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古珠「蜻蜓眼」

沈起

<p class="ql-block">深藍琉璃胎「多層同心圓七星紋」戰國蜻蜓眼</p><p class="ql-block">直徑:24mm,重:17.60gs.</p><p class="ql-block"> 很大部分的戰國琉璃珠,於珠身表面經常可見藍白兩色相間的圓圈紋飾,偶見黃色或其他顏色。這些圓圈幾何紋依序層層疊加形成「同心圓」或「離心圓」效果。這種綠白兩色相間的「七星紋」圖案與西亞琉璃珠上的七星紋圖案雷同,源於中西文化的交流。而兩邊的多層「同心圓」、「離心圓」與「七星紋」相組合,便是戰國琉璃珠特有的紋飾。根據學者的規範說法:有七個圓點紋組合的稱「七星紋」、六個圓點紋組合的稱「六星紋」,以此類推。而通過這種不同的數量變化,配上其他圓、點及幾何紋飾所組成的圖案,用以表達某種特定的含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史記》有載:陽翟大賈呂不韋的父親(陽翟今河南禹州),販賤賣貴而家累千金的生意,便是利逾百倍的珠寶買賣。呂不韋「奇貨可居」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酷愛珠寶的芈姓楚女「華陽夫人」接受了呂不韋的巨額賄贈,收下曾在趙國做質子的「嬴異人」為義子,最終使其繼位成了「秦莊襄王」。呂不韋還把自己的寵姫,昔日的「邯鄲女」趙姬獻給「嬴異人」,被封為后。生下了一統天下的始皇帝「嬴政」。一個奢侈品經營者的豪賭,幾近贏取了天下,其中便有璀璨琉璃珠的一份功勞。</p> <p class="ql-block">透明琉璃胎「多層同心圓」戰國蜻蜓眼</p><p class="ql-block">直徑:23mm,重:18gs.</p><p class="ql-block"> 這顆透明胎體配以「棗紅色」與「白色」相間的層狀眼睛圖案,再圍以雙排白色圓點的菱形圖案。這樣的顏色搭配甚為罕見。而這種雙排圓點是中國琉璃珠特有繪畫語言,不曾見於其他國度的琉璃珠。 世上許多文明相信,這種同心圓圖案象徵「眼睛」,並且具有神秘的降魔法力,可以剋制悪魔的「邪惡眼睛」。在西亞古代的遺址中,曾經出土過不少類似的琉璃珠。</p> <p class="ql-block">&nbsp; 一九二九年,河南基督教轄區的加拿大傳教士兼考古學家「懷特」先生,在洛陽的古董市集,陸續買到一些多色圓圈紋「蜻蜓眼」式樣的琉璃珠,其外觀形制類似西亞琉璃珠,但細部圖案却不盡相同。因「懷特」曾任教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考古系,憑藉其專業素養鍥而不捨的追查,發現這些琉璃珠來自洛陽金村古墓。</p> <p class="ql-block">透明琉璃胎「七星紋」戰國琉璃珠</p><p class="ql-block">直徑:23mm,重:18gs</p><p class="ql-block"> 洛陽金村的古墓群是東周王室成員的葬區,據傳有數量巨大的稀世珍寶均源出於此。而「懷特」亦曾受命於加拿大皇家博物館,在華大肆收購重要的中國文物運回加拿大。通過買賣中國文物「懷特」也因此而成為巨富!</p><p class="ql-block"> 這顆密集「七星紋」的琉璃珠是罕見的紋飾組合。在西亞「七星紋」圖案上加入中國元素的特殊紋飾,組成新穎的戰國蜻蜓眼琉璃珠。珠子的表面經氧化形成的皮殼展現彩虹般的七彩光華非常漂亮。 戰國琉璃珠所顯示的歷史意義及其美麗、珍貴和稀少性,故而被一些博物館爭相收藏,尤其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和台灣。我國起步較晚,近年在上海成立了一家琉璃博物館,也有不少精彩的藏品。</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懷特」先生整理好這些琉璃珠後,交給英國籍的學者「C.G.