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一、历史沿革</b><br> 针灸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独立医学,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在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的经验总结。针灸作为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医学学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至今依然指导着临床实践。针灸学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正以崭新的姿态逐渐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br> 针灸“中气法”历史悠久,传承关系可追溯到清代咸丰年间。由河北霸县(现霸州市)寨上村针灸、气功大师“神针王”王老先生家传,后传于河北著名针灸大师刘峙南祖父。“中气法”只在家族间口口相传,未见于任何文献记载。至20世纪50年代刘峙南先生首次将其整理成文字资料,“中气法”得以公诸于世。 刘峙南先生将“中气法”传授与嫡传弟子李延芳。李延芳教授行医邯郸市,为河北工大医院(原邯郸医专)针灸科创始人。经李延芳教授临床运用半个世纪,救人无数。<div> 2008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部委一局联合在全国公开遴选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中医师李利军被遴选为李延芳教授学术传承人,他系统深入学习了李延芳的针灸“中气法”及其学术思想,成为“中气法”第五代传人,并立志将其发扬光大。2012年经四部委一局考评合格,给李利军颁发出师证书。</div> <b> 二、“中气法”的定义</b><br> 中气,即中州脾土之气,脾胃主中央而运四维,脾升胃降,斡旋上下,运行水谷,摄取精微,化气血而奉养生身。若中土失调,则失其升降运化之职,戊土不降,则心肺气火上滞而不降,己土不升,则肝肾精血下郁而不升,甚则心肺上逆而气火弥漫于上,肝肾下陷而精血寒滑于下,致使上热下寒,心肾不交,正气已衰,百病乃起。“中气法”之取穴,皆在中焦,其主要作用为调和中土,以交通心、肺、肝、肾,故谓之“中气法”。 <b> 三、“中气法”的取穴与效能</b><br> “中气法”的取穴由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盲俞(或天枢)、气海(或阴交)7穴组成,脾胃调和,自然水升火降、心肾交泰,生机旺盛,正气充沛,而病邪自去,故“中气法”有扶正祛邪之功。针灸“中气法”治疗疾病范围较为广泛,有解表、通里、祛寒、清热、调气、和血、消导强壮、升清降浊、调郁和中等效能。用于治疗脾胃疾患效若桴鼓,多种急慢性疾患均可采用或作配合治疗。<br> 现李老师及弟子临床已将针灸“中气法”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神经、皮肤等多科数百种疾病。“中气法”操作手法复杂、要求严格,由针前循按法——进针法——布针法——针下调气法——留针应气法——出针法共6步组成,每一步又有详细的操作要点。<br> 针灸“中气法”不见历代任何针灸文献,亦无文字记载,现只在师徒之间单一相传,该法经临床应用五代以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翔实的临床资料,应用得当,仍在临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b> 四、传承谱系</b><br> 第一代:刘庭池,清末民国人;第二代传人:刘书云(1896—1959年);第三代传人:刘峙南(1922—1983年);第四代传人:李延芳(1938—);第五代传人:李利军(1974—)、李敬军(1984—)。<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李利军简介见《中华堂-中华民族传统医学》(本公众号6月26日文章)。</div> 针灸“中气法”被邯山区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参考资料:<br>《邯山区文史资料 》 第五辑 非物质文化遗产<br>文字编辑:王璞楠<br>图片整理:索红艳 杨秀梅<br>审 核:郝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