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7日十一时十七分,我前后用半个月的日夜时间,再次读完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第一版、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静静顿河》四册的最后一册。当我看完最后第2052页最后一个字,合上厚厚的书,心上涌起与数次阅读一样,心塞胸堵,对主人公哥萨克葛利高里·潘苔莱耶维奇·麦列霍夫无法改变的命运深深的叹息。 我接触《静静的顿河》是在一九八四年底。那时工作后在合肥带职继续学习,压力不大,有时间消耗在学校的图书馆。在高高的书架上不但有是法国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英国毛姆《人性的枷锁》等,有俄国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列夫·托尔斯特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迷上这些,就象少年时迷《水浒传》一样,不分早晚废寝忘食日夜的看。<div> 那时校外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除逛公园外,就是看书看电影或者一个人去看。一电影般都在三孝口的的光明电影院,有时还去江淮仪表厂的职工电影院。那时还有十一点以后的夜场电影,就是一张票可以连看三四部电影,几乎放到天亮,但我很少去。<div> 有一天突然发现远在市区南郊的南七电影院放映夜场电影《静静的顿河》,在动员一个同学同行失败后我就晚上一个人坐公交车去南七。我们学校在市北郊,到南七几乎横穿当时的老合肥市,要转几次车。夜场影院里空空荡荡,似乎就是我一个人坐在空旷的黑洞洞的影院里。在先放一部电影后,接着放映的就是我期待的《静静的顿河》。卡顿模糊的黑白影片整整四个多小时。我走出电影院,郊区的南七街上已经空无一人,寒冬的夜里外面寒风凌冽,公交车已经停运,已经没有车回学校,我一个人在昏暗的路灯下,回味着电影画面,对比着书本的描写,走了十几里里在天亮回到学校。这是路上已经有不少晨练的师生在操场上奔跑了。</div><div> 几天后发现南七这个电影院还在夜场放映《静静的顿河》,这次我没有向任何人发出邀请,在夜晚独自一人再次踏上去南七看夜场之路,同样在天亮时走回学校。到今天我一直奇怪的是,为什么靠近市中心的三孝口光明电影院没有放映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电影,而是在郊外的南七却反复放映,也害的我两次来回这么辛苦。</div><div> 大概在二零零几的时候,我在网络上搜到原声彩色版的四集电影《静静的顿河》,这让我大喜过望,赶紧下载保存。但电影只有原声没有字幕,我又赶紧下载字幕软件,寻找翻译接近原著的字幕,将两个软件嵌合一起播放。再播放时,虽然的原声,但下方也象正版一样有字幕可以阅读。</div><div> 影片鲜艳的色彩、流畅的播放,再也不复南七影院的黑白的卡顿。为防止电脑保存的丢失,我存放在多个优盘里。现在的电视机可以优盘播放,这彩色的《静静的顿河》就在我电视机里随时流淌,所有人物的命运随时伴随着我流逝的岁月。</div></div> 走上社会四十年来,我换过几处居所,但《静静顿河》这部书一直随着我在触手可及的书架上,翻看时多,通读则很久没有,更多的是躺在沙发选择性的看其中一集或两集的电影,似乎没有连续四个多小时的时间去通看一遍,更没有几天又几天的去静下心来看这一百四十二万多字的小说。直到最近的一件事让我决心放下所有。回味几十年来对这部文学著作的喜爱。<div> 我感觉到,这部作品不但伴随着我一生,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一生。</div> 2022年4月11,国内各大新闻网纷纷登载报道一则来着俄罗斯国防部的重磅消息,说总统普京命令:哥萨克部队正式参加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斗,1400名的哥萨克战士已经开赴到乌东战场,准备加入到在顿巴斯俄罗斯军队对乌克兰军队的围歼战斗中!说俄罗斯国防部还透露,哥萨克部队仅仅属于总统普京个人,只听从普京总统一个人指挥,是普京总统的直属部队!<div> 报道中还说,俄罗斯这支神秘的哥萨克部队一共有18个个体战斗单位,总兵力约30万人,它不属于俄罗斯正规军编制,但它的装备十分精良,一点都不比俄罗斯精锐的正规部队差!</div> 这支神秘的哥萨克部队作风十分凶悍,战斗力强,既骁勇善战,又冷酷无情,被比喻为战场上的“吸血鬼”和“鬼见愁”,以勇猛见称的小罗卡斯夫的车臣特种兵也不敢与之相提并论,不到关键时刻不会出战。一时世界舆论哗然,哥萨克一词似乎在消失百年后再一次重入世人眼帘。这也让我再下决心放弃其他再读,完整的重读这大部头《静静的顿河》,回头重温名著,再看百年前社会大变革中痛苦的哥萨克。 哥萨克,一词源于突厥语,以俄罗斯、乌克兰的斯拉夫族人为主,因其不安分守己,崇尚洒脱,讨厌管束,故在当时被当地周边同为游牧民族的突厥人称为“哥萨克”,意为“自由自在的人”,是生活在东欧(现在的乌克兰与俄罗斯南部)的游牧社群,不是民族,而是俄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能喝酒,争强斗狠,会耍刀,敢杀人,讲义气,爱女人,这就是哥萨克。 