史利克」與「H.C貝克」,經由化學成份分析與同位素方式分析,再與西亞琉璃珠相比對,得出一致結論:「懷特」先生收集的「蜻蜓眼」式琉璃珠,含有中國自製琉璃中特有的高鉛、鋇兩種元素,這些特殊的成份是西方琉璃珠所少有的,此分析結論在</span>一九三八年予以發表。至此中國的戰國琉璃珠才為世人所知曉,並在古珠收藏界引發一股收購的熱潮。</p> <p class="ql-block">艷藍琉璃胎「多層同心圓」戰國蜻蜓眼</p><p class="ql-block">直徑:23.5mm重量:20.2gs.</p><p class="ql-block"> 洛陽金村古墓的戰國琉璃珠,改寫了中國及世界琉璃制作歷史。「懷特」最終將這批金村的戰國琉璃珠贈送給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該館對戰國琉璃珠的研究文章較多,是世界四大收藏戰國琉璃珠最多的博物館之一。另三家分别是:「東京國立博物館」、「倫敦維多利亞和亞伯特博物館」、「美國麻省沙可勒博物館」(該館收藏了世界唯一的一面鑲戰國琉璃珠的銅鏡)。</p> <p class="ql-block">  這顆戰國蜻蜓眼的「同心圓」層數達到了十二層,是已知發表的圖片資料及考古報告上所記載多層眼睛層數的上限。全部八組眼睛被四個「四角星狀」的紋飾分隔,繁密而不凌亂。這「四角星狀」的紋飾是戰國琉璃珠獨有的特殊紋飾,僅在山東曲阜戰國早期墓葬中出現,無從得知其表達的含義。台灣、日本的學者稱其為「Hitachi 」圖案,因雷同「日立公司」的嘜頭。我仍然稱其為「四角星狀」紋飾,直到有正式命名為止。值得一提的是這顆戰國蜻蜓眼的鈣化形態。艷藍胎體表面沒有氧化形成的灰皮,而全部的白色圈紋佈滿灰皮且頗為堅實,這表明不同化學物質在同一環境下有著不同的表現。沒有進行清理保持其古樸原狀,更有一份神秘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艷藍琉璃胎「菱形網格紋多層孔雀圓」戰國蜻蜓眼</p><p class="ql-block">直徑:28mm,高:23mm,重量:24.3gs.</p><p class="ql-block"> 這顆戰國蜻蜓眼的「橢圓形」圈紋與「同心圓」排列有别,按几何學名稱應該為「離心圓」或「偏心圓」。但在視覺下形同美麗的孔雀尾羽,故有台灣學者在其出版的琉璃珠專著中把這種多層橢圓形稱之為「孔雀圓」,很形象不妨跟進。這種特殊的紋樣與其他文明的眼珠圖案不同,是地道的中國式蜻蜓眼琉璃珠所特有。後人也有把這「孔雀圓」紋稱為「眼」的。清朝頂戴上的花翎便稱「單眼花翎」、「雙眼花翎」乃至「三眼花翎」。</p> <p class="ql-block">  這顆「蜻蜓眼」直徑達二十八毫米,這樣大尺吋的戰國琉璃珠相當罕見。它分上下三層,每層三組「孔雀圓」,合共九組「孔雀圓」。由白色實線加上黃色小圓點構成菱形網格紋,圍著較大的三組「孔雀圓」作為主體紋飾。由於每個「孔雀圓」由多達「十層橢圓圈紋」組成,設計時加大了直徑,當然也會增加製作的難度。它歴經二仟餘年的滄海桑田依然光彩奪目,真是難能可貴!</p> <p class="ql-block">  艷藍琉璃胎「多層離心圓」戰國蜻蜓眼</p><p class="ql-block">直徑:23.5mm重:17.90gs.</p><p class="ql-block"> 這顆「蜻蜓眼」的配色簡潔,以透明的艷藍(也有稱之為戰國藍)配上密集的白色圈紋,組成「四對離心圓」的大眼,像是在藍天之下,這些美麗而神秘的眼睛注視著這塵凡世界,保護著人們不受邪惡侵襲。這種藍、白顏色的配搭,具有典型地中海沿岸地區的裝飾風挌,象徵碧海、藍天白雲,也深受草原文化民族的喜愛。而且眼睛的圈紋多達十四層,其製作難度之高不言而喻。查閱已發表的各有關資料,圈紋十二層已是上限。