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寨界岭

小荷文学(魏以进)

<p class="ql-block">  对于古兵寨,我倒也耳闻,只是未曾目睹。这次去了分乡镇界岭,在村支书罗星的带领下,走进深山老林,见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兵寨。兵寨全部用巨型条石垒建于遮天蔽日的丛林之中,凌空高耸,势如悬壶。关卡、寨门、战壕、兵居、箭垛、烽火台、瞭望孔一应俱全,结构厚重而精巧。兵寨大致呈圆形,像龙南客家围屋。可以想象,兵寨内烽烟互见,鼓角可闻,栈道互通,稍有险情,一呼百应。古兵寨依山势而建,气势雄伟,险峻异常,峰奇寨险,谷深林密,人文奇迹与自然美景水乳交融,像一幅装帧精美的油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至于兵寨的来历,目前尚不可考。不过显而易见,这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产物。兵寨的大容量、高难度说明是大规模的社会行为,是一段历史的立体记录。是三国时期的军屯、明末清初的堡垒,还是近两百年的军事防线?这些历史的谜团只能靠今后的岁月来破解。支书是个中年人,有精明的头脑,懂得历史遗迹的重要,至少在他的任期内,他和村级组织会不余遗力地加以保护。虽然石头不会说话,但军事演绎的轨迹、三峡民众的生活状态都能从古兵寨上看到一些历史的影子。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兵寨工程宏大,规划严密,工艺大体一致,俨然为同时期建成的以防御为主、守攻结合的古代军事建筑体系。从其规模和功能来分析,在工具简陋的古代建成这样的兵寨群落,已绝非单一小部落或界岭地区居民所能为,而必须从更大地域征集兵丁和民夫,还要靠更大地域的民众为这里提供生活支援。望着密林中的这座古兵寨,我不得不惊叹古人的勤劳与智慧,在界岭这个偏远的村落,竟然还存有如此规模宏大的古代军事遗迹,足以说明此地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界岭我经常去,如此近距离瞻仰承载地方历史的物质文化遗产,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史学我知之甚少,只知道巴文化和楚文化的合流,即巴楚文化,是三峡宜昌地域文化的根基。在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独特的魅力。兵寨是否跟战争有关,不敢妄言。古兵寨古老、神秘、肃穆、悲壮,展现着先人们的军事知识、建筑工艺和指挥才华,展现着他们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整个山谷似乎还回荡着当年的拼杀声,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这一带山、洞、林、泉等,别具特色,引人入胜。距此不远,笔峰洞像一条穿越古今的暗河,狭长幽深,一头连接着时尚与现代,一头贯穿着深邃和古代。在洞中高呼,声音能传得很远,山谷回音,岩石响应,好似古今碰撞,顿生共鸣。爬完这个溶洞,最少也要三个小时。若邀三五好友,结伴而行,就像穿越时空隧道,界岭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还有佛教胜地圆通寺,也在界岭,像是在为古兵寨超度。寺庙在人们的印象中,无比肃穆威严,不苟言笑,仿佛民间真理的化身。从寺庙的规模和建筑上看,昔日的圆通寺,一定香火旺盛,前来叩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这就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兵寨的产生一定有其历史渊源,绝非孤立存在。毋庸置疑,界岭古兵寨规模之大,历史之久,震撼力之强,是极为罕见的。兵寨是古代战争的产物,古人为了生存,频繁发动战争相互残杀,那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先进的生产关系必然取代落后的社会机制。好在现代人似乎已将兵寨的进攻与防御功能慢慢忘却。在回来的路上,我看见一老农老躺在竹椅上闭目养神,嘴里还哼着小曲,正享受着阳光下无忧无虑的太平日子。兵寨有知,也会动容,它的使命早已成了历史,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古兵寨神秘、肃穆,展现着军事内涵、建筑工艺和哲学意蕴,为后人留下了值得保护的承载。凭吊古兵寨,是为了记住历史,更是为了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骄阳下,深山老林中的古兵寨越发显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保护、开发、利用、宣传等工作的进展,界岭古兵寨群落必将名闻遐迩,其文物旅游之前景必将把界岭推向世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二年六月二十六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魏以进,教师,写作者,宜昌市作协会员。百余篇散文于UN《New China 》、香港《文汇报》和《湖北日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出版有散文集《故乡魏家坡》。创办小荷文学社,培育文学幼苗,指导学生所写千余篇习作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b></p>