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昏迷中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19日,随新悦舞蹈队九龙沟景区游玩还未结束,接到姐姐的电话,说母亲从北京回绵阳了,由于病情加重需住院治疗。</p><p class="ql-block"> 大哥、二哥、姐姐都是陪母亲从北京回来的,按照绵阳市中心医院相关防疫规定,他们必须居家隔离七天,不能随母亲进院陪护,所以,这一重任就落在了我的肩上。</p> <p class="ql-block"> 母亲可以进食啦</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吃过午饭,便驱车赶回丽晶港小区。儿子把出差时间往后推了,爱人和儿子儿媳已经为我准备好了行装,并约好了网约车。傍晚时分,赶到绵阳市中心医院,侄女军儿早就等待在医院门口了。不一会救护车也把母亲接到了医院,做核酸检测,入院检查,进入缓冲病房已是晚上九点过了。好在侄女军儿提前准备了面包、牛奶、沙琪玛等食物,草草填饱肚子。</p><p class="ql-block"> 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护工。母亲意识时而清醒,时而迷糊,必须有专职护工。很快,护工袁大姐来了,给母亲洗漱、整理完,已是晚上11点过了。</p><p class="ql-block"> 自前年8月份,母亲随姐姐到北京,我一年多没有见到母亲了,虽然每天通过视频与母亲交流,但那毕竟是视频啊!今天见到母亲,已是神志不清的状态。姐姐说,一星期前,出现四肢无力、手臂麻木、常闭眼等症状。经医院检查,属陈旧性脑梗所致。出院后,这些状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母亲也念叨着要回四川,还不时安排后事,姐姐觉得问题严重,两个哥哥和姐姐才马不停蹄地把她送回来。</p><p class="ql-block"> 我静静地看着母亲,母亲面容憔悴,右嘴角略略上翘,紧闭双目,鼻孔插着输氧管,右手打着点滴。我让她睁开眼睛看我是谁,她一眼就认出来了,疲惫地用微弱的声音说:蒋三啊!说完,又静静地闭上了双眼。</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夜的休息,我满以为会再现往日视频中精神头十足的母亲,然而让我失望了。早上的样子跟昨天差不多,医生吩咐:禁食禁水。</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护理人员通知,预订的神经内科床位被一位急诊患者占用了,只能临时安置到神经外科病房。收东西,搬东西,忙碌好一阵,整得一身汗,总算住进了神经外科病房。</p><p class="ql-block"> 第三天,医院说神经内科病房空出来了,让我们转过去,又是一阵收东西,搬东西,好不容易到了神经内科,却又被安置到了缓冲病房,医生说:你们暂时还不能住进普通病房,还需要隔离七天。这意味着七天后还会有一次收东西,搬东西的过程呢!唉!没办法,只能听天由命,任人摆布啊!</p><p class="ql-block"> 刚进病房,还没来得及收拾东西,护理人员通知:因为你母亲是从北京回来的,按医院有关防疫规定,必须在隔离病房隔离七天,隔离期间,病人、陪护、护工都不能离开病房。如有需要,可呼叫护士站或打电话。我们只能点头认可,毕竟防疫规定摆在那里。大热天,几次转移病房,好想冲个热水澡,哪怕用热水擦一下身子也好啊。一看,病房里既没有热水,也没有水瓶。按照护理人员的要求,先呼叫,无人应答,再打电话,折腾好一阵,总算有人接听了。告诉她病房需要开水,对方答应马上来,可一等就是两个多小时,仍不见开水的踪影。住进缓冲病房,医生护士也很少查房,总是躲着,好像防瘟疫似的,想与医护人员了解一下母亲的病情,就是见不到医生。病房内的空调也是聋子的耳朵,做摆设。白天还可以,晚上热得受不了,床上只有厚厚的被盖单。没办法,只能打开窗户和房门,以降低室内温度。室内卫生从住进来就没有打扫过一次,又没有扫地工具,真是气死人了。唉!不说了,将就几天吧!</p><p class="ql-block"> 到了神经内科,医生说可以进些流食。考虑到母亲处于半昏迷状态,医生决定给母亲插胃管。