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帝国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次子拔都两次西征,消灭欧洲东部基辅罗斯诸公国,入侵波兰与匈牙利,将两地大量城镇夷为平地。公元1243年,拔都在结束第二次西征,建立东起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西到斡罗思,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附近的辽阔广大的钦察汗国,也称金帐汗国。金帐汗国一直持续到二百六十年后的公元1502年,末代大汗赛克赫阿里被克里米亚汗国击败,钦察汗国才灭亡。 在蒙古帝国钦察汗国统治二百多年统治期间, 分布于波兰、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境内的一些斯拉夫人,为逃避蒙古贵族的压榨,流落到俄罗斯南部地区的顿河流域、第聂伯河下游和伏尔加河流域。 十五、十六世纪,俄罗斯与乌克兰等民族中的青壮年,因地主、贵族、沙皇等统治者的压榨与迫害,也远走该地几条河域两岸的谋生。这里草原辽阔,河流众多,遍地飞禽走兽、各种鱼类俯拾皆是,较易生存。后十七世界建立的沙皇俄国统治也鞭长莫及,成为逃亡异乡之人的避难藏身之地。<br> 这些逃亡之人根据所居河流区域建立部落群体。因聚居地域的不同,这些“自由自在的人”哥萨克也因不同地域不同的称呼,如“顿河哥萨克”、“高加索哥萨克”、“乌拉尔河哥萨克”、“扎波罗热哥萨克”、“伏尔加河哥萨克”等。顿河哥萨克还分为“顿河下游哥萨克”、“顿河上游哥萨克”。即使是同一地域的哥萨克,因来自地区不同他们都有各自所属的民族,属各民族杂居社群。目前自称是“哥萨克”的人数约为七百万人。 顿河哥萨克是所有哥萨克群体中最强大的一支,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创作就是立足于这支哥萨克。在俄国南部地区的扩张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其他地区哥萨克的管理方式都依循顿河哥萨克模式,如捷列克哥萨克、西伯利亚哥萨克、伏尔加河哥萨克、涅克拉索夫哥萨克、雅伊克哥萨克、莫兹达克哥萨克和格列宾哥萨克发展起来的,他们在哥萨克历史上位置非同一般,在俄国历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div> 在十六世纪末,逐渐形成伏尔加、顿河、扎波罗热、第聂伯、格列边(高加索)和叶克(乌拉尔)等六个哥萨克群落。顿河沿岸及其支流地区已形成诸多哥萨克村,哥萨克为管理需要,实行民主自治,建立军事组织“顿河哥萨克军区”,对内实行军事化管理。</div><div> 1870年以前哥萨克生活区域称为哥萨克军屯,1870年改革后改称哥萨克军区。至1914年俄国共有12个哥萨克军区,即顿河哥萨克军区、库班哥萨克军区、捷列克哥萨克军区、奥伦堡哥萨克军区、外贝加尔哥萨克军区、西伯利亚哥萨克军区、乌拉尔哥萨克军区、阿斯特拉罕哥萨克军区、谢米列奇哥萨克军区、阿穆尔哥萨克军区、乌苏里哥萨克军区和伊尔库茨克-叶尼塞哥萨克军区。<br></div><div> 顿河哥萨克军区是全国最大的哥萨克军区,一些哥萨克军区都在其基础上建立。<br></div><div> 顿河哥萨克采用十进制管理方式,统一的顿河哥萨克被称为“大顿河军”,下设百人团、五十人队和十人队,按照年龄也可分为青年团和老年团。每个团指挥系统有盖特曼(军队指挥官称号)、文书和大尉三人,大尉执行盖特曼的命令管理百人团,负责领导军队作战。</div> 顿河哥萨克大会是最高的管理机构,一般在军区首府召开,大会解决一切与哥萨克相关的事务,如军事、民事和外交事务,具体包括选举盖特曼和其他公职人员、接待俄国沙皇使臣、宣读沙皇诏书、分发战利品、签订和平协定等事宜。<br> 顿河哥萨克实施民主管理和民主选举制度,盖特曼和大尉由选举产生,每年选举一次。盖特曼没有特别行政权,只是监督者,是哥萨克意愿的执行者,也是哥萨克传统和风俗的维护者。大尉是盖特曼的助手,职责是执行盖特曼的命令和哥萨克大会的决议。<br> 哥萨克大会选举盖特曼、大尉和文书,同时还选出军事盖特曼。每个团选出行军盖特曼,各哥萨克村负责选举村长、百人长和行军盖特曼。村内最高机构是村民大会,十七世纪时村民成立长老会,有村中德高望重的老者组成长老会,实行长来老制,长老会逐渐成为哥萨克权离组织。<br> 公元1799年,沙皇俄国政府取缔哥萨克“盖特曼”称号,按照官秩表授予军衔,哥萨克长老会长老改称少校,大尉改称骑兵大尉,百夫长改称骑兵中尉,少尉改称骑兵少尉。1823年,沙皇又颁布命令,规定顿河哥萨克军团各级将领的官阶必须与俄国正规军相一致,无军衔的哥萨克仍称为哥萨克。 蒙古帝国金帐汗国解体后,拔都兄弟秃花帖木儿后人兀鲁·穆罕默德和儿子马赫第提克往在喀山,建立一独立汗国,称喀山汗国。<div> 喀山汗国与俄罗斯为邻,不时发生边界冲突。1469年沙皇伊凡三世利用汗国的内讧,曾夺取喀山城。1487年莫斯科公国再度占领喀山,汗国成为俄国属地。1516年,汗王穆罕默德·阿明死后喀山汗国绝嗣。克里米亚格来王朝和莫斯科公国的瓦西里三世轮流强加自己人选坐位喀山汗国。1521年喀山汗国同克里木汗国和诺盖汗国结盟,起兵包围莫斯科。</div><div> 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在1547年加冕称沙皇,实行独裁统治。1552年,下令招募540名顿河哥萨克参加对喀山汗国的第四次进攻,并亲率大军攻伐。顿河哥萨克骑兵挥舞马刀,冲进城中,见人就砍,一时死尸遍地,血流成河,喀山首府很快攻克,喀山汗国灭亡,就此结束俄罗斯对喀山汗国二十五的战争。