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人生岁月的长河,总会泛起一束束束浪花,每当浪花拍打心灵,常常会激起阵阵波澜。 几副五十多年的老照片勾起我的回忆诱发灵魂深处根根情丝。 <br> 下乡 <br>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我们都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等大标语遍布大街小巷。从此拉开了全国初中老三届,高中老三届(六六级、六七级、六八级)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高潮。特殊的历史环境为一代青年提供了特殊的道路。全国在校的学子,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和贫下中农一起,用我们的勤劳和汗水,智慧和才能支撑着共和国的蓝天。 <br> 执行最高指示刻不容缓,我校开始酝酿在校学生下乡事宜,。可以自由组合报名到指定的罗江周边的罗江公社、文星公社、御营公社、鄢家公社、新胜公社。我和六七级三班的腾国清一起报名到文星公社。 <br> 一九六九年二月四日,同日全德阳老三届步调一致,奔赴各自的公社。 <br> 由各单位派来的几辆解放牌大板车一字排开,车头挂着大红花,车厢两侧 醒目的大红标语写着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我们爬上了大板车车厢,二十几位同学加上行李,把车厢塞得满满的。挥手告别了车下的班主任刘碧君老师和工宣队的张师傅。再见了罗中校,再见了我的学生时代。 <br> 汽车经过近一个小时的颠簸,来到了文星公社,简短的会议,午饭后,我和国清被文星公社一大队二生产队冉队长带到了一个叫“冉家湾”的地方。方圆二公里左右,被一块块农田包围着低矮的民房散在着。一条条小路通向各家各户。几十户人家除了几户外姓人都姓冉。 队长带我俩到早已准备好的住处,原生产队的库房,地面是石板铺就的,同学们看了羡慕不已。厨房灶台上架着能做十几个饭的大锅。生产队拿出最好的房子安排知青,体现了贫下中农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执行知青政策的力度。我们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们。 <br> 从此开始了两年与贫下中农朝夕相处的劳动与生活锻炼。也开始了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扬启风帆开始人生的航程。无论今生身处何地,身处何境,身处何事,有此经历垫底,我都会坦然面对。 <br> 一打三反办公室 <br> 到生产队的第二天早上,冉队长通知我和国清到公社报道。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了公社知青办, 分配去只有彭主任和我俩的“一打三反办公室。所谓的一打三反就是打击“地、富、反、坏”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其他还有偷生产队的种子、偷生产队的粮、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等等。报道后开始了全公社十二个大队的调查工作。我负责做笔录,文革中抄写大字报,刻钢板,写字快的优势在这里派上了用场。笔录完了当事者要签字、 按手印。彭主任负责询问,偷东西的要交代时间,地点,所偷东西的多少,人员,要交代的详详细细。他们很多人胆小,询问几句就交代了。自私,狭隘,也许确实困难,一时糊涂,做了错事。本乡本土的乡亲,询问时彭主任态度也不是很强硬。 <br> 最让我难堪的是,强奸,不正当男女关系的询问与调查。被询问者要求把整个过程讲的清清楚楚,具体动作要说的明明白白。对我和国清十七八岁的姑娘,谈性色变的年代,的确很尴尬。我只管低头做笔录,大气不敢出。 <br> 至于 “地、富、反、坏”他们都是历史遗留问题,没有新动向一般不予追究。 <br> 现在想来,按现有的法治,我们是没有资格和权利开展此项工作的。当时全国一样,各单位都设立了这个机构,我们也就按部就班完成了任务。 <br> 离开了学校,离开了企业家属院,来到农村,几个月的工作,对文星公社十二个大队的山山水水、沟沟梁梁、大河小桥、树木竹林、弯弯曲曲的小路、炊烟袅袅、一块块水田、春耕牛梨、水库碧波荡漾、绿树环绕,我们尽收眼底。朴实的贫下中农、纯朴的民风,老人孩子“张同志”的称呼如左在耳,时时不能忘怀的一段经历。 <br> 植棉小组 <br> 结束了一打三反办公室的工作回到生产队,开始了与贫下中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正式的农村劳动与生活。 <br> 正值六月,各种春季农作物都已种到了地里,队长分配我和国清去“植棉小组”和几位女社员一起负责农田里的一切农活。 <br> 每天天刚蒙蒙亮,伴随着公鸡高歌、鸭子嘎嘎、猪儿拱猪槽、孩子没睡醒的哭叫声、队长在山梁子上喊“出工喽”,宛如一曲动听的交响曲。早工,我和国清在全生产队最高的山梁子上,拿一个自制的大话筒,对着山下,读前一天的《四川日报》、《人民日报》和毛主席语录等等宣传资料。