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粮斗——每个老物件都会讲述故事里的事……

杜勇

<p class="ql-block">摄影、文字:杜勇</p> <p class="ql-block"> 旧货市场</p> <p class="ql-block">  不久前,我闲逛旧货市场时,在这位来自山西运城的商贩摊位上,入手了一个做工精美、充满敦实浑厚气势的、称量粮食用的、木铁结构的老官斗。</p><p class="ql-block"> 商贩说,这斗中间原来还有个提梁,在家倒扣当凳子放不稳,就给扯下来当柴烧了。</p> <p class="ql-block">  斗,是古代官仓、粮栈、米行及地主家里必备的用具,而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们是用不着拿斗来量什么的。</p><p class="ql-block"> 当下,斗早已淡出了农耕生活的沃野,一如我购得的这个斗一样,静置在室内一角,让我不断地品读着深藏其中的岁月留痕……</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这只斗木质沧桑,衔接处不用一根钉子,全部由犬牙交错、严丝合缝的榫卯密实组合。</p> <p class="ql-block">  精湛的手艺活儿不仅使斗身浑然一体,而且能适应冷热干湿及重量的变化,不胀不裂,坚实耐用。</p> <p class="ql-block">  斗面和边角处皆以铁扒钉加固,避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因米粒谷粒摩擦导致耗损变形而失准。</p> <p class="ql-block">  斗的四壁醒目地刻着“官、斗、出、入”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显示着它的官造身份和不容置疑的可信度。</p> <p class="ql-block">  官斗,就是由官署定制,通常以官署“签筒”的25倍容积为1斗。</p> <p class="ql-block">  最令我欣喜的是,它还是有着明确纪年的斗。</p> <p class="ql-block">  斗壁上刻:宣统元年,大过村置 </p><p class="ql-block"> 如此看来,从1909年至今,这斗已然是113年高龄的老斗了。</p> <p class="ql-block">  斗是随着粮食生产而发展出来的用具,早在先秦时期就有。</p> <p class="ql-block">  春秋时田釐子任齐国大夫,暗施仁惠于民众,收取赋税时是用小斗量,赐给百姓粮食则用大斗。也就是说,那一时期各地的斗并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直到秦代统一了度量衡,汉代又进一步制度化,十升为斗、十斗为石的标准才被固定下来。</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且为十进位制。即: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00克;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克(约一粒米)。</p>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的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蕴含着深刻道理的俗语。斗,作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元素,必定不会缺席。</p><p class="ql-block"> “升米恩,斗米仇”就是这样一句满含人生智慧的“老人言”。</p> <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一斗米等于十升米。从字面上看,“升米恩,斗米仇”的意思,就是给别人一点儿米粮的时候,会得到别人的感谢;但是给别人更多米粮的时候,反倒会遭到别人的仇恨。</p> <p class="ql-block">  其实,“升米恩,斗米仇”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乐于助人是该被倡导的事,但必须有度,因为不能忽视人性中较为丑陋的一面,即贪婪。正因为有这一面存在,受恩者很可能渐渐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会变得很依赖施恩者,甚至一旦施恩者未满足受恩者的要求,那受恩者就很有可能变成“白眼狼”,会把恩人当成仇人。</p><p class="ql-block"> 没人期待助人善举结出苦涩之果。 所以,帮人也得警醒、讲究分寸,要敢于对得寸进尺者说“不”!</p> <p class="ql-block">  粮斗,有着吉祥的寓意,是家族、社会丰饶富足的象征,带有浓郁的民间文化韵味。</p> <p class="ql-block">  “日进斗金”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我的这个老斗的口沿上却留下了硕鼠的齿痕——</p> <p class="ql-block">那家伙不仅爱大米,还想吞斗!</p> <p class="ql-block">  老木斗在屋角静静地看着我,我也常常不经意地瞥它一眼:它来时,沒有我;我走后,祈望它会遇到下一位懂它、善待它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