</div> 沙皇俄国攻克喀山汗国 顿河哥萨克在喀山汗国勇猛表现,使有“伊凡雷帝”、“恐怖的伊凡”之称的俄国第一任沙皇深感震惊,对哥萨克的非凡战斗力极为赞赏。 一世沙皇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 为纪念这场战争,伊凡四世给自己加上“喀山沙皇”桂冠,并下令在克里姆林宫前广场建“圣母大教堂”以示纪念,就是如今红场上瓦西里升天大教堂。这次战争也是顿河哥萨克被招募后第一次参加沙皇俄国的对外战争,至此顿河哥萨克成为沙皇的御用军队,参加对内镇压对外扩张。 俄罗斯圣母大教堂 <div> 攻战喀山汗国之后的第三年,即1554年,顿河哥萨克帮助沙皇俄国镇压伏尔加河地区农民暴动。</div><div> 蒙古金帐汗国属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后裔、钦察汗国第43代大汗库楚克·马哈麻孙子卡西姆所建,定都于阿斯特拉罕城,疆域包括伏尔加河下游及南高加索草原地带。伊凡四世在征服喀山后,率军三万乘胜进军阿斯特拉罕汗国,500名顿河哥萨克在盖特曼带领下随军参战,使阿斯特拉罕汗国变为沙皇俄国藩属。1556年为沙皇俄国吞并,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归入俄国版图。</div> 十七世纪末,俄国彼得一世沙皇(后世尊其其为“彼得大帝”)执政,哥萨克宣布向沙皇效忠,顿河哥萨克完全臣服于沙皇,为俄国政府服役,执行其命令,但同时仍保留群体自治的独立性。哥萨克虽然行使群体独立自治,沙皇政府并非让去放任自流。为保证沙皇对哥萨克这一军事组织使用,183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颁布《顿河哥萨克军区管理条例》,非常明确的详细规定对顿河哥萨克的军事和民事管理方式和措施,规定普通哥萨克服役期为三十年,在战斗部队服役二十五年,其后五年在内勤部队服役。<div> 1848年2月23日,沙皇政府出台《哥萨克军队贵族权利法案》,重申哥萨克贵族的权利。哥萨克只要获得少尉以上的官职即可获得贵族身份。之后的亚历山大二世时期规定,只有晋升为上校的非贵族出身的哥萨克军官才能跻身世袭贵族阶层。<br></div><div> 贵族出身的哥萨克,服役期则缩短为二十五年。普通哥萨克和贵族哥萨克子女不论在服役期限还是在任职和提拔制度方面,享有的权利完全不同。同样的哥萨克,由于地位的不同在享有权利方面存在很大区别,这就造成哥萨克与哥萨克之间,哥萨克与沙皇政府之间的巨大矛盾。这些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造成严重的社会冲突,为底层哥萨克的起义埋下导火线。<br></div> 俄国彼得一世沙皇 十九世纪后期,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下令,自1874年1月1日起,俄国正规部队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875年4月17日,义务兵役制在顿河哥萨克军区推行,顿河哥萨克所有男性居民应把保卫沙皇和国家作为神圣使命,年满18岁的哥萨克子弟必须开始服兵役,服役期为20年,即3年预备役、12年正式服役(4年现役,8年优惠期)和5年后备役。在哥萨克兵役适龄人员中,只有信仰基督教的高级神职人员、毕业于宗教学校和神学院的东正教诵经士、教育机构教师才可获免服兵役。现役哥萨克免除所有货币和实物差役,军官、非军事官员以及不服役的哥萨克贵族子弟享有在军事学校学习的优先权,政府提供助学金。 哥萨克因承担对沙皇政府的军事义务,按照《顿河哥萨克军区管理条例》规定,每名服役和退伍的哥萨克可获得约三十俄亩耕地作为私有财产,免除土地税和相关差役。哥萨克在获得的土地上的耕种所得几乎完全归自己所有,类似我国明朝期间是边疆戍边的“军户”,自耕自种,世代为军。<div> 1869年4月21日,沙皇政府颁布《哥萨克部队土地使用规章》规定哥萨克虽可获得土地,免除税负差役,但在服役时需自费按照规定备制军装、装备与马匹,有的哥萨克还需自带武器。这成为底层的普通哥萨克沉重的财产负担。在《静静的顿河》中就有关于这样的描写。 </div><div> 《静静的顿河》卷一第二十一章中写道:“十二月里,葛利高里被公差叫到维申斯克镇公所去。他领了一百卢布的买马钱和一张在圣诞节第二天到马尼科沃镇征兵站去报到的通知.....用官家发的钱和自己积蓄的钱,在奥布雷夫斯克村花一百四十卢布买了一匹马。他是和萨什卡爷爷一同去的,买了一匹相当不错的马:六岁口,枣红色,屁股下垂;这匹马只有一块不易看出的伤痕。”</div><div> 葛利高里在亚戈德诺耶——利斯特尼茨基家的庄园做车夫一个月的工资是八卢布,这匹l六岁口、腿部有看不出伤痕的枣红马,却被军队兽医检查时发现,“葛利高里马检验不合格”。无奈之下,想出个偷梁换柱之法,“激动的葛利高里和父亲商量了一下,过了半点钟,钻了个空子,把彼得罗的马牵到磅秤上去,兽医几乎没有检查就认为合格了。”<br></div><div> 分到十二团的葛利高里,除马以外,自制的装备则也要耗费一个普通哥萨克的大量资金,甚至是一个家庭一年的所有劳动土地收入所得,“葛利高里的脚边,铺着一条没有用过的马衣,上面依次放着一副马鞍,鞍架用铁皮包着,漆成绿色,马鞍有前袋和后袋;两件军大衣,两条裤子,一件制服,两双靴子,一件衬衣,一封特零五十四佐洛特尼克饼干,一个罐头,麦粒,以及一个骑士必需的其他各种食品。”</div> 葛利高里服役军官检查他自备的装备(《静静的顿河》插图) 然而,划拨给将官的土地面积为一千五百俄亩,授予校官和尉官的土地面积分别为四百俄亩和二百俄亩。