我俩交替的朗读,每天大概要读一个小时左右。每天的早读,传送给在农田里劳动的社员和生产队公路边来往的行人。生产队离公社近,公社领导也能断断续续听到我队独创的宣传方式。每天的早读,生产队给我们记2公分。这项工作坚持了两年,直到招工离开生产队。 当时,这种宣传方式,经济实惠 让社员们知道国内外形势,新闻,国家方针政策 ,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 <br> 上午,下午我们就和植棉小组的人一起给棉花浇水,施肥,打枝,除草,有懂技术的婆婆会告诉我们如何操作。直到棉花开花,挂桃,绽放雪白的棉花收棉花。算是完成了一季的植棉小组的工作。 <br> 每逢下雨天,大多数社员在大棚里剥花生,做为来年的种子。这时,我给大家读报纸。我学劳动技能,又把我所学有限的知识,传送给大家,到农村劳动锻炼真有必要。</h3> <h3> <br> <br> <br> 毛泽东思想血吸虫防治宣传队<br>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主席的这首有关浙江余姚消灭血吸虫病的诗词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我下乡的公社虽然没有“万户萧条鬼唱歌”的悲惨景象,但家家都有血吸虫病患者。这个小虫潜伏在碧绿的水田,人们赖以生存的潺潺流水的小河里。它使多少人失去了宝贵的健康和宝贵的劳动力。老乡们称其为“大肚子病”。是由血吸虫侵袭肝脏,肝腹水,肚子变大。不及时治疗夺去患者的生命。 <br> 我所在的一大队二生产队冉大爷(冉家湾生产队社员冉姓居多)染上了这个该死的病。面黄肌瘦、四肢无力、肚子大的像怀了几个月的胎儿,彻底丧失了劳动力。政府在普查时发现了冉大爷的病情,送到川医为他免费做了手术后得已痊愈。到生产队后他咧着缺了牙巴的嘴,哈哈的笑着,给我讲治疗经过。从他老人家一位普通的农民的笑声中我听到了对党、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br> 为了切实的遏制血吸虫病的流行与蔓延,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四川医学院派了十几人的“血防医疗队”到文星公社普查疫情,治疗社员的血吸虫病。为了配合医疗队的工作,公社革委会决定成立“毛泽东思想血防宣传队” <br> 川医的一位医生带队,十几个知青,两名社员(一位独唱一位莲花落)组成了一只朝气蓬勃青春张扬的从各生产队调来的临时宣传队。节目内容由川医医生和我们知青共同编写。有莲花落、独唱、样板戏片段、忠字舞、每个节目之间插入有关“血吸虫病”的相关知识。 我们没有受过专门的声乐舞蹈训练,服装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一把重庆知青的小提琴和自备的简单乐器,一张“毛主席去安源”的大照片。一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旗帜。凭着对贫下中农单纯的阶级感情,来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一腔激情,不把战天斗地的豪言壮语挂在嘴边,脚踏这片土地,实实在在为这里的贫下中农做点事。一定不辜负公社、川医医疗队、广大的贫下中的期望,完成这项光荣而有意义的工作。 <br> 经过紧张的排练,十几个节目大功告成,开始了全公社十二个大队的循回演出。 <br> 有舞台的在舞台上演出,没有舞台的在大嗮巴上演出。几个气灯把舞台照的如同白昼。接到通知的社员们早早的在演出场地等候,孩子们嘻戏,老人们欢笑。我们在台上尽情的高歌,跳着奔放的舞蹈,台下掌声响起。样板戏小常宝痛说土匪烧杀抢掠的罪行,社员都是向阳花说出了社员们的心声,莲花落历述了血吸虫的危害。台上台下形成欢乐的互动。彰显了知青川医医疗队和社员的鱼水之情。每个节目之间插入毛主席语录,插入血吸虫病相关知识。浅而易懂,科普医学常识。在那个农民家里连一台像样的收音机都没有,农村极其缺乏文化娱乐生活的年代,我们宣传队如沐春风,给贫下中送去了歌声,送去了欢笑,送去了党的关怀,送去了预防血吸虫病的相关知识,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让社员们家喻户晓。 <br> 几个月的宣传工作得到了公社革委会,贫下中农,川医医疗队的一致好评。全公社展开了血吸虫病大普查,家家户户一个人不漏,查出来的患有此病社员给予药物有效的治疗。还给人民健康的体魄。主席笔下的“华佗无奈小虫何”的猖狂小虫,在现代医学面前不堪一击。 <br> 铭记1969年2月四日 ,我成了文星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接受再教育的同时奉献微薄之力为家乡,为贫下中做了极其有意义的事,为我的人生写下了精彩的一笔。一路的风霜雪雨,在这个世界上我永远是文星人。 </h3> <h3>这是1969年冬季在生产队小路上拍的</h3> <h3>毛泽东思想血防宣传队合影 <br> </h3> <h3>毛泽东思想血防宣传队合影</h3> <h3>毛泽东思想血防宣传队的演出现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