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的水,蒿川的井 / 马 达

驼铃

<h3><br>水孕育了万物,水的源头就是历史的源头。日夜流淌的水象征着古老东方的文明,开启了哲人伟大的思想。孔子受大自然的啟迪,有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道德与情操的感悟,孟子观水后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古代文人君子“以水比德”,“以水喻道”。水是人类最高的品德,至尚的友善,无私地奉献。水静默的潤泽万物,慷慨的养育人类。水啊!人们想你,盼你,爱你,用你。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离不开你,沒有你,地球上的人类何以走到今天。水啊?大自然慷慨地馈赠,人类宝贵的财富。当我一次次想起水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海原的水,蒿川的井,那是一生抹不去的记忆。<br>海原是宁夏南部山区“西海固”的一个县,名海原,实则没有海也没有原,只是黄土高原被水被风侵蚀了千年万年支离破碎的千沟万壑,形似波涛汹涌干涸的,寂静的,洪荒的死亡之海,這可能就是海原县一名的来源。史载一九二零年十二月二日,该县发生八点五级大地震,因土窑土房倒塌死伤十多万人,有相当一部人因震后缺粮断水饥渴而死。水,对于海原這个平均年降水量不到二百毫米,年蒸发量却是降水量十多倍的地方是何等重要。全县除南华山,西华山有少量天然林木外,其它地方基本没有树,满山遍野低矮的蒿草,真是天旱地枯人穷啊。因为缺水,农民种一斗籽,打百斤粮,老百姓只能忍饥挨饿,苦熬岁月。因为缺水,没有烧的,百姓只能铲草皮,挖树根,燃畜粪,真是越耕越穷,越耕越旱。因为缺水,百姓只能住土窖洞或干打纍的土坯房。因为缺水,海原人每家每户都要有两口窖,一个存洋芋,另一个存水。水窖,就是每家每户都要在院子旁挖一个房子大小,肚大口小的洞穴,挖好后洞壁上摸上一层红胶泥防止水渗透。那一铲一铲挖出的如小山一样的黄土堆,那一镐镐刨出的来的水窖,窖壁的刻痕线条自然而流畅,那一层一层摸在窖壁上的红色胶泥,一行一行排列得整齐而规范,就象出土的原始大彩陶,花纹古拙质朴,粗狂大气,展现出一种无以言状的美,一种劳动之美。海原每家每户只少要有两个這样的水窖,把雨水雪水集存起來备用。水窖四周的地面,用铁锹铲平,用杵子夯实,四周全部向窖口倾斜,好让珍贵的雨水能流到窖里。看到這些你会感到海原人在与干旱抗争中展现出来的智慧。冬天下雪后,男女老少欣喜若狂地齐出动,用竹背斗,用洗脸盆把一团团雪一块块冰背到水窖里存起来,解决生活用水。雨水多的年份每口窖可供全家五,六口人用。遇上天大旱,就得赶上毛驴车装上一个汽油桶到二三十里路外的平川里的井去拉水,存到窖里。当地百姓每年都昐着七八九三个月,因为這三个月雨水较多,储水相对容易,窖水存满了,心里才踏实,安稳。雨水,雪水并不好喝,总有一种渗口的土涩味,但不喝又有什么办法呢!早晨洗脸用湯瓶把水到在手心上洗,下面放一个脸盆接水,再用這水洗其它物件。水是要省呀,光阴总得过。没有两口水窖的小伙子家是娶不上媳妇的,谁家都不愿把女儿嫁到没有水的地方去。说海原“滴水如油”,“水贵如金”一点都不过份。海原的穆斯林兄弟是勤劳扑实憨厚的,他们在生态环境极为严酷,被称为“死亡旱海”的黄士丘陵,以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与命运抗争,年年企盼过上好日子。海原的穆斯林兄弟信仰是坚定的,内心是虔诚的,他们始终遵循教义教规,世世代代追求着真主的恩赐,摆脱备受煎熬的苦日子,盼望早日享受天园的救赎。但這美好的企盼却等待的时间太久太久。<br>蒿川是海原西南最干旱缺水之地。一九八五年春,我下乡检查调研林业工作来到蒿川,听当地干部说蒿川全乡只有两口水井,井深四五十米,井水是苦水,因为当地太缺水,附近的农民家家户户靠這口井过日子,我听后半信半疑。从乡政府到蒿川深井约七八公里上路,沿路看到的是被水蚀,风蚀的支离破碎的沟沟坎坎。因为山大坡陡,农田如挂在半空中。田里長着的绿色庄稼稀稀拉拉,遮不住裸露的黄土,如失血的躯体显得干瘦。蒿川深井就在两坡间的山谷。四根粗壮的老木支撑着一个很大的辘轳。辘轳是用铁棍焊的,因为经常使用己磨得明亮铮亮,圈在上面的粗麻绳有五六十米,绳最下边栓了一个挂水桶的铁须子。