《静静繁顿河》中退役将军、地主利斯特尼茨基的祖父曾因参加1812年俄罗斯帝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反击法兰西第一帝国(法皇拿破仑一世)入侵的战争,阻止拿破仑在欧洲称霸,因立有战功而获得四千俄亩土地,成为顿河区域大地主。 油画《1812年拿破仑侵俄战争》 1870年5月,俄国沙皇政府颁布《哥萨克军队公共管理规章》,规定哥萨克军区成立公共管理机构,在乡村、庄园和哥萨克村社内建立类似机构。哥萨克管理机构由哥萨克大会、哥萨克村镇管理委员会和村镇法庭组成。哥萨克大会由拥有选举权的农户组成,大会主要负责人是哥萨克盖特曼。各哥萨克军区盖特曼由沙皇任命。<br> 以后各代沙皇都根据用兵需要,出台多个规范性条例,严格管理哥萨克,保证各阶层哥萨克享有的权利,保证其作为军事组织的纯粹些、战斗力,以及对沙皇政府誓死效忠的忠诚度,保证其对沙皇政府的绝对服从和作为沙皇的杀手的强大杀伤力。 不但沙皇政府颁布一些管理哥萨克规章 各地哥萨克军团也颁布《哥萨克军官权益保障法》,这些保障法得到顿河哥萨克军团、捷列克哥萨克军团和库班哥萨克军团、阿斯特拉罕哥萨克军团、奥伦堡哥萨克军团、西伯利亚哥萨克军团确认。这些法律规定所有定期或终身占有封地的哥萨克军官、具有一定官衔的官员可将封地作为私人财产,保留获得哥萨克村镇份地的权利。因此,普通哥萨克要想得到更多的土地,只有在战争中勇猛杀敌,取得战功,有士兵升为军官,官阶越高所得沙皇封地越多,所得利益越大。这些军官权益保护法律,作我奖励军功,使得哥萨克更加热衷于战争,甚至期待战争,梦寐中都期待的在战争大展身手,以获取更多封地。因此,这些战争中的哥萨克不但疯狂,甚至残忍。《静静的顿河》中描写的维申斯克镇鞑靼村以主人公潘捷莱·普罗珂菲耶维奇·麦列霍夫为代表的老子们,对胸挂勋章回村哥萨克的远远的弯腰致敬,与对哥萨克军官近乎奴颜婢膝的尊敬有着无数次的展现。这些致敬,其实是对这些人将要取得的大幅封土的羡慕与眼红。当潘捷莱·普罗珂菲耶维奇的儿子格里高利·麦列霍夫挂上乔治十字勋章回到村中的时候,他为了收获村中的尊敬,就拉着儿子在村中行走。在两个儿子彼得罗、格里高利升任军官后,他简直得意忘形,让自己大醉一番,认为他、一个土耳其的异乡人,将要在顿河重振家业了。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俄国及后期的前苏联,有很多文学作品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哥萨克生活。除《静静的顿河》以外,还有熟悉的传记式小说《夏伯阳》、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曾说过“哥萨克创造了俄罗斯”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哥萨克,还有B·马科夫斯基中篇小说《女哥萨克》、普希金的《哥萨克》等等。哥萨克文学可以说的俄罗斯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古代与现代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无不有哥萨克的身影,似乎没有哥萨克参与的战争,就不是俄罗斯的战争。哥萨克的历史贯穿于数百年俄罗斯战争历史中。 1852年,列夫·托尔斯泰二十四岁,这年他开始撰写一部自传体中篇小说《哥萨克》,这篇不足十万子的小说历时十载于1862年才脱稿。小说以文明之子奥列宁与之女玛丽雅娜的悲怆爱情故事为基奠,展示的是和平时期高加索地区哥萨克的在大自然中诗意简单和谐淳朴的生活,及自己对哥萨克少女美好爱情的追求。小说中没有金戈铁马,只有美丽的大草原,与草原上生活的热爱美好的人们。之后他还创作《哥萨克摇篮曲》,一派和悦的氛围,醉人心田。 青年列夫·托尔斯泰 1905年生于维申斯克省顿斯科伊军屯的克鲁日林村(今罗斯托夫州维申斯克区)哥萨克下级军官家庭、无产阶级作家的肖洛霍夫,则用十四年的创作时间,在四十岁的时候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著作《静静的顿河》。在书中,他充满对生活在顿河地区哥萨克的爱与同情的酸痛之心,用细腻、壮阔笔调描写家乡维申斯克省顿河两岸的美丽风光, 展示1912到1922年十年之间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留下对人类变革对底层哥萨克民众残酷影响的反思。<div> 列夫·托尔斯泰与肖洛霍夫等众多哥萨克文学作者,他们都是哥萨克群体的喜爱者与刻骨铭心的记录者,是他们心底呼吁的代言者。</div> 写作中的肖洛霍夫 俄罗斯,前称俄国,或俄罗斯帝国,其前身是莫斯科公国。公元1212年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大公国大公弗谢沃洛德死后,大公国土为其儿孙所分,形成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罗斯托夫、特维尔、莫斯科、雅罗斯拉夫尔、佩列亚斯拉夫尔等十几个小国。莫斯科公国后被蒙古的金帐汗国册封为“弗拉基米尔大公”称号,在1283年正式建立莫斯科公国。<br> 公元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加冕称沙皇,莫斯科大公国改称沙皇俄国。1721年,沙皇彼得一世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称号,此后成为俄罗斯帝国。 <div> 沙皇俄国历代沙皇</div> 1、伊凡四世(1547年~1584年)<br> 2、费多尔·伊万诺维奇(1584年~1598年)<br> 3、鲍里斯·戈东诺夫(1598年~1605年)<br> 4、费奥多尔·戈东诺夫(1605年,58天)<br> 5、伪季米特里一世(1605年~1606年)<br> 6、瓦西里四世(1606年~1610年)<br> 7、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1613年~1645年)<br> 8、阿列克谢一世(1645年~1676年)<br> 9、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1676年~1682年)<br> 10、伊凡五世(1682年~1689年)<br> 11、彼得一世(1689年~1721年)<div> 俄罗斯帝国历代皇帝<br> 1、彼得一世(1721年~1725<br> 2、叶卡捷琳娜一世(1725年~1727年)<br> 3、彼得二世(1727年~1730年)<br> 4、安娜一世(女)(1730年~1740年)<br> 5、伊凡六世(1740年~1741年)<br> 6、伊丽莎白一世(1741年~1762年)<br> 7、彼得三世(1762年~1762年)<br> 8、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1796年)<br> 9、保罗一世(1796年~1801年)<br> 10、亚历山大一世(1801年~1825年)<br> 11、尼古拉一世(1825年~1855年)<br> 12、亚历山大二世(1855年~1881年)<br> 13、亚历山大三世(1881年~1894年)<br> 14、尼古拉二世(1894年~1917年)<br></div> 公元1853年至1856年,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王朝与英国、法国争夺小亚细亚地区权利,三方在黑海沿岸克里米亚半岛开战,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法兰西帝国、撒丁王国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史称“克里米亚战争”,战争以俄罗斯帝国战败告终。<div> 1904年至1905年,俄罗斯帝国与大日本帝国为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在中国土地上发生战争,俄罗斯帝国再次失败。<br></div><div> 1914年7月28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7月30日,俄罗斯帝国加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塞尔维亚王国、比利时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和希腊王国等组成的协约国阵营,与属于同盟国阵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开战。战争中俄国军队屡遭失败。1917年3月8日至12日(儒略历2月23日至27日),俄国发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称“二月革命”,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被迫在奥拉宁堡签署退位诏书宣布退位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王朝灭亡。 </div> 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 《尼古拉二世退位诏书》 <br> 在与试图奴役我们祖国的外国敌人进行了近三年来重大斗争的日子里,主高兴地向俄罗斯降下沉重的新审判。国内民众的骚动有可能对这场持久战的未来进行造成灾难性影响。俄罗斯的命运,我们英勇军队的荣誉,人民的福祉以及我们亲爱的祖国的未来都要求,无论付出什么代价,战争都要取得胜利的结局。残酷的敌人正在垂死挣扎,我们光荣的军队和英勇的盟友粉碎他们的时刻已经到来。在决定俄罗斯命运的日子里,我认为,我的良心和责任是为我的人民缔造尽可能紧密的联盟,巩固所有民族力量,以便迅速取得胜利。与帝国杜马达成的协议,让我认为最好放弃俄罗斯帝国皇位并交出最高权力。由于我不想离开我心爱的儿子,我将继承权转给了我们的兄弟,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并向他祝福登上我们俄罗斯帝国的宝座。我指示我的兄弟与立法机构中的人民代表充分地联合起来处理国家事务,这些原则将由人民确立,并由他承担不容背弃的约定。<br> 我们以我们深爱的祖国的名义,呼吁祖国的忠实臣民们履行对祖国的神圣职责,在国家审判的沉重时刻服从沙皇,并与他的代表一起帮助他人,以指导俄罗斯帝国走向胜利,福利和荣耀的道路。愿主保佑俄罗斯!“<br> 1917年3月15日 尼古拉二世退位诏书 1918年7月17日凌晨,尼古拉二世、妻子与一儿四女,还有一名御医、三名侍从,总共十一人,在叶卡捷琳堡地下室为当地契卡(全俄肃反委员会)指挥官雅各布·尤洛夫斯基带领一支行刑队机枪扫射枪决,惨遭灭门。 <div> 1991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遗骸被发现,其中儿子阿列克谢和女儿玛利亚的遗骸于2007年发现。