护士用一根筷头粗细的管子往母亲鼻腔里插,母亲痛苦地挣扎着,拼命地扭头,大声呼叫:痛啊!要收命啊!连续四五次都没能插进去。护士无赖地说:待会再试试。我对护士说:算了吧!太痛苦了。母亲是个明白人,几年前她就给几个子女写下书面交代:如果有一天我患重病,一是病危不抢救,不进重症监护室;二是凡是痛苦的检查、治疗手段一律拒绝;三是尽可能慢慢老去,平静地走。护士觉得进食困难会影响治疗,仍坚持要插胃管,我坚决反对,并将母亲给我们的交代告诉了护士 。护士见我态度坚决,又提出:实在不行,可使用一次性胃管,痛苦相对小些。我说:算了,还是想办法尽量喂食吧!万不得已再说。</p><p class="ql-block"> 喂食,说来简单,实则不然。首先,必须保证母亲在意识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完成,这样才可能避免食物进入气管。再就是,母亲假牙没有带进医院,况且有时意识不清,只能吃流食。还有如何保证食物营养。这些都是要考虑的事情。母亲的助听器也没有带进医院,在喂食物前,为唤醒母亲,我在病房里大声与她交流,摆六十年代粮食饥荒、反右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改革开放。摆矿区学校的前世今生和那些老师、学生的奇闻异事。还给她唱当年她教我们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这些老话题真还勾起了她的一些美好的回忆,吃东西一次也没有噎着。喂食顺畅了,每天就交替给她喂玉米糊、豆奶、黑芝麻糊、藕粉等,为补充营养,还想办法把鸡鸭蛋黄和鸽子蛋用勺子压细,调和其中。水果补充也得跟上,香蕉压成泥状,橘子类水果则压成水,这样喂起来就方便多了。</p><p class="ql-block"> 几天下来,母亲病情略有好转,清醒的时间比以前长了,有时还能交流摆谈一阵子,进食量也明显增加,气色、容颜也有所改变。我发自内心的高兴。但就在这时,母亲又出现低烧,体温持续在37度以上,按医生要求,增加温水擦身次数,效果还不错,两天后,体温基本正常,终于又松了一口气!</p><p class="ql-block"> 长期卧床可能出现褥疮、关节僵化、肌肉萎缩、肺功能衰退等。为提早预防,勤翻身,勤擦洗,勤拉伸,勤按摩是非常必要的。</p><p class="ql-block"> 今天,2022年6月24日,入院的第五天,傍晚时分,母亲居然主动问我:三儿啊!你晚上睡哪里?接着心疼地说:你金佑(照顾、护理)我 人都瘦了,脸也黑了!我说没有,她还不停地摇头。见此情景,我真是发自内心地高兴。后来我告诉她:你大孙女都要当婆婆啦!霄璇已经交男朋友了。她还捏着五指说:要见第五代了。</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有句时髦的话: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到老。每当我端起碗,用勺子给母亲喂食物时,母亲当年给我喂饭的情景总是浮现在眼前。老还小,老还小,躺在病床上的母亲更是如此,平常一听就懂的话,如今翻来覆去地解释,她还是表现出似懂非懂的样子,不得不费尽心思和口舌,让她明白我的意思。加上助听器没有带进医院,和母亲的沟通就更加困难。母亲是个爱清洁,讲卫生的人,突然卧床,诸多不习惯,床上大小便、翻身侧睡、床上进食等等,总是念叨着要下床,要到卫生间,半夜醒来还想翻身下床呢!</p><p class="ql-block"> 6月26日下午,隔离期满了,正式转入普通病房。环境、设施都比缓冲病房好。至少可以随意进出,比起隔离期方便多了。</p><p class="ql-block"> 为了照顾我的身体,二哥明天隔离期满了就要来接替我护理母亲。姐姐一直想来,但医院说她是北京的,不能进院陪护。不过,据医生说,母亲的病不会住很长时间,可能十多天就可以出院了。关键是出院后的康复很重要,最好是到专业康复医院作康复治疗。明天,我们就去考察绵阳市几家康复医院,但愿母亲通过康复治疗能恢复原来的样子,能下地行走,能快乐地做操、散步,能幸福、平静、从容地走过人生的终点。</p> <p class="ql-block"> 从缓冲病房眺望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