从⽽能够从⼈⽣的全景出发给他以提醒、⿎励和指导。</p><p class="ql-block">“记住回家的路”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活在世上,总要到社会上去做事的。如果说这是⼀种⾛出家门,那么,回家便是回到每个⼈的⾃我,回到个⼈的内⼼⽣活。⼀个⼈倘若只有外在⽣活,没有内⼼⽣活,他最多只是活得热闹或者忙碌罢了,决不可能活得充实。其⼆,如果把⼈⽣看作⼀次旅⾏,那么,只要活着,我们就总是在旅途上。</p><p class="ql-block">⼈在旅途,怎能没有乡愁?乡愁使我们追思世界的本原、⼈⽣的终极、灵魂的永恒故乡。</p><p class="ql-block">总括起来,“记住回家的路”就是:记住从社会回到⾃我的路,记住从世界回到上帝的路。⼈当然不能不活在社会上和世界中,但是,时时记起回家的路,便可以保持清醒,不在社会的纷争和世界的喧嚣中沉沦。</p><p class="ql-block">真正成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世上有许多⼈,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种职业,⼀种⾝份,⼀个⾓⾊,唯独不是他⾃⼰。如果⼀个⼈总是按照别⼈的意见⽣活,没有⾃⼰的独⽴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的内⼼⽣活,那么,说他不是他⾃⼰就⼀点⼉也没有冤枉他。</p><p class="ql-block">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的东西了,他只是别⼈的⼀个影⼦和事务的⼀架机器罢了。</p><p class="ql-block">做⾃⼰的⼀个冷眼旁观者和批评者,这是⼀种修养,它可以使我们保持某种清醒,避免落⼊⾃命不凡或者顾影⾃怜的可笑复可悲的境地。</p><p class="ql-block">⼈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于社交的⼈是⼀些慷慨之⼠。泰⼽尔说得好,他们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