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将沙皇全家遗骸迁葬于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大教堂,并尊沙皇全家为殉教圣徒。</div><div> 叶利钦在葬礼演讲说:“叶卡捷林堡的屠杀,已成为我们历史上耻辱的一页。现在我们以安葬牺牲者的方式,为前人的过失赎罪,为无耻的犯罪忏悔,也为我们所有的人忏悔。”<br></div> 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合影 二月革命将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王朝推翻,结束君主专制统治,俄国出现俄国临时政府(俄罗斯共和国)和苏维埃政权两个政权并立局面。 俄国二月革命 后两个并存的政权三次组织联合政府,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至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人民举行武装起义,临时政府被推翻,俄国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十月革命时期列宁在演讲 十月革命后,掌权后布尔什维克党(苏联共产党)将国名改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简称苏俄。1918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布列斯特)与德意志帝国霍亨索伦王朝及其盟国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签订了使苏俄丧失323万平方公里土地和近五千万居民的条件苛刻的《布列斯特条约》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付出巨大代价,但总算使苏维埃俄国脱离战争苦海。 苏维埃俄国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和约 《布列斯特条约》和约主要内容如下:<div> 1、缔约双方宣布停战。<br> 2、俄军全面复员,在签订普遍性和约之前,俄军舰驶回俄港口或立即解除武装。<br> 3、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br> 4、在缔结普遍性和约和俄军全面复员之前,德国将继续占领德军于和约签订前夕在上述地区以东所占领的地方。<br> 5、俄军立即撤出阿尔达罕、卡尔斯和巴统地区(该地区实际由土耳其兼并)。<br> 6、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立即从芬兰、乌克兰和奥兰群岛撤军,保证同乌克兰立即签订和约并承认乌克兰同德、奥、保、土之间的和约。<br> 7、俄国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br> 8、德国承诺不干涉苏俄内政,不从芬兰方面进攻俄国。<br></div> 《布列斯特条约》 <div> 十月革命后工人阶级建立苏维埃政权国家,遭到所有商人、投机分子、投资者、地主、军官、政客、教师、学生(那时能上得起学的都是富人家庭)、职业人士、店主、职员和掮客(中间人、投机者)们的反对,他们组织起来进行武装叛乱,各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党派在成立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军事部长高尔察克在军队的支持下宣布自认俄罗斯最高执政官,邓尼金、尤登尼奇等人的支持下,叛乱的白军达到15万人,顿河地区克拉斯诺夫的哥萨克白卫军、北高加索邓尼金的‘志愿军‘也相继叛乱,成立反革命政府。</div> 参加叛乱的哥萨克骑兵 英、法、日、美等协约国也乘机进行武装干涉,派出部队登陆入侵俄国,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扶植俄国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这场保卫新生苏维埃政权直到1922年12月下旬盘踞在远东地区的日本干涉军也被逐出苏俄国土才算彻底结束。<br> 顿河,在现俄罗斯国境内,是俄罗斯欧洲部分的第三大河,部分支流在乌克兰国境内。起源起中俄罗斯丘陵东麓,曲折东南流,后折向西南,经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注入亚速海的塔甘罗格湾,河流全长长1870公里,流域面积打42万平方公里。从其图拉州的源头起,河经利佩茨克、沃罗涅日、窝瓦格勒、罗斯托夫各州,穿过俄罗斯西南部的森林大草原带和大草原带。主要支流有霍皮奥尔河、梅德韦季察河、北顿涅茨河等。顿河东有窝瓦河,西有第聂伯河。哥萨克这个社会群体就生活在顿河干流于支流两岸的大草原上,他们牧马放牛,开荒垦地,大自然的风暴霜雪养成了他们倔傲不逊,个性天然的性格,也让他们骨子里存储的人类野性在这旷野中得到充分的释放。 肖洛霍夫笔下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作者肖洛霍夫,十三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镇压国内叛乱时期,他为红军做过各种工作,并在顿河地区参加“征粮队”征集军粮,亲身经历哥萨克人竭力抵制布尔什维克的“横征暴敛”。书中顿河哥萨克抵制“征粮队”描写可以说是他的亲身经历。