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房的太湖石

北京画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蠡房的天井里有一块清代的太湖石,左侧种了高耸的南天竹,右侧一簇玉簪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形状各异,通灵剔透,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丑”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玩石之人,多以玩老皮壳的石头为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有一次,回故里的古玩市场上转悠,在市场外的铁皮屋门口,看到了这块太湖石,放在一个角落里,底座配了一个牛槽,一点都不显眼。我过去仔细看了看,越看越喜欢,有种老友重逢的感觉,内心不免有点小激动。就找到店主,询问了价格,再一番讨价还价后,这块有眼缘的石头就收下了,内心窃喜。听店主介绍,他们到西乡赶地皮收货,在乡贤于进士家附近收到的,听卖主说就是于进士家的石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于进士家被拆除毁坏,大量的字画古董也被流散销毁,于家大院从此败落了,现在仅剩下一组四合院的厢房了。不管店主讲的故事是真是假,这块老皮壳的太湖石释放出来的人文精神依然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于进士就是平度西乡古庄村的于沧澜,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曾任河南上蔡等五县知县,升卫辉知府,官至南汝光淅兵备道,为官三十余年,正直清廉,有“名进士长于衡文”之誉,曾先后五次为河南乡试同考官。于进士当年政声清明,晚年告老还乡,在平度老家发挥余热,普及书法,倡导塾学,他惠及乡里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我一直认为,文人的审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古代文人传统文化底子雄厚,心法中庸,他们喜欢的和使用的器物都属于文玩,与百姓生活中的使用器有本质的不同。这块太湖石收购之后,一直放在车库的角落里多年,蠡房修成后,还是把他立到了墙边的花坛里,配在南天竹傍,觉得有一种不可言语的气质在里面。左看右看,上抚下摸,爱不释手,这时候意外发现,太湖石的上方孔洞较少,像一个回头仰望的狮子。狮子的头部有人为的痕迹,耳朵、鼻子、嘴巴依稀清晰,似像非像,颇具神态。修整过的石头经过百年的风雨洗礼,皮壳已经变得古朴典雅,看来当年的于进士也参与了对石头的修整,立于家里朝夕相处,寓意着家庭的时(狮)来运转和事事如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我认为,收藏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趋向,我们不是收藏了一块石头,而是收藏了一段故事和一段情感。把石头当成价值来收藏,不是我们收藏了它,而是它收藏了我们,我们只是石头的一个过客而已。蠡房的太湖石静静站在那里,诉说着一段历史的沧桑变换,诉说着一段家国的文人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舒杰/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