幾年前,河南鄭州有位藏友在鑒寶節目上展示過一顆類似的戰國「蜻蜓眼」(也是十四層偏心圓)受到鑒者極高的評價和讚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國戰國琉璃珠的特殊配料為鉛、鋇成份,這種特殊配料有兩個作用:其一:降低熔化溫度、起助熔劑的作用。其二:增加光澤和折射率,獲得像玉一般的效果。因此高鉛、鋇琉璃珠外觀似玉,並且比玉增加更明亮的光輝。戰國琉璃珠的製作是各項材料科技、冶煉技藝、製作工藝、美學設計的集中組合,其瑰麗的裝飾效果舉世矚目!</p> <p class="ql-block">深藍琉璃胎「菱形網格紋同心圓」戰國蜻蜓眼</p><p class="ql-block">直徑:23mmX25mm重:19gs.</p><p class="ql-block"> 東漢王充《論衡率性篇》記載:「隨候以藥作珠,精要如真」。又記:「道人消爍五石,作五色之玉」(古人謂琉璃為五色玉)。《漢書.西域傳》記載「流離色澤光潤,踰於眾玉」流離即琉璃,踰便是超越。事實上「隨候之珠」指的就是戰國琉璃珠,由於琉璃光亮程度超過玉器,古人更以「明月珠」謂之。根據多項典籍提供的訊息推論:隨候是一位與西亞文化有著廣泛交流,而且擅長製作琉璃珠的諸候。「隨候之珠」因其珍貴希有,便有幸與「和氏之壁」共享美名。</p> <p class="ql-block">  先秦至戰國期間,道家神仙方術盛行,道士燒煉丹藥追求長生不老。煉丹所用的材料是石英、鉛、硝石、硫磺等,而人工燒制琉璃的主要原料也是矽石,術士們在長期的燒煉實踐中也可能掌握了製作琉璃的技能,再接受外來文化影響與交流,不排除這些煉丹術士也參與了這個時期琉璃珠的製作。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煉丹高峰期,這個時期琉璃器的燒製也曾經紅火一時。(矽石是純度較高天然石英砂的舊稱,我國已經統稱為石英砂。台灣、日本研究琉璃珠的學者仍依舊制稱謂)</p> <p class="ql-block">深藍琉璃胎「多層同心圓三星紋」戰國蜻蜓眼</p><p class="ql-block">直徑: 23mm重:16.80gs.</p><p class="ql-block"> 此琉璃珠「同心圓」的大眼是由六層圈紋組合,用琉璃呈色最難之紅色和黃色組合「三星紋」,再以菱形紋飾圍邊相連。其創作意圖及表達何種意義無從考究,但確實漂亮!橫向編成項飾恰似一對蜻蜓的大眼,所以此類戰國琉璃珠也被稱作「蜻蜓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星紋」戰國琉璃珠,在目前發表的中西文獻中,只看到七颗。顯示數量非常少。報告中只見一顆經由正統考古出土的「三星紋」戰國琉璃珠。見《文物一九九O年第十期》,出土地是湖北枝江姚家港,目前保存在宜昌地區博物館。台灣巜故宮文物四十二、五十八期》劉良佑,張臨生的文章中介紹四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有二顆,記載於日本著名琉璃專家「由水常雄」《蜻蜓珠(Tombodama)》五十三頁,文中注明可能出自河南洛陽金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琉璃珠因其材質成份的組合、加工製作工藝不同、墓葬土壤環境等種種因素的影響,珠體表面有著不同層度的鈣化,形成多種不同形態的皮殼。由於古琉璃珠存世量不多,戰國琉璃珠更是稀少,故尚未進入主流的收藏行列。目前為止沒有一本專著能夠賦予公認的專門名稱。有較為資深的玩家曾經整理出一些典型的皮殼,冠以名稱,並附有圖片。希望能夠慢慢成為習慣的稱謂。 (一)鈣化皮;完全、部分、輕度。(二)七彩皮;蝕地、平地。(三)絲灰皮。(四)寶光皮;蝕地、平地。(五)沙地皮。(六)麻地皮。(七)亞光皮。(八)類陶皮。</p> <p class="ql-block">淺藍琉璃胎「多彩四星紋」戰國蜻蜓眼</p><p class="ql-block">直徑:23.2mm重量:19.8gs.