顿河地区哥萨克的叛乱与当时成立之初红军部队的组织涣散、纪律败坏也是分不开的。<br> 《静静的顿河》的故事,就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直至苏维埃政权镇压国内叛乱、反击协约国干涉与波兰入侵结束,顿河哥萨克的命运在这社会大变革中的起伏沉沦。但这些哥萨克都有自己不同的追求,走的不同的道路,同时也着绝然不同的命运。这里面的最典型代表人物就是彷徨纠结的葛利高里·麦列霍夫、一条道走到黑的米吉卡·科尔舒诺夫与坚定走上革命道路的米哈伊尔·科舍沃伊这三个在一起长大的好朋友。 沙皇俄国与土耳其前身奥斯曼帝国及土耳其之间为争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地区进行了241年十二战争,每次战争都有沙皇的御用军队哥萨克骑兵的参加。<div> 哥萨克麦列霍夫家不知那一代已经在顿河边维申斯克镇的鞑靼村定居。但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爷爷麦列霍夫·普罗珂菲参加一次俄土战争后,自土耳其带回一个土耳其女人,自他这个土耳其奶奶之后,麦列霍夫家就有了土耳其人血统,“从这儿开始,高鼻子、带点野性、漂亮的哥萨克麦列霍夫家族——村里都叫他们土耳其人——就在村子里繁衍起来了。” </div> 麦列霍夫家住在鞑靼村外的顿河边,邻居就是一篱笆墙之隔的司捷潘·阿司塔霍夫与妻子阿克西妮亚。<div> 这个刚成年、还没有参加哥萨克宣誓的骑着马在顿河饮马的小男人与邻居、年幼时被父亲强暴、十六岁嫁给没有爱情的丈夫的阿克西妮亚,两人暗生情愫,嘻嘻哈哈,有一搭没一搭的。</div> 之后在司捷潘·阿司塔霍夫参加哥萨克训练营的一天晚上,在收割牧草的大草原上,两人终于不管不顾的“勾搭成奸”。 阿克西妮亚无所顾忌的、在鞑靼村舆论下公开的、肆情享受这迟到爱情的给她带来的快乐 。这份不管不顾的爱情,终于为她带来致命的伤害,让她死在与葛利高里逃亡的路上,死在红军征粮队哨兵枪下,死在一生中用生命爱的情人的怀里。 鞑靼村的大富商米伦· 科尔舒诺夫女儿、 米吉卡·科尔舒诺夫的姐姐、貌若天仙娜塔莉亚,虽然知道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妮亚这近乎公开奸情,但还是一见钟情、不顾一切的嫁给他,并对他一往情深、忠贞不二,即使是嫂子、彼得罗的妻子达丽亚多次诱导,但他对所有男人不为所动,并为丈夫生养一对龙凤双胞胎。 葛利高里对他的多次背叛与寻花问柳,让他心碎欲绝,镰刀割颈、刀插心脏未死后,在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妮亚私奔,仍作为他的妻子回到父家居住,苦苦等待丈夫的回心转意。 但在再次怀孕后,长相漂亮、生性放荡嫂子达丽亚,在自己感染性病后处于对自己痛苦无法解脱与对她娜塔莉亚专情的嫉妒,故意告诉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妮幽会私情,使她再也无法忍受,不愿为他再生育,私下去找村中无知的接生婆坠胎,以致造成子宫碎裂,大出血不止而死。临死时他还没有忘记爱自己的丈夫,将还不懂事的幼子拉在怀里,贴着他的耳朵轻轻的告诉他:“爸爸回来时替我亲亲他”。 这就是哥萨克女人,顿河哥萨克女人,一个完美的没有一点瑕疵的女人。但哥萨克葛利高里·潘苔来诺维奇·麦列霍夫 不不懂得珍惜,哥萨克骨子里的放荡不羁,是这个完美女人悲剧的根源。<div> 哥萨克葛利高里这不管不顾自私的爱,不但拆散了司捷潘·阿司塔霍夫的家庭,也直接与间接的害死了他所深爱的两个女人:娜塔莉亚与阿克西妮亚,最后让他一无所有,万念俱灰,心灵成为没有归宿的游魂。这就是哥萨克不羁个性的代价。<br></div> 娜塔莉亚弟弟米吉卡·科尔舒诺夫是鞑靼村位于商户、富商米伦·格里戈里耶维奇·柯尔舒诺夫的儿子,与葛利高里虽然生活在同一哥萨克村,但他与葛利高里对自己所要走的路徘徊选择不同,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几百年来俄国沙皇给哥萨克所有的权利,这些权利给他们家带与众不同的富裕与在村中的地位,苏维埃的革命只能让他他们家失去这些。因此,他与自己的父亲的立场完全的一致,对苏维埃政权及红军没有有一丝一毫的同情,毫不留情。不管是参加白军,还是参加邓尼金的“志愿军”,主动报名作为刽子手枪杀被俘虏的顿河苏维埃主席费奥尔多·波乔尔科夫等众多红军战士。 还参加专门处绝革命者的行刑队,每天在黑夜中枪杀数十人。别人精神频与崩溃,他却乐此不惫。在他父亲被村苏维埃政权主席米哈伊尔·科舍沃伊送到维申斯克枪杀后,米哈伊尔·科舍沃伊又将他家所有房产烧毁,并打死他爷爷格里沙卡,他就独自回到村里,以牙还牙,将米哈伊尔·科舍沃伊一家全部烧死,回白军后自此再也没有回到鞑靼村,直至战争结束,也没有他的任何消息。 米哈伊尔·科舍沃伊是鞑靼村底层哥萨克,他曾是米吉卡·科尔舒诺夫家的长工,他与莫霍夫家磨坊的机器匠伊万·阿列克谢依维奇·科特里亚罗夫一起,接受来到村里做地下宣传工作的共产党员奥西普·达维多维奇·施克托曼教育,从而加入布尔什维克。但担任鞑靼村苏维埃主席,在与参加地区顿河叛乱的由葛利高里哥哥彼得罗指挥的鞑靼村哥萨克战斗时,亲自枪杀被红军俘虏的彼得罗。后又从红军部队独自回到村里,将村里所有十几家富户房产全部烧光,又枪杀了娜塔莉亚爷爷、米伦·科尔舒诺夫父亲、老哥萨克格利沙卡。后叛乱被镇压,他再次回到村子担任村鞑靼村苏维埃主席,并与爱他的、被他枪杀的彼得罗与他的要逮捕镇压的格里高利的妹妹叶芙多基亚(杜尼亚)结婚,并住在他家,后调往区机关任职。这是一个对所有敌人还不留情的布尔什维克,不管他是他的什么人,一视同仁,他的残酷,完全可以与米吉卡·科尔舒诺夫相提并论。 