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1009]——摄人心魄的阿里秘境

杨永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东嘎皮央壁画</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自从1992年被惊现于世,东嘎皮央石窟壁画遗址,是西藏高原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的一处佛教石窟遗址,也是国内年代最晚、规模最大的一处佛教古窟遗址。<div><br></div> <font color="#ed2308">1|西藏文明的源头</font> 十年前,在一个冬春交汇的时节,我走进阿里象雄文化古道,追溯象雄文明的本源,那些过往的历史,在时光隧道中闪闪发光。沿着札达沟一路驰骋,深陷于绵绵不绝的札达土林之中,这些上苍的杰作仿佛是来自远古的“蓝莲花”,不由令人感叹造物主的神奇,沧海桑田的变迁。<div><br></div> 在札达盆地边缘的一片绿洲之上,清澈的河流静静地从村子身边流过,绿洲之上有两个村子,东嘎和皮央,因两村相距不远,而石窟的规模又较大,故石窟以此得名。这里属于古格遗址的古格王朝仁钦桑布时期所建的八大寺之一,建于十世纪,曾是古格王国的重要文化中心。<div><br></div> 早在公元10世纪上半叶,古格王国奇迹般地出现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荒凉高原上,成为青藏高原最早的文化中心。古格王朝,这个最接近上苍的国度,延续了700余年之久,传承了16个国王,最盛期统辖古格10万之众,弘扬佛教,抵御外敌,成为西藏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div><br></div> 它的势力曾波及如今的川、甘、青、滇,覆盖整个西藏地区,这些地区的文化又渗透到周边地区,如印度北部、克什米尔以及拉达克一带,后者曾是东西方文化流十分频繁的地区。到了公元17世纪,松赞干布兼并统一西藏各部落,建立了强盛的吐蕃王朝,辉煌的古格王朝一夜覆灭,偌大的王朝仅留下恢弘的遗址和遗物,一片寂静,却震憾人心。<div><br></div> 象雄王朝的辉煌虽已随烟尘远逝,但象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西藏,现在保留的转山转湖、拖风马旗、刻玛尼石等宗教活动,都缘于象雄文化,它,才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div><br></div> <font color="#ed2308">2|这里的故事才刚刚开始</font> 在高原热烈的阳光下,我仰头看见古城遗址,白色、褐色和黄色的整体色块错落于四周,仿佛从山顶流泻而下,有一种巨大而慑人的气势。<div><br></div> 当腿脚不便的东嘎老村长一瘸一拐费力的带领我们,踏着沙土路径沿陡坡而上,到达崖壁时,他从裤腰带上解下一串钥匙,逐一打开村北断崖上如蜂巢般的洞窟时,我与小伙伴们都惊呆了,那些在黑暗中沉睡了上千年金碧辉煌的壁画,仿佛突然之间被唤醒,鲜活地向我们款款走来。<div><br></div> 这里距西藏阿里扎达以北约40公里,也是一处有塔林、石窟、寺院组成的大型遗址,据说是当地一个放羊的孩子在山上躲雨时偶尔发现的。上千个如蜂巢般密布的洞窟一字排开,按当地村民的说法,这里洞窟的数量是“前山一千,后山一千”。现存石窟中,包括礼佛窟、禅窟与僧房窟、仓库窟与厨房窟等不同类型的石窟。测量与观察表明,洞窟的平面形状有单室、双室、三室以及多室联建等不同的形制。