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门

逐光追影

上党门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1] ,位于长治市西大街的府坡街北端,是隋代上党郡署的大门。上党门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在衙署内大兴土木,增建飞龙宫、德风亭。最盛时亭堂楼宫有280余间。金元之际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上党门门庭,后又增建钟鼓楼。弘治三年(1490)重修。1932年再次重修。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对称美。从汉唐长安的朱雀大街,到明清故宫的庞大院落,都隐含着古人对于中轴对称之美的追求。而坐落在上党大地的代表建筑——上党门,却以其不对称的格局,成为中国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div>  为何会考虑到有隋唐建筑遗址影响呢?上党门的始建年代为隋唐。中轴线布局是自唐代开始成为规范,在后世宋、元、明、清才逐渐普及。早期建筑在国内外仍有许多案例。比如,日本奈良法隆寺院落(奈良时代,相当于隋代)以及河北正定开元寺院落(唐)都保留了建筑群不对称格局的实物案例,隋唐不以对称建筑群布局为主要呈现方式。<br><br>从史料方面查证,根据明万历版《潞安府志》的《潞州修建钟鼓楼记》(朱幼圩<明>):“国朝洪武三十二年,知州传遂建钟楼于治西旧台,鼓楼建于西子城颠”(译文:大明洪武三十二年,(在任)知州传遂在府治西侧前代的台基上建造钟楼,在子城的西边角建造鼓楼)。原文中“旧台”和“西子城颠”明显指的是前代上党门建筑群的遗址。唐代的上党门建筑群在金元之际毁于战乱,元建上党门建筑群在元末又再次毁坏,明初重建时就使用了前代遗址重建上党门建筑群。因此延续了隋唐的不对称格局。<br></div><div> 风水对于建筑建造的影响在古代非常之大,上至皇家下至百姓,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十分重视风水。关于上党门于明代重建的民间传说也非常多。有一种说法是,明代重修上党门时,朝廷非常重视,江西的风水大师张胤遍览上党地区的山川地貌,根据太行风物特点最终敲定图纸方案。他看了东山西水、东高西低的地理形势,一扫传统的轴对称设计,取法自然,因势建构。经由他置施罗盘,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激烈角逐、排列组合,最后,取东扬和巍巍老顶山相呼应,求西抑同滔滔浊漳河互表里。<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