此时乡亲们正在這里排队打水,有担担子挑水的,有赶毛驴,在驴背上驾两个木桶驮水的,也有拉着驾子车放个汽油桶拉水的。人很多,煕熙攘攘说笑着,互相问候着,但不争不抢,秩序井然。两个年青男人摇着辘轳,把一桶桶混浊的水倒到乡亲们的桶里。一个十二三岁穿着干净有补丁红衣服绿裤子的小姑娘担着水,瞇眼笑着满意的走了。看着她摇晃的背影,我感到一阵心酸。我走过去问她,“你家离這口井远吗”?她说“不远,就两里路”。“能担动吗?”“能行,习惯了”。小姑娘简单的话语,让我感到内心的沉重。她本应是上学读书的年令啊,却过早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海原,蒿川的父老乡亲,你们啥时候能美美的天天喝上好水,放心的用上好水,让甜水滋润你们一辈子,让甜水湿透這遍地的农田,结出丰茂的五谷杂粮,早日走出山穷水尽的困境啊!一群群麻雀落在井旁争抢着,喝着滴落在地下的水,它们似乎习惯了面对的环境和人群。远处的山谷里传来几声鸟的悲鸣。一个老汉告诉我,“今年天大旱,家里的窖水根本不夠用,只能凑合着喝這苦水”。在返回乡政府的路上,我又遇到了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他背着一根三四十米的井绳,领着三个孩子,男孩十四五岁,两个女孩一个十岁,另一个七八岁,三个孩子都用扁担挑着水桶,一问,原来他们也是去另一口井挑水的。“老哥,天這样旱,水窖也快沒水了,能挺过去吗?”他说“没事,能行,咱祖祖輩辈就是這样熬过来的。你看今年政府不仅给咱们送粮送草,还用汽车给我们家家户户,从县城里拉水吃呢,咱這日子好着呢!”人穷志不能穷。”黄土高原被水被风侵蚀的千创百孔,却没有侵蚀掉海原父老乡亲与命运抗争的意志。他们虽苦,却站着,活着,挺着。他们没有倒下,因为他们坚信只要活着,干着,就一定能创造美满幸福的生活。“绿英英的咸韭菜香着呢,白生生的那个洋芋蛋甜着呢。胖胖的婆姨在家里的土窑守着呢,壮壮的汉子庄稼地里苦着呢。阳洼的坡上百里那个香,香不过蒿川的小姑娘。山间的泉水流不尽,不尽的是男子汉心里的情。哎,不尽的是男子汉心里的情。远处飘來了“花儿”曲声,這是海原蒿川本土的歌。“花儿”的歌声回蕩在山间谷地,如清泉滋润着干涸的田地。<br><br>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惦记着,关心着海原的人民。一九八二年国家安排巨资,开始实施大规摸的“三西”地区扶贫开发工程,這一工程就包括海原全县。工程确定能走水路的走水路,能走旱路的走旱路,水旱两路都不通的另找出路的开发建设方针,先后实施了固海揚黄工程,即把黄河水上扬到干旱山区,彻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移民吊庄工程,即把极度干旱缺水地方的农民搬迁到有水的川区安家落户,重建家园,稳定解决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己至后來实施的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其目的就是增加林草植被,涵养水源,休养生息,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重构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所有這些工程都是围绕着解决水的问题展开的,没有水,就不可能生存,就不可能持续发展。水就是扶贫开发的关键,解决温饱的关键,脱贪致富,奔小康的关键。“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当我们有了充足的水,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喝着纯净甘甜的水,吃着可口丰盛的饭菜,居住在温暖的砖瓦房时,我们不应忘记干旱的海原和蒿川的深井,因为它们不仅见证了水文化的文明,也佐证着人类的生活生存发展的历史就是水的开发,保护,永续利用的历史。让我们节省,珍惜宝贵的水资源,让生命之水渊源流长。</h3> <h3>八十年代反映西海固电视剧《苦泉纪事》剧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