<div><br></div> 在东嘎及皮央石窟中最精美的是壁画,内容题材有佛、菩萨、比丘、飞天、供养人像、佛传故事、说法图、礼佛图、各种密宗曼荼罗以及动物、植物和不同种类的装饰图案等十余种,最特别的是壁画上画有龙、凤、狮、象、马、牛、羊等,其中有些动物不是阿里高原地区所有。<div><br></div> 与印度、敦煌、新疆的佛教石窟一样,这里壁画中最多的题材要数飞天,多姿多彩,形态可爱。由于东嘎及皮央石窟的壁画色彩多取于天然的矿物质原料,故可长期保存,永不褪色,如今洞窟里的壁画色彩依然鲜艳。<div><br></div> 洞窟如此的规模和精美的壁画,完全和古格遗址不相上下。东嘎及皮央石窟曾是古格王国的别宫离馆,也许也曾发生过象汉唐时代的长安和洛阳一样的两朝并立、两都并存的局面,而且史料上对东嘎及皮央石窟的记载甚少,更增加了其让人深究的魅力。<div><br></div> 东嘎石窟群现存洞窟150座,大致分为两处。第一处在东嘎村北面断崖上,石窟分布由西向东分为三个区域。第一区呈“U”形,由50座洞窟组成,第二区共有51座洞窟,第三区共由39窟。第二处位于东嘎东面山沟中,洞窟开凿在山崖北面峭壁上,由西向东共有9座洞窟。<div><br></div> 东嘎第一处有较大型的礼佛窟,如2号窟平面形制亦为单室,方形窟,进深与面阔均为7.3米,顶部式样为一多重同心圆形套顶,通高5.51米,顶部外缘为方形,中套四重圆形,向上隆起呈圆形的窟顶,呈一坛城状。窟内北、东、西三面壁上开设长条形佛龛,其中北壁佛龛设在后壁距地表高1.85米处,高1.6米,与后壁等长,龛内原有泥塑佛像8尊,今残存头光与背光贴塑。在窟内还发现泥塑残佛头像2尊,系原塑像的残部。窟内中央有两座方形塔基,表明原来在窟内还建有佛塔供养,今塔身已残。<div><br></div> 东嘎第二处1号窟的平面形制是近方形的单室窟,进深3.7米,面阔4.2米,窟门前设狭长甬道通向窟室,甬道宽4.1米,长2.2米。窟室顶部做成覆斗形,高5.3米。在窟内中心设一圆形坛,未开凿龛室塑像。在东嘎石窟群礼佛窟中还发现有一些形制较小的洞窟,基本特点也是方形单室窟,一般均绘有壁画,有的在窟内两侧壁或后壁上开设有龛。<div><br></div> 皮央石窟群位于东嘎第一处的西北部。皮央,汉语中亦译为培阳、皮旺、其旺等,系一处由寺院建筑、城堡遗址与石窟群组成的规模宏大的佛教遗迹。皮央石窟共有四区,编入洞窟872窟。皮央石窟分布大体上可划分为前山区与后山区。前山区洞窟基本上呈由北向南直线分布,共有433窟。后山区洞窟走向由北向南转为由东向西,略呈“U”形分布,共编入洞窟145窟和247窟。<div><br></div> 皮央90号窟平面近似方形,窟门后接甬道,甬道宽1.4米,长1.6米,窟室进深4.85米,面阔5.15米,顶部式样为穹隆顶式,高3.8米,窟内两侧壁的前壁上各设一立像龛,龛内绘制千佛像等。在窟内后壁上原塑有佛像3尊。第79号窟也是在侧壁上设有龛室的洞窟,洞窟平面为方形单室,前设甬道,窟室进深4.2米,面阔3.52米,甬道凿成斜坡式样,甬道顶比窟顶低平,在门楣处形成转折的线条相连接,门楣下方绘制壁画。窟内左、右、后三壁上均开有龛,其中后壁龛内残存供置佛像的圆形穿孔,说明该处曾供置佛像。<div><br></div> 我在许多石窟的木门之上,发现由敦煌研究院张贴的封条,据说这里已由敦煌研究院接手考古,它的故事,不久将昭然于世。离开之时,回望这座古老而神奇的遗址,它静悄悄地西藏匿于层层叠叠地木林之中,与风声和阳光相伴,任云影如流水般流淌。回首自己多次来西藏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感激。这次漫游象雄文明,对于喜欢西藏文化的我来说,也算是一次小小的圆满。<div><br></div> <p class="ql-block">(图文已出版,受版权保护。谢谢浏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