他可以丝毫没有犹豫的枪杀八十多岁手无寸铁的村中老人格利沙卡。而格里高利在百里以外,听到他与伊万·阿列克谢依维奇一起在费奥尔多·波乔尔科夫被俘虏的红军队伍中,为了不让他们被鞑靼村的村民残害,将马跑死赶回就他,但他对格里高利没有一点故人之情,真正的与米吉卡·科尔舒诺夫一样冷血,没有一点愧疚的追求被他打死者与将要被他逮捕枪毙者的妹妹。 《静静的顿河主人公》主人公全名葛利高里·潘苔莱耶维奇·麦列霍夫,姓麦列霍夫,潘苔莱耶维奇乃是是父名。父亲潘苔莱·普罗珂菲耶维奇、母亲瓦西莉萨·伊莉妮奇娜,哥哥彼得罗,妹妹叶芙多基亚(杜尼亚什卡),嫂子达妮亚·马特悦耶芙娜·麦列霍夫。与妻子娜塔莉亚·米伦诺芙娜·科尔舒诺娃有胞胎儿女一双,女儿波柳什卡、儿子米沙特卡 。原有个小侄女,在小说开篇不久病死。<div> 按哥萨克服役规定,葛利高里开始兵役,分配在野战军骑兵十二团第四连第三排,参加沙皇俄国已经参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参加战斗他就用长矛与马刀刺死、砍死二名奥地利士兵。</div> 这是他的第一次杀人。之后左撇子的他,向冷血杀人的哥萨克学的左右手轮换使刀的绝招,对方防不胜防,屡战屡胜,杀人更如砍瓜切菜,凶猛的敌人的倒在他刀下的也是无数,屡立战功,乔治十字勋章也挂满胸前,军阶最后也升之上尉。奇作战凶狠其他哥萨克也望而生畏。但他也是多次受伤,一次已经被宣布死亡,通知书送到鞑靼村,全家老少悲痛欲绝,妻子娜塔莉亚更是痛不欲生。但他却死里逃生,居然还将一个受伤将死红军团长背回部队。<br> 他经历了俄国参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战争,大部分哥萨克回到村子,但他却加入红军,为苏维埃政权的稳定奋死征战。受伤住院期间,受乌克兰士兵、共产党员安德里·加兰扎影响,接受布尔什维克的政治主张。 伤好后回到家中继续养伤,此时维申斯克镇苏维埃主席费奥尔多·波乔尔科夫率领红军平哥萨克叛乱,并当着葛利高里面不顾劝阻,毫不留情的将二三十个俘虏的哥萨克军官全部用马刀砍死。这深深震动葛利高里。当白军建立临时政府时,召集顿河哥萨克组成部队时,他与村中哥萨克又一起参加的邓尼金的“志愿军”,抗击红军的镇压。之后他又加入红军,因为战功升任骑兵连副连长,由于有参家白军的这个经历在红军中不受信任,他就趁受伤回家养病之时脱离部队。但受到好朋友、村苏维埃主席米哈伊尔·科舍沃伊的怀疑,并要将其逮捕。 此时由于红军部队纪律不严,发生抢劫强奸事件,顿河上下游哥萨克村庄全部起来暴动,葛利高里也毫不犹豫的参加进来,并被大家推选指挥村哥萨克骑兵。之后指挥的人越 来越多达几千人, 最高任第二师师长。 叛乱被镇压后,他没有上协约国的船撤往克里米亚,而是返回故乡。但这是他已经是追击的叛匪,有家不能回,与同样不能回家的哥萨克成为流寇。在前途无望之下,私自离开叛军,回村接情人阿克西妮亚准备潜逃外地过下半生。逃亡路上阿克西妮亚被打死,万念俱灰的葛利高里将手中所有的武器丢进冰冻的顿河,回到鞑靼村。 六十多岁父亲仍拿起枪服役病死在异地他乡,善良、纯朴的母亲在对充满对儿子的思念中死去。 女儿波柳什卡得白喉也病死,家中只有与妹妹一起生活的、孤零零在村头独自玩耍儿子米沙特卡。他拼死一生想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为这个家庭、为鞑靼村、为顿河哥萨克争取一片平安,回复原来的生活,但他得到的是所有希望的破灭。不但哥萨克分化成对立的敌人,父母哥嫂与情人全部丧生在这个朝代更迭的时代,等待他的只有苏维埃政府对他的判决。 这是靼靼村葛利高里的命运,同样也是顿河哥萨克的命运。这是哥萨克挣脱不了的宿命。葛利高里的经历,出生哥萨克家庭的肖洛霍夫目睹这个经历,目睹顿河哥萨克的所有痛苦的历程,他把对顿河哥萨克的爱、对他们的同情,也有对他们的恨注于笔端,成就这顿河哥萨克史诗性伟大著作。 哥萨克的形成,其实是为了谋生逃难到草原上河流两岸的流民,他们开垦荒地,牧马放羊,想在这偏僻之地逃避统治者残暴的统治,以让自己有一块安静的生息之地。<br> 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们所居的荒远之地仍然是统治者统治者天下。为取得一块土地,哥萨克门不得不接受统治者的约束,成为他们的雇佣军,为他们对内镇压、对外征战付出自己的所有。他们的期望就是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生息的土地。 <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但他们注定是被利用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实际就是是他们所看不起的“庄稼佬”。这是一个可悲的群体,是肖洛霍夫寄于心底同情的群体。他们的勇猛彪悍是表面的,是为了生存必须的。拿破仑曾说:“如果我的部队有一支哥萨克骑兵,我将用他席卷天下!”但如果拿破仑有这么一支哥萨克骑兵,他只会利用他,把他的利用价值全部榨取,豪不考虑哥萨克们的生命、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所有一切的一切。</span><div> 不可否认的是,正如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所说,“无论的。”俄罗斯的历史,自十六世纪以来,也是哥萨克的历史。这个历史,哥萨克还在继续书写着。</div> 安徽繁昌 潘绪正<div> 二0二二年七月十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