</p><p class="ql-block"> 此顆四星紋琉璃珠按上述有關皮穀的分類,對照附圖應稱之為「麻地皮」,珠體表面受到腐蝕形成點點凹陷,稱為麻地倒也合理。紅色四個圓點色澤鮮艷,旁邊金黃色的附著物應是受到其它化學成份的影響所致。(氧化亞銅產生的效果為紅色、綠色、藍色。要正確呈色鮮紅難度甚高)。</p> <p class="ql-block">艷藍琉璃胎「花朵形五星紋」戰國蜻蜓眼</p><p class="ql-block">直徑:25mm,重量:21.9gs. </p><p class="ql-block"> 到目前為止「五星紋」戰國蜻蜓眼琉璃珠尚未出現在有關的典籍記載,四大琉璃珠藏品最多的博物館也沒有其踪跡。美國、台灣有關資深學者、藏家亦未曾過手,但他們相信肯定有「五星紋」的戰國蜻蜓眼琉璃珠,只是稀少而已。吾在九十年代開始,便行走在尋尋覓覓的漫漫長路之上了,雖然艱辛但總算有收穫。</p> <p class="ql-block">  對這顆琉璃珠紋飾的解讀頗有反復,值得一敘。珠子到手後開始並沒有往「五星紋」上靠,只當是一顆較為罕見的「梅花紋」琉璃珠而已。當把紋飾畫在紙上展開時,發現黑色小圓點和啡色的實線在二組藍白雙層眼的連結后形成非菱形的綱格,它借用珠子的上下二邊,便是一個五邊形的網格,五邊形網格圍五星,獨特的中國式繪畫語言。這就是精心設計的,罕見的「五星紋」戰國蜻蜓眼。</p> <p class="ql-block">無色透明琉璃胎「多彩六星紋」戰國蜻蜓眼</p><p class="ql-block">直徑24.8mm:重量:25.2gs.</p><p class="ql-block"> 一顆色彩艷麗,擁有無色透明胎體的「六星紋」戰國琉璃珠。這種對顏色准確掌控的基本要求是:對材料化學成份的嚴格篩選,熔煉溫度的層層把控,不同材料的呈色溫度是略有區別的。少量的二氧化錳讓胎體無色透明,適量的氧化鋇使其有白玉般的觀感,加之藍、白、紅、綠的配搭美不勝收。琉璃珠的尺吋較大,是戰國中晚期的作品。戰國中晩期是琉璃珠燒製技藝的成熟期,也是中國琉璃珠燒製技術的頂峰時期。</p> <p class="ql-block">  藍白色的雙層大眼上,五個綠白色雙層小眼圍繞中央紅色小圓點形成一組「六星紋」圖案,共九組,再與淺藍、白雙層眼和白色小圓點共同形成完整的「九眼六星紋」圖案。色彩和工藝似簡實繁,頂級技師的作品。有正式出土記錄的戰國「六星紋」琉璃珠較「三星紋」、「四星紋」要多。山東曲阜魯國故城出土一顆精美的「六星紋」戰國琉璃珠,湖南長沙和湘鄉各出土一顆「六星紋」戰國琉璃珠,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館。日本天理大學則收藏一顆出土地點不詳的「六星紋」戰國琉璃珠。</p> <p class="ql-block">艷藍琉璃胎七彩皮「七星紋」戰國蜻蜓眼</p><p class="ql-block">直徑:23mm,重量:21gs.</p><p class="ql-block"> 這顆「七星紋」琉璃珠有二個特別之處。其一:八組雙層「七星紋」由四組「四角星狀」紋飾分隔組合,形成戰國琉璃珠特有的裝飾風格。其二是珠體外表璀璨的七彩皮,這是最受藏家珍愛的一種皮殼品相,也是鑒别新老琉璃珠的重要指標。</p> <p class="ql-block">  春秋初期的琉璃製品,僅限於國王兵器的裝飾及貴族的首飾。也有零星的琉璃珠出土於貴族墓葬,但精美層度一般。河南輝縣出土的吴王夫差劍,劍格上鑲嵌三塊藍色的琉璃飾片;湖北江凌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劍格上鑲嵌二塊琉璃片。夫差,勾踐均為當時稱霸一方的王者,以琉璃裝飾其王者之劍足見當時琉璃之珍貴。其後在山東曲阜魯國故城戰國早期墓葬群中便有相當精美的琉璃珠出土。製作的工藝水準突飛猛進,在世界眼珠文化中獨領風騷。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